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方的家》打造品牌特色的四大维度

2016-02-04周丽娜

传媒 2016年7期
关键词:普通人题材纪录片

文/周丽娜

《远方的家》打造品牌特色的四大维度

文/周丽娜

《远方的家》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日播旅游类纪录栏目。栏目秉承行走和体验的宗旨,带领受众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关注社会民生,并探寻人文奥秘,发现自然之美,体验旅行乐趣,充分彰显了祖国大地的自然与人文之美,形成了独特的栏目风格和品牌特色,具有非常重要的典范意义。对此,本文以《远方的家》为研究对象,从内容定位、叙事手法、拍摄视角和人文关怀等四大维度入手,探讨该栏目的品牌特色,以期为国内同类电视栏目的品牌塑造提供参考借鉴。

立意高远的内容定位

纪录片拍摄前首先要明确的是拍什么,题材的选择是决定纪录片内容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对于一部纪录片来讲,题材选择对拍摄手法和风格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所以题材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同一选题,不同的创作者能够从不同视角入手挖掘全新价值,但最基本的是,题材的“含金量”要高,要具备丰厚的信息和内涵,不能太过单一。不同于新闻报道,纪录片不能用简短的话语和画面来概括一个事实,它需要有一定的深广度,要具有典型性和艺术性。无疑,《远方的家》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并成为栏目的重要特色。

在题材选择方面,《远方的家》彰显出了其“高大上”的一面,明确定位在整个中国自然景观、人文历史的发展上,不仅关注主流社会的生存状况,而且关注底层民众的生存境遇,并以此制播了三部相关题材的百集纪录片,包括《沿海行》《边疆行》和《北纬30度·中国行》。很多栏目组会抱怨素材少,作为电视纪录片,尤其是日播旅游类纪录栏目,对素材的需求量非常大,有时会出现素材供给满足不了栏目需求的问题,最终将栏目制播置于异常尴尬的境地。对此,《远方的家》将内容定位于整个中国,题材选择就非常宽广,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央视的大力支持,只是,旅游类纪录栏目要结合自身实际,适当地将立意提高,尽量选择那些信息量大、涉及范围广、内涵丰厚、意义深远的题材。

可以说,大气的内容定位和丰厚的题材选择,已经成为《远方的家》的一大特色,这也是同类栏目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题材选择方面,一定要把握好深度与广度的比重,避免流于自然主义,带来信息量大、内涵不足的问题。

纪实体验式的叙事手法

长期以来,纪录片都被视为一种精英化艺术形态,肩负着真实记录历史的重大使命。在这种思维框架下,国内纪录片普遍存在重表达轻接受的问题,纪录片成为了创作者表达自我认识的工具,未能形成受众普遍接受的关注点。如此尽管能够推动叙事方式的创新,但也容易走向深奥晦涩的极端,成为小众化产品,而这对纪录片发展来讲是致命的,将严重制约纪录片的可持续发展。但《远方的家》却一反传统,采取体验式叙事手法进行内容诠释,文化、文明、生命和心灵都在行走中得到传播和升华,正因如此,《远方的家》有了“脚尖上的中国”之称,成为了栏目的一大品牌特色。

目前,许多国内外的纪录片通常会套用“伪故事”框架编制内容来吸引受众,强烈的冲突、悬念和节奏,逼真的情境有时很难分辨其真伪。还有部分纪录片则严格按照纪实主义原则进行拍摄,声音画面都追求最真实,更加倾向于“自然主义”。但《远方的家》不仅不像前者那样靠技巧取胜,也不像后者那样追求纯粹的真实,而是选择了纪实性+体验式拍摄手法,让受众眼前一亮。

在《远方的家》中,出镜记者的体验成为了栏目所强调的重点,记者的存在能够实现被采访对象的话语、阐释、氛围和延伸之间的合理链接,且能够在确保内容真实的前提下,赋予栏目更多的人文内涵,给受众更多的代入感。栏目中的主持人也成为了真实的参与者,完全打破了以往纪录片的说教模式。旅行的目的地是不变的,但行走的过程却时刻在变,途中会发生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对于这种开放式的纪录片,受众会感觉更加的自由,会跟随记者脚步去主动探索和发现,这样不仅增加了栏目的可视性,而且强化了受众的认同感,为栏目带来了更多的情感与艺术张力。

平凡故事化的拍摄视角

本质上来讲,拍摄视角属于文本的叙事语态,主要是为了呈现叙事者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在叙事文本中,叙事者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体现着创作主体的审美选择,而叙事视角无疑是他最为重要的叙事行为。纪录片的拍摄视角,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纪录片的意识形态,决定着目标受众的定位,决定着传受双方互动的基本诚意。而平凡故事化的拍摄视角能够架起纪录片与受众交流的桥梁,可以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简单来讲,平凡故事化的拍摄视角,是以普通人的视角去审视现实世界,去客观看待其他人,让受众觉得更加真实和深刻,能够有效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远方的家》将落脚点放在普通人身上,以普通人的视角和故事完成生命群体的诉说,这成为栏目的一大亮点和特色。简单来讲,《远方的家》立足于做“一方水土”,更加关注土生土长的普通人。只有将人物突出,人的故事、状态和生命轮廓才会愈加清晰,而这也应该成为旅游类纪录栏目核心竞争力。

以《远方的家》三部曲(《边疆行》《沿海行》和《北纬30℃·中国行》)来讲,其中的《边疆行》以壮美、质朴和爱国为主打标签,《沿海行》则是以开放、创新、进取为主打标签,这两部都带有浓厚的宣传气息,但《北纬30℃·中国行》则以自然、家园和文化为主打标签,将视角转向普通人的生活,这样不仅让栏目具备了国际视野,而且还增强了栏目互动性,践行了“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传播理念,全面再现了一方水土上普通人的生存环境与人生际遇。这是最能打动受众的,也是其他旅游类栏目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只有如此,才能取得预期良好的传播效果。

可以说,《远方的家》从最初的题材选择到最后的播放呈现,都坚持着以普通人的故事完成生命群体诉说的理念,深入群众日常生活,记录普通人的真实状态。真实的体验会赢得受众的认可,说教式的内容不仅违背了纪实新闻的报道规律,而且不符合受众的阅读习惯,只有认真采访、认真探索,才能呈现真实的人,传播真实的文化,才能获得受众的支持。正因为《远方的家》这种“基层视角”,真切地关注一方水土,坚持简洁自然的风格,走进普通人的情感世界,为旅游类纪录栏目提供了讲好普通人“中国梦”的新视角和新模式。

人文关怀下的价值回归

纪录片是记录真实生活的写实性影视艺术,具有非常高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远方的家》采用体验式拍摄手法,以普通人的视角关注自然和人文现状,将所有真实、质朴的元素呈现给受众。那些如诗如画的风景、印象深刻的故事和极具魅力的文化,不仅蕴涵了丰厚的人文精神,而且散发着强烈的艺术美感,不仅有效提高了栏目的文化品格,而且强化了栏目的品牌识别,拓展了栏目的发展空间。

行走的越远,就越能发现那些震撼人心、正能量满满的故事通常在一些普通人身上得到充分彰显,让受众铭记于心久久难忘。《远方的家》不仅带领受众领略了别样的风景,而且让受众体会到普通人的生活或许没有绚烂之色,行为或许并不伟大,但他们的生命和灵魂却能够升华,会传递出无限的正能量,直抵人心,进而引发受众强烈的情感共鸣。例如,在《边疆行》的一期栏目中,拍摄组在赶往云南德钦的路上,遇到了一位驼背的、年近古稀的藏族老阿妈,她在这段经常发生塌方的路上,默默无闻地为人们清扫路上碎石,而这一扫就是11年。看着老阿妈风尘仆仆的样子,看着那双长满茧子的手,同行记者均肃然起敬。记者问她为何如此做时,老阿妈毫不犹豫地表示,是为了避免行车出事。简单的回答,直击心灵,震撼非常,受众在看到这一幕时都会为老阿妈的无私与大爱所打动。可以说,在《远方的家》中,这种带有强烈人文精神的故事有许多,有梅里雪山脚下,有着许多学生孩子的女教师刘一村,年纪轻轻的她却已经扎根支教5年之久,还有7年间免费为过往行人送盒饭的爱心夫妇,有40年如一日坚持义务接送旅客的车队,还有与老奶奶一道放羊的小牧民……

可以说,《远方的家》通过挖掘普通人背后的人性之美,不仅赋予了栏目深厚的人文精神,而且赋予了栏目较强的情感与艺术张力,真正做到了内蕴人文关怀,外显艺术美感,为栏目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 唐山师范学院

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太行山区生态旅游发展路径研究”(HB14GL016)、唐山师范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唐山市工业旅游发展研究”(2014C02)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普通人题材纪录片
普通人的梦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向这些普通人致敬
普通人拜登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普通人的“美好生活”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