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浮士德难题在王尔德童话中的体现

2016-02-04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7期
关键词:浮士德王尔德夜莺

邢 星

(吉林医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浮士德难题在王尔德童话中的体现

邢 星

(吉林医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浮士德》是德国著名诗人歌德的代表作,其中凝聚了歌德一生的心血,整部作品的主要矛盾表现为“肉”与“灵”的关系上,这也是贯穿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而这种矛盾在王尔德的童话中也可见一斑。本文通过分析浮士德难题以及王尔德童话的主要特点,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剖析了浮士德难题在王尔德童话中的体现。

精神分析;浮士德难题;王尔德童话

“灵”与“肉”的关系是歌德《浮士德》中表现的主要难题,也是人类历史发展千百年的主要矛盾,如何解决好理性与欲望的关系也是现代社会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而这一课题在王尔德的童话中也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

一、《浮士德》难题

“我的胸中,哎!有两个灵魂,一个要与另一个各奔东西,一个要沉溺于粗鄙的爱欲里,把尘世紧紧地抱住,另一个却拼命地想挣脱凡尘,飞到崇高的净土。”这是歌德《浮士德》中的一段原文的译文,这段文章中,将《浮士德》整篇的难题用较为浪漫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难题体现为矛盾,即“各奔东西”,一个要沉溺在尘世中不可自拔,一个要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这也就是《浮士德》中难题“肉”与“灵”的关系。该如何处理好这个难题呢?浮士德毅然走出书斋,在质疑过人生意义之后,在理性与欲望两种力量的相互平衡中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意识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并据此提出了在精神分析学术界著名的“冰山理论”,即人的意识表现为海平面上的冰山,是人们能够感知和感受到的,而更多的隐藏在冰山下的是人的“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人的意识与行为由潜意识支配,潜意识是人的经历、阅历、生活、工作中或与生俱来的一种思维模式,例如欲望,这种潜意识不受人的支配。浮士德那个想“沉溺于粗鄙的爱欲里,把尘世紧紧地抱住”的灵魂就是人最本能的欲望的体现,因此在魔鬼的帮助下,浮士德重获青春之后,迅速地与玛甘泪相爱,满足了自己的情欲,这也注定了玛甘泪的悲剧结局。同时浮士德受到社会道德与伦理的制约,自身受教育的程度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的思想,因此他也是理性的,在玛甘泪死后,浮士德开始了对美的更高层次的追求,也就是他自己所说的“拼命地想挣脱凡尘,飞到崇高的净土”的灵魂。

二、王尔德童话的矛盾性

维多利亚时期,工业大革命带来了英国经济的大发展,可是与此同时诞生的是社会矛盾的丛生,许多艺术家逃离现实,唯美主义由此诞生,可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诞生的唯美主义本身就带着普遍的矛盾性,特别在王尔德的童话故事中体现较为突出。王尔德分别于1888年发表童话集《快乐王子和其他故事》,于1891年发表童话集《石榴之家》,虽然在当时第一部童话集《快乐王子和其他故事》的受欢迎程度要高于比第二部童话集《石榴之家》,可是在第二部童话中王尔德加入了更多成人世界的东西,也更好地表达了个人的思想。不论是哪一部童话集,王尔德的矛盾思想都体现得较为深刻。

王尔德的童话《夜莺与蔷薇》将其矛盾思想体现得较为全面,其中不仅包括他矛盾的爱情观,也有矛盾的“美”。夜莺通过学生的话语认定学生是一个忠实的情人,可是学生却因为一朵红色的蔷薇不能与心爱的女孩儿在一起,夜莺为了学生能够与自己的爱人在一起,去恳求园中的蔷薇树。后来夜莺得知,如果想要树上开出红色的蔷薇花,就要用自己的心血将花浸染为红色,可是红色的蔷薇花开放之时也就是夜莺生命的终点。夜莺用生命为学生换来的红色的蔷薇花,却被女子弃如敝屣,“爱情是多么愚蠢的东西”。王尔德通过近乎残忍的方式,诠释了这段爱情中的三个角色,可是这三个人都不懂爱情的真谛。夜莺以为爱情就是牺牲自己成全别人,学生以为爱情就是要与心爱的女子跳舞,女子则认为爱情就是物质。夜莺塑造的红色蔷薇在王尔德看来是“美”的象征,这种美是与世俗格格不入的,就像少女不懂得那朵蔷薇花一样,爱情与美是王尔德热烈追求的,却也是被他一手销毁的,当马车碾过红色蔷薇的一瞬间,似乎听到了王尔德的一声叹息。

三、从精神分析角度看浮士德难题在王尔德童话中的体现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即:本我,自我,超我。所谓本我,指的是最原始的我,是天然、自然之我,是生而有我之我,本我最主要的体现为本能,是趋利避害的,在本我中,人与动物没有本质的区别,是无意识无计划的。自我是人意识的觉醒,是本我与超我的中间阶段,自我也就是“我是谁”,例如人在饥饿状态下开始找寻能吃的食物而不是发现东西就吃,这就是自我的体现,也有人认为自我是人最普遍的体现。超我是伦理道德中的人,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人的一种完美状态,摆脱欲望和低级趣味,是一个完美的人。

《浮士德》难题主要体现在“肉”与“灵”的关系,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说本我与超我的矛盾,“肉”即个人幸福、自然欲求,“灵”即社会责任、道德约束,浮士德正是在不断的迷茫与困惑中,最终找到了答案。《浮士德》难题在王尔德童话中也有较为明显的体现。例如在《快乐王子》这部童话故事中,王子全身都是金子做成的,他拥有一颗镶嵌着美丽的钻石的心,因此王子是快乐的。后来一只小燕子落在王子的肩膀上休息,她告诉王子,这个城市有很多人还在受苦,希望王子能够帮助他们。王子最开始是拒绝的,可是后来同意了小燕子的建议,让小燕子将自己身上的金子取下来,送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慢慢的王子身上的金子都被小燕子叼走了,王子不再光彩夺目了。有一天小燕子告诉王子,她要将王子身上最后一颗宝石取走,去帮助穷苦的百姓。当小燕子死在王子身边的一瞬间,王子的心碎成了两半。在这个童话中,王子最开始的快乐是建立在“本我”基础上的,满身金光闪闪的王子是整个城市的标志,这也是王子快乐的根源,也就是浮士德最开始追求的“肉”,是一种“个人幸福与自然欲求”的体现,因此他将自己身上的金银珠宝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拒绝小燕子帮助穷苦百姓的做法也是这种本我思想的体现,当小燕子第一次提出希望得到王子帮助的时候,王子拒绝了小燕子的同时却也在犹豫,因为王子看到了百姓的苦难,他开始反思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开始思考“我是谁”,这是自我的体现,后来王子同意了小燕子的建议,让小燕子将自己身上的金子一块一块地取下来去帮助穷困的百姓,这时王子的内心世界已经得了升华,他的思想开始发生转变,直至后来他为了帮助穷苦的百姓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是超我的体现,也就是浮士德最终追求的社会责任与伦理道德的管束。王子由本我到超我的进程,也是人性完善的进程。

在王尔德另一部童话作品《自私的巨人》中,浮士德难题也被作者较为全面地阐述。巨人有一座美丽的花园,花香沁人心脾,可是巨人非常自私,他不允许周围的孩子到他的花园里玩耍。巨人离开家七年,七年之后当他回来的时候,发现他的花园里到处是孩子在玩耍,于是他大声的呵斥,让孩子们离开,并虎视眈眈地不允许孩子们再靠近,可是后来巨人花园里的花就不再开了,风景也不如当年美好,终于巨人意识到是孩子们给他花园带来的生机才使鲜花盛开,他敞开花园的大门,欢迎孩子们,并与孩子们一起玩耍。巨人爱护自己的花园,害怕孩子们破坏花草,这是本我的体现,是人与生俱来的趋利避害的意识,因此当他发现孩子们在花园中玩耍时非常生气,最终他能够打开花园的大门,并与孩子们共同玩耍,这就意味着巨人已经上升到超我的阶段,能够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这也就是浮士德最终得到的答案。巨人从自私变得慷慨,最终受到人们的尊重进入天堂,这是对浮士德难题的解答。

四、结论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人的心理结构可以分为自我、本我、超我,这三种进程也是每个人从本能到道德理论进步的主要体现。这种进步在歌德的《浮士德》中体现为一种矛盾,也就是欲望与理性、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浮士德在取舍之间不断探索。这种难题在王尔德的童话故事中也得到较为深刻的体现,通过镶嵌金子的王子、强大的巨人、与小人鱼相爱的打鱼人等众多的童话形象,向人们传递了一种积极的做事态度与处事风格。本文通过分析歌德《浮士德》主要矛盾,从精神分析的角度阐述了本我、自我、超我的关系,通过王尔德童话中的各个典型形象人物,体现了王尔德作品中基本的矛盾思想,分析浮士德难题即本我与超我的矛盾关系,通过王尔德作品中每个童话故事的形象,从最初的本我到超我的不断的自我完善,引导人们不断完善自我。

[1]杨倩.从精神分析角度看浮士德难题在王尔德童话中的体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1).

[2] 韩春雨.论王尔德童话的矛盾性[D].山东师范大学,2014(5).

I561.078

A

猜你喜欢

浮士德王尔德夜莺
作为赌注的浮士德
《浮士德》(书影)
我不是夜莺,亦不求玫瑰
夜莺
英国皇家歌剧院歌剧电影《浮士德》
史蒂文森的唯美主义:从王尔德的三种美学谈起
为自己
为自己
19世纪的法国大歌剧:古诺的《浮士德》
夜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