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院线制实行14年对国产电影的促进作用探讨
2016-02-04颜文哲
颜文哲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重庆 400715)
中国院线制实行14年对国产电影的促进作用探讨
颜文哲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重庆 400715)
自2002年开始实行院线制后,中国电影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严重的衰退中奇迹般地回暖,打破了进口电影占据大半市场份额的被动局面。2015年全年票房突破440亿,其中国产电影占比超过60%,开创了一个异常繁荣的国产电影时代。本文的探讨旨在厘清院线制改革对于整体电影市场和国产电影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为进一步的发展和调整提供线索。
院线制;电影市场;国产电影份额
院线制是指由一个电影发行主体和若干影院组合形成,以资本和供片为纽带,实行统一排片、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的发行放映机制。中国电影市场近年异常火热,短短五年时间内电影市场年票房从五十亿直到突破四百亿,国产电影一路高歌猛进,超越引进分帐式大片,占据7成电影票房的傲人成绩,这种增速在世界范围内都相当罕见。纵观中国电影体制改革十余年历史,我们可以得出国产电影这样的迅猛发展,和院线制的实施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院线制改革始末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整体呈现衰退的迹象:电影票房持续缩小,观影人次大幅下降,制片成本不断升高,电影产量逐渐减少,“1979年以后,观众以每年10亿人次的规模‘逃离’电影院”。从1994年《亡命天涯》利用组合分账发行模式上映开始,商业电影的浪潮来势汹汹,电影重新回归人们的生活。和市场需求相悖的是当时简陋的观影环境条件:20世纪我国绝大多数影院都是独门独栋的单厅影院,每个厅的座位都在数百个以上,环境简陋未安装空调设施,全国年票房不到十亿元[1]。为了回应商业的需求,放映端即影院的水准提高迫在眉睫,吸引资本投入建造更多更好的影院以及打造出更适合市场的发行放映体系也势必成为重中之重。
1992年,中国开始了首次真正意义上的电影体制改革。在放开制片限制、取消中影公司“统购统销”和“层级发行”的模式后,2001年12月18日由广电总局和文化部颁发《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试行)》,首次提出院线制将成为以后我国电影发行放映的主要机制,以进口分帐片的发行放映改革为契机,力图推进各地成立院线形成竞争,提高整体电影市场的活力,这些为施行院线制提供了理论导向和政策支持[1]。国务院在2002年颁布的《电影管理条例》对深化院线制改革作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影公司改组,长期以来绑定在一起的影片进口与发行业务彻底分开,同时对发行资格申请的改动让民营电影公司也能发行国产片和合拍片。长期以来由国企控制的国产电影发行格局发生了改变,按行政区域安排供片的模式彻底终结,院线制成为中国现代电影产业体系的核心。
在新的院线制下,新成立的院线公司有垂直整合资源、同时涉及制片、发行、放映的紧凑型院线,也有仅靠供片加盟签约联系起来的松散型院线。前者由于电影发行环节减少,消耗在行政审批上的时间和资金得以减少,物流速度和资金周转速度增加,让更多的资金得以进入放映行业;对于后者,影院可以自主选择加入服务更好的院线,降低了放映业的准入门槛,让更多的行业外资本得以进入院线建设。
二、院线制实施后的中国电影市场发展
院线制实施的一大成效是极大地促进了影院建设。1990年全国约有影院11000家,均为单银幕影院;由于制片生态的恶劣、观影人数的下降等不景气因素,至2002年院线制改革前夕,全国影院约剩6340家,多厅影院仅占2.3%。院线制改革后,资本雄厚的院线积极布局建设资本紧凑型影院,影院数量逐年迅速上升。同时在现代商业需求的引领下多厅影院的数量和每间影院的平均银幕数均大幅增加,传统的单厅影院几乎消失。受到近年来高涨的票房影响,从2010年开始,影院建设增速明显提高,2015年全国银幕数已突破31000张。
在银幕数飞速发展的同时,影院平均水准也在不断提高。1998年,不少影院因未达到片商规定的影院档次而不能上映数码立体声制式的《泰坦尼克号》[2]。在院线意识到影院的放映水准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后,建造更高硬件水准的影院就成为了院线的第一选择。时至今日,各种国际标准的巨幕影厅已完全覆盖一线城市。高端影院建成后能有效地提升周边环境的档次和价值,大型多厅影院也借由更多的观众容量和影片放映场次占据了90%的总票房收入,巨幕影厅的高产出高回报就是各大院线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影院设备建设的原因。对于单厅影院来说,同一部电影可以在一块屏幕上连续放映半个月之久,挤压了一年里需要的总电影数量;而多厅影院则势必需要更多不同的电影来填满多块银幕,创造出更大的市场需求。2015年全年共上映电影358部,平均每天就有一部新电影上映,这正说明了多厅影院的容纳量之大。在市场扩容的带动下,国产片数量稳步提升,2014年已达到了2003年的五倍有余。
除了推动市场扩大外,院线制也意味着影院从单枪匹马力量赢弱的个体变成了资本雄厚的联合体,可以将大量资金投入于营销。结合近几年电影市场极速膨胀的形势和现阶段的消费者接受能力,这种投入资金补贴市场的行为缓和了高票价和消费者版权意识薄弱之间的冲突,培养起了一批忠实的影院观众,有利于整个电影市场的繁荣。同时,放映企业有机会聚积实力反向整合发行业和制片业,让放映业的资本得以进入制片,从内部推进制片发展。目前电影业在制片、发行、放映等环节均呈现出全产业链发展态势,这种推进上下游相关产业的结合是现阶段电影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纵观世界各电影产业巨头都走过一段同时涉及制片、发行与放映的垂直聚合发展阶段,不包含行政力量的垂直整合,对于现在的中国电影市场来说,可以有效地缓和制片-发行-放映三者之间的不平衡。
三、院线制重振了国产电影市场
2015年,国产电影已占全年电影票房的60%以上,总票房前十名的影片里国产电影坐拥七席,国产电影从90年代的阴影里走了出来。近三年火热的暑期档一周就能出现数部票房过亿的电影,这在十年前是难以想象的。
除了前文提到的通过院线制推动下的影院建设带来的整体市场容量增加外,影厅数量的增多也意味着影院开始向多元化发展。以艺术电影为例,2002年《英雄》带领的商业类型电影浪潮来临后,获得了自主拍片权的院线和影院要把银幕留给能带来更高收益的中外大片,国产艺术电影普遍“上映难”。而院线的发展和厅数增加让注重艺术性的影片拥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不同类型风格的影片得以相继涌现,例如近几年《观音山》《桃姐》等艺术性较强的影片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近几年注重放映艺术电影的影院开始从零散分布的独立影院向以区域为布局的院线联盟方向发展,带来了艺术电影放映空间的进一步扩大。例如百老汇院线开设在当代Moma的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将商业电影和艺术片实施1:1的比例放映,以商业养艺术,立足现实,以有别与传统商业影院的手段维持艺术影院的经营。
另外,论及近年来票房的迅猛增势,对二级市场的充分开发功不可没。传统的开发方式是瞄准城市人口,抢占人口密集区域兴建影院,而这种旧策略近些年在竞争大、地租高的大中型城市里频频搁浅。我国总人口中县域人口超过70%,广大的区县乡镇观影人群无疑是量上的观影主体。与一级市场过饱和相反的是,二级放映市场还远远没达到饱和。
在全国范围来说,少数大城市贡献了绝大部分的票房是导致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2010年广东省票房收入位于全国省区票房第一,深圳、广州、佛山、东莞四市票房12.7亿元,占全省票房收入的83.05%;而诸如汕头、潮州、韶关、揭阳等二线城市的票房均未超过1000万元[3]。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二级市场拥有巨大的票房潜力。以立足于二级市场的广东大地电影院线有限公司为例,作为最早完全投入到二、三线城市的数字电影院线,借助于在二级市场的发力,广东大地院线只用了三年时间就从2007年的2400万元票房收入达到了2010年的3.76亿元票房收入,平均每年票房增长率接近150%,从2007年行业排名第22位飞跃到2015年全国院线排名第3。对于众多难以跻身入大城市大银幕的低成本国产影片来说,二级市场是唯一的机会,因此院线对二级市场进行资金投入和技术接洽,不但能培育出良好的二级市场电影氛围,也为国产电影迎来了一片新的前景。
[1]刘汉文,韩超.影院建设十年回顾与发展趋势分析[J].当代电影,2012(12):4-9.
[2]范丽珍.进口大片『鲶鱼效应』催生国产大片『与狼共舞』携手做大电影市场蛋糕——引进分账大片20年回眸[J].中国电影市场,2014(9):5-8.
[3]吴曼芳.五大事件解读中国电影院线的十年发展[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2(4):2-8.
J992
A
颜文哲(1993-),男,汉族,青海省互助县人,本科,学生,研究方向:影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