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与构建
2016-02-04张亮
张 亮
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与构建
张亮*
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摘要:本文以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与构建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具体内容为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的概念,传统文化的特征;接着分析了引导大学生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在精神建设方面,涵养丰富方面,性情陶冶方面等三个方面都具有巨大的意义和价值;接着指出了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原因,传统文化自身的局限性,传统文化遭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应试教育的弊病等多方面的原因都是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政治建设中缺失的原因;最后为运用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具体的前进方向,运用孔孟思想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运用传统文学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社会责任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希望可以为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和值观念的确立给予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失与构建
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二者看似不相关联,但是实际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家把自己的事业投入到了这个领域,而且就该领域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成果而言,这是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范围,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中国独有的文化魅力和文化内涵,是国外的学者和国外的机构无力研究的范畴。当下国内的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政治方向教育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而通过传统文化加以教育解决,这是一个全新的理念。传统文化中的很多精髓都适用于解决当下二代社会问题,所以本文从传统文化角度出发,希望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与构建指出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为当下的社会问题的解决指明一条道路,彰显出传统文化的巨大智慧和现代化社会建设的兼容性。
一、传统文化内涵及特征
(一)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以文明和道德作用与人,并通过作用与人作用与社会。它一方面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坐标,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状况。”①
(二)传统文化的概念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三)传统文化的特征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民族文化绵延五千年不曾中断的国家,民族文化是我们的根,民族精神是我们的魂,而民族精神又是脱胎于民族民族文化的产物。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季羡林先生把世界的文化种类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化,同时也吸纳了部分印度文化的精髓,其他类文化被归结为另一个文化阵营,这充分说明了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特殊性,同时还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而从史记中我们可以推断而出,具有实际考察意义和可信度的中华文化历史至少超过了三千五百年,这样绵延不断的超过三千年的文化底蕴,是非常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积淀了很深的优秀内容,底蕴很足,并且涵盖了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十分广博。
二、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价值
(一)精神建设方面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精神建设的推动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支持和参与,大学生决定了国家的人才梯队建设的质量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精神建设主要就是思想道德建设方面,传统文化中的行天下大道,立天下正地,发天下正声,在今天的社会大环境下仍然具有现实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绝不可以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②如何引导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念,陶冶情操,这是每一个大学生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传统文化的广泛推进过程中应该解决的问题。
(二)涵养丰富方面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积淀给予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这是我们全民族的伟大财富和宝贵的遗产,如果在生活中和日常的工作学习中,我们注意积累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作为一门魅力四射的全新学科加以了解,我们一定会在深入了解的过程中领域到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和汉语文化的奇异瑰美。在新时代对于大学生的要求是不仅具有知识,更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和文化涵养,文化涵养的培养和建立不是简简单单的学习和背诵,是要求我们在潜移默化中主动积累,经受熏陶,只有这样,我们的涵养和素质文化内涵才是有根基的建立,才不会像浮萍一样随风飘摇。
(三)性情陶冶方面
在中国古代文人心目中,读书养气是一件陶冶性情方面的绝佳举措,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又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可见通过阅读来陶冶情操,磨砺性情,则是读书的另一点大有裨益的事情。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很多积极正面的思想理念,也介绍了很多的文化现象,中国的传统文化,呈现出一个文史哲协调发展,相互渗透的情况,所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当注重学生性情的陶冶,使学生内在的情操得到提升。
三、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原因
(一)传统文化遭受多元文化的冲击
对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而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相对于外国文化的吸引力相对有限,特别是在国外文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比如韩国、美国、日本等国都凭借着本国的优秀文化完成了对中国内地市场的入侵,不仅是获得了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冲击了中国年轻人的行为理念和价值取向。外国文化成为了很多国内大学生崇尚的信条,外国的生活成为了年轻人向往的生活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从小就耳濡目染失去新鲜感的传统文化实际上就走到了外来文化的对立面而且处于了弱势,这是文化发展的一个不利局面,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隐患。如果我国的传统文化不能引导国内大学生对其给予关注和倾注热情,那么建立起来的文化出口,也只是色厉内荏的虚假繁荣。
(二)学校教育的弱化
应试教育的推行和所宣传的教育改革已经被证明是一次弊大于利的失败尝试,是一次不符合国内当下现状的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冒进。如何在我国的国情基础上进行教育改革,这是值得相关的领导和教育领域内的专家应该思考的问题。但是值得确定的一点,素质教育绝对不是应试教育,为何我国的素质教育推进了多年却最终变成了应试教育,反而让学生失去了快乐和自由成长的空间?义务阶段和高度教育阶段的学生都是在应试教育中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也失去了感受文化魅力的能力,这是学习能力的失败,也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失败。
(三)传统文化自身的局限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积极地思想作用和社会意义,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竞争力和魂魄所在,也是中华民族能够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障,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的传统文化同社会的发展和世界文化的大潮所趋向,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不相适宜的地方,传统文化中提及的“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学则优而仕”等传统的理念带有浓重的封建思想和闭塞主义,这和社会的发展是不相适宜的,是应当摒弃的糟粕思想。
四、运用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举措
(一)运用孔孟思想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是唯一从未中断、延续至今的一种文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能远播海外,以伟大的人文精神——人道(人文)、仁道、文明、和谐、中道思想辐射到周边国家,形成广大的儒家文化圈,这充分说明了孔子思想不仅对中华文明,而且对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所以,孔子早已是属于全世界和全人类的孔子,孔子的思想是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易经》的“以同而异”(求同存异理论来源)、“与时偕行”(与时俱进的出处)“和谐社会”(保和太和、万国咸宁)思想都成了世界共同遵循的治国方略。儒学早在汉唐时期便超出中国范围,向东南亚和东北亚国辐射,形成"儒教文化圈"。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孔子创立的儒学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成,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而且是东亚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文明精神,在世界思想史和世界文明史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学者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不靠武力,远播海外,辐射到周边国家,形成了广大的儒学文化圈,覆盖的人口超过全人类的四分之一。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精髓,也是精华思想的集大成者,很多学者已经确信解决中国当下的发展问题,结局世界的发展问题,能够依靠的只有东方的“和谐中庸”的思想,而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就是重点中的重点。因此,在大学中开展儒家教育,引领学生掌握积极地孔孟思想,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十分关键。
(二)用优秀古典名著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汉语言同其他民族的语言相比,在句式结构,文字表达方面具有明显的特点,是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学者学习兴趣和研究热情的语言。在汉语言的大观园中,传统文学凭借多样的表现形式,瑰丽的语言,深深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大学生,而所有的文学作品的灵魂一定得失积极而深刻的思想内涵,所谓文以载道,就是说文章本身要能够承载起思想道德方面的内涵。最典型的一个方面就是通过小说作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明清经典小说对于很多年轻人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明清的通俗小说因为明白简单的语言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在过去的几十年内成为了传统文化在国内流行的主流文学类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为阅读中国古典小说而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兴趣,这是我国传统文化实力得到新时代肯定的表现。凭借故事情节的引人入胜和颠扑不破的道理表达,通俗小说往往都能起到发人深省的效果,使得读者在阅读结束后掩面深思,有所收获。
(三)运用民族精神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责任感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总结词汇,优秀的民族品质归根到底是一种高度的责任感的不同表现,对国家应该负责,对社会应该负责,对自己应该负责。胡锦涛同志曾指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③学生在当下应该扪心自问三个问题:我从周围的社会、学校和父母那里得到了什么?我又回馈给周围的社会、学校和父母过什么?我从周围的社会、学校和父母那里获得的和我给周围的社会、学校和父母回馈的是否成正比?这样一种反思折射出的其实就关于当代大学在进行自我教育时对于反哺父母,回馈社会的思考。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现有的能力力所能及的为社会的发展和周围至亲至爱的人竭尽自己的努力,这是一个当代大学生在自我教育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注释]
①曹瑞明,百里清风,裴宇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新论[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0:02.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群众路线——重要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06:125.
③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11.10.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群众路线——重要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06.
[2]曹瑞明,百里清风,裴宇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新论[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0.
[3]曲江滨,张薇.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1:68-69.
[4]郑轶.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途径探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2,10:356-35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2-0103-02
*作者简介:张亮(1991-),男,汉族,山东微山人,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