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旅游活动实践

2016-02-04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6期
关键词:黄果树符号化瀑布

杨 蕾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旅游活动实践

杨 蕾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当代西方社会研究和文化研究的重要概念之一,尤其与文化领域的生产、传播与消费方式紧密相关。伴随着经济和文化发展而逐渐成型、成熟的旅游活动及文化产业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集中实践。本文选取了“黄果树瀑布节”为例,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在旅游活动中的实践进行研究。

日常生活审美化;旅游文化产业;黄果树瀑布节;符号化

审美需求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审美的滋润与浇灌。除了对文艺作品的审美之外,建立在感性直观基础上的日常生活也逐渐被人们当作审美对象来把握。建立在感性的、本质的、直观上的美,让日常的事物与体验都成为了有意义的生活存在。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关联逐渐被审美主体所把握,使其得以在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中被凸显,这就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研究价值所在。

一、现代人的日常审美需求

在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 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中,Aestheticism(审美主义) 的词根Aesthetic的词源最早来自希腊语Aisthesis,“在希腊文中,Aisthesis的是指通过感官察觉其实质的东西,而不是那些只能经由学习而得到的非物质、抽象之事物。”可见人类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活动最初就表现为对于日常感官所受到的刺激的直观反应。在尚无艺术作品或者人类对于艺术尚无概念之时,审美活动已经在进行了,日月星辰、风沙雪雨皆是审美对象。如今,“日常生活审美化”再次回到审美主体与相关研究者的视野中亦是顺理成章的。

如果说“艺术审美”是人的精神与历史的反映,那么“日常审美”就是人的生存状态的反映。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审美活动不应被束之高阁,不是只有对文学、雕塑、绘画、音乐、影视等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品鉴才叫做“审美”,相反,日常生活本就是是审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土壤。人们在有意识的审美与接受的过程中也参与了文化的生产,从而让日常审美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社会文化现象。审美的“生活化转向”最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日常生活以审美的形式呈现出来。审美通过消费、生产、品鉴等方式完成了对日常生活进行再构造的过程,日常生活被赋予了别样的形式,审美也获得了日常性。这一点在国人的旅游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随着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观念的不断改变、交通技术与社交网络的发展、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也在相应增加。旅游是人们进行日常审美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参观古物古迹、游览名山大川、体验异域风情等旅游活动都以日常生活审美化为源动力,旅游者往往为这些感官体验所动容。日常生活审美化往往无法脱离于消费活动:作为消费旅游产品的一方,旅游者希望主动获得审美体验;而作为提供旅游产品的一方,旅游产品生产者也在对于自己所开发的旅游资源进行审美,才能发现其商业价值所在。随着旅游活动在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普遍,意味着旅游的日常化使得旅游过程中的审美活动也正在变得日常化、生活化。笔者将以贵州黄果树风景名胜区自2004年开始每年持续举办的“黄果树瀑布节”为例进行分析。

二、瀑布节:唤醒审美,创造记忆

黄果树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省安顺市,是国家首批5A级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第一大瀑布”是黄果树景区旅游产业的核心支撑点,围绕着瀑布进行的一系列审美活动也起始于此。对于当地人民而言,瀑布的源头是从山顶冲刷而下的水流,黄果树境内少数民族的生活在旅游业大兴之前就已经得益于这条河流。旅游产业的兴起和繁荣将这条河流的“农业价值”转换成了“商业价值”,换了一种方式但是同样是在哺育着这片土地。对于游客而言,瀑布的“卖点”在于它的观赏价值,愿意为此消费的游客希望获得的“产品”是不同于他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环境的另一种“感官体验”,这是一种个人化的、感性的审美需求。举办“黄果树瀑布节”正是对这种独具特色的“水文化”的一次成功展示。2004年起每一年“瀑布节”的保留环节“唱山祭水大典”中,都会由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面对眼前气势恢宏的大瀑布诵读由当地布依族长老所撰写的《祭水文》,充分展现当地人民与这股水流之间的“血缘联系”:

“……大地厚德,水有母乳之情。水润泽而物种始生,水丰足而百象昌盛……读古歌,水生先人图腾;寻根溯源,水有生养之恩。水启心智,早创农耕。水赐灵慧,巧成蜡染文明。水作命脉,田土产玉生金;子孙繁衍,村寨灿若繁星。与水相近,飞流散花,孕育心灵;与水相亲,瀑布浩荡,陶冶品性……以水为敬,祖先早悟生命之根而至圣明;以水为尊,世代承传实为子孙大幸……”

“祭水”虽然是一种形式,但是这样的一个仪式对于外来游客会产生一种别样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进而会形成对其进行体验与欣赏的动力。正如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一书中所言:“在今天的资本主义的抽象系统中,比商品实际的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它的华丽外观和展示性景观存在。”另一方面,瀑布节所带来的感官冲击并不止作用于游客,也同样作用于作为这种氛围“制造者”的当地人。身着盛装的少数民族男女们对着瀑布和青山吹笙高歌的场景是一场“关于大众记忆的仪式”,通过这样一场仪式唤醒对于身边已经习以为常的这股水流的历史记忆和审美动力,进而对瀑布赋予了一种“神圣”的意味,不止能够对游客形成更强的吸引力,同样也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于瀑布有了美的感受、对哺育自己的大自然怀有了崇敬之心。

审美日常化主要体现为一种对感性效果的追求,人们在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尽情地释放自己的能量,挥洒自己的热情,使自己的身心趋向平衡。这是一种易于接受并且能满足大众普遍欲求的感性文化。旅游者们选择走出自己固有的生活圈子,去到一个从未涉足过的区域,去感受、去体验,这就是现代人的旅游活动,也是一种身体力行的、主动的审美。审美不再是对理性主义的、形而上的、曲高和寡的追求,而是强调艺术审美与生活在感性形式上的同一性,致力于对人的现实生存的当下关注,它是人的生存境况的反映,也是宣泄情感、观照自我的一种自由的途径与形式,人在其中也获得了审美化的生存。

三、小结

居伊·德波早在《景观社会》中就警示了人类:现代信息与科技所营造出的假象越来越多,人们也越来越心安理得地生活在这些脱离了真实的“景观”之中。

但是在研究现代人日常审美化的学者眼中,人类这种越来越依赖于符号化生存的转变也可以是一种良性的发展:人是符号的动物。符号化是一种审美的、再构造的过程。人不仅生活在“自然的”物质世界中,还生活在自己创造的符号世界中。在卡西尔看来,人类社会的所有的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物的符号形态建构了我们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例如,对于生活在黄果树地区自古“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少数民族来说,他们坚韧而又不拘的民族性格正是通过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长年累月的积淀而形成的。在“瀑布节”这样一场“符号化”的“仪式”当中,不只有大瀑布一个审美对象,身着盛装唱歌跳舞的少数民族少男少女们对于游客而言同样是审美对象,他们所展示的日常生活和自己的审美体验也能被再构造成一种审美视角下的存在。

审美的重要表现之一是把审美对象符号化,符号化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赋予意义的过程:“黄果树瀑布节”正是这样一个将“山”和“水”赋予了意义进行“神化”的过程。符号学家池上嘉彦曾指出:“人类总想给自己周围的事物赋予意义,而且,这时的‘给予意义’完全是根据与人类自己的关系进行的。哪怕是对象属于自然界,也将根据它与人类的关系来判断其价值,然后编入人类世界。这个世界是个出色的文化世界。”当审美成为日常,当日常惯于审美,每个人都可以是文化生产者和文化产品的消费者,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会成为审美化的世界。

注释:

①叶世祥.当代中国审美主义话语的四个层面[J].文艺理论研究,2011(4):104.

② 苏 亦 苏 扬.黄 果 树 瀑 布《 祭 水 文》.http://lvyou.elong. com/4680550/tour/a020omu5.html艺龙旅行网,2011(2):18.

③刘成富,全志钢译.[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第4页.

④向丽.审美制度——审美人类学的存在方式[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4(4):46.

⑤[日]池上嘉彦,张晓云译.符号学入门[M].北京: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6)。

[1]向丽.审美制度——审美人类学的存在方式[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4.

[2]粟世来.消费主义与审美生活转向[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06.

[3]叶世祥.当代中国审美主义话语的四个层面[J].文艺理论研究,2011.

[4]陈瑾.日常生活审美化转向中的新型文化媒介人[D].重庆:西南大学,2010.

I022

A

杨蕾(1991-),女,贵州,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专业为文学传播学,研究方向:为大众文化理论及实践。

猜你喜欢

黄果树符号化瀑布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符号化”思想的实践研究
瀑布之下
壮观的黄果树瀑布
瀑布是怎样形成的
黄果树瀑布即景
黄果树瀑布游记
黄果树瀑布
瀑布
关于一阶逻辑命题符号化的思考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