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大学生现代人格的培养

2016-02-04

山西青年 2016年11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培养

刘 华

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浅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大学生现代人格的培养

刘华* 1

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终发展目标是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基础人是的现代化,人格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作为社会未来发展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其现代人格的塑造是时代的必然需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紧扣时代脉搏,对大学生现代人格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现代人格;培养

一、塑造现代人格是当代大学生社会化的必然需要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目标,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我们对现代化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物”的层面,它更是人由“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的过程。美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英克尔斯在其所著《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一个国家从国外引进的科学技术、工业管理方式、政府机构形式以及教育制度等等,只不过是一些躯壳而已。一个国家的人民应该具备现代人的心理品质,即应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完成向现代化的转变,成为一个具有现代人格的人,否则只会导致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一群传统人只会把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先进的技术工艺变成废纸一堆。真正称得上现代化的国家,它的人民应该是现代人,即它的国民应该从心理上、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各种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包括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应具备相应的现代品质,才能保证经济高速稳定的发展和有效的管理,保证经济的持续长久发展[1]。可以说,社会现代化的基础或核心是人的现代化,而人格的现代化又是人的现代化的核心。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近日发布首份《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报告指出,2015年在校生规模达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预计到2020年达到50%。[2]现代社会需要具有现代人格特质的人才,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大学教育已成为大众教育,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其人格现代化与否关系着我们这个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程度。

什么是“人格”呢?拉丁文面具(Persona)是“人格”一词的起源,这一词在心理学界和其他有关领域多方应用,并产生了演变,后来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将“人格”用于自己的学说中,其概念指自我的外延,这是人针对社会习俗和惯例向他提出要求时做出的反应,即具备相应的外壳。依照荣格的观点,文化要求于他的所起角色就成为人格,也就是他的公开的人格,这种包括外部的自我和内部的自我,就是真实的人——人格。有关人格心理的理论众多,内容各异,综合起来可以给其下一定义: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示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与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3]用一句中国古话来概括,就是:“蕴蓄于中,形诸于外”。人格的发展和变化伴随着人的整个一生,人出生便和社会接触,直到死亡方停止社会学习,一个人的人格发展是在社会学习中不断地进行着的,人格的发展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获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目标,作为社会未来发展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其现代人格的塑造是时代的必然需要。

二、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很重要途径

所谓社会化,根据社会学的解释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4]。人的一生都在进行着社会化,社会化的方式和途径多种多样,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教育是大学这一人生阶段最重要的社会化途径之一。对大学生进行的社会化教育,主要就是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认识、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对合格公民的根本要求,学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社会规范,并把这些要求和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自觉需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的时期,这一时代特点决定了当代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是学习社会主义的新型社会规范和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社会规范。

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十七大和十八大又分别把“和谐”与“生态文明”写入基本路线当中,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目标,党的十八大又提出了“两个一百”的奋斗目标,所以,现代人格是现代化与时代任务的需要。社会的现代化包括经济、文化、结构、科学技术以及城市化的发展,同时它还体现在人的现代化,而且这是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当一个社会正在向现代化迈进的时候,要保持现代制度的良好运转有赖于人的现代化。传统的大学教育是传承文明、养成人格的博雅教育,但是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的流行使我们的大学教育背离了教育的初衷,一些大学甚至沦为职业教育的场所。复旦大学校长杨良玉在2014年新生开学致辞中讲到,大学不能沦为职业培训所,大学培养的学生要对个人包括对自己、对整个国家、对人类有责任感。培养现代公民是大学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现代公民应具备独立精神和责任感,应具备理性的思维与批判的态度。大学生社会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把它打造成塑造大学生现代人格的重要课堂,引导大学生现代人格的自我塑造。

三、通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培养大学生的现代人格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英克尔斯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人的现代化,他认为人的现代性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既人的主观态度与客观行为。人的现代性应包括这样一些内容:现代人应该具备效能感,这是与传统宿命论相对立的;愿意接受社会变迁与新的生活经历,即具有开放性;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尊重别人的意见;关心外界新的知识和信息并能积极获取;时间观念较强,能做到守时惜时;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性;基于理性而信赖周围的人;注重社会公平,尤其是分配的公正;注重分工合作,所以专门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受教育和职业期望较高,教育伴随人的一生,即终生教育;做人做事理性占主导,采取分析的态度,不回避问题而是积极地解决问题。[5]根据我国的国情,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也可以将我国当代大学生应具有的现代人格特征归纳为:在思想观念上,有开拓创新精神与参与竞争、善于合作的意识;在情感意志上,自信、独立和具有责任感;在基本能力上,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学习迁移、社会适应及挫折承受等能力。[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大学生实现现代人格自我塑造

(一)把握时代脉搏,塑造符合时代潮流发展方向的现代人格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一门高校公共政治必修课,其内容丰富,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的重大问题和我国当前的基本制度与方针政策,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系统的了解我们这个社会的基本结构,了解我们国家的大政方针,把握当今社会的发展方向,努力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建设者。通过学习这门课,把握当今世界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顺应潮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大学生应具备相应的现代心理品质:创新、竞争与合作。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出的重大抉择。时代任务对现代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可以通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的教学,引导大学生转变传统人格中消极、保守的一面,大胆创新。创新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现代人格:不盲目从众,不囿于陈规俗套,对外界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当今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知识信息迅速累积,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已不足以应付千变万化的世界,只有真正了解分工与合作的意义才能拥有更多的成功机会。

(二)增强大学生理性化与辩证思维能力

现代化的又一重要特征是理性化。理性是指对待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它,验证它。通常,与理性相对立的是愚昧、习惯、传统等。判断个人是否具备现代性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他是否具备辩证思维和理性能力。大学生一般处于成年初期,正是辩证逻辑思维逐步发展为主要思维形态的时期,辩证逻辑思维反映事物之间的相互区别与相互联系、相对静止与相对运动,也承认相对性与矛盾性,辩证思维是指对客观事物本质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反映。中国传统哲学也很注重辩证思维,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认为阴阳对立相互推移构成了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熟知其极”,事物总是不断向对立面转化的。大学时期正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让学会客观地、发展地、全面地、系统地和辩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增强理论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具体教学中可以将现代理念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结合起来。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理论成果,我们国家的几代领导集体在它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做出了贡献。如果教师能详细讲解这些理论成果产生的历史背景、历程,帮助学生认识和分析每一位历史伟人在他所处那一历史阶段的特点和社会需求,在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进程中面临怎样的困惑或怎样的艰难抉择,他们最后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将会有助于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学会用客观的、辩证的眼光去看待社会现象并进行理性分析。

[参考文献]

[1]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48.

[2]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03-08/7788792.shtml,中国新闻网.

[3]陈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50.

[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3.

[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40.

[6]王卓亮,陈建文.论大学生人格的现代化[J].煤炭高等教育,2003(5).

*作者简介:刘华(1970-),女,土家族,湖北建始人,硕士,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1-0003-02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培养
“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探析
十年磨一剑: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综述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