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性内容探究
2016-02-04杨继富黄小娜
杨继富 黄小娜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性内容探究
杨继富 黄小娜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贵州是多民族聚集之地,有49个少数民族世居在这片土地上,侗族、苗族、仡佬族、布依族、水族等少数民族在此男耕女织、薪火相传,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厚重多姿又弥足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少数民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又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本文试图从少数民族文化中的英雄史诗、节日文化、民族信仰、革命历史、谚语俗语等几个方面挖掘出丰富的德育性内容,以便丰富我国国民教育中的德育内容和方式,并提高德育的有效性,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道德力量。
多彩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内容
贵州是多民族聚集之地,有49个少数民族,占全国 56个民族的 87.5%。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世居在贵州的侗族、苗族、仡佬族、布依族、水族等少数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男耕女织、薪火相传,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厚重多姿又弥足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贵州历史悠久、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资源,这些民族文化中又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有效地开发利用其中蕴含的德育资源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道德力量。
经过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一年多的研究,发现贵州少数民族中神秘的信仰崇拜、内涵的谚语诗歌、欢乐的音乐舞蹈、风格不一的民族服饰和建筑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内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英雄史诗文化中的德育资源
《亚鲁王》是一部苗族英雄史诗,它流传并运用于贵州麻山苗族地区,现已被国家文化部列为2009年的中国文化重大发现之一。它讲述的是亚鲁王一生征战的故事,描绘了两次大战争的场景,以及其创世、立国、创业及其发展的“亚鲁王”这一生动形象。
贵州彝族史诗《支嘎阿鲁传》是南方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杰出代表,它集神话与传说为一体,把民族英雄支嘎阿鲁理想地塑造成了一位英俊潇洒、心地善良、文明礼貌、智勇双全、爱憎分明、神力无比、决胜一切的神人。
不管是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还是彝族英雄史诗《支嘎阿鲁》等,贵州少数民族英雄史诗文化中都蕴含着正能量的文化精神内容:一是代表人们认识、征服、关爱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二是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方面较为科学合理的历史观、战争观、人生观以及较为正确的“真、善、美”观念;三是在处理人与人关系中传递和讴歌了忠贞纯洁的爱情、团结互助的友情、温暖感人的亲情、和谐共生的民族感情。因此,这些史诗文化不仅深刻地反映了古代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历史,而且能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传统节日文化中的德育资源
贵州民族传统节日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们节日次数多,同是一个民族,同样一个节日,由于地域不同,其时间、名称、内容也有差异。据不完全统计,一年之中,全省有各民族节日集会 1046 次。其中按民族可分为苗族 651 次、布依族171 次、侗族 84 次、水族 43 次、彝族23次、仡佬族 11 次、回族 13 次、瑶族2 次,其他民族 48 次。以参加的人数计,千人以上万人以下的节日集会有511 次,万人以上的节日集会多达224 次。少数民族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在对祖先的祭祀、歌颂英雄和对美好生活祝愿中自我创造、自我组织、自我参与,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这些传动节日文化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
如:瑶族的“盘王节”是祭祀智勇双全打退敌人,救助和造福百姓的祖先盘王的节日;傣族的“泼水节”讲的是七个勇敢的姑娘战胜恶魔胜利归来,人们泼水为她们洗涤身上的血迹,欢庆胜利的故事;布依族的“查白歌节”是纪念为反对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而以身殉情的青年的故事。此外,还有壮族的“蚂节”“牛魂节”、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跳坡节”等,其中的内容也大多是教人怎样做人,褒扬老实忠诚、勤劳勇敢、勇于奉献、临危不惧、艰苦朴素等。而渗透在这些节日文化中的德育资源也在每时每刻影响着人们,使人们得到情感共鸣和道德教育。
三、民族信仰文化中的德育资源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又是一个有着多种宗教的省份,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都有一定的信教群众,信仰这些宗教的少数民族占70 %左右, 这些宗教中所宣扬的主要是: 倡导真善美,鞭挞假丑恶; 宣扬勤奋好学,反对愚昧无知; 主张以慈悲为怀,反对自私自利。宗教文化是少数民族早期民族文化的主流,在少数民族文化中宗教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社会历史价值,并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
如:土家族人认为万物有灵,都有消灾造福的作用,在该少数民族舞蹈有摆手舞、毛谷斯、八宝铜铃舞、丧鼓舞、傩舞。“摆手舞”主要反映了先民对龙神、井水神、鹰神、土地神及白虎神的崇拜。跳丧舞舞姿多模仿白虎动作形态,鲜明地反映了土家族人对白虎神的崇拜,白虎乃是兽中之王,品种极其稀少,它性格温顺,所以白虎是仁义与力量的象征,一直被土家族所崇拜。
四、革命历史文化中的德育资源
在我国民族历史中,少数民族也不缺乏反抗民族压迫、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英雄,他们同汉族人民共同抵御外敌入侵,为国家繁荣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形成了少数民族人民所独有的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并成为传统道德的基本内容。
如:“对敌斗争很,反腐不容情;临难不苟免,憾望南雁行”的邓恩铭,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少数民族代表,又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之一。五四爱国运动中,他曾组织学生参加罢课和抵制日货,他还组织励新学会,并向励新学会进步青年介绍俄国十月革命,抨击社会现状并鼓励进步青年参加爱国运动。1925年震惊全国的青岛胶济铁路大罢工与青岛纱厂工人大罢工就是邓恩铭同志组织领导的,他是 “五卅运动”的先驱。
还有许多贵州各个民族的英雄儿女为建立新中国而前赴后继、流血牺牲的身影:吴通明、卢涛、莫凤楼、蒙素芬、杨初桂、王秉鋆、安毅夫、梁旺贵、韦茂文,他们为贵州解放做出突出贡献。他们为国为民、矢志不渝的精神,永远激励着贵州各族同胞英勇奋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
再如号称“陆麻二”的陆瑞光,积极组织农民武装,成为劫富济贫、保卫家乡的农民领袖。他曾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组织起来,冲破敌人封锁,把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踩在脚下,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这一切一切的革命历史对我们后世子孙教育充满了宝贵的德育性内容。
五、少数民族谚语中的德育资源
少数民族的谚语俗语是历代少数民族生活经验的结晶,它不仅体现出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更体现出他们对基本价值观的一种追求,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
“奸诈的聪明人,不如忠厚的傻子”(土家族)、“不做强中强,愿为善中善”(彝族)、“善事多作,恶事莫为”“善教得民心,善政得民财”(仡佬族)、“清水不浑,清官民安”“得人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侗族)、“有水才有鱼,无水就无鱼;有民才有官,无民官不成”(瑶族),体现了少数民族忠恕、孝悌、克己、自爱以及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美德。
“互助合作能胜天,单人独马力不全”(苗族)、“瑶人交朋友,重情不重金”(瑶族)、“愿做死去的人,不做活着的鬼”(彝族)、“人讲仁义,马讲力气”(侗族),与儒家文化中“义”(“宜”和“善”)遥相呼应。
“土司掌官印,黑彝骑骏马,白彝背犁头”(彝族)、“没有礼貌的人,像没有窗户的屋”(土家族)、“皇帝大,一手遮天”“礼无边,情无际”(水族)、“煮饭要有米,做人要讲礼” “人有几等,官有几等”(苗族)、“刀有钢才快,人懂礼才乖”(侗族)、“地方若无规矩,哪来安宁富裕”(瑶族),都体现了少数民族对“礼”的追求。
“聪明谓之圣,正直谓之神”(土家族)、“不讲信用,麻烦头痛”(布依族)、“讲好不如做好,嘴甜不如心诚”(瑶族),体现了少数民族“诚实不欺,守信用”的传统美德。
“背上背把量天尺,先量自己后量人”(仡佬族)、“天大还有地,无地天不宽”“责人先责己,拿着自己比”(侗族)、“山讲山高还有峰,水讲水深还有潭”(苗族)、“越谦虚越感不足,越自满越感突出”“自满是求知的拦路虎,自谦是智慧的引路人”(彝族),体现了少数民族追求“谦敬”。
“敬老是德,爱幼是福”“亲兄亲弟,给田撒秧;亲妯亲娌,给布补衣”(布依族)、“孝顺吃不了,忤逆不够吃” (土家族)、“兄好弟贤”(水族)、“儿女以孝顺为高,父母以慈爱为本” (苗族)、“见老要尊,见客要迎”(侗族),体现少数民族“尊老爱幼”。
“火要空心,人要忠心”(侗族)、“天大地大,国事为大”(水族)、“生是国家的人,死是国家的鬼”(布依族),体现了少数民族追求“忠诚”理念。
“鱼离不开水, 雁离不开群”(土家族)、“心往一处热,眼往一处盯”(苗族)、“不怕巨浪再高,只怕划桨不齐”,这些又体现了少数民族集体主义精神。
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不仅是英雄史诗、传统节日、民族信仰、革命历史、谚语俗语中蕴含丰富的德育内容,在民族服饰、民族建筑、民族歌舞等这些民族文化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性内容。少数民族服饰的颜色具有丰富的内涵,寓意尤为深刻,耐人寻味,并且它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水乳交融。如:有很多少数民族喜欢白色,所以民族服饰以白色为主,体现其渴望吉祥如意,追求理想光明的强烈愿望;喜欢蓝色象征着永恒、坚贞和忠诚;喜欢红色,象征太阳和太阳的光辉,象征着喜庆、吉祥,代表着人们的热情。再如:羌族建筑碉楼是羌族人民不屈不挠、与山川共舞的民族精神;鼓楼、风雨桥,又是侗家民族智慧的结晶,象征着兴旺、团结、吉祥,并是侗族人民对声誉和富有追求的一种标志等。
总之,德育是当代中国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它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反腐倡廉工作的展开,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多姿多彩,其中所蕴含的德育性内容更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借鉴。
[1]杜再江.苗族古诗(亚鲁王)的前世今生[J].中国民族报,2010:2-12.
[2]李黎.贵州彝族英雄史诗《 支嘎阿鲁传》中的魔幻美[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110-112.
[3]肖远平,王伟杰.彝族英雄史诗《支嘎阿鲁》正能量文化精神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35(5):39-42.
[4]马文慧.宗教文化与青海地区信教群众的社会生活[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1):43-46.
[5]张维娜,陈玉屏.少数民族谚语中与儒家思想相通的价值观述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12):5-7.
G40
A
贵州省教育厅2016年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6szk37);黔南民族师范学院2016年省领导指示圈示战略合作课题项目(项目编号:QSZL2016013-2)。
杨继富(1981-),男,汉族,河南省新乡市人,硕士,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学校文化、民族文化等;黄小娜(1982-),女,汉族,河南省南阳市人,博士,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水生浮游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