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日语递进句群的无标记表达手段*
2016-02-04杜静波
潘 娜 杜静波
牡丹江师范学院东方语言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简析日语递进句群的无标记表达手段*
潘娜**杜静波**
牡丹江师范学院东方语言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本研究以日语句群理论构建为主要背景框架,通过中日对译语料库获取的例句,初步分析了日语递进句群中的无标记表达手段。分析发现,日语递进句群的无标记表达手段可以分为三类即词汇、句法和语境。
日语;递进;无标记
一、引言
标记理论是由20世纪30年代布拉格学派率先提出来的,是语言学中分析语言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原则。有固定关联词语连接的递进叫做有标记递进;关联词语以外的手段叫无标记递进。本文对日语递进句群无标记分别做分类归纳。
二、日语递进句群无标记表达手段
日语中并不是所有的递进句群都是用关联词来进行连接的,那些没有关联词连接的递进称之为无标记递进。无标记递进体的种类也可以是短语、小句、篇章。由于无标记递进体没有关联词语连接,所以主要通过词、语法、语境等手段进行连接。词汇手段是通过词的意义上的递进来表示,语法手段主要是通过固定的格式及特定句法等来表示,语境手段主要是靠上下文的意思来表现。以下为日语递进句群的无标记递进表达手段。
(一)词汇手段
无标记递进体主要是通过各类实词的语义来表示数量多少、时间长短、范围大小、程度深浅等以达到递进的效果。例如:
(1)叫び声は、最初は、林紅ひとりだけの口から叫ばれて細いた。つづいて、それは数人の声になり、さらに数十人、数百人の絶叫に変っていった。シュプレヒコールの声は、ますます大きくなり、勢いをまし、はげしくなっていった。そして宇宙ぜんたいに、この気高い英雄的な呼び声が、充満したかに思われた。(《青春之歌》)
例(1)通过数量大小成梯度排列实现递进关系。“ひとり<数十人<数百人”由此排列形成由少到多的数量梯度,从而达到递进的目的。
(二)句法手段
递进句中的基事和递事在句法上地位平等,而排列的顺序由于语义上是一层进一层的递进关系,因此要受到逻辑事理的限制。此外还要受到语言习惯的影响。有以下分类:语序、修饰、语气和标点符号、句子格式等手段。
1.语序
在语义上有先后、主次、深浅、远近的内在有机联系,这些联系和差别在递进体的排列顺序上体现出来,成为规律性的约束,不能任意变动,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所以语序是递进句中最基本的语法手段。
(2)何が「糊塗たり得るは難し」だ!糊塗に生きて死に、糊塗に結婚し子を設け、糊塗に愛し憎み、人を傷つけ傷つけられ……何たる人生、何たる哲学、何たる文化、何たる歴史だ!なぜ私は糊塗に生まれ、生き、死んでいくのか?(《応報》)
例(2)行为深化:“生きる<死ぬ”“結婚する<子を設ける”“愛する<恨む”“生まれる<生きる<死んでいく”,据实的排列实现了自然发展中的递进。
2.修饰
通过增加修饰语来表达递进关系。无标记递进的句法手段是通过添加定语、补语、状语等修饰语使得意义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进一层,实现递进。
(3)人民は普及をもとめるが、それにつづいて向上をももとめ、月を重ね年を追って向上することをもとめる。人民要求普及,跟着也就要求提高,要求逐年逐月地提高。(《毛沢東選集三》)
例(3)程度差:“向上<月を重ね年を追って向上する”由低到高的排列,通过状语来实现程度上的递进。
3.语气和标点符号
通过语气和标点符号实现递进。例如
(4)いやだ!屈服したくない?私はうたいたい?うたいたい!うたいたい!!(《車椅子の上の夢》)
例(4)说话人用了三个“うたいたい”(我要去唱歌,要唱!要唱!!)表达渴望唱歌的程度,加强语气,并连续使用“!、!!”恰如其分地反映出这种感情的递进。
4.句子格式
通过句子形式来实现递进。例如:
(5)これは戦争史上の奇観であり、中華民族の壮挙であり、天地をゆるがす偉業である。(《毛沢東選集》)
例(5)以“である”的形式,层层递进:“奇観である<壮挙である<偉業である”按依存顺序排列,从而使递进得以实现。
(三)语境手段
通过前后句子的语义或利用上下文的语境来实现递进关系。例如:
(6)われわれが社会主義を建設するというのは、正しくいえば中国の特色をもつ社会主義を建設するということです。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准确地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才是真正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鄧小平文選》)
例(6)“正しくいえば”后所引导的小句,用来强调说明前一小句。具体指出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義”。在语义上有强调语义更深一层的作用。
三、结语
本文立足于日语句群理论的构建,以中日对译语料库中获取的例句为基础,对日语递进句群的无标记表达手段进行了定量探讨。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无标记手段没有关联词主要通过词、语法、语境等手段进行连接。本文的研究有力地支持了日语句群理论的构建,同时对于日语句群其他领域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野田尚史など.複文と談話[M].东京:岩波書店,2002:29-34.
[2]陈百海.论日语句群理论的构建[J].外语学刊,2011(6):37-39.
[3]李远喜.日语句群及语法、修辞学分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4):22,49-90.
[4]杜静波.日语修辞格句群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
H146
A
1006-0049-(2016)19-0037-01
*牡丹江市社科联项目:日本对东北满铁附属地日语殖民初等教育研究(160416);牡丹江师范学院省级重点创新预研项目“关于日语句群学理论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SY2012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潘娜,硕士,牡丹江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杜静波,博士,牡丹江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