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国内外宗教发展趋势的研究综述

2016-02-04邢小丽孔京京

山西青年 2016年19期
关键词:根源人类

邢小丽 孔京京

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0



关于国内外宗教发展趋势的研究综述

邢小丽*孔京京*

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0

宗教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发展历程,宗教也不例外,很多信徒对宗教寄托了命运的期望和人生的关注。所以他们很关系宗教将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对于不信仰宗教的人来说,宗教也时常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以不同的方式呈现,面对宗教自然也会思考宗教到底向何处去。正是因为宗教的未来发展趋势成为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这篇论文以此为主题展开思考,在多维理论视野中对宗教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简单的梳理。

发展趋势;无神论;有神论;消亡论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无神论者对宗教的批判

法国思想家霍布斯明确提出了基督教的虚无性,是欧洲近代的第一个无神论体系,1651年,霍布斯在伦敦出版了他的名著《利维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哲学排除神学”这一命题是霍布斯无神论体系最鲜明的标志与基本原则。霍布斯认为:神学指的是关于永恒的、不能产生的、不可思议的神的学说;哲学排除关于天使的学说;霍布斯这一系列的否定,就是他的无神论宣言,充分表明他是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

1859年,《物种起源》(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的发表,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宗教的神创论和目的论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进化论意在说明人类和动物起源于同一个祖先,这一结论迫使宗教向进化论妥协。

2006年,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理查德·道金斯的专著《上帝的错觉》(black swan出版社2007年版)问世。当代最著名的无神论者理查德·道金斯,他主张用科学和理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认为宗教是人类自己编织的谎言,并且他引用罗素的比喻,从根本上否定宗教,打破了“上帝”的存在,从根本上否定了宗教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二)有神论者对宗教发展趋势的认识

有神论者基本上都持相同的意见,认为宗教将会一直伴随着人类,会永恒地延续下去。

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思维、头脑和文化中心主任罗伯特·麦考利在其著作《为何宗教属于本能而科学不是》一书中认为宗教是一种文化,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人类的本能。因此,宗教会长期存在,而且不会消亡。美国人本主义哲学家艾瑞克·弗洛姆认为,宗教是人的一种需要,任何人都有这种需要,特别是现代人,更需要用宗教来解决精神上的问题,甚至是社会危机。在其著作《精神分析与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中多次提到“宗教经验是个人的一种情感的体验,是基于个人的情感和思想的。”弗罗姆企图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精神分析学说之间进行调和。

学者瓦茨是美国著名的比较宗教学的学者。瓦茨谈及宗教问题的著作很多,瓦茨一生致力于东西方宗教的融合。瓦茨认为宗教必须以个体的体验为根本,使宗教世俗化。瓦茨把神秘体验视为个体宗教心理的来源,其认为只有这样的宗教才能永恒的存活下去,可以看出他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并且试图改变宗教日趋没落的趋势,但是这并不能改变宗教必然走向消亡的命运。

奥地利学者弗兰克尔是意义分析理论的创始人。在《寻找生命的意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等著作中可以看出,弗兰克尔的生活深深地受到犹太教的影响。他指出,宗教是人类“对终极意义的追寻”,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弗兰克尔对宗教的态度。在他看来,宗教是与人类同在的,甚至把上帝定义为”一个人内心最深处独白的伙伴”。

(三)宗教市场论对宗教发展趋势的认识

宗教市场论就是把经济学研究领域的许多原理应用到宗教学领域,宗教市场的构成包括:宗教产品的消费者——一般信徒:佛教居士、基督教平信徒等;产品的供给者——教职人员:和尚、牧师、阿訇等;宗教产品——各种形式的活动。美国的罗德尼·斯达克是该理论的代表人物,他在著作《信仰的法则——解释宗教之人的方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表达了自己的核心观点,就是当代宗教变化的主要根源取决于宗教产品的供给者,而不是消费者,竞争或许会造成具体教会的兴衰,但是社会的整体的宗教消费水平必然会提高,这也将促进宗教的繁荣。斯达克用堆积如山的事实想用来证明宗教必然衰亡的论断难以成立,虽然这一理论可以解释部分宗教衰败或兴起的现象,但是宗教是商品吗?如果是一种商品,就会有人需要又有人不需要,该理论却回避了这些重要的前提。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宗教消亡论

宗教虽然会长期存在,但终究会走向消亡,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

我们国内的马克思主义者在经典著作的研究中发现,马克思对经济实在的强调使得我们必须考虑宗教与经济和社会现实之间密切联系,否则就不可能理解宗教。经济异化是宗教异化产生的终极社会根源,在马克思看来,宗教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而且从根本上说,它由经济基础决定。因此,经济生活中的变化必然导致宗教中相应的变化,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就是立足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阶级分裂和阶级矛盾而带来的制度化的压迫和剥削,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

恩格斯的表述科学地揭露了宗教的本质。恩格斯认为宗教就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并且表现为“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当社会通过占有和有计划地使用生产资料而使自己和一切社会成员摆脱奴役状态的时候,在宗教中反映来出来的最后异已力量才会消失,因而宗教反映本身也就随着消失。原因很简单,这就是那时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反映了。他指出“那时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反映了”,这实际上指认了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终极同一,这种同一是人类永远也达不到的,这实质上是把宗教的消失推向无限期,这一表述在马克思那里并没有出现。

夏建忠在《宗教存在的根源及其长期性》(《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中从认识根源、社会根源、道德根源、心理根源方面分析了宗教会长期存在,认为只有这些因素消失了,宗教才会消亡。辛世俊在《宗教永恒论质疑》(《郑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这篇文章中明确提出了宗教是历史范畴,宗教的最终归宿是走向消亡,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不能把宗教的消亡与宗教的消灭混为一谈。但他并没有就宗教消亡的具体历史条件做系统的分析。

(二)宗教永恒论

宗教不会消亡,会一直存在下去,这是宗教永恒论的基本观点。朱洪在《论宗教的自然消亡》(《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中论述了宗教消亡的社会、自然、认识论根源即便消失了,还难以说明宗教心理根源随之消失,因为精神具有独立性,宗教除了反映人的认识之外,还反映人的情感和需要。宗教在十几万年里,只是一种“无情世界的感情”、“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但宗教心理根源确实存在着,有着认识论根源不能取代的功用,所以宗教会永恒的存在下去。

康健在《现时代宗教之存在的合法性批判》(《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0年第3期)中对宗教的存在的合法性进行了论证,主要从主观和客观来进行说明。他认为,只要还存在着与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相异化的那些不可把握的力量,只要还存在着主观与客观的矛盾,或者说只要还存在着外部力量和对其进行歪曲反映的可能,也就有宗教存在的可能。王中田教授在《反思与批判》(《南开学报》2002年第3期)中指出“宗教的本质是人们对超验的精神本质的理解和追求,是人类精神、人类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人类俱来的”,宗教是永恒的,不会消亡。但是宗教为什么是与人类俱来的?王中田并没有陈述理由。宗教是一个历史范畴,并不是人的天性,他对自己的论证缺乏理论支撑。

魏德东在其著作《魏德东的宗教评论》(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中阐述了自己对宗教的认识。他认为人类从产生就伴随着宗教观念,从人类祖先遗骸旁边的朱砂,就体现了当时人类对长生不老的追求。认为宗教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有宗教的社会才是正常的社会。不同的宗教是对人生永恒性的不同诠释,只是方式不同,其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生命永恒的问题,而生命按照发展的规律是不可能实现永恒的,所以宗教永远有其存在的市场。

宗教未来的命运如何,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一直是国家工作的重点,中外思想史上,存在着各种理论观点,对其中最有影响的三种即:宗教永恒论;宗教消亡论;宗教将在一定理解阶段长期存在。对这三种观点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与梳理,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正确看待宗教这一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搞好国家团结,做好宗教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包尔丹.宗教的七种理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5.

[5]付秀荣.马克思的现实批判与人的解放[J].哲学研究,2011

[6][美]罗德尼·斯达克.宗教的未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邢小丽(1988-),河北邢台人,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孔京京(1992-),河北沧州人,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B911

A

1006-0049-(2016)19-0099-02

猜你喜欢

根源人类
颤抖吧,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会成长起来吗?
人类第一杀手
一道电偏转创新题的命题根源剖析
帮孩子找出问题的根源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凑合是离婚的根源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