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2016-02-04杨宝哲
杨宝哲
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杨宝哲*
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摘要:本文以教育公平问题为研究对象,首先论述了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不公平问题,包括地域性不公平发展,学校和班级等级制度的存在,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投入不均衡;紧接着论述了我国教育资源均等化配置应该坚持的原则,包括坚持城市和乡镇的均衡化,坚持教育投入的非功利化,坚持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义务教育国有产权资源配置方式存在弊病;最后提出了几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资源配置对策,分别是,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加大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的改造力度,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新机制,深化招生制度的改革。以期望对我国教育领域内非均等化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教育公平;存在问题;资源配置;坚持原则
教育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发展的重要保障,教育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了一个国家的人才培养和科技水平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较晚而且由于人口基数大,民情繁复,因此全面普及开展义务教育和发展高等教育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当下困扰政府的一个主要大类问题就是教育的不公平化,这不仅会影响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民众对于政府的信心和态度。因此,进行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既是对我国的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的负责,也是对手社会稳定和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一、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不公平问题
(一)地域性不公平发展
决定教育资源配备的核心因素就是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了教育的投入产出以及发展的速度,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的差异决定了教育供给水平的差异。当下,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域性不平衡,东部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要优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二是城市经济的发展情况优于乡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情况。而这两种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将长期存在,也将会长期的制约着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配置一旦不平衡,也就意味着教育领域内城乡均等化和地域均等化难以实现。
(二)学校和班级等级制度的存在
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已经出台了明文规定不得设立重点学校和和重点班,重点学校和重点班一旦设立,就将学生分出了等级,学生在重点学校得到的教育资源和在普通学设立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级校得到的教育资源是存在大大差距的,学生在重点班享受的重视程度和心里感受也是和在普通班级大大不同的。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级的设立本身就是按照学习成绩和家庭背景吧学生分成了三六九等,这和义务教育的理念是相悖的,也是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的。
(三)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投入不均衡
在当下,我国的高等教育的投资明显不够均衡,对于985和211类的高校,不仅有国家的大力支持,还有省内投资和社会各界的援建,而对于一些刚刚起步的中型大学或者技术性学员,国家的支持力度极为有限,社会的资金捐助也微乎其微,这样就造成了一种“马太效应”。对国家对社会有意义的人才事不应该单纯的按照学历的高低划分的,国家缺少高素质的大学生,也缺少技术性的职工。因此,对于高级技工培养学校和持续教育的培养机构,国家应该加大支持力度,也应该引导社会加大对其的重视,培养全方位的人才,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四)义务教育国有产权资源配置方式存在弊病
义务教育的本质其实是我国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一种共有产品,义务教育的产权是共有的,是国家的。然而国家的主体由于某些原因的限制,国家没有直接参与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资源的配置需要多个部门的通力协作,而国家相应的部门在行使教育资源配备管理的过程中,教育资源的分配往往取决于国家选定“代理人”的意愿。国家各个部门在分配教育的时候,往往希望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忽略了主次要的问题,更是没有考虑到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利用率的问题。
二、我国教育资源均等化配置应该坚持的原则
(一)坚持城市和乡镇的均衡化
当下的中国城市和乡镇的经济发展水平确实存在较大的差异,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在短时间内是无法赶上城市的发展水平的。但是对于教育的投入而言,城乡教育的投入应该缩小差距,即使在短时间内无法消除差距,但是对于农村教育资源的资金和精力投入的力度应该加大。教育是一个国家核心力的核心部分,教育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人才建代表就是二战后的日本,在非战斗人员大量减员,基础设施建设百废待兴的时候,日本政府却在第一时间内在教育领域投入了巨大的资金,战后二十年,日本就又完成了重建,成为了世界上一流的发达国家。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教育的投入,这种教育投入是全民化的,是均衡化的,是城乡一体化的。因此,加强对乡镇教育的投入,减少城乡的教育资源的差距,这才是实现城市和乡镇教育投入均衡化和教育资源配备合理化的前提。而在均衡化的过程中,更应该在教育设备配备的同时加快人力资源的配备,人力资源主要是说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基础功底,当下乡村学校中的教师素质和城市教师素质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教学技巧这方面,城镇学校已经将教学技巧作为考核教师业务能力的重要指标,而乡村还处于相对的空白,甚至在理念还还处于完全的未知状态。从这一点来说,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的道路,仍然是任重道远的。
(二)坚持教育投入的非功利化
教育本身是一项公益行为,虽然具有收益性,但是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角度长远来看,教育是应该着眼于长远的民族国家发展大计,而不应该拘泥于短时间内的国家经济的得失的。国家的经济是教育投入的基础和重要支持,而教育本身也应该为国家的经济培养更多的人才和后备资源。国家的经济需要依靠教育而提高经济核心竞争力以实现长期稳定而均衡的发展,但是教育在最初的投入时,却应该淡化功利化的影响。欲速而不达,没有任何一个成功的先例启示我们教育应该是急功近利着眼于当下的,立竿见影的效果对于教育来说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理喻的,如果我们太过于急功近利的追求教育的可视化利益,那么无疑是弱化了教育的长期意义和根本目的。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国家栋梁是教育的根本目的,通过人才带动国家的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才是教育的最大意义,也是最佳状态,而这一切,无疑都需要我们坚持教育投入的非功利化。
(三)坚持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
1.基础设备配置合理化
当下乡村学校的基础设备总体还处于比较陈旧而落后的状态,进行基础设施的升级更换是一个投入较大的周期性工程,在初期资金投入达不到预算时,应该坚持逐步更换升级基础设施,将和学生教师切实相关的基础设施首要落实。例如乡村学校的桌椅、教室以及书本,这三项都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过程中应该首要考虑的。
2.人力资源配置合理化
当下教育资源倾斜给乡村的人力资源还相当的有限,乡村教室的成分主要是“本地”知识水平较高的群众和城市支教大学生,这样的教师结构是不合理且存在弊病的。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将农村的教师团队升级优化是必须进行的,但是在当下资金投入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吸引人才为乡村建设投入力量,如何将乡村教师团队建设提上日程,如何把人力资源配置合理化,这都是摆在我们面前棘手的问题。
三、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资源配置对策
(一)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
经费的投入是加强乡镇教育办学条件的关键问题,当下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就是资金投入有限,所以解决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就要建立起健全的教育公共财政经费保障体制,拓宽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义务教育的运营经费是义务教育在农村发展的核心问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来源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国家发放经费,二是地方政府的经费发放,三是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及个人的捐赠。就现在的情况而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还相对有限,绝大多数乡村的义务教育还处在一个入不敷出的阶段,因此,在筹款方面,就需要乡村教育部门依靠社会各界的力量。与此同时,经费的投入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教学仪器和设备的采购上,硬件设备对于学生十分重要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相比于硬件设备,更加重要的是关注通过经费投入在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提高。同时国家在这方面也应该统筹兼顾,不能简单的以城市和农村为界定对象决定经费的投入,不能一味的削减城市学校的教学经费以增加农村学校的教学经费,应该在教育经费投入的中间的薄弱环节入手,逐步的健全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
(二)加大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的改造力度
义务教育未来的方向是全民普及化,因此当下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将极度薄弱的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条件加以完善建设。农村教育在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管理体制下运行才能均衡各个农村地区的学校配置。优化农村的教育资源当下还处于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中,而在这两种情况下,国家和政府的相关部门应该首先坚持落实“从无到有”,形成具有一定基础设施的规模化教育,将农村义务教育引上正轨后再进一步优化。
(三)建立和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新机制
1.完善生源配置新机制
完善生源配置新机制就要保障每一个适龄的儿童就近按时接受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公民应该享受的权利,是由国家给予的,也是公民应该履行的义务,是公民必须要对国家履行的。在班级设置上,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应设立重点班和实验班,应该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2.完善硬件设施建设机制
对于学校已有的硬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适当的更新,而农村学校的教学硬件设施应该保证具有较高的性价比,目前来看,比较合理而且可行度较高的方法是临近城镇的教学硬件设施升级后,将原设备援助给农村学校,这样既保证了经费问题,同时也保证更新换代时的设备利用率得到了保证,一举而多得。
3.建立合理的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帮扶机制
城乡教育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进入同步化和一体化,越来越多的城市学校和乡村学校建立起了互帮互助的“一对一”绑定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下,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的紧密,越来越多的城市学校将自己的先进理念和管理方法传递给农村学校。同时更加重要的就是将农村和城市的老师进行沟通和短期交换,可以极大地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能力,也可以使得乡村的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城市元素,可以使乡村的学校获得进步,同时,这对于城市教师的业务能力也是一次考核和锻炼。
(四)深化招生制度的改革
深化招生制度,平衡城乡招生人数与规模,鼓励学生在户口所在地就近入学,尽量减少学生跨学区入学。限制某些城市学校因为利益问题而涌现出的矛盾增长,保证义务教育城乡学校教育的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为了保证薄弱学校师资力量的稳定,严格控制薄弱学校的骨干教师的调动,由此以提高学校的竞争力,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教育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教育的均等化是我国落实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诚然当下的国内教育领域内还存在着相当的问题,不平等现象还将持续存在,但是只要坚持推进教育改革,推进教育领域内的平等化建设,及时的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就一定可以在驾驭领域内取得长足的进步。国家只有在教育领域内做到公平公正,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素质,提高我国在人力资源上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李淼.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城乡二元结构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
[2]刘向锋.我国农村教育公平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3]王长恩.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江苏社会科学,2011,05:238-242.
[4]文晶.教育公平的理论和实践[D].河南大学,2003.
[5]赵洁丽.流动儿童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3.
[6]王有升.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的体制分析视角[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03:18-23.
[7]高珊.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4.
[8]杨守民.义务教育的平等化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12:12-14.
[9]刘洪庆.湖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D].武汉体育大学,2013:9-11.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2-0041-02
*作者简介:杨宝哲(1991-),满族,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师范),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