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对李白诗歌意象的影响
2016-02-04何加利
何加利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0
《离骚》对李白诗歌意象的影响
何加利*
渤海大学,辽宁锦州121000
摘要:本文论述屈原的《离骚》对李白诗歌意象的选取的影响,主要从屈原《离骚》的艺术成就对李白的影响、《离骚》的抒情性、塑造的主人公形象、修辞等方面来论述《离骚》对李白诗歌意象的影响。
关键词:《离骚》;意象;李白
一、意象的发展
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和范畴。《周易·系辞上》提出“立象以尽意”,论证了“意”与“象”的关系。《庄子·外物》中的“得意忘言”、舍“象”重“意”给后世的美学思维和意象论的发展以很大影响。汉代王充最早将“意”与“象”组合在一起。他在《论衡·乱龙篇》中说:“礼贵意象,示义取名。”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提出的“意象”,是指作家对生活有了深刻领悟之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意象”发展成熟,是在明清。清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中认为景与情不可分离。在《古诗评选》卷五中又说:“言情则与往来动止缥缈有无之中,得灵而执之有象,取景则于击目经心丝分缕合之际,貌固有而言之不欺,而且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神理流于两间,天地供其一目,大无处而细无限……”意象使诗歌表达愈加委婉,“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提高诗歌的境界,增强语言的表达性。
二、《离骚》对李白诗歌的影响
屈原和李白作为我国文学史上两个最有成就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们的诗歌取得卓越的艺术成就,与他们大量使用意象来表达诗情是分不开的。《离骚》是我国第一首浪漫主义诗歌,以其浓烈的抒情、富有个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夸张、想象等修辞,以及富于变化的语言而彪炳史册。李白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杰出的成就自然来自于对屈赋的继承与发展,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一)抒情性
赵逵夫先生认为《离骚》是“我国抒情诗无可比拟的典范”,其中蕴含着诗人浓烈而炽热的爱国之情。西汉刘安在《离骚传》中说“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李白对屈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表达了对屈原不幸遭遇的理解,对统治者进行无情的抨击与嘲讽。李白曾说:“哀怨起骚人”,他与屈原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政治理想。他性格慷慨自负,不拘小节,豪迈奔放,以赤子之心追求理想,丰富和发展了盛唐诗歌的艺术。李白的初期诗歌主要表现“不屈己、不干人”、“平交王侯”的要求,如“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赠辛判官》)“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李白的诗歌于旷放中洋溢着童真的情趣,如:“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终与幽人对酌》)“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都是他心态旷达的写照。李白诗歌随感情的变化而形成跌宕起伏、变幻无常的跳跃性。例如《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全是仅12句,首两句从忧愁落笔,至第三句境界忽变,情绪变得高昂起来,以至“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两句又从天上回到人间,愁绪再度袭来。但诗人又不愿被这种消沉的情绪所演没,从而再次奔向自由的空间。在这种大起大落中披露了其内心的痛苦,也表现了其睥睨忧患的达观性格。
(二)抒情主人公形象
屈原在《离骚》塑造了一个“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贞不屈抒情主人公形象。“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表现其孤洁的品质;即使身体遭受痛苦,即使是牺牲诗人的生命,仍然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美政”理想。诗人带着高高的帽子,戴着佩剑,虽然处于浑浊世界,虽有谗佞小人的诬陷与戕害,但诗人仍然坚信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实现“美政”理想。只要诗人对君王与国家的的情感与理想美好专一,即使面黄肌瘦也无所畏惧。这种外貌特征同心怀美政、为实现政治理想顽强斗争九死未悔的伟大精神相映照,形成了屈原的光辉形象。屈原用他的理想、经历、痛苦,以他全部的生命热情打上了鲜明的个性烙印。李白诗歌中的主人公形象,与屈赋相比,更加丰富、鲜明。时而“我本楚狂人”,时而“驾虹凌紫冥”,时而“感君恩重”,一心一意效忠君主,即使是泰山于前也轻如鸿毛。但是,李白又是矛盾的,面对不得志的现实,他有如大鹏那样扶摇直上九万里、直冲云霄的抱负,又有长风破浪、于沧海直挂云帆的决心,同时又“拔剑四顾心茫然”,对统治者进行无情的嘲讽和揭露。
(三)修辞
在《离骚》中,诗人运用想象、夸张等修辞手法,形成了跌宕起伏、富于变化的诗歌风格。《楚辞章句·离骚序》云:“《离骚》之文,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离骚》中的花鸟香草、恶禽臭物、灵修美人、龙凤云霓,寄托着诗人的情思,委婉而有效地表达了诗人对君主的忠诚,对小人的讽刺,对“美政”的向往。屈原采用比兴、象征的手法,表现出充沛的感情、鲜明的色彩、深刻的寓意,增加了诗的形象美、色彩美,表现更为含蓄。《离骚》每句字数大体六言,但也根据情感的变化需要而做出相应的变化,加之语助词“兮”的使用,形成抑扬顿挫之势。而李白诗歌的感情如喷涌而出的洪流,不可遏制,于是诗人偏爱运用纵横驰骋的乐府写诗,尤其是七言歌行。例如《蜀道难》运用许多长短不齐的杂言,忽而五言,忽而七言,时而短至三四字,时而长至十几字。如“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就用了独特的句式。李白的诗歌语言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将古朴的汉魏乐府与清新明丽的六朝乐府融为一炉,创造了新鲜的诗歌语言。如《静夜思》从《子夜秋歌》“秋风入窗里”一篇化出;“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等又受到南朝乐府《西洲曲》里的“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的启发。
三、《离骚》的意象对李白诗歌意象的影响
《离骚》中有不少“香草美人”意象,它们寄托着诗人的经历、“美政”理想、人格和感情。“香草”意象如芰荷、江蓠、蕙茝、菌桂、白芷等等,一方面象征着诗人自身的高洁品质;另一方面以臭草等植物比喻佞臣,象征忠臣与佞臣的斗争。观其“美人”意象,王逸在《章句》中说:“美人,谓怀王也;人君服饰美好,故言美人。”屈原常常将对美人的思慕比喻对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以男女之情比喻君臣关系,以男女意象象征君臣关系。其中的“党人”、“众女”、“粪壤”等意象则指同诗人政见相悖、邪恶的一方。那些结党营私、沆瀣一气的小人只顾苟且偷安,将国家的兴衰存亡置之一旁。他们苟且偷安,不但贪婪地索求,甚至对诗人心生嫉妒。由于对现实的失望,李白好以游仙、梦境和幻境来表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用江、河,风、雨等宏大壮阔的意象来创造一泻千里的气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游仙、梦境和幻境
李白诗歌由于其激情澎湃的诗情无法用寻常的形象来表达,于是诗人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幻想。如“感君恩重许君命,泰山一掷轻鸿毛”,“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在对比中写出了诗人的激愤与自信。李白的许多诗歌好以游仙、梦境或幻境来描绘画面。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等,通过幻境来表现诗人对权贵的决绝态度。诗歌全凭想象,描绘出一幅浪漫主义图画。
(二)宏伟壮观的意象
李白诗歌中的意象,极富个性色彩。例如“大鹏一日同风起”中的“大鹏”不受束缚,自由翱翔于天地之间,便是诗人人格和理想的化身。李白偏爱用宏伟壮观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喷涌不止的诗情。在他的诗篇中,有天、日、月、云、雨、江、河、海、山等意象。其诗中的长江、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等等写出了长江黄河一泻千里的气势,其诗情便如长江、黄河那样一发而不可收。这些意象构成了李白诗歌恢弘的境界。
(三)“月”意象
在李白的诗歌中,“月”意象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表现其童稚天真;“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月”仿佛是诗人的知己、好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渊明。”“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些“月”,俨然不只是自然界中的月,其中寄寓了诗人满怀的情思。
(四)“酒”意象
除了这些自然界的意象外,李白还喜用“酒”来抒写情绪。它能够排遣诗人的愁绪:“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它能够抒发诗人旷达的情怀:“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饮酒眼前乐,虚名何处有”,“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它是诗人追求自由的象征:“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五)“剑”意象
有诗有酒,还不是李白人生的全部。李白是一位剑客。二十五岁时,他就“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李白喜好饮纵博,又精于骑射。他虔诚地求仙学道,采丹炼药。《新唐书·文艺列传》说他“喜纵横术”。“剑”象征着侠义精神,又有济苍生、安黎元的牺牲精神。“愿解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竟西来”,“浮云在一决,志欲清幽燕”,李白用“剑”来抒写他的豪情壮思,以及济世理想,表达对历代英雄人物、壮士侠客的钦佩之情。虽然时有“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迷茫,但他对未来总是充满了信心,又唱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充满乐观主义精神的豪言壮语。
四、结语
《离骚》以及屈原的其他作品中的意象多是芰荷、江蓠、蕙茝、菌桂、白芷等花草、各类飞禽神鸟以及美人等意象。诗中写了现实世界与由天界、神灵、上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风、雷、鸟所组成的理想世界。诗人所展现的虚幻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一个补充,使他那天地之间都难以容纳的忧愁、哀伤、悲愤得以更加充分地展现。诗中片段的飘忽不定的情节完全是随诗人情绪情感的变化而变化的。但在连接现实世界与虚幻世界时,又有自然、巧妙的安排,使二者互相映照,融为一体。李白继承并发展了屈原的这一特点,其诗歌中的大鹏、明月、美酒、松柏、花鸟美女等意象比比皆是,形成了独特的积极浪漫主义。吴乔《围炉诗话》说:“太白胸怀,有高出六合之气,诗则寄兴为之,非促然诗人之作也”。此处的“气”,即是浪漫主义的精神和气质。李白的浪漫主义是以深厚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元丹丘歌》中“朝饮颍川之清流,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六峰常周旋。常周旋,蹑星虹,身骑飞龙耳生风。横河跨海与天通,我知尔游心无穷。”诗歌描写元丹丘喜好神仙之术,在嵩山修炼。“朝饮颍川之清流,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六峰常周旋”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在嵩山的求仙学道的活动。之后描写元丹丘脚踏流星和霓虹,身骑飞龙,两耳生风,自由翱翔于大海和天空之中,直通神话中的天界。此处与《离骚》“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抑志而弭书兮,神高驰之邈邈”中乘飞龙遨游天界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借飞升以向往自由,借游仙以寄托理想。诗歌最后一句点明“蹑星虹”、“乘飞龙”、“横河跨海”的无穷之游,都只是诗人想象出来的,并非真实存在的。但这种描写中的浪漫主义色彩,又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否定。现实越黑暗,李白对仙境的向往就越强烈,对仙境的幻想与描写也就越丰富。
屈原和李白都在他们的诗歌中灌注自己强烈、炽热的思想感情,他们选择的意象又加强了这种感情的喷发,使他们的诗歌迸发出浓烈的情思,激荡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他们是中国文学史上卓越的浪漫主义诗人,若是没有屈原与李白,中国的诗歌将不会如此灿烂光辉。
[参考文献]
[1]赵逵夫著.屈骚探幽.巴蜀书社.
[2][日]吉川幸次郎著,章培恒等译.中国诗史.安徽文艺出版社.
[3]骆玉明,章培恒著.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4]刘忆萱,管士光著.李白新论.陕西人民出版社.
[5]郭绍虞著.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2-0155-02
*作者简介:何加利(1994-),女,贵州金沙人,汉族,渤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师范),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