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博洛尼亚改革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2016-02-04

山西青年 2016年19期
关键词:博洛尼亚学位德国

蔡 凤

湖南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德国博洛尼亚改革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蔡凤

湖南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益阳413000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的教育改革从来不是孤立的,闭门造车只会让改革之路异常崎岖艰难。德国在高等教育方面,在《博洛尼亚宣言》的推动下,取得了重大突破与进展。无论是学制、学位改革还是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两级制度,都能给予我们启发,为中国教育改革提供案例性建议。

德国;博洛尼亚改革;中国教育改革

中国的高等教育历经几十年的发展与完善,在各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时代在变迁,高等教育也要顺应潮流不断地改革并创新,以求在新形式下取得中国高教的新成果,为万千学子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培育大环境,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一代又一代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然而,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达到理想的目标,除了考虑自身的实际条件,也许参考他国的成功经验也不失为一大捷径。德国自从1999年6月19日与其他欧洲国家共同发表《博洛尼亚宣言》以来,在高等教育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一、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从21世纪初,高等教育就成为大众话题走进人们的视野,民众对其赋予了从所未有的关注度。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11年,自主招生改革进入新阶段,同时也遭到社会各界的质疑;2012年,异地高考成为热议话题;2013年,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剧增,就业成为新难题;2014年,高考改革开始在很多细节性问题上发力。今年,质量和公平成为中国教育的关键词。

然而,尽管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改革,决心大刀阔斧改变中国教育现状,一些存在已久的问题也许在短时间内是无法解决的。

高等院校的生存问题。在改革与创新之前,生存才是王道。然而中国林立的高校之间从来不乏激烈的竞争。为了抢夺生源一窝蜂地开设热门专业,一味地强调科研数量,等等。这些都在阻碍着高等教育的质量提高。

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也许我们无需参考一些数据化的资料。单是看看网络上流行的那个关于湖南、北京、上海三地高考考了相同分数的考生的不同命运就能窥其一斑。一碗水很难端平,但是倾斜过度,也会出问题的。

高校内部行政干预学术的问题。教育的游戏规则和裁判由不在教育一线的行政人员说了算,这是现今各大中国高校司空见惯的现象。大学的脊梁应该是走在学术前端的教授,大学的氛围应该是自由自在的学术精神,而不是为了评估、职称而折腰的论文机器,也不是囿于一室的干瘪说教。

二、德国博洛尼亚改革的经验及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不搞一刀切,既尊重传统又立意革新

在改革前,德国三大类高等院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授予毕业生相应的学位和证书。比如,综合性大学一般授予两种学位,硕士(分成Diplom理工类和Magister人文类)和博士,其他专业如法律、医学需要通过国家考试才能获得毕业文凭;高等专业学院(Fachhochschulen)不具备博士学位授予资格,仅颁发硕士Diplom学位,且须在证书上注明FH字样以区别于综合性大学颁发的Diplom学位;高等艺术与音乐学院主要颁发艺术与音乐相关学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博洛尼亚改革在德国开始实施后,这些传统的学制和学位制度并没有被完全废除,尤其是那些特殊专业(如神学、医学等),由于其教育质量和考试制度等原因,并没有受到新学制的冲击。2008/2009学年统计,在博洛尼亚改革在德国实行近十年后,仅有42.9%的学生在新型专业中就读。也许有人会认为德国在实行这一改革中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要更为保守,但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这种保守态度很好地维护了相关专业的质量与可信度。“保守”这个词只能做中性解读,有时候这样的态度是对传统的坚守,能让一个事物在时代洪流冲击下不失自我,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中国的传统专业如中医、书法、戏剧等有自己的生长土壤和发展规律,不能一味地追求变革创新。

(二)提高学术透明度,促进文凭、学位的国际认可度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推动下,教育的国际化成为必然趋势,不仅在欧洲,乃至全世界,留学、跨国就业都已是时代潮流。在此影响下,文凭、学位的相互认可能大大地促进人才的流动,既方便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的学术经历和水平,也能帮助后续高校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科研计划。德国高校于2005年开始引入文凭补充说明(Diploma Supplement),详细说明学习内容、专业特色、文凭层次及所在国高等教育体制等。

中国高校、就业单位对于各大高校毕业生的毕业证书有着固有的等级森严的偏见,一半原因当然是教学质量的差距,但另一半原因也许只是出于对于一些不知名院校毕业生的学习经历不清楚也不敢贸然试用的态度。如果我们参考德国的这一做法,也许这个情况会大为改观。一所普通院校某些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一定比不过从一所211大学走出来的学生。

中国的教育改革之路才刚刚开始,还远没有触及骨血。这将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我们相信,中国高校将会以坚决的信念,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出一条坚实的大道。但是在披荆斩棘的同时,也不妨抬头看看他人是如何开辟一条成功之路的。德国经历了博洛尼亚改革的洗礼,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改革中的阵痛,点点滴滴都是我们吸取经验的良好案例。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样的虚心求教态度能帮助中国教育改革少走很多弯路,获得很多成功、先进的理念,顺利完成教育改革。

[1]孙进.德国的博洛尼亚改革与高等教育学制与学位结构变迁[J].复旦教育论坛,2010(8).

[2]徐理勤.博洛尼亚进程中的德国高等教育改革及其启示[J].德国研究,2008(3).

[3]尹毓婷.欧洲高等教育改革的博洛尼亚进程浅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

[4]王超.博洛尼亚进程中高等教育一体化与多样化的协调[J].教育学术月刊,2008(1).

[5]彭安臣.慕尼黑工业大学本科教育特点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1).

[6]曹丽丽.德国高校本科课程设置原则及结构模式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6).

G649.516

A

1006-0049-(2016)19-0144-01

猜你喜欢

博洛尼亚学位德国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跟着狐狸老师去看展(四)
德国豹2号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德国弃煤的烦恼
梦回博洛尼亚
俄罗斯儿童教育:超80%入园率与供不应求的学位
国内ERP研究现状——基于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
“工士学位”不只是一纸文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