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策研究

2016-02-04沈雅君

山西青年 2016年19期
关键词:生产率常态要素

沈雅君

中共六安市委党校,安徽 六安 237009



新常态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策研究

沈雅君*

中共六安市委党校,安徽六安237009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如何破解发展中出现的难题,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成为摆在我国各级政府面前的一大课题。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急需寻找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其实现方式,一是技术进步,二是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整合。以实现技术进步、体制优化、组织管理得到改善等,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此,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在推动创新发展的基础上,优化经济结构,改善人力资本,充分激发经济组织内部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来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新常态;改革;创新

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由此可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新常态下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经济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

一、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和本质

(一)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也就是总产量中依靠技术进步、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非要素投入的增产部分,是在各种生产要素投入水平既定的条件下,所达到的额外生产效率,一般以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为代表。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提出,又称为“索罗余值”。

(二)全要素生产率的本质

从本质上讲,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和技术进步、管理效率的重要标志,与一个国家(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紧密联系。从美国和日本经济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工业化早期加大资本投入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源泉。工业化中后期,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它不仅实现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还能够推动经济由投入型增长向效率型增长转变。

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引领经济新常态的迫切需要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出现经济增速持续下行、产能过剩、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国际市场需求增长放缓,国际竞争更为激烈等现实问题。面对发展中出现的难题,迫切需要寻求经济增长新动力。大力发展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发展从投资驱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以对冲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三、导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原因分析

根据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的估算,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贡献率,从1978-1994年的46.9%,大幅度降低到2010-2015年的28.0%。导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人力资本增长减慢、“人口红利”开始消失

国际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凡是人力资本不强的国家,全要素生产率必然下降。过去,维持我国经济高速增速的主要原因,一靠资本投入,二靠“人口红利”。2009年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GDP增长速度的贡献是17%,资源重新配置、劳动力转移占了8个百分点,接近一半是来自劳动力转移;另外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劳动人口总量下降趋势短时期内不可逆转。这给企业带来了用工短缺,劳动力成本不断增高。这意味着过去那种主要依靠不断增加劳动力投入、保持工资低水平增长以维持经济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开始消失。

(二)投资率过高,资本边际效率下降

当前我国投资率过高,相当于世界前二十个最大经济体(除我国外)平均水平的两倍。这主要是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靠资本投入和要素投入所致。另外,为应对金融危机所实施的大规模刺激政策,尚未得到充分消化。这也导致新常态下我国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如,从2008年开始,每增加1元GDP所需要增加的投资显著上升,经济运行所需要的资金增多,预示着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加之投资结构不尽合理,反映在全要素生产率的设备投资占比下降,土木建筑类投资上升。

(三)宏观调控政策严重滞后,市场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不仅如此,集中备件储备库的建成降低了各炼化企业烟气轮机备件的库存数量,盘活了用户近3亿元的配件储备资金,减少了资金占用和备件积压风险。

当客观经济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后,势必要求政府的干预行为。但是政府调控政策由于对经济结构的变化敏感性差,缺乏弹性,它往往滞后于现实经济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加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一些领域出现了垄断和行业准入壁垒,出现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仍未解决,企业退出机制缺乏,僵尸企业僵而不死,严重影响资本配置效率,限制了要素的自由流动,降低了要素使用效率。

四、新常态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对策建议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为此,在新常态下,我国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推动科技创新,在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同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智力支持。

(一)全面深化改革,激发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

一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营造出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改革地方政府的考核体系,把全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作为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细化指标分解,硬化约束举措,引导地方政府主动作为。

二是完善市场体制改革。建立企业竞争和退出机制,实现行业内部的优胜劣汰。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在规范企业的管理和运营,积极引导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三是加强社保体制改革。要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主线,努力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为整个改革提供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坚实可靠的群众基础。

四是加大财税体制改革。全面推开营改增改革,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纳入试点范围。积极推进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改革。推进消费税改革,进一步清费立税,增收节支,优化结构,提高绩效,重点保障基本民生支出,压缩其他支出。

(二)推动创新发展,培育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

一是坚持自主创新道路。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坚持独立自主的创新道路是增强市场经济发展动力的重要手段。企业发展离不开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激发企业的发展动力,才能提高其科研能力,从而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二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在强化科技创新驱动的环境下,我国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通过深化企业体制改革、完善企业融资渠道等加速科技成果的市场化。

三是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统筹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集中抓好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三)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

一是调整农业和非农产业结构。要加快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配置,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二是加快制造业和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实施“我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等战略,加强传统产业改造,推动东部地区加快产业升级,加快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引导中西部地区充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电子商务、工业设计、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等产业。

三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更好地辐射带动其他地区发展,重点推进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构建连接东中西、贯通南北的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区域格局,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

(四)改善人力资本,提供支撑经济发展的人才智力

一是调整人口政策。在全面“放开二孩”的大背景下,要从以计划生育为核心的人口数量控制战略转向以优生和提高人口质量为核心的人力资本战略转变。

二是扩大义务教育的范围,提高人口的受教育年限。

三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切实改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和社会实践脱节的现象,要通过市场竞争来提高办学质量,尤其要对下岗工人和进城务工人员要进行一定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其就业能力,最终实现将人力资本转化成现实生产率。

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和具有“工匠”精神的制造业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1]罗庆朗.以全要素生产率引领经济新常态[N].学习时报,2016-05-17.

[2]蔡舫.中国经济增长如何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J].中国社会科学,2013.01.

沈雅君(1974-),男,安徽六安人,中共六安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经济学讲师。

F124;C924.2

A

1006-0049-(2016)19-0072-02

猜你喜欢

生产率常态要素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跟踪导练(三)4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关于机床生产率设计的探讨
也谈做人的要素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