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外国小说中的缺失
2016-02-04谌谋美
谌谋美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南 海口 570100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外国小说中的缺失
谌谋美*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南海口570100
外国选篇进入语文课本已有百年历史,经历了由无到有、数量由少到多、由重政治思想性到重人文性、直到如今明确了选篇比例及具体阅读推荐篇目的过程,可谓艰难坎坷。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语文教改大讨论后,入选的外国选篇数量、内容不断调整,直至如今使用的2007版必修教材。本文以人教版中学语文中外国小说为例,指出外国文学篇目选用存在的缺失。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之上,找到与之相对的措施。
人教版中学语文;外国小说篇目;缺失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加入外国小说篇目主要是要学生认识到世界文学的风貌,在掌握中国文学的基础之上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风土民情,进而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使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具有全球化的思维。外国文学小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现行的中学语文外国文学小说作品的选取是存在着问题,只有深入了解这些问题,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外国文学小说的教学。
一、存在的的缺失
(一)选文标准不明确
外国文学作品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标准进行选取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明,只是在新课标中简单的提到注重“文质兼美、名家名篇,典范性、适合学生学习和接受能力等”。“文质兼美”的具体定义是什么,文质兼美的选文标准是什么?在新课标中也是没有对这些进行一个详细的解释。在余杰的文章《阉割与扭曲——评中学语文作品中的外国文学部分》中指出编写者多是站在意识形态的角度选取“合适”的作品,并没有较多的顾及到文本本性的艺术美。比如《项链》在中国不同时期有着三种解释:第一种:她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所腐蚀而导致丧失青春的悲剧形象。第二种: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戏剧性变化无能为力,只能听任摆布的宿命论形象。第三种:她是一个由虚荣心导致错位到由诚实劳动导致复位并最终找到自我的女性,是一个变得很美好很可爱的女性形象。
(二)偏离作者愿意
入选中学语文的外国小说篇目存在着偏离作者愿意的问题。《我的叔叔于勒》、《装在套子里的人》、《老人与海》三篇小说的主题与原文相比,均有这样的问题。《我的叔叔于勒》入选时删除了原文的开头和结尾。被删除后的课文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文《我的叔叔于勒》故事的完整性,原文采取的是故事套故事的写作手法。这种写作手法不仅可以使得小说结构更加的完整,而且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给读者一种真实的感觉。删除了原文的开头和结尾,一定程度上使得原文和选文之间的主题会出现不一致的现象。选文的主题表达的是在资本主义的侵蚀下菲利普一家变得只在乎金钱而不在乎亲情的现象。然而,原文所说的是他们一家并非见利忘义之人,在资本主义横流的金钱观下依然看到了像“我”这样还有良知的人。或许“我”是以这样的方式来缅怀叔叔于勒以及也是一种忏悔。但是选文没有小故事,学生也就无法知道原文所要表达的最真实的思想。《装在套子里的人》也是一样。
(三)片面理解
一些入选的外国小说片面理解文本,使得原文和选文之间有着不一样的理解。《最后一课》就存在这样的问题,选文没有更好的表达原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最后一课》有一个副标题是“阿尔萨斯省一个小孩的自叙”,但是在课文中是被删除了,这对于理解文本是不妥的。《最后一课》是一篇讲述爱国主义的文章,但是其主题不仅是爱国主义情怀,更是指把这种情感置于非常状态下,写亡国之痛。真正的亡国之痛不仅是土地的沦丧,更在民族文化的毁灭,尤在民族语言在下一代中彻底消失。《最后一课》是要读者明白,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文化也将是继承一个民族精神的最佳载体。选文删除了“阿尔萨斯省一个小孩的自叙”,也就忽视了这个地方的文化特色。
二、针对外国小说的缺失所提出的建议
(一)明确选文标准
在新的时期,应进一步完善外国小说入选的选文标准。外国文学编写人员在编写外国文学篇目选用的过程中应该充分了解选文的标准具体的要求是什么。国家教育局也应该出台一个有关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文标准,这样编写者即可按照标准进行选文。外国文学在选用时,应该多考虑学生的可读性和保证外国文学的真实性。第一,入选的外国文学具有一定的文化的特色,也就是说还原外国文学的真实性,而不是经过加工的中国式的翻译文学。第二,在编写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兴趣,这样才能使得选文更加的贴切学生的学习。第三,入选的选文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宽度,这样才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在思想、写作手法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想要教好外国小说,务必需要具有浓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手段。首先,教师应该随时学习有关外国文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同样,了解外国文学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好的教授外国小说篇目。其次,教师要增加自己的知识量,在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外国文学的内涵与思想,这样才能更好的结合中国的文学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之间的区别。
(三)鼓励学生有选择的阅读外国文学
一千个读者具有一千个汉姆雷特。每个人对文学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因此,教材在入选外国小说时,应该在书的背后附带整个小说的完整版。这样才能保持小说的完整性,而且还可以选择多个著名学者翻译的小说。比较阅读的方式可以学生的阅读兴趣。当然,学生在阅读原文和选文之后之后,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肯定会有不同的想法。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鼓励他们将自己的见解写下来。批判性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更好的阅读外国作品,还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当下,我国中学生尤其缺乏这种批判性的思维。
三、结语
总之,外国文学作品进入中学语文教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学外国文学作品的选编和教学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外国选篇的选择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而,研究中学语文教材中外国小伙选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于我国高中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顾之川.试论我国教材选文的优良传统[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0(2).
[2]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4.
[3]余杰.《阉割外国文学》.《审视中学语文教育》.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
谌谋美,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
G633.3
A
1006-0049-(2016)17-01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