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2·19”讲话学习三题

2016-02-04胡智锋

传媒 2016年7期
关键词:讲话舆论导向

文/胡智锋

习近平总书记“2·19”讲话学习三题

文/胡智锋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是习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最新的理论思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立足现实,在党和国家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转型期所做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部署。这个重要讲话既全面系统又简明扼要,耐人寻味又启人深思。本文谨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的核心思想、背景特点、三重关系这三个视角,对习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做一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讲话的核心思想

在笔者看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讲话的核心思想,可以用三个予以概括,这就是“坚持”“创新”“期待”。

坚持。习总书记在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讲话中非常突出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坚持,而这个坚持又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坚持党的领导;第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表面看来,这几个坚持是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历来坚守的重要主张一以贯之的传承,但仔细品读可以发现,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对这个核心思想予以了更加明确、清晰、彻底的全新阐释。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习总书记在阐述坚持党的领导这一点上,一方面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另一方面又旗帜鲜明地指出:“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都要增强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这一段阐述中,习总书记有三个全新的表述值得关注。一是“党媒姓党”,这是在性质上对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的根本属性予以旗帜鲜明的定位。“姓党”这一说法貌似浅显通俗,实则富于深意。须知,在过去若干年搞活经营、增强实力的改革进程中,有些媒体被巨大的市场利益和各种诱惑所迷惑,甚至对新闻媒体的属性产生了很多糊涂乃至错误的认识。尤其是有的媒体为名所累,借助媒体影响力将个人的成名成家放在了首位;有的媒体打着“专业主义”的旗号,牟取个人的“一己之利”;有的媒体以“搞活”的名义,眼睛只盯着“孔方兄”,甚至走上了唯利是图的邪路。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媒体的社会公信力,甚至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习总书记强调“党媒姓党”可谓意味深长。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一点上,第二个全新的表述是“爱党、护党、为党”。所谓“爱党”,指的是在感情上对党的信仰和忠诚;所谓“护党”,指的是在言论和行动上对党的自觉维护;所谓“为党”,指的是在目的与动机上对党的主观态度。我们必须看到,尽管新闻媒体总体上是好的,但的确存在着一些噪音与杂音。有的媒体在感情上出现冷漠的状态,甚至以“社会公器”的名义站到了党的对立面,为博取读者、观众的眼球,做一些不负责任乃至歪曲事实的报道和评论。有些媒体甚至不惜歪曲乃至抹黑党和政府的形象,在目的和动机上不是为党,而是为了媒体自身的“一己之利”。这些都是令人警醒的。坚持党的领导的第三个表述是增强“看齐意识”,这意味着新闻媒体应当毫不动摇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地将党的主张、意志精准地传达出来,用言论和行动维护党的团结、维护党中央的权威。

二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习总书记指出:“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表面看来这也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历来倡导的经典表述,但习总书记在这里给予了更加丰富、全面、到位的全新阐释。这个阐释有三个新的亮点特别值得关注。第一个亮点是强调“各个方面”。所谓“各个方面”指新闻舆论工作不仅包括内容的生产和宣传,也包括媒体的经营和推广;不仅包括内部事务,也包括外部事务。第二个亮点是强调“各个环节”。所谓“各个环节”既包括编辑制作也包括人财物保证,等等。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新闻舆论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也就是说,新闻舆论工作不只在舆论生产这一方面,而是在方方面面都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第三个亮点是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方面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习总书记以一系列的排比表达了对新闻舆论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的深入、全面而细致的部署。讲话指出,“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要讲导向,都市类报刊、新媒体也要讲导向;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副刊、专题节目、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时政新闻要讲导向,娱乐类、社会类新闻也要讲导向;国内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国际新闻报道也要讲导向。”这一表述直面新闻媒体的各种类型和样态,尤其针对的是传媒行业一些模糊的认识。如有人可能会认为党报党刊、时政新闻、国内报道等讲导向无可非议,而都市类报刊,娱乐类、广告类节目,抑或国际报道等类型内容,应有较为宽松的空间,不见得非要讲导向。在这里习总书记如此细致、深入、全面的表述,给我们以极其清醒而确定的一个认识,这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最为到位的表述。

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关于这一点,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上讲了四句话:第一句话是“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第二句话是“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第三句话是“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第四句话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这四句话言简意赅、清晰明确。它表明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实际上体现的就是人民性问题,而人民性和党性应当是有机统一而不是相背离的。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可以分为两种路径:一是“自上而下”,二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路径就是习总书记所说的“要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而“自下而上”的路径就是“要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正是这样“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才可以实现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也是对党性和人民性比较完整的辨析。单一强调“自上而下”难免“说教化”,单一强调“自下而上”难免割裂党性和人民性,这些都是片面的。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路径,最终目的就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在丰富和培养人民精神世界和精神力量的进程中来实现新闻舆论的价值。

这三个坚持既一如既往地传承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优良的历史传统,又因应时代变迁而被赋予了全新内容和时代内涵,从而使当前新闻舆论工作在思想上、政治上和工作方式上都获得了全面、深入、到位的指导。

创新。习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关于创新有着精准而深刻的表述,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创新的具体方面,第二是创新的目标,第三是创新的思路与方法。

一是创新的具体方面。讲话首次对创新涉及的领域做了全面的表述。讲话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这九个方面的创新是关于新闻舆论工作既富于概括性又非常具体的阐述。尤其是“理念”“业态”“体制”“机制”等都是以往较少触及和提出的,体现了习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最新发展状态的精准把握。

二是创新的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变革,媒介融合带来了媒介业态和体制机制的前所未有的变化,“创新”因此成为不可回避的时代新命题。但是创新本身向何处走?讲话特别强调了创新的目的与目标。习总书记指出:“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也就是说在当前新闻舆论格局下,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相互交融,要构建“多媒体”“融媒体”的传播格局。这也是一个多样化、多类型的传播格局,这样才能形成舆论引导的合力。

三是创新的思路方法。在思路方法上,讲话提出了三方面意见:第一方面是“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这句话明确了新闻媒体创新的任务,特别强调两个“动”:“推动”和“主动”。推动新闻媒体融合发展意味着新闻媒体要在方方面面加大力度,促进媒体间融合并在融合中发展;同时要“主动”,强调传统主流媒体要放下身段,以更加积极的方式拥抱新媒体,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再造传统媒体的辉煌。第二方面是“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这里关键的就是“时度效”三个字。媒体创新应当着眼于时机、尺度和效果。也就是说“怎样创新”“创新得怎样”离不开对这三个字艺术的把握。不论是对宣传内容、宣传手段方法还是对宣传的效果来说,这三个字都是重要的评价标准。是不是在宣传内容上把握了最佳时机,是不是在宣传方式上拿捏尺度得当,是不是达到党和人民满意的传播效果,这都是衡量“怎样创新”和“创新得怎样”的标尺。第三方面是讲话特别强调了国际传播问题。讲话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把国际传播放在创新的重要方面专门进行部署,体现了习总书记对新闻媒体重大时代性任务的新的思路、方法与要求。这里既有宏观性的加强国际传播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这样的整体布置,也有讲好中国故事、打造外宣旗舰媒体这样具体的指导。这些都为新闻媒体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变化进行创新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

期待。习总书记在这一重要讲话中表达了对新闻舆论工作者和各级党委的期望,对新闻舆论工作充满了期待。在讲话中,习总书记对新闻媒体的人才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共讲了十句话。关于新闻媒体人才的地位和作用,讲话指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这体现了人才在新闻媒体竞争发展中的核心价值和作用。关于新闻媒体人才队伍的整体发展目标,讲话指出,“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关于新闻舆论工作者的政治要求,讲话指出,“要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这明确了新闻舆论工作者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中的政治定位和社会责任。这一表述对当前新闻媒体某些从业者政治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意识欠缺,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准自己的定位等问题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令人警醒。关于新闻舆论工作者的专业目标,讲话指出,“要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这里“全媒型”“专家型”人才的说法极具新意,是极富时代意义的创新型表述。“全媒型”意味着跨媒体、跨介质的能力,强调的是熟练掌握各种媒体技术的综合性特质;而“专家型”则意味着在某个方面、某个领域长期积累、长期努力,钻研精深。这两个方面的人才,的确是当前和未来新闻媒体亟需的人才类型。关于业务状态和诉求,讲话指出,“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这里既有对优秀新闻舆论工作者业务状态的精彩描述,也有对新闻舆论工作者职业目标和职业诉求的较高要求。在这一表述背后我们也能联想到,在当前的新闻媒体中,局部地存在着作风与文风浮夸不实、缺乏降低身段深入调研,尤其是不能深入基层实地考察的不良现象,甚至存在着虚假乃至错误的报道和内容,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习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者职业理想“三有”的表述,相当深刻而生动。这里既强调了内涵的“有思想”,又强调了情感状态的“有温度”,还强调了传播效果的“有品质”,为新闻宣传工作者的职业诉求确立了重要标杆。关于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自身作风,讲话指出,“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道德修养,保持一身正气。”这是对新闻媒体存在的某些从业者放松要求,缺乏职业道德,为名利所诱惑甚至出现不正当交易等问题的正向的提醒。关于新闻宣传单位的人才管理,讲话指出,“要深化新闻单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对新闻舆论工作者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真诚关心、待遇上及时保障。”这里既强调了新闻单位整体的人事制度改革,也从政治、工作、生活、待遇等各个方面给予了具体指导。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不仅仅从新闻舆论本身,而且是从更高的视角和维度对各级党委领导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予以了殷切的期待。关于各级党委与新闻舆论工作的关系,讲话指出,“加强和改善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是新闻舆论工作顺利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这就对新闻舆论工作发展的根本和关键做了明确的阐释,意味着新闻舆论工作并不仅仅是新闻舆论部门自身的事情,更是各级党委的重要工作。因此,讲话又明确指出,“各级党委要自觉承担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自觉”点出了对各级党委如何领导新闻舆论工作的要求。讲话对各级党委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媒介素质提出了明确要求,讲话指出,“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善于运用媒体宣讲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情绪、动员人民群众、推动实际工作。”这一段讲话并非仅从新闻舆论工作本身出发,而是从党和政府更高层面、更大局面的工作需要出发,强调了各级党委对新闻舆论工作应有的担当,也对各级党委特别是领导干部积极而善于运用媒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予以了方向性的指导,非常务实、真切。

总之,习总书记站在党的工作的高点,对新闻舆论工作的人才队伍和各级党委在新闻舆论工作中的角色予以了殷切期待。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讲话的背景与特点

习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讲话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与以往相关重要讲话相比有怎样的新特点?在笔者看来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这就是针对性、紧迫性和全局性。

针对性。“针对性”指讲话针对的是当前国内外舆论环境与格局的新的情形与变化。目前,我们面临的国内外舆论环境体现出怎样的情形和特点呢?从国际舆论环境来看,“西强我弱”的局面依然持续,以欧美主流媒体——特别是以英语为主导的西方主流媒体依然占据国际舆论的话语权与控制权。在西方主流媒体中,关于中国依然存在着多种情形的非正向的舆论状况,或者体现为不了解中国、误读中国的状况。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历史和现实的一些印象的惯性传递,在西方主流媒体当中的确存在着大量的对于中国“想当然”的错误解读与呈现。尽管有些未必是故意,但却在事实上误导了西方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和认知。更有甚者,西方主流媒体出于对正值和平崛起的中国的不安感和不甘心,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乃至企图颠覆中国、阻止中国成长前进的步伐,带有敌意与恶意地在媒体上呈现出“妖魔化”中国乃至“唱衰中国”的各种言论和表达。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正向作用的可能,构成了不利于我们发展前进的舆论环境。从国内来看,传统主流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博弈和对峙,甚至形成了两个舆论场。这就是以传统主流媒体主导的舆论场和以新兴媒体——特别是社交媒体主导的舆论场。这两个舆论场之间无论是在关注点还是价值观念乃至表达方式上都有着巨大差异,甚至完全相悖,在一些重要话题上形成了对峙性的状态。如何面对这样的国际舆论环境和国内舆论环境?如何化解舆情当中不利于我国发展前进的部分?如何营造更加良性、和谐、正向的舆论环境,形成国际与国内、主流媒体与新兴媒体相对和谐相生的舆论格局?这些都是习总书记审时度势发表这一重要讲话的针对性背景与特点所在。

紧迫性。搞好新闻舆论工作,在营造良性的国内国外舆论上不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更具有紧迫性。正如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重要大事,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来把握定位。”一方面,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或者说新闻舆论媒体是为党的治国理政、定国安邦大事直接服务的,抓好新闻舆论工作对我们党治国理政、定国安邦至关重要。同时,新闻舆论工作水平的改善对社会稳定、国家形象塑造、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等一系列重要命题影响巨大,无论出于当前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是维护国家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不论是对于加强党的领导的需要,还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搞好新闻舆论工作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迫切性。在新闻舆论上、在国内国外一些重大突发事件和重要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大的发展需求上,我们经常面对的“失语”“错位”“不到位”“被动”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与前进,这些问题必须解决。

全局性。习总书记这篇讲话尤为突出的一个视角就是全局性的视角,不仅仅是从新闻舆论工作本身,更是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和全局上来看待新闻舆论工作,给新闻舆论工作以更加突出和重要的定位。恰如讲话指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正是站在这样全局性的高度,才有了习总书记对于新闻舆论工作的既有战略又有策略的全面的部署。

因此,习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由于其突出的针对性、紧迫性和全局性而体现出其高瞻远瞩而精准务实的指导性、有效性和战略性。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19”讲话所需处理的三个关系

品读习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笔者感受到讲话旗帜鲜明、精准到位。而真正达到习总书记讲话要求,则需要认识到位,更需要落实到位。也就是在思想上认识到位,在行动上落实到位。笔者结合自己的研究与对新闻舆论工作的观察和思考,认为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讲话需要把握处理好至少以下三个关系:一是国际与国内的有机结合,二是正确导向与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机结合,三是官方管控与民间表达的有机结合。

国际与国内的有机结合。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中国在世界上政治、经济地位不高,影响力有限,因此在客观上呈现出内宣和外宣两个系统,形成了“内外有别”的整体理念与思路。而近年来随着中国在世界上政治、经济地位的快速提升,中国的被关注度客观上也在提升。一方面,世界离不开中国,另一方面,中国的也日益成为世界的。以往内宣、外宣的界限日益模糊,对内宣传和对外宣传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区分。客观的形势发展要求我们不应再硬性地隔离内宣与外宣,在捍卫国家主权和保守国家机密等特殊前提下,应更多强调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用国际通用的、专业的新闻生产、传播的理念和方式来推进新闻舆论工作。比如重大新闻报道,当突发事件出现时,一方面从国内的视角保证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在此前提下应更多按照国际通行的、专业的生产传播理念来展开报道宣传。第一是真实性,第二是及时性,第三是开放性,第四是专业性,这几点缺一不可。如果我们的新闻报道出现了传递信息失误、报道拖延、不对外开放或者信息传递表达不够专业等情况,就都有可能造成谣言四起、以讹传讹,导致社会不良情绪的爆发乃至遭受国际舆论的巨大压力,这些都会使我们的工作陷于被动局面。因此,充分利用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真实、及时、开放、专业的报道,将使我们赢得新闻舆论工作的主动。比如,关于西藏宣传这一重要领域,以往我们常常会按照内宣的思路进行外宣,不善于以国际通行的理念、方式与话语进行传达,甚至把我们党和政府关于西藏工作的一些政策方针进行简单化的传播,造成西方读者受众对我们话语的不熟悉乃至不接受,甚至产生“误读”的情形。同样是西藏题材,一位华人做了名为《西藏一年》的纪录片,在西方主流媒体播出后产生了巨大国际影响。该片内容平实、手法质朴,由于采用了西方观众所熟悉的理念与话语表达方式,使得西方观众更加积极地接受和认同了我国政府对西藏的态度和做法,产生了一般外宣片无法达到的效果。因此,无论在重大新闻报道还是重要宣传领域,面对内宣、外宣界限日益模糊的现实情形不再强化“内外有别”,也不再以“内宣”方式进行外宣,而是淡化内宣、外宣的界限,更强调新闻传播的规律,强化国际通行的理念、规则、方式和手段,也就是将国际、国内宣传有机结合,方能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

正确导向与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机结合。新闻舆论把握正确导向是重要的、基本的要求,对于训练有素的从业者而言做到这一点并不困难。但同样是导向正确,为什么会有差异巨大的传播效果呢?一个重要的难题在于会不会讲中国故事,能不能讲好中国故事。近年来,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国内和国际上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实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一方面我们看到,该片讲述中华美食,弘扬传递中华传统文化,留住乡愁记忆,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美好的生活方式,毫无疑问是导向正确的。但美食节目可谓铺天盖地,为什么《舌尖上的中国》可以异军突起,独领风骚呢?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该片把正确导向与讲好中国故事进行了有机结合,尤其在讲好中国故事上的精心设计、制作而产生了不同凡响的效果。该片在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中国美食景观的同时,尤其善于从较小的切口和细腻的情感点以及生动而富于个性的人物入手,包括精准、细腻、精美的画面,以一个食材、一个食谱、一个村落、一家人这样生动、具体、感性、形象而美好的故事,来传达传统文化、乡愁记忆和人文情怀。将这些宏大、深厚的命题,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影视语言和故事叙事来表现,体现出高大而深厚的精神价值。这些美食的故事、人的故事不仅对中国人来说是有魅力的,对于全世界的观众来说,是了解中国、感受中国最生动、最直观的教材。这是正确导向和讲好中国故事有机结合的一个非常好的案例。

官方管控与民间表达的有机结合。所谓官方管控意味着各级党委和宣传管理部门对于舆论的把握、管理与控制;所谓民间表达则是来自人民群众自由的、个性化的、“草根”的表达。官方管控强调同一性,要求纪律性,体现权威性;而民间表达则体现出一定的独立性、独特性和多样性。官方管控着眼于整体大局和社会稳定,民间表达则更显现出丰富性和生动性,两者具体体现在通稿与自由表达的非通稿的关系上。以往我们习惯于用通稿来体现官方舆论的统一性、权威性,大家也习惯于依赖通稿来保持正确的导向和一致的舆论,这自然无可厚非而且非常必要。但在今天,随着媒介手段方式的多样化,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与方式也呈现多样化,尤其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民间自由表达找到了很好的平台与机会,这就使得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地调整我们的理念与方式。近年来主流媒体开始关注民间表达,也时常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草根”话语中汲取营养。如《人民日报》将“给力”等网络语言融入重要标题;习总书记也在他的多个重要讲话中采用“蛮拼的”等网络语言和民间表达方式来传达其重要思想。这些都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既要保持通稿的一致性和权威性,也要吸取民间表达的丰富性、多样性、差异性。如果能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那么就可以使我们“自上而下”的官方管制和“自下而上”的民间表达保持较好的互动。这一点从另外一层意义上也可视为“堵”和“泄”关系的协调。过度强调官方管制,将形成“堵”的局面,对自由、多样的民间表达,堵住道路将会导致社会不良情绪的压抑和积聚。而过度强调自由多样的民间表达则等于“泄”,缺乏管制的宣泄将导致人们思想、认识和价值观的混乱。因此如何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关乎新闻舆论宣传的效果,也关乎社会稳定,关乎党和国家的发展全局。

习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讲话,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尤其是舆论环境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现实背景,从国家战略和全球高度对新闻舆论工作的方向、目标、理念、路径所做出的全面、深入、系统性的部署。讲话既传承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正确有效的传统,又因应时代的变化提出了若干全新的思想和观点,对于新闻舆论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现代传播》杂志主编

猜你喜欢

讲话舆论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偏向”不是好导向
“注水”讲话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男朋友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