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2005-2015)来民国文献编纂出版的总体趋势、现实问题及优化策略

2016-02-04李明杰李瑞龙

山西档案 2016年5期
关键词:民国史料期刊

文/李明杰 李瑞龙

近十年(2005-2015)来民国文献编纂出版的总体趋势、现实问题及优化策略

文/李明杰 李瑞龙

文章在详细统计2005年—2015年编纂出版的民国文献出版物的基础上,指出了近十年来民国文献编纂出版规模化、大型化、系列化和专题化的总体趋势,以及重复出版及版本选择不慎、多以原版影印为主深度加工不足、多以图书期刊为主档案类文献不足、多以纸质载体为主数字出版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民国文献编纂出版的改进和优化策略。

民国文献编纂;出版趋势;优化策略

一、引言

民国文献,即“民国时期文献”,是指“形成于1911年至1949年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载体”[1]。民国文献作为民国历史的见证,所承载的信息内容异常丰富。它既是民国这一特殊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文化汇聚、碰撞和交融的主要载体,也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发展壮大并领导中国人民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始记录,极具历史价值。因意识形态和年代相隔不久等原因,20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的中国大陆对民国文献的编纂整理并不重视,只有零星的文献出版,如张雁深的《民国外交史料辑佚》、彭泽益的《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等。相对而言,台湾地区民国文献编纂整理的成果较多,如章群编《民国学术论文索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国立中央图书馆”编《中华民国出版图书目录汇编》、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至1973年编成正编100辑1281册、1987年编成续编100辑1079册)、黄季陆主编《中华民国史料丛编》等。但八十年代以后,大陆学界对民国文献的编纂整理逐渐重视起来,影印出版了一批大型民国文献,如《申报》、《中国近代纺织史研究资料汇编》、《民国丛书》、《中国近代期刊汇刊·第一辑》、《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中国近代期刊影印丛刊》等。21世纪以后,民国文献的编纂整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主要表现为文献整理的规模化、大型化、专题化和系列化;整理类型从过去单一的图书、期刊为主,发展为档案、公报、书目、索引、日记、书信、手稿、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并重;出版机构的数量进一步扩大[2]。这种趋势在2005年国内新闻媒体集中报道民国文献保护现状[3]之后更为明显。

二、近十年来民国文献编纂出版的总体趋势

(一)民国文献编纂出版的规模化

首先,编纂出版的成果数量众多,参与编纂出版的主体及其合作形式多样。参与编纂的主体,既有学者个人主持编纂的,如刘辉主编《民国时期关税史料》、《民国时期各国海关行政制度类编》;也有学者合作编纂的,如陈元晖、高时良、黄仁贤合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也有编委会组织编纂的,如《民国丛书续编》编辑委员会编《民国丛书续编》;还有以单位实体为编纂者的,如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编《民国贵州文献大系》、国家图书馆编《民国文献类编》等。民国文献的出版机构主要有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许多与文献相关的专业出版社(如中国书店、线装书局、中国文史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巴蜀书社等),以及其它各类型的出版社都参与了民国文献的整理与出版。

其次,编纂成果的类型非常丰富、齐全。除了常见的图书类汇编外,期刊类汇编有《民国期刊资料分类汇编》、《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民国密宗期刊文献集成》、《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民国京昆期刊文献汇编》、《余杭民国期刊文献选辑》、《五四时期重要期刊汇编》等;报纸类汇编有《稀见民国佛教文献汇编(报纸)》、《外交报汇编》、《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近代学报汇刊》等;书目类汇编有《民国时期公藏书目汇编》、《民国时期出版书目汇编》、《民国时期发行书目汇编》、《民国时期宁波文献总目提要》、《民国时期内蒙古文献总目》、《民国时期音乐文献总目》、《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民国时期图书总目》等;索引类汇编有《民国四大报纸社论篇名索引》、《〈文学论文索引〉全编》、《〈国学论文索引〉全编》、《(民国时期)期刊索引》、《(民国时期)日报索引》等;图录类有《中国近代人物像传》、《南京图书馆藏民国文献珍本图录》等。此外,还有大量的民国档案类文献汇编,如公报类有《民国教育公报汇编》、《民国审计院(部)公报》、《内务公报》、《司法公报》、《海军公报(1929-1937)》、《社会部公报两种》、《民国时期内政公报三种》、《华北政务委员会公报》、《考试院公报》、《江西省政府公报:1927-1948》等;调查报告类有《民国时期社会调查资料汇编》、《民国时期经济调查资料汇编》、《民国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汇编》、《豫鄂皖赣四省农村经济调查报告》等;统计资料类有《民国教育统计资料汇编》、《民国教育统计资料续编》、《民国统计资料四种》、《民国时期司法统计资料汇编》等;日记书信类有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民国名人日记信札系列”、《民国书信版本经眼录》等;碑传类有《民国人物碑传集》等;文书类有《中国徽州文书:民国编》等;以及其它各类专题及行政制度汇编等,如《国家图书馆藏民国军事档案文献初编》和《民国时期各国海关行政制度类编》等。

再次,选题涉及的领域分布非常广泛。这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司法、历史、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卫生、教育、宗教、民族、学术、交通、户籍、侨务、赈济、审计、政务等方面。

(二)民国文献编纂出版的大型化

民国文献编纂出版的大型化,是指出版物的卷帙浩繁、部册众多。1983年,上海书店影印出版的《申报》以400巨册的篇幅,拉开了中国大陆大型民国文献编纂出版的序幕。1989年—1996年,该社又影印出版了《民国丛书》,收书1126种、500册,编选民国时期各学科的重要研究成果和代表性论著。2005年后,大型民国文献的编纂成果越来越多。

这一时期的6种民国文献汇编,册数都是数百上千。册数最多的《民国文献资料丛编》,截至2015年,已出版2954册。该丛编由国家图书馆“民国文献资料编撰出版委员会”组织策划,要求各级文献公藏单位依据自身馆藏特色、资料类型、濒危状况、珍稀程度和社会需求等,对民国文献进行分类整理。这套丛编中收入的不少汇编,本身规模已经很大,如《民国教育公报汇编》有208册,《民国金融史料汇编》有280册,《近代学报汇刊》有160册,《抗日战争史料丛编》有150册。

(三)民国文献编纂出版的系列化

大型文献汇编可以起到收存史料、保护文献的作用,而一些成系列的文献编纂则可起到定向开发民国文献资源的作用,满足学术研究的专门需要。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为例,除《民国文献资料丛编》、《民国文献类编》两大综合性汇编外,还编有“民国期刊资料分类汇编”、“抗战及对日战犯审判文献”、“民国名人日记信札”、“民国外文类影印图书”以及“革命历史文献资料丛编”(如《济南“五三”惨案史料汇编》、《淮海战役史料汇编》、《首都图书馆藏革命历史文献书目提要》等)等几大系列,初步形成民国文献编纂整理的体系。

各种补编、续编的出版也是民国文献编纂出版系列化的表现。例如,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于2003年编纂出版了《中国近代古籍出版发行史料丛刊》;于2008年又编纂出版了《中国近代古籍出版发行史料丛刊续编》;于2003年编纂出版了《近代著名图书馆馆刊荟萃》,后又陆续编纂出版了《近代著名图书馆馆刊荟萃续编》、《近代著名图书馆馆刊荟萃三编》和《近代著名图书馆馆刊荟萃四编》;于2008年编纂出版了《民国浙江史料辑刊·第一辑》;于2009年又编纂出版了《民国浙江史料辑刊·第二辑》;于2014年编纂出版了《抗日战争史料丛编·第一辑》;于2015年又编纂出版了《抗日战争史料丛编·第二辑》。其它出版社也多此类续编之作,如中国书店于2008年在《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的基础上编纂出版了《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补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在《民国丛书》的基础上编纂出版了《民国丛书续编》,线装书局2008年在《民国北京政府制宪史料》的基础上编纂出版了《民国北京政府制宪史料二编》。

(四)民国文献编纂出版的专题化

专题化主要是指民国文献的编纂整理可以围绕特定领域进行。例如,《申报》是中国近代发行时间最长、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自1872年创刊至1949年停刊,前后经营77年,内容十分丰富,被誉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百科全书”。2005年后,围绕着《申报》的文献资源开发,先后编纂整理过《〈申报〉康梁事迹汇抄》、《〈申报〉上的红十字会:1897-1949》、《〈申报〉广西辛亥革命资料选编》、《〈申报〉读者顾问集(第一集》和《〈申报〉读者顾问集(第二集》、《〈申报〉1872-1949:体育报道研究》等。这些文献从不同视角对《申报》的文献资源进行了深度开发。专题化也指民国文献的编纂整理可以围绕特定主题进行。例如,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的历史背景下,围绕对日战犯审判这一专题,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先后编纂出版了《横滨审判文献汇编》、《马尼拉审判文献汇编》、《国际检察局关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案件审理的历史文件》等历史文献。该社2009年编纂出版的《三礼研究》、《经史研究》、《敦煌学研究》、《春秋研究》等,也是典型的专题文献汇编。

三、民国文献编纂出版存在的现实问题及优化策略

民国文献编纂出版的规模化、大型化、系列化和专题化,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汇集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史料,极受专业研究者的欢迎,同时能在一定范围内引发社会的关注,造成某种程度的文化聚焦效应。但我们也要看到,现有的民国文献编纂出版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和优化。

首先,民国文献存在重复出版及版本选择问题。一个成功的选题,应该兼顾民国文献的史料性、稀有性、完整性和收藏价值。[4]而从民国文献编纂出版的现状来看,其选题的提出多是基于开发某个特定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资源的需要,或是出于编者个人对专业领域现实需要的考虑,较少考虑同类文献收藏机构和民国出版物的状况,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重复出版和版本选择不慎的问题。例如,新文化刊物《新潮》既见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年出版的《民国珍稀期刊》,又见于上海书店2014年出版的《民国期刊集成》;佛教期刊《海潮音》既见于中国书店2006年出版的《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又见于东方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民国密宗期刊文献集成》;宗教刊物《月华》既见于中华书局2006年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旧期刊集成》,又见于同年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出版的《民国珍稀期刊》;《宁波白话报》既见于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辛亥革命时期期刊汇编》,又见于同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辛亥革命稀见文献汇编》。[5]民国文献同样也存在版本问题,例如《井冈山的斗争》就有江西本和湖南本的差别,两者在人名、地名及时间的描述上存在很大不同;1934年1月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就有中央苏区出版的《红色中华》版和署名中央党刊《斗争》版,两者在文字上的差异就有30多处。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建议通过书目控制的方法予以解决。这可借鉴《民国时期总书目》和《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的经验,制定民国文献著录的元数据标准(尤其要注重对民国文献版本的揭示),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进行民国文献的普查和登记,在此基础上编制《现存民国时期文献总目》。这对于编纂整理民国文献时突破单个图书馆的馆藏所限以及选择可靠的版本都极有帮助。而对于前期已经编纂出版的民国文献出版物,同样可以编制出版物目录,以供编纂前进行选题查重,以及在编纂过程中剔除重复的单篇(或单种)民国文献。

其次,民国文献的编纂出版多以原版影印为主,深度加工不足。从出版形式来看,影印出版属一次文献编纂中的原迹传真方式,既可以节省经济成本,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保留文献的原貌。这对于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较高的名人手稿之类的民国文献是适合的;但对于多数类型的民国文献而言,读者可能只需要阅读和研究其内容,不必查看文献的原始字迹。相反,民国时期的繁体竖写格式,加上个性化的手迹,只会增加读者的阅读障碍。这就需要编者将民国时代的字体和书写格式(如抬头、侧书等)予以转换,用现在通行的规范字式进行排印,将读者的阅读障碍降至最低。同时,编者还应当为民国文献编制各种辅文。现有的编纂类民国文献出版物多编有提示性的辅文(如序言、编辑说明、目录)和补充性的辅文(如参考书目、附录、索引、大事记、后记等),但插入性辅文的编写严重不足,,但该类辅文对于帮助读者理解原文内容的作用更为直接,如编写题解以揭示单篇民国文献形成的历史背景、文献价值及社会影响;编写按语对文献中的思想观点予以评点,对其内容予以批判或推荐;编写注释以解释正文中的名物制度、字词语义,或补充正文不足的细节;编写备考以供查考文献来源出处;配以适当的照片、图表,以形象地说明正文内容。可以说,对文献内容进行深度加工是今后民国文献编纂的重要方向。

再次,民国文献的编纂出版多以图书期刊为主,档案类文献不足。如前所述,随着民国文献编纂出版类型的多样化,不少档案类的文献,如政府公报、调查报告、统计资料、日记书信、文书公函、制度汇编等也得到了整理,但就总体数量而言,民国文献的编纂出版还是以图书、期刊居多,档案类文献数量和类型偏少。然而在利用者看来,档案是原始的历史记录,之前极少公诸于众,因而更具史料价值,深受专业人士的欢迎。文献编纂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科学研究服务。因此,民国文献的编纂出版还应当继续扩大档案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范围。具体来讲,选题范围应全面涵盖共产党边区政府、民国中央政府、汪伪政府、伪满政府的管辖区域;编纂内容应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法律、科技、交通、文化、教育、宗教等各个方面;编选档案的类型应力求丰富和完备,除上述的档案类型外,像法规、条例、章程、条约、协议、训令、指令、请示、批复、合同、契约、账册、票据、电文、遗嘱、照片、地图、手稿、演讲稿、会议录、备忘录、回忆录等,都应纳入编纂的范围。对民国史料全面系统的整理,可为民国史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其因个性化的史料价值,也会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第四,民国文献的编纂出版形式多以纸质载体为主,数字出版不足。民国文献编纂而成的出版物一般而言部头较大,定价较高。对于个体读者而言,它们可能只是在特定时间做某项研究时需要检索和利用其中某篇或部分文献内容。除了收藏需要,个体读者很难有意愿承受整部图书高昂的定价,这势必会影响民国文献出版物的发行量。而数字出版除了能够方便快捷地提供数字文本、降低传播成本外,还能提供个性化的内容定制服务。读者只需要为自己阅读的内容付费,而不必为整部图书内容付费。这就能够极大地提高民国文献编纂成果的利用率和传播效果。因此,民国文献的编纂整理在兼顾传统出版方式的同时,还应下大力气开发电子版图书,有条件的话还可以放开网上阅览,以扩大出版物的社会影响。

[1]马子雷.国图报告献策民国时期文献保护[N].中国文化报,2011-05-19.

[2]段晓林.民国文献影印出版的历史脉络与现状述评[J].出版发行研究,2015,(11).

[3]王雅戈,王晋玲,常娥.民国文献整理研究进展[J].图书馆建设,2011,(3).

[4]陈立.馆藏民国文献的整理开发——以南京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4,(7).

[5]段晓林.从影印出版及数据库建设看民国期刊的整理与利用[J].图书馆,2013,(3).

G253.5

A

1005-9652(2016)05-0038-04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湖北省民国文献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项目编号:15ZD004)的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虞志坚)

李明杰,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瑞龙,2016级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李瑞龙。

猜你喜欢

民国史料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美育史料·“八·一三专号”
期刊问答
史料二则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