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技术视野下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升
2016-02-04冯同旺
冯同旺
中共东海县委党校,江苏 东海 222300
浅谈技术视野下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升
冯同旺*
中共东海县委党校,江苏东海222300
技术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技术产生以后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本身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技术作用于人,使人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却把人变成“座架”下的持存物予以促逼、摆置。因此,规范科学技术,充分发挥它的正面效应,最大限度地缩小它的负面影响,在现阶段具有重要的意义,也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技术;人;自然;和谐
当今社会最显著的特征无疑要算是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所取得的累累硕果深深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但正如菜刀既可以用它做出美食也可以用它来杀人一样,科学技术天然的两面性使它在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推动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提高我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对我们的家园造成极大的破坏。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人类应该理性的看待技术,既不能一概的否定也不能简单的接受,我们应该看到技术在改善自然环境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应该对其带来的负面效应进行全面的反思,寻找一条能使人与自然和谐提升的新途径。
一、技术视野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
技术产生于人对自然的改造中,技术的发展又促进了人对自然的改造。这种双向作用使技术本身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远古时代,人是由自然创造,技术则是人的创造,自然是基础,是核心,居于统治地位,人和由它创造的技术是从属于自然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完全是自然内部的关系。由于人类对自然的无知,加之生存的困难,使得自然在人类面前显得异常强大,神圣不可侵犯,人类完全依附于自然而生存。
当社会发展到“刀耕火种”(铜器和铁器)时代,人类开始毁林开荒,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环境,导致了像中国黄河流域从先秦至明清三千余年间生态环境渐趋恶化,西亚两河流域文明、南亚哈拉巴文明、中美洲玛雅文明消亡等事态。但是,就整个社会生产力看,其规模不大,仍未达到广泛对抗自然力的程度,其生产和生活活动对自然界原始面貌的改变并不显著,人和自然之间仍然保持着“一体不二”的关系,维持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原始可持续性”。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凭借科学这个强有利的武器,在控制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获得了愈来愈多的前所未有的物质和消费品,似乎大自然就是人类的取款机,人是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类可以为所欲为,只有人类才有生存的价值和权利,人类的利益是决定其它自然物是否存在的价值尺度,自然就应该为人类服务,就是人类的仆役。这样,也就改变了以往人在自然界中的仆从形象,确立了人类在宇宙中一切事物的中心地位。这种转换充分体现了人类在与自然交往过程中所应有的价值、尊严和巨大的能动性。
随着科学技术被广泛地运用,人类对自然地支配能力也急剧地扩大,科学技术的超强能力使掌握并能自如运用它的人类消除了对黑夜的恐惧,人类可以肆意地涉足地球的任何地方,甚至可以越出地球,这一切可以说都显示出了人的主体地位,使人类越来越坚信只要掌握了科学技术,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地路上就会不存在任何障碍。正是在这一观念的鼓舞下,人类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科学技术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冲击
事实一再证明科学技术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依靠技术手段已经逐渐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技术使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技术推进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但是,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两面性,正如许多人所说的“技术是把双刃剑”,我们在充分认识技术给我们带来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必须正视现代技术的不合理应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严重阻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威胁了人类的生存。
笛卡尔把自然看作是一架受精确的数学法则支配的完善的机器,他认为自然是由相互分割的客体构成,技术的使用往往对自然的某个客体,比如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而往往忽视环境等其它方面的影响,其最终结果是导致生态灾难。具体说来,人类充分去利用科学技术去认识、把握和利用自然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去改造自然界,从而在天然自然基础上创造出了一个人化自然,而这种人化自然似乎距离天然自然越来越远。天然自然的进化遵循的循环关系被人为地打乱,原来的生态系统遭受到了大面积和深层次的破坏,失去了平衡,对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强大,运用现代技术的不合理性越来越广,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变得不和谐。以鸟类为例,在已经知道的9600种鸟类中,只有大约3000种的种群是稳定的或者是在增长的,而有6600多种群在减少,其中约有1000种鸟群已经减少到濒临灭绝的地步。这种情况不正是表明鸟类的维持系统正在遭到极大的破坏吗?另外,热带雨林的砍伐造成了很多生物失去栖息之所,地球温暖化、臭氧层漏洞带来的紫外线增加等降低了环境的质量,不仅直接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和生存,而且对各种各样生物的生存和生活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人们不是过度放牧就是垦荒种地,结果使宁夏的许多牧场和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不仅牛没了、羊没了,甚至就连土壤中的蚯蚓、昆虫几乎都不见了。2003年4月突如其来发生的非典疫情,表面上是天灾,实际上还是人祸。这场疫情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我们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搞好公共医疗、卫生等各方面工作,把对人的关爱放在我们工作的重要位置上。
总的来说,科学技术的运用给人类更大的征服自然的能力,但另一方面又因对自然的无节制开发和利用,使世界面临更大的因匮乏而造成的压力。比如增长的难题、控制的难题、分配的难题,特别是角色的难题。比如克隆技术、基因科学在带给人们福音的同时,也使人们对生命的社会属性产生了怀疑,产生了所谓的“社会伦理道德”的争论。上述难题,加上当代世界难以摆脱的新的匮乏,既动摇了现行的社会范式,同时又在社会成员中产生了精神失落和价值错位等困惑。这些都是我们无法回避且必须认真面对的社会问题。
三、在技术视野下探索人与自然和谐提升
面对现代技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冲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危机,放弃技术、因噎废食以及等待新技术的出现来拯救人类都是不切实际的。如何在技术视野下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升,笔者认为应该从技术本身入手,改变原有的技术观念,建立健全技术活动的规范机制,发展绿色技术,使技术日趋合理化。
首先要确立正确的技术观。科学是对自然的认识,有什么样的对自然的认识方法就会什么样的环境保护结果。科学技术作为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力量,在历史上曾把人类从受制于自然的被动地位解放出来,从而“翻身农奴把歌唱”,导致科学万能论的流行,技术活动给人与自然带来的威胁都可以通过技术的进步而最终得到解决。而且,自然本来就是一个资料库,是可以被人类尽情开发利用的,自然始终处于人类的控制之中。因此,要通过舆论宣传甚至立法来引导人们纠正这些错误的观念特别要纠正传统科普活动只宣扬技术积极方面的片面做法,全面辩证地评价科学特别是技术的社会影响,消除公众思想中的“技术万能论”,使他们认识到技术活动的消极方面和可能带来的危害,在社会中形成一种合理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从而引导技术活动健康良性发展。
其次要有计划地规划技术活动。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切实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方面和全过程,从而坚持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也就是说,我们开展科学技术活动不能没有任何顾忌,肆无忌惮地盲目从事科技活动,一定要有论证、有计划、有组织,要着眼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对技术活动的承受能力和限度,从而确保技术活动不仅不破坏自然,更能形成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谐发展。
第三要约束人类自身行为。要加强“他律”,重视法治,以铁的手腕约束人类自身行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制,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另外,要增强技术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伦理责任、社会责任,使他们能够以普通人的角色来反思科学技术的实践后果,使他们增强双重的角色意识,一方面是技术的开发者、操纵者、实践者,同时更是社会普通的公民。这样,他们才能换位思考,把技术活动与全体公民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同时也会考虑一项技术的使用会不会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带来破坏而危害到人类的利益。
第四要从技术本身的不断完善得到解决。技术毕竟是为人类服务的,它的自主性是有限的,一旦技术的后果对自然有害,又造成人的生存威胁,技术的发展就会受到人与自然两方面的限制。在技术发展过程中造成环境破坏、生态失调是不可避免的,但技术进步本身也提供调节平衡的可能性,因此,盲目地否定技术也是不可取的,我赞成美国学者西蒙说的“要解决当今社会的重大问题,不是靠减少技术,而是要靠更多更好的技术”。
四、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有利于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广阔深邃的未知世界必将得到揭示,许多未知之谜也将迎刃而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重估科学技术的价值,重现科学技术的风采,限制科学技术使之良性运行,从而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对于我们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大有裨益。我们相信:“世界所以陷入目前的状态,完全是滥用科学技术的缘故。”正确认识和限制科学技术,使之良性运行,必将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利于科学组织的和谐、有利于社会的和谐。这样,宇宙、地球、未来都会变的更加美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我们也必将会拥有一个和谐的社会。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陈其荣.自然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林德宏.科学思想史[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4]张云飞.天人合一——儒学与生态环境[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5]李翔海.生生谐谐重读孔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6]陈昌曙.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M].长春: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
[7]E.V.拉兹洛.用系统的观点看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冯同旺(1971-),男,江苏东海人,讲师,政工师,创业培训师。首批江苏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三个一”工程培养对象,连云港市第五期“521”高层次人才,连云港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连云港市职称评审专家库委员,中共东海县委农民政策讲师团成员。现任中共东海县委党校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科技哲学及党的建设。
B03
A
1006-0049-(2016)19-00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