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学说视角下探讨高等院校素质教育

2016-02-04王建国谢清滢

山西青年 2016年19期
关键词:思政大学生发展

王建国 谭 明 谢清滢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4000



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学说视角下探讨高等院校素质教育

王建国谭明谢清滢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重庆404000

下一轮全球竞争是文化的竞争,文化的竞争追溯到底是高等教育的竞争。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专业技术的培养,更多的是强调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理论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理论,更是对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具有指导性作用。然而现如今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忽视了学生的主题地位,教育方法方式陈旧等问题。

高校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素质教育

中共中央“十八大”报告关于教育的论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它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报告中提出要坚持教育的优先发展,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大力促进教育的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将城市教育资源重点转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并大力支持特殊教育,提升加强经济家庭的资助力度,让每个孩子都能读书、读好书,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必须全面彻策党的教育方针,以极高的热情、精力投入在教学环节之中,要求以德育为首,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①。

在胡主席的讲话里,不管是在人民满意的教育还是在提高、创新学校的力量上都体现了人的全面的发展,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对公民的整体综合能力是在不断的提高。

一、人的全面学说提出背景及内容

马克思曾经说:“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休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②。”因此,人的全面性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人的劳动力发展——即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很好的发展。江泽民同志在我们建党80周年庆典讲话中从多方面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明确指出两点,首先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其次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随着世界距离的不断缩小、经济全球化的扩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了加深,其内涵是在不断的丰富。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人能力的全面发展

能力指的是专业知识,执行能力和学习能力,在对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所进对象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的正能量。在高校中,不仅要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应该从执行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包括学生在具体事件过程当中的部首限制。发挥其自身最大的潜能。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能力品行的充分发展

麦克利兰把能力素质划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动机。他认为,不同层次的能力素质在特体身上的表现形式不同,但都应全面的发展不能只强调一方面的能力的发展。

(三)人的全面发展是全科文化的充分发展

在高等教育学校中,虽然强调的是专业课的学习。我们应该强调的是T字形人才的发展,在宽度的前提下再发展专供的方向,不能只强调自然科学的学习,在大学里应该加强人文社科的教育,人的发展是全面,对社会的认识也应该是全面的。

(四)人的全面发展是个性的全面发展

气质、理想、信念、性格、兴趣、道德风貌、社会形象等内容都属于人的个性,它主要是指人作为主体,其各种方面都需要不断丰富,个性的自由发挥,精神生活的丰富展开。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最根本的内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体现。

二、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高校以传统的授课模式与现代的教育的授课模式存在着一些差异,高校思想能徐成优良传统,形成系统的理论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但没有考虑到现在学生的差异,时代的进步,方法的实施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人的全面发挥的要求不适合、不协调。

(一)理想信念存在着一定的缺失

当今世界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整体价值观取向是积极向上的,有一定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但在高举反拜金主义等大旗的同时,却有些消极腐败的现象,并感到无所适从,这即反应了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存在着一定的缺失,不够坚定的真实体现。

(二)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忽视学生素质与能力培养

根据相关文献和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起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不强,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内容和“两课”上。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忽视学生个体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思政教育内容的枯燥单一,缺少青年应有的激情与活力;教学实践中“两课”的内容与时代发展步伐、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有明显的滞后性,表现出“两课”乏力,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二在实际教学中“两课”的方式方法忽略了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在“两课”教学中教师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远远超过了其他知识的传授,在授课中缺乏时代性、发展性等特征,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面忽视了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

(三)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与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目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与个性发展问题,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授课。一方面是专业的选择,在没有进行系统了解就盲目的选择专业学习等情况;课程选择特别是专业课程的选择,往往由教务处硬性安排来进行授课;在课堂上是以“大一统”的模式而进行,没有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来设置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个体的发展是遵循着一定规律,特别是是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而言,身心发展规律需要按照每个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定,在思政教育时不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采取“一刀切”、“一风吹”的方式不仅损坏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意义,而且违背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初衷。

(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滞后,未能满足大学生实际需要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显示,高校开设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呈现出负增长现象。从学生和教师及领导层面的相关数据可了解到高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来看,仅有6.2%的学生认为思政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较强,而认为教学内容一般,没有多大感觉而言的则有43.1%,不强的有20%,从后两项相加比例则高达63.1%③。另外,从教师、领导层面的调查发现,10%得领导对“两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没有填写,放弃作答,而教师的作答情况也不好。很显然,其态度也没有得到肯定。总体归结为“两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并不乐观;“两课”的教学方法主要以灌输式为主,很少采用互动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其教学方式的单一,让学生对此课缺乏兴趣。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主要考虑的是经济利益,从而忽视了环境、生态等效应,很少考虑到社会、自然的承受能力,只有当人类与自然矛盾日益加深时,人们才惊醒过来。在面对严峻的挑战面前,高校是发挥其德育的主战场作用,必须以马克思方法论为武器,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培养新世纪人才的社会责任感,讲德育为首扩展到人与自然、人鱼其他生物的和谐发展,从而确立完善的生态理论,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将错误的价值观念转化为对人类长远利益而做出贡献的崇高追求为目标,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文理性的价值观④。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措施

(一)改变以往灌输式教育,应与时俱进

当代大学中师生在思想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过去的“老方法、土方法”应用在他们身上是很难取得成功的。所以在教学灌输等方式上要摒弃单一、空洞说教、生塞硬灌的教学方法,要立足于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围绕学生的自我积极性等方面来加强创新,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要与实践相结合,课通过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各种社会实践,来不断提高对全面的发展的认识。

(二)树立全新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以人为本的核心发展理念已成为现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客观趋势和要求,它是推动整个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提高高校思想教育要回归教育的本质,真正是思想教育成为人的教育。高校要坚持体现人性化,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以及平等性和主观性。

(三)思想教育要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深厚、持久的动力资源

思政教育铸造的是人的灵魂,是人精神世界中积极健康向上的需求。高校思政教育不仅仅是确立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更是发展和建构大学生内心的精神世界,净化思想,美化心灵,陶冶性情,塑造风貌,使每个大学生都能成为具有崇高境界、健全人格的真正的主体。这些精神素质是每个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不可或缺的,是全面发展的规范和导向作用,是大学生的发展目的和价值意义所在。

(四)高校要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表现为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品味、修养、境界等,它是一个多因素、综合性的内在品质,以追求真善美等从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⑤。它可通过人文知识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而逐渐形成。涉及到的面广,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丰富内容,并以知识性、启迪性、趣味性等带给人以智慧和力量,从而提高学生全方位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五)积极拓展思政教育的渠道

大学校园为大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广阔天地,为他们发掘自我个性的潜能创造了无限条件。但是就校园环境而谈思政教育那是远远不够的,应遵循高校优化原则、建立良好育人环境、整合社会先进力量而建立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相链接、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相适应的工作机制,就需要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协调一致,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实现和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良性互动来扩宽思政渠道。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发展,这不仅包括人的智能、体能、道德品质、情感、意志、性格,活动等能力的发展,其这些要素相互依存、有机结合,大致构成了人的完整素质的框架,人不管实在哪个方面和某个层次等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代表着祖国未来,并需要不断地创造未来,大学生的发展和及今后的走向,不仅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它更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注释]

①《十八大在京开幕词》胡锦涛作报告,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08/c_113635555.htm.

②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九卷,Pl90.

③刘文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效性研究》[M].2011.

④蔡清吉.浅析大学生价值认同教育的困境及路径选择[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4).

⑤夏宏奎.论高校思想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D].苏州大学,2007.

G641

A

1006-0049-(2016)19-0123-02

猜你喜欢

思政大学生发展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大学生之歌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