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启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经验对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2016-02-04贾亚南
贾亚南
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29
以史为鉴启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经验对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贾亚南*
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29
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多年以来,一直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积累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经验,这些经验都是党留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对推进当前和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借鉴。尤其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这些历史经验能够带给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有助于切实推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经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诞生九十多年以来,其思想政治教育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各个阶段,其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不断创新和发展,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宝贵经验和教训。认真总结学习这些经验教训,发扬其优良传统,贯彻其既定原则,对于科学揭示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进一步推进当前和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及各项事业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合理地吸收和借鉴这些经验,有助于把培育和践行“落细落小落实”。
一、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的历史经验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实践中探索、在理论上进行总结和创新。尽管期间也曾遭受过一些挫折和失误,但从总体发展历程来看,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总结经验教训中持续前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走向学科化、科学化,取得了长足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
第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武装人们的头脑。
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以什么样的理论为指导是一个关乎思想政治教育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建党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绩、经受的教训取决于对其指导思想一一马克思主义的准确理解和掌握程度。例如,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南,保证了民主革命的胜利;而大跃进和“文革”时期,由于对马克思主义认识和理解的偏误,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使得思想政治工作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重大挫折和损失。
第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时刻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方向性、原则性指导,确保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要保持自身的本色、获得健康发展,就一刻也不能忽视意识形态斗争,必须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防止各种不良思潮的侵蚀。在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一贯强调“从思想上建党”,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做斗争,从而取得了革命事业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全党更是万分重视党的建设“这个新的伟大工程”,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同时,党也一直对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图谋保持高度警惕,谨防意识形态领域“改旗易帜”。
第三,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主导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同时也要满足人们多样性的物质文化需求。随着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单一到多元、从单向到双向发展。民主革命时期,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主要任务,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是宣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坚持主阵地的前提下,也要保证多样性,在教育方式方法话语表达等方面可以多种多样和弹性化,以此来满足新时期个体的不同需要和权益,更好地适应社会大众思想文化的多元化。[1]
第四,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继承和吸收民族文化的优良成果。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九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一向努力做到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得以通过民族文化形式展现出来,产生了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以之为指导,另一方面又直接承袭和汲取传统文化素材、传统德育思想中的精华。如“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都借鉴吸收了传统文化中许多优秀的思想成果、德育资源等。
第五,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党一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党始终联系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联系宣传、教育对象的实际,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力求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知行统一。
除上述外,我们党在九十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历程中还积累了许多其他经验,树立了优良传统、作风和原则,如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始终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和群众路线,坚持以身作则,坚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等等。[2]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倡导
近些年来,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累的丰富经验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重大作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随着改革的持续深化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也累积了不少矛盾,人们对这些问题一时无法客观正确地看待,认识出现偏颇甚至怀疑、否定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社会结构深入调整、利益格局深彻变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今天,社会价值观念变得越来越多元、复杂,加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主义,向发展中国家推销其价值观和所谓的“普世文明”,进行文化扩张和文化渗透,国内社会出现了诸多思潮。除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之外,也存在着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诸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宪政民主等等。这些思潮纷繁复杂,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冲击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而在具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又出现忽视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教育内容空泛化的错误倾向,思想领域不乏淡化意识形态、反对政治性的言论。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下,一些“去政治化”、“意识形态终结论”、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和口号甚嚣尘上,造成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和主流价值观的失落。
面对社会上价值观念多元化、复杂化的局面,这迫切需要我们对当前的各种价值观进行分析、鉴别、整合,用科学的价值观来引导人们。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神内核的概括和高度提炼,分别规定了国家的建设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个人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彰显了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为国家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提供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在这样的背景和条件下,党和国家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促使人们自觉拒斥各种错误观念和不良思潮。
三、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与启发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生命线”作用,对于凝聚全党全国的共识、化解分歧、团结和壮大革命力量与建设力量提供重要保障。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精神基础和支撑,需要全社会去落实、践行。党在九十多年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积累下来的经验、原则和方法对推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发。
首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全面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由革命到建设的时代变化,革命的惯性思维易使人们将马克思主义片面理解为单纯暴力革命的理论,而忽视这一理论丰富的人性内涵,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长时期重视其工具性而相对忽略了价值性。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更应明确“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革命的理论,而且是建设的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定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追求和个人的价值准则,既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事业服务,更是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性内涵。[3]所以,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明确其重在一种价值理念的培养,明确人是目的而非手段。
其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同时也应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社会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抓住有利时机和场合、采取鲜活生动的形式加强宣传教育,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弘扬和践行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氛围;尊重人民群众在思想认识、价值取向、文化心理上的差异,因势利导,努力消弭他们的困惑和疑虑,在尊重差异中扩大认同,在包容多样中促成共识,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等。
再次,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中国传统文化演进的内在规律而言,新文化的生发需以传统文化作为其自身的历史基础。这不仅表现在中华文明内部,如北方游牧文明对中原农耕文明的介入,还表现在诸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外来文明的传入,最终其他文明总是被传统文化所本土化或同化。[4]马克思主义及其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固然与其他外来文化不同,但是,传统文化稳固结构体系的影响却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视的一个课题。我们应当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对传统文化加以适时地创新或转化,弘扬其精华部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其进行合理改造,使其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植根民族传统土壤,握住时代前进脉搏,吸收现代文明成果,对传统进行扬弃、创新,实现传统与现代、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才能凝炼和培育出真正适合我国需要、反映我国现实发展、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核心价值观,从而扩大国人认同、引发国人共鸣,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有效落实。[5]
此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展开。任何一种社会道德都要靠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一代代传承下来,并靠着严格的权利、秩序得以巩固,是很难凭借简单的口号宣传和单纯的思想灌输就能重塑起来的。以道德说教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的方式来替代政治体制和法律体系的进步是很难奏效的,这不符合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6]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需要制度保障、法律支撑等,需要切实加强民主、法治教育等,做到知行统一,只有从行动和思想上共同发力才能更好地为当前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要具体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群众路线,切实做到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论语》讲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党员干部、知识分子、青年学生等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运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搭设人们便于参与的平台,拓宽人们乐于参与的渠道,最终促使广大人民群众和全体社会成员自觉践行。
概言之,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经验与优良传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方针、原则、方式、方法等,吸取和借鉴这些经验传统,有利于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落实,使其真正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成为我们自觉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
[1]刘基,闫立超.建党90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特征与基本经验[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2011(12):41.
[2]王茂盛.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简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94-303.
[3]孙其昂.历史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与现代发展——新中国60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考察[J].思想理论教育,2009(19):17.
[4]赵林.告别洪荒——人类文明的演变[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65.
[5]黎昕,林建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炼[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163-167.
[6]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44.
贾亚南(1989-),男,汉族,河南漯河人,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G641
A
1006-0049-(2016)17-00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