浅谈朝鲜族刀舞
2016-02-04金成燕金成姬大连市朝鲜族文化艺术馆辽宁大连116021
金成燕 金成姬(大连市朝鲜族文化艺术馆,辽宁 大连 116021)
浅谈朝鲜族刀舞
金成燕 金成姬
(大连市朝鲜族文化艺术馆,辽宁 大连 116021)
【摘要】刀舞是朝鲜族文化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随着民族的迁徒,作为人体文化的民族舞蹈也被带入中国,迁入这片土地之后,不仅传承了本民族的传统舞蹈文化,而且根据中国的社会生活、文艺方针发展了 民族舞蹈,使朝鲜族舞蹈文化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发扬光大。其中朝鲜族舞蹈“刀舞”,以快速敏捷、穿刺有力、细腻中有粗犷,其刚柔并济的舞式、洒脱的风格,使刀舞具有表现朝鲜族民族英勇气概的典型性,也是我国艺术文化的瑰宝。本文以朝鲜族刀舞为研究对象。对朝鲜族刀舞的由来,历史演变过程、风格特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朝鲜族刀舞;历史演变过程;风格特点
一、朝鲜族刀舞的由来
相传在公元400多年前,朝鲜半岛上由百济国、新罗国和高句丽国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古也称之为“三国”。对于刀舞的由来《东京杂记》有如下的记载:“新罗少年黄昌郎,是年7岁,入敌国百济,以舞剑器而闻名,百济王闻此传言,唤其入宫表演,黄昌郎在舞剑器中,寻机刺死了百济王,自身亦惨遭杀戮。新罗民众哀其死,为慰抚其忠国之魂,制貌似黄昌郎的假面戴在脸上,仿其舞之。”据说朝鲜民族的刀舞由此而来。有些学者持不同的看法,认为在此之前的高句丽一族中就已流传着刀舞,而且,被绘载于古墓壁画中。对黄昌郎的传说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学者认为,这是新罗时期少年军官官昌事迹的误传,并认为黄昌即官昌。
二、朝鲜族刀舞的历史演变过程
(一)高句丽时期刀舞
高句丽古墓壁画,黄海道安岳第三号坟墓和八青里坟墓群的壁画中,确有持剑舞动的画面,但应属舞蹈或武术尚难断定。虽然如此,高句丽时期已有舞剑活动是明确的。在高句丽的“刀舞”中有单刀舞、双刀舞、轮刀舞等多种舞蹈形式。这种舞蹈以快节奏的敏捷动作,体现着一种恢宏的魄力和惊人的张力。由此可见,朝鲜民族刀舞的渊薮是在高句丽。也证实了高句丽舞蹈是朝鲜传统舞蹈的源流之口。
(二)新罗时期刀舞
在统一三国前的新罗就已有民间艺人的表演性乐舞,其中《黄昌郎刀舞》最为典型,且流传久远。据说,此舞源于古代新罗少年黄昌郎入敌国百济,在舞剑器中,寻机刺死了百济王,自身亦惨遭杀戮的故事。新罗民众哀其死,为慰抚其忠国之魂,制貌似黄昌郎的假面戴在脸上,仿其舞。所以在朝鲜民族中至迟也在新罗时期已出现了以剑抒发感情的剑器舞。有些学者对黄昌郎的传说也有不同的看法,但无论怎样,有一点是基本相同的,即均认为在新罗时流传着戴假面具舞剑器的形式。而这种形式与其说是由民众表演,倒不如说是由民间艺人们表演的。因为从史料上看,这是一种表演性、技艺性颇高的艺术形式,非一般的民众所能表演。这一形态的出现,使民间乐舞从单纯的自娱步入了表演、表现一定内容的层面,在形式上也发展出了个体表演性乐舞。
(三)朝鲜朝中后期刀舞
注重和创造民族文化是朝鲜朝中期开始不断得以强化的民族文化意识的体现。在宫廷乐舞创作上民族文化意识也同样表现得十分突出。朝鲜朝末期,不仅继承了高丽以来的乡乐呈才,而且创作了大量的乡乐作品,尤其到了纯祖时期,乡乐创作达到了高峰。
继肃宗之后的英祖(1724—1772年)时期,又产生了《剑器舞》《公莫舞》《尖袖舞》。
关于《剑器舞》纯祖戊子《进馔仪轨》中注释为:“杂舞曲云,巾無也。项庄舞剑,项伯以袖隔之,若语。庄云:公莫。又称为剑器舞,乡乐用之。”据此可知,剑器舞是以鸿门宴的故事为内容创作而成的。若依据史料记载,《剑器舞》与《公莫舞》应同出一源,因为《公莫舞》即是以鸿门宴中项庄欲刺汉王刘邦,而项伯以巾相护,且连连言云“公莫”的情节演化而成。以此观点《公莫舞》本为巾舞,表现项伯以巾相护,后来才变为剑器舞,形态是双人舞剑器。群体表演的《剑器舞》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
根据以上史料,中国的一些舞蹈研究者们认为,朝鲜朝的《剑器舞》是从中国传入的。但朝鲜、韩国的研究者们持否认的观点,认为执剑器舞蹈的形式在朝鲜民族中久已有之,在新罗时期,黄昌郎舞剑器即是,更有一些学者从高句丽古墓壁画中发现了舞剑的画面,因此认为朝鲜民族的剑器舞在高句丽时期即已出现。朝鲜朝的剑器舞只是以本民族已有的舞蹈形式表现中国的鸿门宴故事而已。
从史料上看,《剑器舞》本为舞者执刀片与刀柄为一体的剑进行舞蹈,后为了防止以剑伤人,于宫中渐变成刀片与刀柄分为两段,中间用铁环相连的舞蹈道具。在舞蹈风格上,《刀舞》在宫中渐变成柔和优美的舞蹈。
仅从史料记载的情形看,这一时期的乡乐呈才其特点是登场表演的舞员少,每一种乐舞形态基本上由十二名舞者表演,可以说延续了高丽以来乡乐呈才舞员的构成特征。但至纯祖时期,在乐舞的舞员组成上渐趋多样化。
(四)新舞蹈运动时期刀舞
于1930年在汉城成立了朝鲜音乐、舞蹈研究会,韩成俊负责舞蹈部分。此后他将整理、传授民族传统舞蹈以及公演结合起来,于1935年在府民馆举办了第一次作品发表会,上演了《僧舞》《太平舞》《鹤舞》《萨尔普里》《剑舞》等。韩成俊对传统舞蹈的整理、加工、改编,已非简单地对动态形式艺术化,而是以传统的舞蹈形式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也成为传世之作。所改编的舞蹈包括“剑舞”,虽然也负载了一定的表现内容,但从总体上看,仍然延续着传统舞蹈的形式特点,因此可以说,韩成俊的舞蹈活动主要是使传统舞蹈适合舞台表演的作业。
(五)新时期以来朝鲜族刀舞
这一时期以传统舞蹈素材创作、改编的作品十分繁荣,其中虽然有不得以而为之的做法,但从总体上看,自觉地运用传统舞蹈素材去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仍为其主流,因此也创作出了诸多佳作。《勇士的欢乐》就是以刀舞素材表现古代勇士们欢庆胜利的舞蹈,其中女将军的领舞和四男士的群舞相互配合,并使刀舞从抒情性舞蹈转变为表现不同性格的作品,即以刀舞表现勇士们豪放、英勇、粗犷的性格特征,也因此使以往柔美的刀舞变成铿锵有力的舞蹈。
三、 朝鲜族刀舞的风格特点
原为男子表演,后发展为女性舞蹈形式,持可转动的短剑进行表演。短剑连接于特制的木柄上,剑身可以自由转动,表演者甩动并使之随腕旋转,在轻快、柔和、敏捷中,以逼人的刀光和铿锵的声响,与优美舞姿相辅相成形成特有的气氛。因道具剑又似短刀,故又有“朝鲜族刀舞”之称。古文献上写作剑舞。
刀舞与剑舞一样,慢中有快,细腻中有粗犷,讲究刚柔并济,穿刺有力、移动快速、动作流畅等特点。手法上主要有“甩”、“刺”、“绕”等动作。“甩”出去时手腕速度要快,刀从手背上甩出去;“刺”是靠手肘的收缩与冲刺;“绕”则是靠手腕与手臂的翻转,刀身在手背上绕出一朵朵圆形的刀花。刀舞的步法则比较随性,移动轻快,一般没有特定的套路,舞蹈者合着音乐的旋律与节奏配合着基本的刀舞手法,随意地移动或蹲跳,或旋转、步态轻盈、节奏欢快,形成独特的风格。
刀舞是朝鲜族文化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我国艺术文化的瑰宝。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朝鲜族音乐家与舞蹈家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与精心编排,在过去的刀舞形式上增进了一些新的内容与新的时代元素,在原有的刀舞艺术形式上创新,突破与发展,使得刀舞得以延续与发展。一些地区政治部门也渐渐加强了对刀舞艺术的重视,不仅实施了一些保护措施,也出台了一些文件规范。
参考文献:
[1]朴永光.朝鲜族舞蹈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10.
[2]崔凤锡.中国朝鲜族舞蹈论稿[M].延边:延边大学出版社,1996.
[3]刘锦.中国朝鲜族舞台民间舞蹈的历史文化阐述.百度.
[4]吉林日报.探访吉林地区朝鲜族刀舞的艺术变迁.百度.
作者简介:金成燕(1986-),女,辽宁省大连市人,大连市朝鲜族文化艺术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朝鲜民族舞蹈;金成姬(1986-),女,辽宁省大连市人,大连市朝鲜族文化艺术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朝鲜民族舞蹈。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