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尔滨穆斯林丧葬习俗演变探析

2016-02-04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12期
关键词:真主亡者伊斯兰教

谭 野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哈尔滨穆斯林丧葬习俗演变探析

谭 野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哈尔滨穆斯林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迁徙到黑龙江省的、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因此其生活习俗、饮食习惯、婚姻习俗乃至丧葬习俗都不同于当地传统风俗,带有明显的宗教特点和民族特色。近年来,随着哈尔滨的穆斯林们与当地人的和睦相处和文化的相互融合,其传统习俗在保持伊斯兰教教义不变的前提下,发生了一些变化,而其丧葬习俗作为传统习俗中的一部分,也产生了一些变化。

哈尔滨;穆斯林;丧葬习俗;特点

人生最后的结果就是死亡,故而,有生就有死。人的生死并不是漫无边际地飘然而来,飘然而去,而是受命而来,复命而去,即生死不由己。《古兰经》中说: “当他们的定期来临的时候,他们不得延迟一霎时,当其未来临的时侯,他们不能提前一霎时。” 死亡是人从“顿亚”(令世)到“阿黑莱台”(后世)的必然过渡,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真主说:“人人都要尝死的滋味。”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由于受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的影响,各民族在丧葬习惯上的表现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生死的认识和对世界的看法。哈尔滨穆斯林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因此其生活习俗,乃至丧葬习俗不同于当地传统风俗,带有明显的宗教特点和民族特色。 随着穆斯林们与当地人的和睦相处,其丧葬习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传统穆斯林丧葬习俗

当一个人的生命走到最后时刻,便走向了死亡。对于这种生命死亡现象,中国穆斯林称之为“归真”或“归主”,也成为“无常”。在穆斯林的世俗生活中,伊斯兰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穆斯林的殡葬仪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习俗。

伊斯兰教认为,一个人死后要到另一个世界去,回归到真主面前。人在世间所犯的错误和罪过,只有真主才能饶恕。因此,向真主忏悔是穆斯林丧葬习俗的重要内容之一,其阿拉伯语音译为“讨白”。“讨白”一般由德高望重的阿訇以亡者的语气念出,这个过程可以在家中进行,也可以在清真寺中进行。

为亡者沐浴,是葬礼中非常严肃的事情。为死者做“净仪”,需要由与亡者同性别的专职人员执行。当“小净”与“大净”完成,肉眼看不到污秽才完成。再为亡者七窍涂上香料,塞上“七窍米”,表示与尘世隔离,脱去一切污秽,干干净净地去见真主。

沐浴后,要为亡者穿克凡,即净仪后穿殓衣。根据伊斯兰教法规定,穆斯林需用白色棉布裹身,不得用绫罗绸缎。有些穆斯林还会在亡者胸前放一个七尺见方的白布“护心朵阿”,意思是“放在心上的祈祷”,向真主表明自己是虔诚的信徒。

以上仪式完成以后,要将亡者移放到特制的“塔布”内(即尸匣),开始作殡礼。殡礼是葬礼中最隆重、庄严、神圣的仪式,也是伊斯兰教重要的宗教仪式。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说:“你们为亡人做礼拜时,要竭诚地为他祈祷。”因见殡礼的重要、积极意义。殡礼举行的地点,可以在清真寺中,也可以在其他干净的地方。参加殡礼的人,必须有大净、小净。殡礼一般不在日出、日落、正午三个时间进行。

殡礼结束以后,要将亡者抬到墓地,进行殡埋。穆斯林不同与汉族,没有“披麻戴孝”的习俗,送葬也不像其他民族那样痛哭。这种习俗也源自于伊斯兰教,他们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真主的意志,不可违抗,人死后回归到真主面前,是神圣的事情。殡埋是十分神圣的事情,亡者的墓穴不仅要有一定深度,且不能有其他异物。因此穆斯林并没有陪葬一说,这是为了让亡者干干净净地进入另一个世界。但是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在海上去世,三天之内回不到陆地的情况下,穆斯林也会选择水葬。

葬礼结束后,亲友也会举行纪念亡人的仪式,一般选取在归真后第一年的七日、月头、百日、周年为纪念的日子。

穆斯林葬礼的特点可总结为深埋土葬、遗体速葬和厚养薄葬。深埋土葬,源自于《古兰经》中真主用泥土造人的典故,穆斯林认为人来源于土地,死后理应归于尘土;而深埋是为了防止野兽破坏遗体以及卫生原因。遗体速葬,则是为使亡者尽快入土为安,一般遗体滞留时间不应该超过三天。厚养薄葬,则是要在生前对老人尽心赡养,一旦父母归真则从简治丧。因为穆斯林们认为,人在另一个世界幸福与否,都取决于生前的所作所为,与陪葬多少无关。

二、哈尔滨穆斯林丧葬习俗变化

近年来,哈尔滨穆斯林的丧葬习俗秉承伊斯兰教义和文化,在其文化内涵上并没有变化,但是丧葬仪式的一些细节有所变化。

(一)丧葬仪式细节的变化

“净仪”程序的变化:在穆斯林的丧葬习俗中,亡者沐浴这个仪式的中文音译叫做“艾斯礼”,一般是在清真寺中进行。这项工作以前是比较繁琐的,要由三名与亡者同性别的专职人员完成。其中两名专职人员为亡者沐浴,另一名阿訇在沐浴的同时,为亡者诵读古兰经。而如今,沐浴过程中念经文的程序已经不是必须的了,只有亡者家属要求,才会进行。

另外,从前穆斯林进行净仪一般要为亡者带上“七窍米”。这种“七窍米”是由棉花包上大米做成。因为穆斯林认为人的七窍是接触尘世的,塞上七窍米能让亡者隔绝尘世,在面见真主的时候,能够干干净净的。但是现在大多数的哈市穆斯林已经不这样做了。

(二)穿殓衣程序的变化

在净仪完成后,要为亡者“穿布”,也就是殓衣。穆斯林的葬礼提倡薄葬,因此亡者无论男女老幼、富贵贫穷,一律穿棉布下葬,这一条习俗如今哈市的穆斯林仍在遵守。但是前文提到过的“护心朵阿”这一形式在一些葬礼中已经省略了。

从前,在净仪结束后,还有一个内容就是“传经”。就是亡者的晚辈们按年龄顺序,依次从阿訇手中接过《古兰经》,向阿訇行礼后在还给阿訇,依次进行。如今这样的仪式有些地方已经省略了。

(三)下葬地点的变化

至于埋葬的地点,原来的穆斯林们一般都有家族墓,亡者按照辈分大小按照一定的顺序在家族墓中下葬。在穆斯林的墓地中一般没有夫妻合葬,这是因为穆斯林认为人死后要到真主那里,真主决定俗世的夫妻在另一个世界里能不能团聚。但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和政策变化,除了少数几个地方以外,许多穆斯林家庭的家族墓没有了,变成穆斯林公墓。目前,哈尔滨附近的穆斯林墓地有三个规模较大,分别位于香坊区、双城区和呼兰区。其中香坊区的穆斯林公墓是哈尔滨市政府尊重穆斯林丧葬习俗文化、解决穆斯林殡葬问题特别划拨的一片墓地,并已经于2002年元旦后投入使用。

同样,哈尔滨穆斯林作为中国穆斯林大家庭的一员,其丧葬习俗同样具有深埋土葬、遗体速葬和厚养薄葬的特点。葬礼中没有精美的棺木,没有华贵的寿衣,没有花里胡哨的纸车、纸轿、纸人、纸马,没有吹吹打打的乐队,也没有漫天飞舞的纸钱。一心归主的穆斯林,不需要身外之物来装点门面。这一点与其他非穆斯林民族追求的墓穴的高贵、风水、装饰之风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主要是由于虔诚的穆斯林老人大都有着淡泊世事、与人为善的态度,能够欣然地接受传统的薄葬风俗。

在葬礼仪式的举行中,其亲友和周围的穆斯林都有义务为亡者举办简单的葬礼。这一过程就体现了穆斯林之间互帮互助、服务社会的精神。因为伊斯兰教认为,为亡故的穆斯林向真主祈祷是一项共同的义务和集体的责任,祈祷的目的是愿真主能够接纳这个人,容忍他生前所犯的错误,或者让自己为之分担责任。这种义务被穆斯林们看成是功德、美德。如果有无依无靠之人,穆斯林群众都会予以帮助,清真寺也会为其服务,从这些互帮互助的行动中可见,哈尔滨穆斯林是十分重情重义的。

穆斯林的丧葬习俗,不仅包含了伊斯兰教提倡的敬老养老、团结互助、爱好清洁的精神,且符合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体现了穆斯林的民族意识,在宗教活动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1] 刘大志.黑龙江回族的丧葬习俗[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7(12).

[2] 玛纳.试论黑龙江回族的来源[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8(9).

[3]龚强.黑龙江冰雪文化礼赞(十三)——为黑龙江流域文明做出贡献的回族[J].黑龙江史志,2008(03).

[4]郑梅丽.浅析穆斯林丧葬习俗的文化内涵[J].回族研究 ,2003(11).

[5]马倩妮.穆斯林的葬礼与伊斯兰丧葬文化[J].西安社会科学,2009(4).

[6]张建成.一道民族文化的独特风景线——《穆斯林的葬礼》之创作美景[J]. 新西部(下半月),2007(5).

[7]刘春艳.《穆斯林的葬礼》中回族族群认同的高扬——兼论回族的发展与文化自觉[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6(6).

[8]张昀,赵敏.《穆斯林的葬礼》中回族宗教、饮食习俗探析[J].新疆职工大学学报,2000(4).

K892.2

A

黑龙江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编号:QW201410)。

谭野(1987-),女,辽宁盖县人,本科,在读硕士研究生,黑龙江大学教师,研究方向:阿拉伯文学。

猜你喜欢

真主亡者伊斯兰教
滑轮
《古兰经》中的人生观
伊斯兰教中国化:历史与现实
雪夜醉酒暴亡者
“亡者”归来
坚持文化自信 走好伊斯兰教中国化道路
“真主”观念与五代政局嬗变
“亡者”复活还真相
开罗伊斯兰教老城
“生命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