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山水画在紫陶装饰中的运用研究

2016-02-04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6期
关键词:紫陶建水笔墨

张 兴

(云南省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云南 红河州 654300)

中国山水画在紫陶装饰中的运用研究

张 兴

(云南省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云南 红河州 654300)

随着紫陶影响力的增强,紫陶的装饰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更好地把山水画溶入紫陶的装饰中,使沉寂数年的建水紫陶大放异彩,是笔者多年从事紫陶装饰的探索。

中国山水画;紫陶装饰

建水是中原文化与边地文化交融的地区,建水紫陶工艺最早也是从中原传过来的,有着鲜明的中原特色。经过历代紫陶艺人的传承和弘扬,建水紫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阴刻阳填、残帖镶嵌、无釉磨光”的工艺特色。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并列,有中国“四大名陶”的美誉,因其独特的风格为人们所喜爱。

一、建水紫陶特性研究

建水紫陶产生于清代,始于道光年间,是在明代粗陶生产昌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建水陶瓷发展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说。

建水紫陶的独特之处在于:

(一)泥料资源本土化

泥料取自建水本土,通常以红、黄、青、紫、白五种不同颜色的泥土为主要原料。

(二)制泥方法传统化

制作陶泥基本上是通过传统手工的方法,将黏土捣成粉末;筛漏过滤粗;进行配比;搅拌淘洗;沉浆制泥。

(三)制泥工序复杂化

制泥的过程繁复,一般要经过取泥、陈腐、练泥、制泥等环节,就泥浆的淘洗也要反复五六次之后,让其在封闭状态下自然凝干成泥,此时泥料腻如膏脂,无丝毫沙粒。

(四)制作工艺的特殊化

手工拉坯、湿坯装饰、阴刻阳填、无釉磨光,是建水紫陶有别于其他陶的特殊标志。

二、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趋势

中国有五千年灿烂的文化积淀,山水画是我国传统绘画之一,作为具有特殊独立语言特征的艺术形式,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成为士大夫文人表现自己认识观特有的载体。基于对传统的不同理解,加之各种文化思潮的涌入,山水画领域的各种创作语言和艺术形式也越来越丰富。

(一)注重传统

经过千年沉淀,中国画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沉醉于传统笔墨的奇妙体验之中,视传统为至宝,追求笔墨功力、渊源和对古人精华融会贯通。

(二)适应时代

中国画创作长期以来一直以石涛“笔墨当随时代”为信念,努力完善形势与内容的统一,在传统笔墨的基础下,将视角转向现实生活,追寻现代生活的感觉。

(三)改良笔墨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中国画技法的内核也在发生变化,在保留传统笔墨精髓的同时变革求新已提上日程,其中,以结构、解构、重构等手段或发展或完善以达到变革的目的,重建中国画新的意境。

(四)形式自律

山水画的形式本身即是内容,要以极致的形式美体现最大程度的画面效果,注重画家的体验和自身的感受。通过点线面综合运用,达到某种意境。

(五)汲取民间营养

画家的“入世”使他们有机会近距离地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许多画家感动于民间绘画或民间其他艺术形式中最原始、最朴素的形式和语言,以及原始的情感表达,积极向民间艺术汲取营养,有助于对山水画的改良和发展。

(六)注重色彩发展

以文人画为主的山水画,乃至整个中国画,在宋元以后,发展为以水墨渲淡的世界,而强烈的色彩表现相形衰落。传统山水“凄清冷逸”的意境显然已经满足不了当代画家对色彩的强烈渴求,在山水画中追求越来越强烈的色彩表现,已成为当下画家新一轮的尝试。

笔者在多年的山水画创作实践中发现,山水画除了在传统的宣纸上进行创作,还可在建水紫陶的泥坯上开辟新的天地。

三、中国山水画在建水紫陶装饰中的运用研究

将中国传统的书法和国画移位于紫陶之上,是将古老的建水陶艺点化为一种经典。以陶为纸,既要保留笔墨的法备气至,又要兼顾陶坯在不同弧面和湿润状态的柔糯特性,捉毫濡墨须由厚实的悬肘运笔功底。紫陶上的字画不仅要以纯洁安详的淡雅与观者交流,更要充分发挥色彩的视角冲击力,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一)装饰要结合紫陶的实际,注重传统、适应时代

建水紫陶由于受材质和制作方式的限制,主要以圆形器物为主,传统的器形多有博古瓶、蒜头瓶、美女瓶、直口瓶、梅瓶、花插、画插、笔洗、笔筒、墨盒以及备受人们珍爱的茶壶。在这些圆形为主的器形中,又造型各异,大小结构各不相同,尤其是各自的品相与气质的不同,决定了在进行艺术装饰时,必须审形度器,匠心独运方能使装饰的效果达到画龙点睛之功效。比如说小件物品如茶壶等把玩之物,多与欣赏者进行近距离的交流,又因茶壶胎体较薄,不利于反复刻填,因此不宜制作复杂山水,装饰时要体现“精”,要在精细上作文章,一般来讲,山水画的装饰应以小巧精致的山水或局部山水为主;圆柱形器物如大花瓶、胆瓶、花插、笔筒等的装饰多以高远式构图进行装饰,注重平远之呼应,配以诗词印章,浑然天成。

对敞口圆形器物如风水缸、画插等多以平远式构图为主进行装饰,同时注重平远的连带,使欣赏者不禁环绕器物,随丘壑漫游于山水之间流连忘返;对闭合式球状器形如橄榄瓶等则根据其形制及大众欣赏的角度应以吸引欣赏者目光于焦点之内侧重于体现深远的透视效果。

对紫陶装饰还须注意器物的空间立方体关系,考虑环顾欣赏的效果。就目前紫陶的器形来讲,因多为形柱、形球等三维立体器物,装饰除考虑正面所呈现的方圆、横竖之外,还得注意其周身的环绕关系。在紫陶器形上的装饰总是有别于平面二维纸上作画,其装饰既要体现“三维”的理念,又要把握人与器的交流距离。总之,对紫陶的装饰,在器形把握上要注意小器形的装饰注“精”,大器形的装饰则应得于“气”,在内容和形式上要有“时代特征”。

(二)装饰既要注重对传统“笔墨”的继承又要大胆创新

将传统笔墨的书写位移到泥土之上本就是一种创新,因泥和宣纸之间的巨大差异,使得对紫陶的装饰不可能产生在宣纸上的韵味效果,在以泥为底的材质上创作山水画必须因泥而制,重点突出线条与用笔,更多地通过线条的粗细疏密、节律顿挫来表现画面效果。在用笔上不能像在宣纸上一样进行尽情的皴擦,而更多地讲究笔法的块面效果、笔触的聚散离合、大小疏密以及笔法的走势。强调笔笔有形,线线有味,迂回于理,最终达到点线面的高度浓缩、洗练的有机结合 。

(三)色彩装饰应赋予紫陶新的生命

由于在泥上无法产生水墨的韵味效果,色彩的虚实、远近、透视变化是山水画于紫陶上进行表现的难题与瓶颈,同时又是最具有挑战和充满生机的地方。我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已基本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一是版画套色法。吸收版画分层套色之法,根据所需色彩的表现与处理,分别进行绘制与刻填,使山水的韵味层次跃然泥坯;二是油画调色法(也可叫绞泥法)。分层填泥进一步丰富了色彩的层次,但并不能完全解决色彩呆板的问题,为避免色彩呆板,绞泥法无疑是克服这一弊病的首选。根据所需画面色彩的大致色相、明度及纯度关系,利用色彩的不同程度调和所产生的混色肌理效果,使色彩富于变化,达到自然天成之境界;三是多次写画法。版画套色与绞泥法只能解决山水画的大致体貌,欲使山水画更加精致和韵味生动,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反复多次写画刻填,解决细节问题。通过多种方法并用方能突破在紫陶上作画的限制,使色彩装饰赋予了紫陶新的生命。

我国著名美学大师宗白华曾说:“传统的包袱过于沉重,艺术的脚步就像在泥潭中跋涉,艰难而痛苦,艰难是在前进,痛苦是在变化中发展。”毫无疑问,中国画需要创新,建水紫陶的装饰更需要,甚至可以说“建水紫陶的魅力就在于独一无二,在于不断地创新”。中国山水画用于建水紫陶的装饰上,必须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同时,突破传统观念,结合建水紫陶的特性,加以创新运用。

四、结论

山水画代表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最高成就,将中国山水画运用到建水紫陶的装饰上,不仅可以提升产品价值,更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假如我们不能充分运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山水画对建水紫陶的文化价值进行提升,则建水的紫陶档次将始终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面。

[1]薛宣.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M].沈阳:沈阳出版社,1989.

[2]谢伟.西方绘画史[M].成都:四川美术版社,2013(6).

[3]马铁成.陶瓷艺术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2011.

[4]曲远方.现代陶瓷材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2008.

J212

A

张兴(1972-),男,汉族,云南建水人,高级讲师、工艺美术师,现工作于云南省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研究方向:中国画、水彩画、陶艺。

猜你喜欢

紫陶建水笔墨
建水陶艺新观察
笔墨童年
建水孔子文化节 尽显儒家君子风范
建水紫陶研究:学生紫陶作品
建水紫陶研究:学生紫陶作品(二)
云南建水陶博物馆馆藏作品欣赏
马行云艺术作品欣赏
建水紫陶·升华
建水紫陶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