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在思政课堂中的借鉴意义
2016-02-04蔡建满
蔡建满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部,湖南 长沙 410100
老子思想在思政课堂中的借鉴意义
蔡建满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部,湖南长沙410100
《道德经》虽然只有短短五千言,却论述精辟,思想深邃,内容涉及宇宙、自然、社会和人生等诸多方面,对后人有许多启迪。老子很多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也有重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应当适当引入对老子思想的解读和传播。
老子;思想;借鉴
老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老子之伟大在于他的伟大著作《道德经》,他是老子以一种独特的思维所做的独特的哲学表达,它既没有西方古典哲学那样严密的逻辑和思辨的语言,也没有同为东方古典哲学的佛学那样的虚幻和浪漫,也没有儒学那样现实实用和直截了当。它虽然只有短短五千言,却论述精辟,思想深邃,内容涉及宇宙、自然、社会和人生等诸多方面,两千多年来,后人用无数的语言去诠释它,却永远感觉言不尽意,而且感觉常读常新,启迪无限。老子很多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也有重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应当适当引入对老子思想的解读和传播。
《道德经》第九章写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本章表述的要点是人不可过于追求“盈”,追求完美往往会走向事情的反面。人要做到淡泊名利与权位,才能静下心来学习和干事,才有可能身退。老子这些话体现了辩证法思想,正确指出了进退、荣辱、正反等互相转化的关系,他劝告人们在事情做好之后,不要贪慕权位金钱,而要及时收敛,端正自己的思想。君不见当今那些积攒下几辈子也花不完的钱财的“大老虎”们,不都是没有悟透这番道理吗?
《道德经》第十六章写道:“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何谓“归根”,“复命”?归根就是要回归到事物存在的根源,根源所在,就是虚静的状态,保持心境清净透明的境地,从而实现宁静以致远的目标。“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这个“常”是经常、通常、正常,也就是常情、常理、常规,人们知道了生死的常理,就可以达观地对待生活。一个心胸开阔的人必定具有豁达的人生态度,任何困难都压不垮他,最终会成就不平凡的事业。而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听到不顺耳的话语时,就会怒不可遏,见到比自己优秀的人就嫉妒,结果只会有损自己的形象,伤害自己的身心,危害自己的事业和前途。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写道:“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被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这段话内涵非常丰富,其中的一个要义就是,做事应从小开始,日积月累,才能成就大。很多世界级的大富翁是从小商小贩开始的,如李嘉诚。只有从小事情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这样的人生事业才会有坚实的基础。“从赚小钱开始”是成大事者常常选择的路径,是大学生应有的心理准备,如果一心想发大财,不屑于赚小钱、从小事做起,结果必然会小钱大钱都赚不到,大事小事都干不了。事实上,很多名将都是从士兵做起,很多大企业家都是从伙计当起,很多政治家都是从小职员做起来的。所以当代大学生一定要从小处着眼,在制定人生规划时,不要好高骛远。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中,老子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名与利哪个更重要?“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是老子提出的善意的建议,也是老子对于人生处世的精辟见解。知足是一种感受,不在于拥有多少名利而在于内心的满足。知足使人平静、达观、洒脱,不知足使人躁动、贪婪、甚至于斤斤计较。知足是一种难得的人生境界,知足的人总是微笑着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他们绝不会为了个人名利不择手段,绝不会为了个人名利“身后有余忘缩手”。当今那些贪官们,贪污起来动辄几百万、几千万、甚至几十亿,都是因为“不知足”的缘故。大学生们如果懂得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道理,在走出大学校门后,肯定会多几分淡定与从容,人生的路会走得更加坚实。第四十六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讲的是同一个道理,可互为参看。总之,大学生们在生活上要懂得知足常乐,否则无穷无尽的欲望只会给自己带来一个又一个痛苦和灾难。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写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是《道德经》中最为经典的一句,它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它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祸可以转化为福,福也可以转化为祸。所以人们应该努力创造条件,使事物向好的方面转化,避免事物向坏的方向发展。大学生们处于顺境要保持戒骄戒躁,小心谨慎的心理,处于困境要乐观向上,调节自己的心态,重建人生信念,塑造新的自我。
第六十四章写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它告诉人们要依照自然规律办事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积小胜为大胜,久久为功,稍有松懈,就会造成前功尽弃,功归一篑的局面。本章中还写道“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这种现象在我们的周围比比皆是,老子指出许多人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主要原因在于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如果人们在最后关头像刚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做事,就不会出现失败的事情了。这些都是值得当代大学生借鉴的。所以,在思政课堂教学中,适当介绍一些老子的思想是很有借鉴意义,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从今人的眼光来看,老子思想中有许多是不够正确的,要区别对待。如第六十七章中写道:“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器长”,这种“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与我们这个力求创新的时代是格格不入的,是要摒弃的。
[1]老子.道德经[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
[2]刘宝才等.文史英华:诸子卷[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
G641;B223.1
A
1006-0049-(2016)19-018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