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幻电影中“虚拟现实”的叙事应用

2016-02-04鲁小艳

传媒 2016年4期
关键词:科幻电影虚拟现实

文/张 毅 鲁小艳

科幻电影中“虚拟现实”的叙事应用

文/张 毅 鲁小艳

科幻电影中“虚拟现实”是运用先进媒介技术对人们自身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进行哲学化思考,强化虚拟与真实的终极意义在新媒介社会语境中的内涵和思想。因此,科幻电影中的“虚拟现实”本质上超越了由大众传媒和现代科学技术所建立的日常生活的语境审美,借助电影人物的超现实选择,体现出人精神上的本质诉求,让人类生存意义突破现实物质的表象,以此达到追求更高精神文化语境层次。通过对科幻电影中“虚拟现实”叙事渊源、叙事结构的分析,可以深入认识到“虚拟现实”所蕴含的叙事文化。

科幻电影 虚拟现实 叙事应用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和影像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虚拟现实”的形式更加丰富。“虚拟现实”目前是科幻电影的一个界面,以异域空间、未来时间、科学技术等为主要特点,不再运用废墟垃圾、人机冲突、外星异形等方式营造社会环境,而是通过网络、电脑、电视等先进的媒介认识虚拟现实的空间,让观众或电影人物难以分清虚拟和真实,让受众对人类发展与信息技术进步的关系进行深层次思考,强化媒介社会中虚拟和真实内涵的终极命题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一、科幻电影中“虚拟现实”的叙事渊源

1.科幻小说和希腊神话是原型模式。希腊神话中有个美丽的故事:猎人西索斯在溪水中看到自己的倒影,误认为是神女并爱上她。从此,他每天坐在溪边等待神女,并因为伤心和憔悴而死亡。后来溪边长出白色的花朵,人们叫它“水仙”。造成西索斯死亡的原因是,他被自己在镜像中的美貌所吸引。雅克·拉康针对镜子让人产生的心理作用而提出镜像理论,他认为观众喜爱电影是以人类精神成长经历中的“镜像阶段”为基础的。婴儿在出生后6-18个月的时期叫作人类的“镜像阶段”,该阶段孩子能够通过镜子认识自己的形象,而这时候的孩子并不是成熟的个体,其心理、生理还不完整、不健全,因此,看到的形象是幻象,是理想化的个体。电影的叙事就是以此为基础,观众在认同与喜欢屏幕形象的同时,唤起孩童时期借助镜像而构建的自恋倾向,并从中获得自我迷恋的乐趣。

与神话相同,科幻小说描绘的也是生活中难以实现或暂时不会实现的故事。美国大部分科幻小说与未来学紧密联系,其按照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趋势,以逻辑推理来构思故事情节,美国一些杰出的科幻小说家都是优秀的未来学研究者。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科幻小说中出现的事物会逐步成为现实,这就加深了人们对实现“虚拟现实”的惊慌与恐惧。以这些小说改编的电影都是运用了独特的思维模式和视觉优势,去叙述日常生活,让观众自觉地进入到虚拟现实的世界中。尽管科幻小说需要闭合式故事,但人们在观看时,已经被关进了这扇闭合的大门。

2.科幻电影“虚拟现实”的缘起。科幻电影中的“虚拟现实”是运用网络、电脑、电视等现代媒介技术建立起“虚拟现实”空间,进而产生虚拟和真实界限模糊的艺术效果。欧洲艺术电影是在叙事和技术方面实践的电影种类,其指导理念是将电影娱乐工具的定位和形象予以转变,吸纳中产阶级对电影的兴趣。19世纪中叶建立起的“作者论”,让艺术电影达到发展高峰,该时期是经典叙事电影与艺术电影明确划分的时代。导演希望借助社会现实和人物心理的矛盾冲突,体现出其对生存意义的哲学思考。“虚拟现实”电影中物象和人物以现实为背景,重点展示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通过电影编导、制作者的客观叙事演绎,借助作品体现出其对游走镜像的评判与反思,并且让故事情节按照主观意识去生长,而非自然性的延续。这种违反现实逻辑的叙事方式,反映出电影中的故事是作者主观意识的客观表达,而不是现实的客观存在。

二、科幻电影中“虚拟现实”的叙事结构

1.解析梦,通过镜像展现客观世界。人类思想发展历程中,对梦的说法各不相同。原始社会将梦命名为“神谕”,自然科学者将其当作是“灵感”,人文学者认为梦是“补偿”,而佛洛伊德通过精神分析,认为梦是实现受抑制的愿望,科幻电影就是将梦的影像转化和生成的过程。电影和梦相同,都是将人们的潜意识转化为视觉影像的知觉形式。科幻电影“虚拟现实”中通常有两个叙事空间,一个好像是另一个的梦境,让电影人物有迷途者和觉醒者的差异。另外,因为现实和梦具有相似性,所以会打乱观众的认同顺序,进而出现惊悚或恐惧的效果。

第一,觉醒者。在“虚拟现实”中,观众经常看到主角睡眠的故事情节,而他的梦醒时分则是故事的转折点。如电影《香草天空》《黑客帝国》《楚门的世界》中,主人公在梦醒后都会重新选择生活,此情境叫作觉醒情境。读者、叙述者或者其他人物在此情境中,会突然认识到存在的意义。

第二,迷途者。觉醒者是被动条件下完成的救赎式圆梦,而《异次元骇客》和《阿瓦隆》的主角则是选择主动做梦。两部电影的主人公都是在电脑系统旁平躺,以做梦的方式达到虚拟时空并完成空间的转化。而后,他们在梦中难以分清虚拟与真实,成为迷途者。这种以打破常规思维方式而产生的结构和艺术效果,会让观众产生混乱和恐惧的感觉。

2.移魂都市,体会科学电影的深度叙事。故事大师安排和选择事件是对实际生活中精神、环境、政治、个人等层面间相互关联进行的精妙转喻。抛开场景设置、人物塑造的表象,故事结构可以表达出作者的世界观和宇宙观,是对世间事物形成原因和模式的独到见解,或是为生活秩序而制造的地图。在此基础上科幻电影的“虚拟现实”就能够引发学者的哲学解读,其原因在于电影的导演并不是简单叙述电影人物为得知真相或得到爱情而离开虚拟空间的过程,而是借助电影叙事特殊的审美功能来彰显现代移魂都市的真实面貌。

电影故事虽然非常重要,但电影中出现的所有的影像都要介入到叙事中。色彩、音乐、音响、故事氛围等都会对电影叙事产生影响。在类型电影发展进程中,气氛逐步从单纯追求唯美向着叙事方向发展,而商业类型片则出现质的改变和提升,气氛本身不是特别重要,但其要渗透到故事情节中,并能直接影响到人物的内心活动。而都市氛围的独立体现功能带给观众的就是黑暗电影,在这些电影中,城市被刻画成冰冷、残酷的黑暗世界,这里有出租公寓、爵士乐、霓虹灯等城市的象征,而承载的内容则是暴力、性与夜。在“虚拟现实”环境下刻画的物欲横流的城市中,人呈现出麻木、空虚的精神状态。《移魂都市》就是1998年制作的优秀科幻电影,其通过表现主义风格,衍生出黑暗、恐怖、窒息的都市,没有准确位置、没有显示年代、没有未来与阳光,到处充满悲观和落寞。在这个充斥着焦虑、恐惧、虚空的移魂城市中,某种神秘力量改变和控制着城市的景观和人们的生活、记忆,把人类思想从身体中剥离出来,只是为了某种不为自己控制的理想而奔波劳碌。为了营造出此移魂城市的氛围,电影借助路、镜子等外在形式及影片的叙事语法,让物体拥有了媒介社会之前不具备的审美意义和文化价值。

三、科幻电影中“虚拟现实”的叙事文化

1.信息技术文化。站在媒介意义的层面上,信息社会可以借助电影、广播、电视、网络等工具来建立虚拟现实的氛围。电影《楚门的世界》中,楚门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被5000多个摄像头拍摄、记录着,并借助卫星信号向全世界播放。在技术层面上,电子计算机是制造虚拟现实的主要设备,是具有信息处理、存贮、逻辑判断以及反应、记忆、选择功能的机器,所以又被称作电脑。电脑能够解放人类的智能,代替部分脑力劳动,因此,它的出现成为技术革命划时代的标志。在科幻电影的“虚拟现实”中,电影人物生活在遥远的未来时空,而他们借助计算机建立的虚拟空间则是观众熟悉的当下和过去的生活。通过应用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头脑,让未来时空和生活中的世界在电影的世界里逐步统一起来。新世界由那些能够形成事物、驾驭事物、运动的信息单位组成,通过原子的作用和具体事物的构成,建立起新的生活语境,并伴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应用而产生出非物质时代。当今媒介社会中的智能设备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信息化、简约化,并逐步改变人们的生存、生活方式。所以,就艺术审美功能而言,科幻电影的“虚拟现实”能够体现出这种现象,其超越由大众传媒、现代技术所建立的审美幻觉,借助人物的主体选择,让生存的意义高于实际生活表面,直达人内在生存的意识。

2.影像复制文化。科幻电影中的“虚拟现实”叙事景观体现出后现代文化的语境。而后现代文化具有零散性、不确定性、无深度性、无原则性、多重性、边缘性、非典型性、多元性、活动性、矛盾性等特点,其改变了生活和文化的界限,让生活与文化从对立到逐步融合,体现出生存的表述价值和意义。因为影像是以生活为基础的,其涉及人类面对的所有对象,可复制性是影像文化的特点,特别形象的模拟能够还原现实和模拟幻象。但复制技术在发展进程中,原真性正在逐步消失,随着电子技术的兴起和发展,改变着当前的景观社会,并逐步建立起符号社会。媒介社会的物质消费中,消解了物的使用价值,而消费的则是物体表现出的文化差异和社会身份。另外,消费主体也是由符号组成的,并非是理性个体,人类的情感表达和生存价值在此主体身上失去形而上的理念及意义,而是以通过物质来满足现实需求。电影《楚门的世界》中,让观众最感动的是楚门父子间的拥抱,当楚门看着远处父亲的影子时,工作人员放音乐及烟雾制造效果;当父子走近时,使用特定镜头,楚门激动的落泪使得煽情达到最高潮。但是观看这场真人秀的现场,观众们欢声雷动、激情相拥,这是导演通过镜头语言讽刺好莱坞的经典镜头。

复制是为了真实的再现原件,虽然会削减原件的神韵,但是能够拉近生活和艺术的距离,复制也会出现模拟幻像的情况,甚至将幻想化为真实。如此,就可能让假的看起来更加真实,让虚拟和真实颠倒了原有关系,让人们对传统真实环境的理解面临强烈地冲击与挑战。人类文明越进步,人们内心控制机制和社会控制机制越容易出现分化,人们隐藏起自己的本能与思想,而习惯于将情感放在主题公园、网络游戏、电视节目等这些人类发明的复制品上,使人与人之间出现情感交流障碍。

四、结束语

科幻电影的“虚拟现实”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电影种类,既追求视觉审美,也在追求最有力、最广泛的表现人文关怀的方式。“虚拟现实”的宗旨在于阐述网络、电脑、电影、电视等现代技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达出人们对人类发展和信息技术进步间关系的深层次思考。目前,因为大多数“虚拟现实”的电影是美国制作的,叙事上体现出好莱坞商业片的特点,而我国电影则更多以纪实语言表达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很少运用科幻电影的形式来显示哲理和人文关怀。在媒介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虚拟现实”必定会引发更深层次的关注,而对它的研究和探索也会日益全面和成熟。

作者张毅系西安翻译学院人文艺术学院讲师

鲁小艳系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在读博士、西安翻译学院人文艺术教研室讲师

[1]李艳.“虚拟现实”科幻电影的叙事结构探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

[2]耿聪.论现代电影中的虚拟空间创意[J].电影文学,2012(21).

[3]周洁.未来人机交互理念下的科幻电影艺术[J].电影文学,2013(14).

[4]段晓昀.像素视域中的影像呈现——论数字技术下电影的真实性原则[J].当代电影,2013(03).

[5]叶风.虚拟奇观——数字媒体时代下的电影概念设计理念[J].装饰,2015(05).

猜你喜欢

科幻电影虚拟现实
科幻电影:人类对未来的幻想与忧思
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学校园中的应用
科幻电影五问
不就一部科幻电影吗,为何要等十九年?
风口上的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向科幻小说借灵感
多个世界与自我——论西方科幻电影的两个叙述之维
华语科幻电影中的“伦理性”想象
虚拟现实炫酷来袭走出实验室坎坷漫长
浅谈虚拟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