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燎原——历史发展中的“蝴蝶效应”
2016-02-04王昱霖山东淄博实验中学山东淄博255000
王昱霖(山东淄博实验中学,山东 淄博 255000)
星火燎原——历史发展中的“蝴蝶效应”
王昱霖
(山东淄博实验中学,山东 淄博 255000)
【摘要】在大事件发生之初,一些细小的差别,就会造成截然不同的结果;开始时一个比较微小的事件,不断放大之后,就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可谓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面对纷繁的历史事件,人们往往发生感慨,当时如果没有怎么样,现在就不会这么样。历史有着较强的戏剧性,结果的造成原因往往十分的微小,却造成了星火燎原之势。本文从几个事件浅谈了历史发展中的蝴蝶效应,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历史发展;小事件;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最早是由美国一个气象学家提出的,巴西的一只蝴蝶轻轻拍动翅膀,一段时间之后,可以导致龙卷风发生于美国的德克萨斯州。诸多的细节构成了历史,这些细节看起来十分渺小,却可以对历史的巨轮有效推动。
一、《史记》中的一些蝴蝶效应
(一)细小事件的蝴蝶效应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记录了十分丰富复杂的历史事件,既有壮阔宏伟的,也有一些细小琐事;如果单单分析某一个事件,如韩信的胯下之辱,抑或是齐桓公和蔡姬共同荡舟游河,都无法看出深层含义,也不会知晓这些事件影响到了整个宏大历史。在《史记》中,记录了很多的事件,一些十分细小的事情,最终竟导致了一些重大的政治军事变化。
以《鲁周公世家》为例,在本故事中,鲁国出现了重大的政治事件,昭公被孟孙、叔孙、季孙联手驱逐,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日后鲁国的政治局势,经过这个事件之后,这三家掌握了鲁国政权;但是对本事件的原因进行调查,发现原来在斗鸡过程中,郈氏和季孙氏出现了作弊行为,逐渐怀恨在心;矛盾慢慢放大,开始诉诸于武力,并且又加入了一些友军,最终达到了一个顶峰,鲁国的五家大夫和国君都被卷入进来。鲁昭公错误地估计了形势,最终战败,被联手驱逐。
再以《郑世家》为例,子家和子公一块儿去朝见郑灵公,在路上子公动了一下食指,这个举动就是无意做出来的;子公看到之后,说食指动了一下,就会吃到异物;说完之后,见到灵公之后居然验证了这个说法。子公十分得意,但是灵公可能是想开玩笑,也可能是嫉妒他料事如神,于是没有将预料的异物给子公。子公预测对了,十分开心,但是这个时候,发现除了自己,别人都有龟膏,感觉比较生气和没有面子,于是用手指蘸了一下煮食的大鼎,之后舔了手指。这个举动十分不礼貌,更何况现在面前是国君,十分不尊重国君。看到这个举动之后,灵公气愤异常,想要把子公除掉;子公闻到风声之后,抢先动手,杀了灵公。在《史记》中,司马迁十分简略地描写了灵公被杀过程,但是却详细记录了事件的起因。正是因为动了一下食指,造成了后面的杀君事件。
从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细小的事件,最终导致了重大政治军事斗争和变故的发生,任何一个小摩擦,都可能会导致动乱的出现。历史是偶然和不确定的,老百姓、王公贵族都身处于历史长河之中,他们都是弱者,无法对自己的命运有效把握,因为一些无法意料的细小事件,很可能被卷入到重大的斗争之中。
(二)细小事件反映人物性格
在《史记》中的人物传记中,通过一些细小事件,将人物性格给反映出来,并且这些小事有着独立的结构,几乎没有影响到历史进程,但是通过这些日常小事,可以展现人物性格。司马迁将这些小事给记录下来,通过对人物性格进行描述,以便对历史长河中本人的兴衰荣辱原因进行研究,也可以将其看作蝴蝶效应。
以《李斯列传》为例,从游说秦王开始踏入历史舞台,他的政治一生也从此开始。在书中对李斯出山之前的两次叹息进行了描写,将其极度渴望功名富贵的内心欲望给表现了出来;在学习帝王之术时,看到老鼠处于两种不同的境地,发出了一次感叹;而与老师告别时,又对远离世俗的人生态度进行了否定。他为了摆脱卑贱和困苦境地,用尽一生努力,去追究人生富贵。赵高威逼利诱李斯以及李斯阿谀奉承秦二世,都可以将其性格给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李斯的这两次叹息都是独立存在的,与其政治行动没有关系,但是司马迁却花了很多的笔墨来描述,就是要向读者展示李斯那种贪图富贵的性格,指导了其日后的行动。
在人物列传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在《陈涉世家》中,陈涉大呼一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将陈涉的胸怀大志给充分体现了出来;而在《淮阴侯列传》中,韩信为了实现梦想,甘愿忍受奇耻大辱。此外,在秦始皇盛大排场时,对刘邦和项羽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进行了描写,也将两位风云人物的性格给表现了出来,甚至对其日后成败都有直接的揭示。
二、《辛亥百年》中的一些蝴蝶效应
在傅国涌的《辛亥百年》中,本书借助于亲历者的日记和书信等形式,将历史细节给生动地再现出来,全新解读了辛亥革命。其中剪辫一章是本书的重点;一般来讲,在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进行讲述时,经常采取一些模糊和抽象的结论,包括没有将群众广泛依靠和发动起来,没有深入贯彻民主共和理念等,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而通过剪辫子这个细节,我们就可以从多个视角来理解辛亥革命。
(一)鲁迅眼中的辫子
鲁迅在留学日本时将辫子剪掉了,并且将《自题小像》写在了照片背面;大部分留日学生对于辫子处于尴尬的境地,别人笑话自己留着辫子,但是却没有勇气去剪掉,因此,往往会在头顶盘着辫子,然后将学生制帽给戴上去,鲁迅将其称之为富士山。
(二) 黎元洪眼中的辫子
黎元洪在10月12日剪辫,但是在剪辫前两天,心烦意乱,饭也吃不下;剪辫子的那天,黎元洪十分坦率,前天、昨天,甚至是今天上午都没有下定决心,这时方才下了决心。
(三)袁世凯眼中的辫子
袁世凯让蔡廷干十分的讨厌,因为其不肯剪掉辫子;直到1912年2月,袁世凯方才决定剪掉辫子,但是却没有让理发师动手,因为觉得十分难看,最终由蔡廷干来动手。
(四)普通人眼中的辫子
以法学家吴经熊的口述为例,经过辛亥革命之后,社会上开始流行剪辫子这种风尚;但是年纪较大的人依然接受不了;同学们剪掉了吴经熊的辫子,回到家后,大娘看到就开始号啕大哭;这条辫子是大娘几十年打理的,十分不舍。
(五)辜鸿铭眼中的辫子
虽然在比较先进的欧洲留学多年,但是辜鸿铭却一直坚持留着辫子;在北大教书时,他的辫子甚至还成为了一道风景;有同学回忆,辜鸿铭的辫子十分焦黄,并不是又长又大;辜鸿铭在北大校园里走过,有学生对其辫子小声议论;辜鸿铭听到后回头说,虽然我留着辫子,但是你们都拖着一条精神辫子。
从这一系列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革命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剪掉辫子;这些细节中,鲁迅作为坚定的革命派,在1903年就将辫子剪掉了,象征着要摆脱封建传统和种族压迫,并且写了一首诗,将自己那种爱国主义精神给充分体现了出来;迫于武昌起义的枪口压迫,黎元洪经过几天的思考和斟酌,最终承受着痛苦的心情剪掉了辫子,将封建旧官僚的矛盾心理给体现了出来;袁世凯的剪辫行为发生于就任民国大总统前夕,说明其内心深处依然向往着专制王权,但是表面上却推崇共和。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讲,孩子割了辫子之后,家长痛哭一场,将民众那种怀旧和矛盾的心理给体现了出来。辜鸿铭比较的特别,对于剪辫行为他十分赞成,但是别人都剪掉了辫子之后,他依然留着辫子;并且利用自嘲的语气说明了一个事实,虽然国人都剪掉了有形的辫子,但是精神辫子依然束缚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在面对剪辫这个事件时,坚定的革命派十分坚决地处理,而包括旧官僚、旧知识分子以及普通民众等则被迫、矛盾、冷淡或者留恋看待这个事件,将复杂万千的社会众生相给表现了出来。在革命期间,虽然部分人将辫子剪掉了,但是还会戴上一个假辫子。革命日趋深入,国人都将辫子剪掉了,但是并不意味着国民的精神心态也得到革新。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主流历史叙事通常都是从革命视角开展,叙事结构比较的宏大,这样历史侧面、深处以及社会心态就遭到了忽略;其实,在历史主线上,还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存在着诸多微小细节,这些细节也可以呈现燎原之势,产生蝴蝶效应,积聚起来,导致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在蝴蝶效应的理念下,我们需要拥有一种大历史观,但是却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能敏锐捕捉到大海中的一滴水花。
参考文献:
[1]祝勇.中国历史中的“蝴蝶效应”[N].北京日报,2014.
[2]致远.历史上的蝴蝶效应[J].中学生百科,2009,2(10):55-57.
[3]朱继军.小细节中的大历史——从历史中的“蝴蝶效应”说开去[J].历史教学,2015,4(11):66-68.
[4]王晓松.蝴蝶效应中的地缘关系[J].艺术当代,2010,4(11):77-79.
[5]史常力.史记叙事中的“蝴蝶效应”[J].东北师大学报,2009,9 (19):66-68.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