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专业《基础护理学》的课程教学设计
2016-02-04高宁宁王静娴
高宁宁 王静娴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医疗护理系,河南 济源 459000
高职护理专业《基础护理学》的课程教学设计
高宁宁*王静娴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医疗护理系,河南济源459000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和主干课,是临床各专科护理的基础,对护生学好临床专业课有关键作用。根据本课程的性质,结合高职护生的特点,从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的怎么样四方面阐述该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护理专业;基础护理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有效的教学设计使教学活动得以有计划、有步骤和有效率地展开,直到达到规定教学目标的前提和保证。《基础护理学》是护生接触专业课程的第一门课,具有专业性强、实践性强、学科关联性强三大特点。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将直接影响今后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临床工作的胜任与否。为激发护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对本课程进行了合理的教学设计。
一、课程定位准确、培养目标明确,确定为什么教
(一)课程定位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最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是护士学习护理专业知识的入门课程[1]和岗位必备课程,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重点课程,对护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
(二)培养目标
护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具备三方面目标。(1)知识目标是基础,护生应掌握基础护理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2)能力目标是重点,护生应做好理论与实践的良好衔接,能够正确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3)素质目标是升华,护生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应具备爱伤精神,对病人充满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热爱护理事业、甘于奉献。
二、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学以致用为原则,确定教什么
(一)教学内容
以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遵循“必须、够用”原则,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认真筛选和优化教学内容,分为护理学导论、出入院护理、生活护理、舒适与安全护理、治疗护理五大单元。
(二)教学资源
遵循“选优、选新、选大出版社”原则,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基础护理学》第三版,主编周春美,张连辉。同时,以宋葆云主编的“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上)”作为辅助教材,确保操作规范与河南省最新临床护理操作标准同步。以参加护理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的操作视频作为辅助教学资源,护生对参与技能大赛积极性很高,有助于建立“比学赶帮、重视技能、强化训练”的良好学风。
三、因材施教,注重能力培养,确定怎么教
依据高职护生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较差、学习态度端正的学情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将多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教学
医护类专业课程信息量大、知识较枯燥,传统的“填鸭式”式教学易使护生产生较强的厌学感,不利于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培养。课堂上注重加强师生互动,增加提问,充分发挥护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在多媒体课件中增加视频、图片、动画等,将抽象的知识点直观化、形象化,激发护生听课的兴趣。例如:在讲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时,让护生观看新闻追踪“陕西镇安26名患者因血透感染丙肝”,从案例中获知由于消毒措施不到位引起的交叉感染。护生从中能够深刻意识到医院感染给患者带来的伤害、对医院造成的损失,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易于树立强烈的无菌观念。
(二)案例教学法
护理专业的最大特色是实践性强。课堂上一味的空洞说教和理论讲解只会让护生缺乏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用事例说明问题。在讲出入院护理时,笔者引入一则案例:接班护士A与C护士共同床头交接。32床患儿输液尚未完,C护士交待留置针是新换的,没什么问题,不用看了。但A护士想“既然来了就顺便看一眼吧”。滴壶内液体滴入顺畅,留置针固定良好,局部无红肿外渗,可钢针与留置针脱离了,就在患儿脖子上,只要孩子一转头就会被扎到。假如A护士不看这一眼,患儿的伤害和一起纠纷就不可避免。这一案例给护生留下深刻印象,护理工作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慎独精神,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妥善处理,确保病人安全。
(三)情景教学法
实训是基础护理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传统的“示教-练习”易致护生对操作的机械性模仿,面对真正病人时出现紧张、焦虑、不会沟通、操作不畅等问题。实训课采取情境教学法,学生以4-5人/组为单位,通过角色扮演医生、护士、病人、家属,在模拟场景中演示抢救和护理过程。结束后,先由观摩学生对整个演练过程点评,教师再综合评价,指出优点并突出不足和解决方法。情境模拟促进护生在扮演“患者”时能从深层了解患者的心情和关怀需求,加强了人性化护理意识的培养[2],也锻炼了护生的心理素质、强化了技能水平。
四、综合评价,数据说话,确定教的怎么样
为更合理地反映护生的学习态度、评价其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我们采取过程性考核(20%)、实训考核(40%)和终末考核(40%)相结合的手段综合评价学习效果。具体如下:(1)过程性考核:包括出勤、提问、报告完成、模拟演练等情况。(2)实训考核:每学期选择两项重点护理操作进行一对一考核,两项操作的平均分为该护生本学期的实训成绩。(3)期末考核:以试卷形式进行,考查护生对该课程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综合成绩按分数段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多集中在良好和中等,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对2013级两学期良好水平的护生试卷抽样调查中发现,70%护生在病例分析上问题较多。分析其原因,评判性思维的建立和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笔者在今后教学中应做好以下改进措施:一、注重对案例分类、总结;二、利用见习让护生在真实病例中加深对疾病的理解和认识;三、临床带教可通过查房、小讲课、体检等方法培养护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效果及时反馈给学校,有助于教师不断反思、完善、丰富自身的教学方法和设计。
[1]周春美,张连辉.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1.
[2]李薇,张海燕等.基于培养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8):75-76.
高宁宁(1984-),女,硕士研究生,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医疗护理系,助教。
R47-4
A
1006-0049-(2016)19-01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