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门户网站深度报道的突破与创新

2016-02-04文/杨

传媒 2016年4期
关键词:门户网站深度

文/杨 贝

门户网站深度报道的突破与创新

文/杨 贝

深度报道一度被视为传统媒体参与新闻竞争的制胜法宝,然而新媒体对传统新闻的生产方式、操作方式、作品呈现方式等造成了巨大冲击。《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等曾以深度报道见长的权威媒体陆续进行业务上的调整,记者纷纷转型,传统深度报道业面临压力与困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门户网站为代表的新媒体,依靠技术、资金、人才、运营等优势,凭借深度报道逐步开启新闻报道高品质之路的探索,在采访、写作、编辑、评论、传播等各环节取得了突破,其创新理念与路径尤为值得关注。

网络深度报道的内涵及问题

起源于西方新闻界的深度报道,因1960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副教授高普鲁《深度报道》一书确立了理论和学术地位,作者认为“深度报道将新闻带进读者关心的范围内,告诉其重要的事实,相关的缘故,以及丰富的背景材料”,深度报道要求“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1985年开始,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分别设立解释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两个专项奖,深度报道在业界被认可,2015年度普利策新闻奖将“调查性新闻奖”授予《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前者的“医疗揭秘”系列揭露了美国医疗提供商此前从未公布过的机密数据,后者文章展示了游说团体“动摇国会领导人和国家总检察长”的能力。

我国针对深度报道的界定虽然多年来在理论界一直各有侧重,但其突破“一事一报”的局限,深入挖掘新闻事件及其背后的新闻,揭示成因、社会意义和发展趋势的显著特点还是得到了一致认可。深度报道作为一种报道方式,从新闻理念看,主张在新闻传播的全过程中体现深刻和全面的传播旨趣;从新闻体裁看,消息、通讯、综述、评论、特写、专稿、调查报告等都可灵活运用。深度报道自上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已经成为媒体的主要新闻报道样式之一。《中国青年报》《新京报》《京华时报》《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新民周刊》《瞭望东方周刊》《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等传统平面媒体,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等栏目都曾做出十分可贵的探索。

从深度报道的起源不难看出,它不仅是当时传媒业应对社会转型的产物,也是新闻界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新的报道方式。现在新技术的出现给舆论环境、新闻报道形态、记者工作方式、媒体经营模式等带来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又使传统深度报道的理念认识有所拓新,技术背景则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对于门户网站而言,在经历了网络新闻狂飙跃进的初始阶段之后,如果仍旧依靠规模化复制粘贴或一味抢时间拼速度,则无法真正参与新闻传媒的行业运作。

为了摆脱依附获取话语权,更直接的效果变化是提高点击带来流量,门户网站对深度报道的探索顺势而起。理论上门户网站进行深度报道具有天然优势,海量存储、即时互动、兼容开放都为深度报道提供了全新的信息支持和技术保障,目前来说解释性报道占比较大。解释性报道探究事件前因后果,强调新闻的解释分析,门户网站通过新闻专题集纳背景资料,通过嘉宾访谈、专家评论多维度接近新闻事实,通过互动激发用户参与热情并生成大量新的可用内容。应该说,门户网站的深度报道和传统深度报道相比,对于“深度”的理解已然有所变化。然而在摸索阶段,网络深度报道的短板也逐渐显现出来:过分附着海量链接且处理简单粗放,没有中心和主线,对用户而言新闻阅读体验不佳;自身原创受限,同质竞争拉锯,品牌效应尚未形成;陷入文字容量控制进退两难的局面,字数过少无法支撑内容,字数过多不符合用户阅读习惯,曲高和寡……针对这些问题,门户网站的对应之策在实践中形成、改良、突破,对网络深度报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细整合与巧编辑:应对粗放无序的尴尬

《新闻学大辞典》对深度报道的操作要求是:突破“一人一地一事”的模式,对新闻事实进行跨时空的、由里到外的综合反映。对时间的采访应包括过去、现在、未来;采访地点不仅包括现场,还包括现场延伸或波及的区域。网络媒体的传播特性对于满足深度报道的操作实践具有明显的优势。比如,专题一直是门户网站实践深度报道的常用操作方式之一,围绕某一重大新闻事件、事实或主题,全面而广泛地提供各种新闻背景资料,集纳消息、专稿、通讯、评论、调查报告等多种新闻体裁,运用文字、图像、图表、Flash等表现方式,对新闻产生的缘由、环境、发展过程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挖掘,从而揭示社会意义、研判趋势走向。

2015年11月7日,新中国成立后两岸最高领导人在新加坡首次会面。针对这一重大新闻事件,新浪网推出专题“习先生见马先生”。稿件和素材主要来源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京华时报》、《新京报》、中国新闻网等权威媒体,专题开设头条和最新消息两个板块,转载了精选的30余篇文字报道,选取28张现场图片和24段视频分别构成“精彩瞬间”和“视频集锦”板块,同时,用图表新闻的方式展示 “1949-2015两岸大事记”,利用网站自有栏目《新闻极客》对网民感兴趣的背景信息和细节场景进行独家解读。此次会面国内外高度关注,有消息称当时现场汇集了全球100多家媒体600多名记者,并无一线采访优势的门户网站凭借专题形式后发制人,在报道的广度和宽度上占据了优势。更重要的是,相比网络专题诞生之初对技术过度倚重,多凭超链接、多媒体等手段无限制、无目的堆砌资料信息的情况,当前网络专题对整合、编辑愈加追求细致和巧妙,力求避免粗放无序对深度报道质量造成的损害。比如,对“习马会”中透露的众多新闻事实进行重新整合,突出敏感点,利用多种表达形态配合传递背景信息,对相关难点和兴趣点做出了解释。可见稿件和素材的数量已有严格控制,在精度、重度上已有考量。

树品牌与精原创:化解同质竞争的矛盾

一般而言,深度报道话题新、角度广、视野宽、力度深,在同质竞争业态中因强化了传播内容的差异化,提高了传播者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而深受媒体重视。但门户网站即使采取专题形式大量转载传统媒体深度报道,也仅仅是初级层次的简单传播,立体化、系统化、个性化不强,区分度不高,无法满足现实需要。基于此,门户网站将设置品牌栏目、原创精品报道作为了摆脱低端同质竞争、提高深度报道内容品质的重要手段。

譬如搜狐的《新闻当事人》,腾讯的《今日话题》《棱镜》,新浪的《新闻极客》,网易的《回声》《人间》等,不定期连续推出栏目报道,紧扣社会热点,严肃深入地阐述和挖掘事物因果关系,极具新闻冲击力和市场敏锐感,深受网民喜欢。

以腾讯《今日话题》为例,宗旨是“用常识解读新闻”,自身定位为评论栏目,实际是一种带有述评性质的解释性报道。第3366期《烧不好煤怎么治得了霾?》的文章中,从清洁煤应用的历史渊源、推广受阻的原因、去煤化的可能性三个方面层层推进释疑解惑,结语发表观点“清洁煤推广作为暂时性的过渡政策,能够缓解雾霾问题。但现实中推广却面临阻碍重重。应放长眼光,分阶段制定计划,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实现煤炭的“减量化”和“集中化”利用。报道推出后24小时跟帖量达3593条。

品牌栏目类深度报道通常以单篇报道的形态出现,每期一个主题,突出对新闻事实发生原因的解释和分析,夹叙夹议,核心特征仍跟传统深度报道一致。但二者相比,呈现出以下新特点:一是放下深度报道精英化的“高冷”姿态,更贴近网民的价值判断,更注重选择舆情 涡中的人和事;二是遵循产品化生产流程,从题材选择到采编设计到包装推广,每个品牌栏目都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运营模式,更能体现传播效率,这也使得各门户网站愿意加大深度报道栏目投入,以集群方式共同彰显门户网站整体的品牌效应和原创能力。

重形式与沉渠道:消除效果有限的风险

无论从历史经验还是未来趋向上判断,加强深度报道一方面满足了受众水平的提高和需求的扩大,另一方面也是媒体应对媒介生态环境变化,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然而,无论深度报道的价值如何巨大,面对碎片化、社交化、感官化阅读的现实,倘若不能调整传播策略以保证优秀的作品被读者所关注、好评并愿意再次传播,势必出现传播者及其传播内容和受众之间强烈不对等的效果鸿沟,传播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2015年腾讯网《壮歌——致敬历史,同沐荣光》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年度专题报道,其网页端和腾讯新闻客户端、腾讯视频客户端为主进行发布,同时借助了微信和手机QQ两大平台。其中,推出的系列视频产品《坚忍》,在一个多月的播出周期里,收获2亿视频播放量和50万的音频播放量,评论量达7万多条,被用户主动传播量达到三成。

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网络访谈类一等奖,北方网《“当代鲁班”的中国梦》,在参评推荐中介绍了类似经验:通过微博对访谈进行图文直播,嘉宾现场与微博网友即时互动,网友纷纷转发、回复、点赞,形成了良好互动效果。同时,为了适应网友在移动端的阅读需求,访谈页面中加入二维码扫描功能,实现“一云多屏”的阅读效果,并增加“一键分享”按钮,让网友能够即时在微博、微信、QQ空间等移动平台分享,实现了微传播的裂变效应,使访谈的舆论引导效果倍增。

可见,一方面,衡量网络深度报道成功与否的标志不仅针对文本内容本身,合适的、精美的形式往往更能够激活和强化内容,甚至提升内容品质,是深度报道在受众当中 “深入”传播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移动互联时代下,门户网站的困局迫使其不得不更加积极地探索产品落地的渠道,增加多终端覆盖的保障,使得产品利用价值最大化,从而从根本上实现网络深度报道的新闻价值、社会意义和经济效益。

门户网站毫无疑问地充当了网络深度报道的先行者和创造性实践者,近年来尽管也受到粗放的操作模式、海量信息繁冗杂乱、口碑效应参差不齐等不利因素影响,网络深度报道至今也并未成为完全成熟的报道品种,但不可否认的是,门户网站正通过种种新途径和新方式开拓深度报道领域,提升深度报道质量,力求呈现出自身独特的风格和品质,也使得网络媒体能够在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中逐渐脱颖而出。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门户网站深度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YouTube
论3D电影的深度沉浸感
中国省级教育门户网站排行榜等
中国省级教育门户网站排行榜等
中国省级教育门户网站排行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