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汉简牍中书体的演变与发展

2016-02-04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11期
关键词:章草汉简简牍

张 雷

(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试析汉简牍中书体的演变与发展

张 雷

(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随着文字的出现,文明也就诞生了。文明的流传,又促使着人们不断地寻找着它的承载体。中国文字书写的历史,曾走过了甲骨——简牍——纸张三个主要阶段。其中简牍充当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汉代简牍上出现的字体是丰富齐备的,虽然发展程度有所不同,但无疑已经奠定了中国汉字字体的格局。

汉简牍;演变与发展;中书体

一、篆书的演变与发展

秦朝在完全统一之前,六国古文字纷繁复杂不易辨识,秦统一后颁布了一系列政令,其中就有对书体方面的要求——书同文。许慎《说文解字》序中:七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取史籀大篆或颇有改,所谓小篆者也。从出土汉简实物可知《仓颉篇》开首数句为“仓颉作书,以教后嗣”。故以“仓颉”两字明篇,从侧面证明了汉简中是存在篆书字体的。无论边塞汉简或是内省简牍,与全国其他地方的情况是一致的,其中某些内容如诏书和中央机关发的公文本来就是面向全国的,从这点也反映出具有篆书字体的使用。

另一出土实物可以证明,1973年出土于居延肩水金关遗址的《张掖都尉棨信》为标准小篆体,字形皆做长方形,排列整齐,总体如同一方规整风格的汉印。汉代的篆书随着时代的发展往往呈现出与秦代小篆不同的风貌。

二、隶书的演变与发展

《说文解字》序中: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数,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在秦末汉初已有隶书的出现。篆书虽为官方书体,但随着文字的运用逐渐被推广,其缺点便暴露出来,由于篆书象形意味浓,形体复杂,线条圆转连绵,影响行笔速度,书者便不自觉地对其进行某些改变。从春秋晚期到战国,整个社会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在文字书写方面,为追求实用快捷,对汉字进行减省和改造。秦统一后,虽然政府强力推行小篆,但在民间,通用的仍是战国中后期以来趋于简便快捷的隶变文字。1980年四川省青川县郝家坪秦墓出土的《青川木牍》为此提供例证。这是一件由篆向隶演变的过渡性字体的书法作品,在时间上它早于睡虎地秦简,字体形态也较其稍微原始。在作品中,大多数字形已经出现隶书的笔势、笔顺、笔画连接方式,但无睡虎地秦简的波势和挑法。秦始皇34年(前213年),为了统一法度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了焚书令,另外允许学法令,只能以吏为师。至今在湖北、四川、甘肃等地秦墓中出土的竹简木牍,内容多是抄写的《秦律》和《日书》,字体是古隶,也说明了当时隶书是较通行的辅助书体,“以吏为师”,所教的律令,其书写的书体往往也就是这种隶书。

再如《马王堆帛书(老子·乙)》,属于西汉前期隶书,书体虽然仍带有篆意,但用笔已从圆转向隶书的方折转变。横画略向右上方倾斜,稍显波磔。《敦煌汉简1922号》与《居延甲渠侯官五凤二年名籍简》用笔直率迅疾,笔画粗细相间,尤其是长横和捺笔格外粗重,而且手臂处为重顿后挑出,虽挑笔含蓄,但波磔味浓厚,长横线条本身出现了粗细变化,其书完全取横势,每个字都呈扁阔状,左波右磔都较其他笔画丰肥,隶书已趋于成熟。

三、草书的演变与发展

在由篆至隶的演变中,毛笔快写和笔法的发展导致了新的书体——草书的孕育。至西汉,首先由隶书演化出较为成熟的章草,书法的笔法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在使用任何一种书体时都有简便一些的要求,因此就会出现省减笔画和潦草的写法。在秦汉隶书开始发展的时期,草率的隶书也必然会随之产生。《说文解字》序中记新莽六书:“左书,即秦隶书”。所谓“左书”即“佐书”,即是一种辅体。反比正体篆书草率简略的字体都是隶书,那么反比隶书简略草率的即为草书。草书这个命题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从广义上讲,一切草率的简便书体都可以称作草书,一旦文字产生便会有草书的出现。

《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乃秦汉之交的资料,上面的文字就已见章草的意态,大量字形出现简化,将原平行的两个横划或者竖划往往写成上下顾盼或者左右歪动的点画,笔画间连带之趣渐为明显,严谨的笔画被一带而过,为章草的萌芽。

例如1972年发掘的马王堆一号墓,其突出的特征是用笔上和结构上显示出“草体化”的倾向,这批《遣策》属日常账册记录,务求急速,笔姿活泼,笔画间出现连带关系,个别偏旁结构出现省简草化的迹象,其中生发出的新理异态,则预示着汉代草书的萌芽。尹湾汉简·神鸟傅为西汉晚期,书体文字正呈现出向隶草体、八分体演进的趋势。篇题用标准隶书书写,赋文则用隶草体抄写。汉代的草书是与隶书并行发展成熟的,点画上带有隶书的波磔用笔特征,与魏晋以后不带隶书笔意的草书不同,因此后世也把这种带有隶书一些用笔特征的草书称为“章草”。

四、行书的演变与发展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两者之间的字体,张怀瓘在《书断》中说:“行书者……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⑥。行书是在文字隶变过程中,应社会发展和日常用字的需要产生的。汉代主要的应用文字是隶书和章草,而隶书因规范典雅不便快速书写,章草又过于减省,不易辨识,需要有一种既容易辨识又便于书写的字体,即早起行书的出现。行书在很大程度上抛弃了八分收笔时的波挑笔法,变上扬为下收,出现了尖撇灯笔划,笔画间多有映带。如《敦煌汉简·王俊幕府档案》中的“雨”字就是章草中夹杂的几个行书字。因数量规模不够,不能作为独立的行书字体,而到东汉永和二年《敦煌汉简》中,上面的文字可以说是早起的行书。当然,此时的行书还不够成熟,因为出自隶书,字的点画、线条及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仍保留篆书意味。

五、楷书的演变与发展

汉代主要应用字体是隶书和章草,然而在这两种主要书体的演变发展中也酝酿着另一种新型字体的雏形——楷书。

楷书至唐时为约定字体,在此之前则与隶书不分,通称隶书。楷与隶的区别在于隶书长横一波三折,短横平直,而楷书无论长横短横都为顿笔回收,没有装饰性的波折,隶书钩笔圆转,楷则锐利出锋。在结字上,隶书横平竖直,四平八稳。楷则点画穿插避让,中宫紧收,四面放开。总之,楷比隶的笔法更丰富严谨,线多独立审美,空间也更加丰富变化。

如东汉早期的《敦煌汉简·王杖诏令》,撇、捺尖锐出锋,有明显的楷化,字形趋长方形,具备较明显的楷书特征。1957年7月,甘肃武威出土的《仪礼》木简,约写于西汉成帝时期,整篇抄录儒家经典。其结体左敛右舒,重心偏向于字的左侧,顾盼生姿,笔画轻纤而不软弱。由于运笔较快,一些笔画往往出锋收笔,致使一些撇、钩、捺等笔画类似于后世的楷书。说明楷书的一些特征在西汉后期隶书成熟时就已经孕育了。

楷书产生于草隶,但其形成过程要缓慢得多。故而严格意义上讲,楷书发端于东汉早期或更早,经漫长的发展,出现中国书法史上第一楷书大家钟繇,其《宣示表》可以看作当时代表作。到了唐朝,楷书艺术发展到鼎盛期,风格多样,蔚为大观。

[1]王镛.中国书法简史[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华人德.中国书法史两汉卷[M].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3]陆锡兴.汉代简牍草字编[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4]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5][日]大庭修,徐世红译.汉简研究著[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日]富谷至,刘恒武译.木简竹简述说的古代中国[M].人民出版社,2007.

[7]黄惇,李昌集,庄熙祖.书法篆刻[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J292

A

猜你喜欢

章草汉简简牍
近现代章草观念及其创作(上)
让甘肃简牍“活”起来
秦简牍专造字释例
讨源皇象 规模右军 试论赵孟頫对章草的复兴
谈张耀山的简章
永不褪色的武威汉简
章草对联
《肩水金关汉简》(壹)(贰)释文校订
简牍文献中秦及汉初奴婢制度的特征
世纪惊奇:“走马楼简牍”发现亲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