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探讨
2016-02-04李长尚
李长尚
北京化工大学,北京 100029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探讨
李长尚*
北京化工大学,北京100029
我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使其实效性大打折扣,不利于进一步推行教育改革。因此,探索出能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合理路径便是重中之重,也是本文的期盼所在。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路径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如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二是如何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以上二者均指向其实效性。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把正确的思想和主张转化为群众的认识,进而转化为群众的实践。”[1]在高校中,即是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在探讨如何加强实效性之前,首先需要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其症结所在。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第一,过分强调社会价值,注重单向灌输。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关于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孰轻孰重的问题上,更偏向于前者,忽视个人价值,只注重培养符合社会机制运作的人才。在教育的出发点上,要求个人利益服务于集体利益,较少关注个人需求;在教育的方式上,则基本依靠教育者的单向灌输,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与理性判断;在教育目标上,又过于理想化,倾向于把学生培养成“圣人”。这与大学生的真实诉求不相适应,难免令其产生逆反心理,排斥思想政治教育,使得收效甚微。
第二,面对多元文化冲突,方式脱离实际。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外来文化、思想无论良莠被大学生不加辨识地接受。一方面是由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乏味,在一定程度上压抑学生发展,学生更加渴望新事物;而在另一方面外来文化恰好以其新鲜感、刺激感填补了大学生感观及心理上的需要,因此在高校中迅速蔓延开来,并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发展却停滞不前,没有与现实情况相结合,仍依照以往体系进行运作,侧重于书本知识的教导,缺乏时代性与针对性,因而难以再对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甚至于道德价值观念都被颠覆,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受到抵触,传统教育方式也近乎失效。
第三,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产生至今仅30余年,虽已研究出丰富的理论成果,但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诸多问题在学术界仍有争议。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往往停留于口号宣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本身受重视程度不高,因而面临各个方面的制约。例如,思想政治教育效考核机制不科学,思政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思政教师待遇普遍较差。除此之外,学生往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忽视其价值及合理性;而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不高,其自身价值取向存在倾斜,由此更加误导学生的行为观念。以上种种因素,都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加强实效性的路径选择
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新教育内容及模式刻不容缓,面对艰巨任务,有以下几条路径可供选择。
(一)加强道德养成教育及其实践
道德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道德作为人们共同生活中使用的准则与规范,前提建立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基础上,并不是独立于社会而存在的,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道德教育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经过不断的实践,使自身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以此塑造高尚的道德修养,内化为自身的品格。强调知识却忽视了行为,难免导致部分学生言行不一。有些大学生平时对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高,虽然头脑聪慧,但品行不端,仍然难以被社会所认可。因此加强道德养成教育,注重生活实践,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成效。
(二)注重润物无声的文化熏陶
思想政治教育要倚靠文化熏陶,做到细致入微,润物无声。要立足于当代的文化精品,并广泛借鉴、吸纳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在积极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但力度仍然不够,其中因素之一是难以找到契合点,理论深度有待进一步挖掘。我们不能忽视文化熏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它仍然是亟需继承和发扬的部分。
(三)灌输教育与渗透教育相融合
灌输教育与渗透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形式,在实施中各有其优势与不足。灌输教育具有显性、直接性、系统性、集中性等特点,而渗透教育具有隐性、间接性、分散性等特点。目前在高校中,灌输教育占据主导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渗透教育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更易被学生所接受。除了继续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在原有的隐性德育课程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深地融入到各个学科中去。并注重学校物质环境及精神文化的课程建设,渗透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突出思政课程的过程化建设
多元价值观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果高校教育单单注重最后的成绩,只会致使学生为了分数而忽视课程的实际目的。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手段效果非但不好,也可能为大学生的人格发生畸变埋下祸根。因此,在思政课程实施方面,需要引导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的同时学会独立思考,并在其中“获得生成性的道德体验,在成长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本真意义”[2];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程的设置应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只有教育者将追求结果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塑造,才能有效解决中国社会转型带给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冲击与价值迷失问题。
(五)更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提高自身素养,认识到有效的教育工作是围绕学生开展的,以学生的根本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注重发挥其自主学习的精神,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学生科学的思想素质、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高尚的道德素质,促进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才能充分得到体现,其实效性才能得到完善与增强。
[1]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5.
[2]白萍.知识的生存意义与高校德育课程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9(04).
李长尚(1992-),男,汉族,浙江温州人,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006-0049-(2016)17-01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