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仇富现象的伦理审视研究

2016-02-04

山西青年 2016年2期
关键词:伦理道德

江 恒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 成都 610031



我国仇富现象的伦理审视研究

江恒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成都610031

摘要:仇富现象尽管是一种消极的社会现象,然而,仇富现象的产生却有着深厚的伦理根源。我国的文明史有五千年之久,仇富现象的存在固然与历史延续下来的思想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当代的社会伦理道德观也对仇富现象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仇富现象;伦理审视;财富分配;伦理道德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人民群众的财富普遍增加,然而,由于改革过程中社会物质财富的分配不均以及贫富两极分化严重,我国社会出现了一股“仇富”心态,后逐渐演变成为仇富现象。本文结合历史和现实,对我国仇富现象出现的根源以及化解进行伦理审视。

一、仇富现象产生的伦理根源

(一)传统的财富伦理观念的影响

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义轻利的伦理思想观,即面对正义和财富,君子自当首先追求高尚的道德修养而不是钱财的多少。儒家学派成为我国正统思想以后,人们无论是交友还是立身处世,均以“重义轻利”作为基本标准,并将二者看作是“不可得兼”的东西,正所谓《水浒传》中的“仗义疏财”。人们越来越将富裕视为剥削穷苦大众的象征,甚至将那些杀死富人将财富分发给穷人的人称作“英雄”,社会弥漫着浓厚的“伤富助贫”的风气,这一伦理思想在历史上曾长期控制着中国人新型财富观的形成。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难发现,均富是我国很早就有的理念。在君主专制时期,由于天下是最高统治者——皇帝的,因此,全社会的财富自然也是皇帝所有,而普罗大众只有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命运,直到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尽管所打出的“平均分配”的口号不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但却表达了所有劳动人民渴望均富的心声。

(二)当代社会价值观的偏差

首先是个人主义之风盛行,尽管集体主义优先的原则是国家大力倡导的,但因利益格局呈多元化态势,不论是底层群众还是财富阶层均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即任何事情只顾个人利益而不顾国家或集体利益。2008年以来的毒奶粉和地沟油的风波,从本质上就暴露出投机者的个人利己主义倾向,为追求眼前的财富而不惜伤害他人。其次是拜金主义,自上世纪90年代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国家给全体群众致富提供了更为开放的环境,每个人都能通过合法劳动、诚信经营而获取财富。然而,一些人就只想到“利”而不去想“义”。另一方面,网络舆论和大量影视作品中不良的“拜金”事件和宣传,“官二代”、“富二代”不加节制地炫富,对我国民众的传统财富观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使广大普通群众开始谴责或声讨拜金炫富的行为(如中国富人是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主体等)。我国的社保体系在不断健全,并日趋完善,但实际上社会底层人士依然未充分享受到制度的优越性,在公平享受公民权利和社会福利等诸方面依然存在不公平,由于财富较多的人往往在社会上更有发言权,长此以往,群众就会对富裕阶层的人表示憎恶或无奈。

二、化解仇富现象的伦理思考

(一)加快制度伦理建设

仇富现象本质上是“仇不公”,“公平正义”不但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更是国人几千年来追求的社会理想。一些富人若经不公正的途径攫取财富,接着恃强凌弱,则会加剧仇富现象。解决仇富问题的关

键在于解决不公平问题,为此,我国要从制度层面规范和约束财富的分配问题,深化我国分配制度改革,政府要履行二次分配的职能,坚持“效率和公平并重”的分配理念,缩小贫富两极分化,对高收入群体调高税收,对工薪阶层要保障其基本生活。同时,健全公平分配机制,禁止利用制度空隙、垄断等不公平的手段暴富,加强立法,切实提高普通群众对财产的安全感,缓解仇富心理。

(二)构建财富伦理,养成正确的财富观念

首先要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当前,从中央到基层,都在倡导绿色消费、理性消费等合理化的消费观。合理的消费观,必须摒弃浪费、提倡勤俭。政府要引导和塑造全社会崇尚科学消费、持续消费的风尚,使超前消费或奢侈消费等失去存在的土壤,不让仇富心理蔓延。

其次,应客观评价富人阶层。财富在出现之初,并不具有功利性,也不用于衡量人们的身份和地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财富非我们所追求的善”,财富和“善”无关,本身无善恶之分。社会上所说的“钱是万恶之源”,只是把财富的负面影响扩大化了。因此,要避免仇富现象,就要消除对财富的偏见,特别是不能将财富阶层随便贴上“投机者”或“为富不仁”的标签,而要用发展着的客观的眼光看待财富,才能凸显其价值。目前,弱势群体中的“仇富”,将富人作为其“仇视”的对象,认为所有富人均败坏了社会风气,而且只为自身享受而不顾集体利益。诚然,大多数富人均依靠自身努力奋斗而成就一番事业,在客观上也为国家做出了贡献,推动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还增加了就业,所以,弱势群体无需将富人视为对立面,而是要以辩证的哲学观看待富人。要认清为数不少的富人都是慈善家的事实,只要富人遵纪守法、诚信经营,则要更多地考虑其对于社会进步和群众生活积极的一面,当然,对于违法乱纪、依靠非法或不正规途径而获得财富的人则要严肃惩处,对其他富人产生震慑,如此才能逐步避免“仇富”现象的滋生。

(三)采用关怀伦理的方法

关怀伦理注重对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的扶持,首要是保障对广大弱势群体的关怀,富人要自觉做慈善,积极捐助生活困难的群众,在提供物质帮助的同时更注重心理疏导,而穷人也要彻底消除对富人的偏见,以一种客观中立的心态看待财富阶层,进而不断地改善富人阶层与弱势群体之间的伦理关系。

三、结束语

仇富现象的发生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现实根源,仇富现象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道德价值观的塑造,要消除社会上的“仇富”心理,就要重构伦理道德根基,理清仇富现象的根源,纠正错误的伦理观念,以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劲松,陈璐.论仇富现象的原因及化解[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9(01).

[2]李朔.“仇富”社会心理的唯物史观阐释[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15).

中图分类号:B82-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2-0204-01

猜你喜欢

伦理道德
企业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安全生产
城镇化进程中新的伦理道德文化的迁移与重塑
探讨图像时代视觉传播的“冲击力”
基于伦理道德之争下的大学生自杀问题分析
《莎乐美》中的伦理道德观
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医患关系研究
二郎神形象转变之我见
刍议师范生伦理道德的养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伦理建设如何契合
传统伦理道德现实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