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革新
2016-02-04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哈 玲(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试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革新
哈 玲
(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摘要】民族文化交融的前提是文化的多元性,少数民族在民族族源上的文化认同、历史认同,都体现着二元化和多元化等复杂性。随着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入,少数民族延续的传统文化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它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象征。所以,民族文化的传承与革新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传承;革新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是指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源头,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历史发展的文化积淀,是一个民族长期在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搜集、整理、研究,并不断丰富又不断发展的人文精神的综合。
一、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魅力无穷,是56个民族携手缔造的。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状态,闪烁它的光芒,始终发挥着它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位置,构成了各民族团结奋斗、不断进取、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所呈现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已获大众的认同,并渗透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日常生活之中,并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巨大根基。
在我国改革开放引导的现代化发展中,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各种现代传媒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已经达到空前,各种传统文化受现代文化的冲击也越来越多。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汉族区域发展要相对滞后一些,当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便已面临一些危机,例如远古一些民族神话、民间歌谣、民间曲艺、民间传说、民族故事等开始失传;一些精湛的民族工艺作品和建筑设计开始衰微;一些灵验有效的民族中药失去了市场;一些有利于塑造人类美德的传统礼仪和习俗也被渐渐废弃;等等。可见,许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已到逐步出现了动摇,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已是迫在眉睫的文化大事。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少数民族文化都是一个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民族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一种精神,它真实、形象、具体地反映出民族发展的一种状态、变化、特征等。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从时间结构来看,分为通史和断代史;从空间结构来看,可分为神话史、传说故事史、歌谣史、民间戏曲史、寓言史、笑话史、谚语史、民间说唱史等体裁史。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文化底蕴深厚,承载着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革新。
二、构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体系
一个民族现代化进程越快,必须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作为坚强的后盾,只有各民族共同奋进,群策群力才能让整个国家繁荣富强。而民族凝聚力来源于民族内部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首先,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带动文化认同。随着现代社会,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地传统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或多或少地存在逐渐被同化、庸俗化以至消失的现象,如民居建筑、服饰、饮食、歌舞等。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采取掠夺式开发的方式,使当地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生态遭到了严重破坏,逐渐失去其“原汁原味”的异族风情韵味。例如:草原风光、大理风情、苗族歌舞等。因此,在现代化发展的大潮中,要与保护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边发展边传承,这样在不容易导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流失。
其次,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带动文化传承。例如,西藏地区的藏族同胞对服饰、头饰以及信仰等文化的标识的展现;云南傣族同胞对孔雀舞的深刻发掘以及惟妙惟肖的模仿;贵州土家族对山歌的演唱;内蒙古蒙古族对音乐的独特演奏,在大众眼中,藏族人民是友善的代表,傣族民众是能歌善舞的代表,土家族是好客的代表,蒙古族是豪爽的代表。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艺术,用最原始的民族观念指导着真实的价值观,用自己最原始的少数民族文化带动着文化的传承。
最后,少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这就需要每个民族在加速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有意识地保护好自己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持传统只是简单的继承,而是以多姿多彩的各种文化形态进行日新月异的传承以及革新。纵观大千世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历史中的传统与少数民族的灿烂不曾消逝,至今魅力不减,给后人创造出难以估量的精神财富。保持传统也不是兼收并蓄,而是要保持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也是生命延续的不竭动力。例如,藏族的歌舞和服饰,它们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还是民族标识和精神象征,保护好这些少数民族文化,民族特色才能恒久永远。我们要取其精华,同时,让少数民族的特色可持续地传承下去,让更多的珍宝得以保存。放眼世界民族之林,少数民族文化的与时俱进,显然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少数民族文化的革新
传承、发展、革新是当前的先要任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抢救和传承、创新的工作正在进行中,用经验以及科学的方法挽救最古老的民族文化的流失。
首先,政府对于扶持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搜集、保管、整理、翻译、出版以及研究工作已经全面展开,逐步实现少数民族古籍的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加快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进程。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工作,有计划地对少数民族文化生态进行整体性动态保护,做好具有浓郁传统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建筑、村寨保护工作、以及具有地方少数民族特色的书籍加以严格保护。
其次,用科学技术对各民族语言文字加以保护,全面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性、标准性和信息处理工作。尊重、传承和革新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定期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展演和体育活动,支持基层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活动、少数民族自己的风俗节日以及特色的庆祝方式。
最后,促进现代技术和手段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应用,鼓励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优秀文化作品创作,鼓励少数民族文艺社团发展,推进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
原有的少数民族文化已经是我国民族文化舞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在革新上必须严格把关,让这些少数民族特色更好地绽放它的光芒与魅力。例如,三大史诗《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的保护;中西方文化传承的借鉴;民族地区制定特殊的政策等。培养全民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价值观念。保护传统文化资源是以自我为核心,不断向外扩展,将其深入到大众文化思想,最终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动态保存方式的重要现实意义。我们应该认清这样一个最基本的事实:要不断提升民众的文化品位、认识民族文化的水平,以及民族时尚潮流的方向,需要国家政策正确地引导,需要不断地文化熏陶才能对特定文化遗产的价值有明确的辨别能力。
在革新少数民族文化,需要具有相关专业的人才,拥有一支有力的科研队伍是关键。坚持培养本地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传承人才,还要积极创造条件,要更多的人建立起传承文化意识,把外力与内力的文化资源优势结合起来,一起满足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发展。
四、总结
历史证明不管如何传承与革新,少数民族文化在民族学的历程中都异彩纷呈,同样呈现出文学创作的美学追求的多元化、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学习、多元并存、多元交融蔚然成风,构建多元一体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特征。为了避免在今后少走一些弯路,我们要逐步培养一支业务能力超强,富于奉献精神的少数民族文化工作队伍,不断丰富民族文化的蕴涵和提升民族文化的品味,不断赋予民族文化以最新的内涵,使少数民族地区先进文化建设在不断实现创新中得到切实的推进。让少数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在世界的文化之林,展现出我们独特的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徐万邦.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陈绍昌.德宏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探析[J].今日民族,2010.
[3]朱文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立法问题、成因与对策[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4]罗连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与保护——以黔东南苗族传统节日文化为例[J].兰州学刊,2011.
[5]李勤.大众传播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J].当代传播,2005.
[6]刘晖.“摩挲人文化保护区”质疑——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旅游学刊,2001.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