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间人员交往、思想交流、文化交融探析
2016-02-04史诗悦
史诗悦 张 琪
(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民族间人员交往、思想交流、文化交融探析
史诗悦 张 琪
(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必然的趋势,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行了相关论述,指明了我国民族工作的正确道路。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行深入解读,发现其更深层的含义,即人员交往、思想交流、文化交融,同时结合了当前形势及相关理论,进行探析。
民族;人员交往;思想交流;文化交融;信息
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重点提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并对我国民族工作的当前形势进行了判断,指明了今后民族工作的方向。本文针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概念进行深入探析,发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本质与深层的意义,即民族人员交往、思想交流和文化交融。
一、人员交往是民族交往的主体
马克思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述中将交往定义为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人类区分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广义的交往可以分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交往,狭义的交往就是指人与人的交往,即人员交往。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指出人是交往的主体,交往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政治、思想、经济、文化交往的总和。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范围很广,包括个人之间、社会团体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物质和精神交往。但最微观的交往属于人与人的交往,这也是社会交往的主体与范式。
民族作为一个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民族间的交往离不开人与人的交往,同时民族交往也属于社会交往的一部分,人员交往就是民族交往的主体。民族交往的类型按照不同角度可以分为内部人员与外部人员交往、物质与精神交往以及主动与被动的交往。在人员交往上的体现就是民族内部人与人、民族内部人员与外部人员的交往,人员间经济往来及文化往来,民族间人们的冲突、战争,等等。在历史上,边境民族间的贸易往来、互市、朝贡、会盟、战争等,可以看出民族交往的类型都是在人员交往上实现的,这也证明了民族交往的主体是人员交往。人员交往也会带来纽带关系,促进民族与民族、人与人全方位的交流及交融。不管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要想实现民族间进一步的交流及交融,人员交往的推动是势在必行的。在我国现如今的政策下,实行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战略,宏观上是在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方位发展,在微观上都是在促进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从信息交流的角度来看民族间的交往,离不开对信息传递方式的研究。民族间如何实现交往,在古代,是靠人与人之间面对面语言交流或者时效性相对较差的信件等文字交流,而在现在则是技术较为发达的电脑、手机等媒介。从中也可以看出,古时候民族间的交往靠人与人之间很难实现隔空交往,信息传递速度很慢,时空的限制让民族间的差异慢慢变大,这也就促进了民族主义的产生。但在如今人与人的交往跨越了时空的限制,促进了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地球村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可以看出加快人员交往对民族交往的意义。
二、思想交流是民族交流的认知
意识运动的引起是为思,目的性的意识行为是为想。在一般的解释中,思想也称为“观念”,其活动的结果属于认识。思想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及情感方式。在英文中,思想可以译为“thought”,即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思维活动产生的结果,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基础。思想就是人对于世界的认知,而思想交流则是人与人对世界认知的交流,是一种信息交换,是不同人对社会存在看法的交流,有助于全面看待世界。
民族作为一种社会存在都有自己的认知,而当民族交流时,不同认知就会出现碰撞及慢慢消除抵触的过程。在这期间,民族间会慢慢认可对方的认知,并会形成一种相互尊重的模式,最终的结果就是认知融合,属于民族融合范畴。民族间交流类型也可分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交流,而不同类型的交流都离不开思想交流,因为民族交流就是为了达到心理或者观念上的契合,从而影响这个世界。民族间思想交流是对世界的新认知,是不同观念不同认知的交流,它同样离不开人员交往,因为所有的交往交流的主体就是人员交往。而思想交流的意义是什么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按照信息论假说,思想属于信息的一种,因为思想是人脑细胞摩擦碰撞产生的新能量。而信息的传递离不开媒介,同样,从人与人面对面靠声音的互动交流,到目前以网络为主体的发达媒介,信息时代的到来带动了信息交流速度,同样也加快了思想交流速度。世界在短短几十年发生巨大的改变也就很容易理解了,文化越来越多元,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趋于一致,就是因为思想交流加快产生的新认知。可以说,思想交流是民族交流的认知是十分可信的。
三、文化交融是民族交融的本质要求
孙振玉教授在《文化与人十四讲》中指出民族是创造特殊文化的人们共同体;文化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学责无旁贷地要研究文化。人类将自身分类为“你们”、“我们”及“民族”等,民族与文化就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文化是民族的,而民族文化是极具意义的文化。与此同时,文化交融则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这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状态。在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交融的状态是将持续存在的,推动民族交融的本质要求就是要推动民族间文化交融,这也是为民族融合直至消亡做积累。
民族交融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是在民族交往、民族交流的基础上实现的,同样,文化交融也是在人员交往、思想交流的基础上实现的。人员交往是民族交往的主体,民族交流的认知是思想上的交流,文化是人类意识的产物,思想交流产生的意识及观念对于文化交融是有促进作用的。民族间的经济、社会交融大多属于生产资料的交融,交往始于物质资料的交往,而民族间政治、文化的交融则属于精神文明的交融。文化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民族文化交错与影响直至交融正是世界文化最典型的特征,也最能体现人类精神文明。正如我国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回族与汉族之间存在着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差异,但回汉文化间却是文化交融状态。在人员上的体现就是回儒的出现,他们信仰伊斯兰教,但又遵从儒家学说,他们的状态就是一种文化交融的状态,也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回回理学”是一种回汉之间民族交融的文化体现。而这也是回汉民族交融最重要的环节,双方相互认可对方文化,彼此尊重,相互促进发展,回汉文化的交融也造就了如今这种和谐的状态。
四、人员交往、思想交流、文化交融不仅仅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充分条件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维护良好民族关系的本质要求,是促进民族发展的重要途径。民族间人员交往、思想交流、文化交融都属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部分,但却不仅仅是其充分条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可以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但其中最最主要的就是人员交往、思想交流及文化交融。如果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简称为“三交”的话,那么人员交往、思想交流、文化交融则属于“新三交”,它既继承了“三交”的精髓,又指明了民族交融的本质与方式,是一种全方位的提升与总结。
在促进“三交”的同时,会发现信息的重要性,信息传递速度在媒介发展的推动下,将全世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人员交往、思想交流、文化交融,也就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信息人类学的启发下,我国新时期的民族政策尤其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应当促进各民族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各民族要抓住信息时代的机遇发展自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业,努力推动国内民族间人员交往、思想交流、文化交融,同时促进与国外民族间的交往交流,肯定能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共同富裕及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
注释:
[1]孙振玉.《文化与人十四讲》,宁夏人民出版社,2015(8).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5:697.
[2]孙振玉.《文化与人十四讲》[M].宁夏人民出版社,2015(8).
[3]金炳镐,肖锐,毕跃光.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N].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G912
A
本文获宁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三营镇回汉人员交往、思想交流、文化交融实证研究”资助(项目编号:GIP201683)。
史诗悦(1992-),男,江苏省泰州市人,宁夏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方语境与文化知识;张琪(1993-),女,江苏省泰州市人,宁夏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方语境与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