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档案编研工作发展对策研究

2016-02-04李莉

云南档案 2016年10期
关键词:编研资源库工作者

■李莉

“互联网+”时代档案编研工作发展对策研究

■李莉

“互联网+”时代为档案编研工作产生了新的机遇,编研主体更加多元、编研效率极大提高、编研成果载体更加多样、编研成果传播更加快捷;也遇到了新的挑战,必须转变档案工作者思想、必须共享档案信息资源、必须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

互联网+档案编研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倡利用互联网优势,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紧密结合,推动工作模式转变与经济、社会服务效益提升。在“互联网+”国家战略推动下,档案事业必然要做出改变,档案工作者需要主动适应,而档案编研工作就是一个很好的着力点。

一、“互联网+”时代档案编研工作产生了新的机遇

与传统工作环境相比,“互联网+”时代档案编研工作获得诸多便利,体现在编研工作的各个方面。

1.编研主体更加多元

互联网的无限扩展能力,为组织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编研工作提供了合作平台。围绕一个编研选题,档案部门可以将更多社会力量整合到网络平台上,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主动加入编研工作,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历史研究机构、大学等不同部门的专家、学者、个人爱好者。编研主体的多元化,可以便利、合理的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形成力量更加强大、结构更加合理的编研队伍。

2.编研效率极大提高

互联网的无限承载能力,为更加便捷完成档案编研工作各个环节提供了载体。编研工作流程可分为选题、资料收集、选材、编辑、辅文撰写、出版发行等,互联网为档案编研工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强大的技术平台。与传统编研工作相比,编研工作者通过互联网利用数字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可以更快捷的完成编研工作的各个流程。

3.编研成果载体更加多样

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催生了多样性的编研成果载体形式。互联网环境下,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编辑技术,使档案编研成果在原来的文字加图片的基础上,添加了音频、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形式,编研成果可以是以上几种形式的任意组合。与传统编研成果相比,数字形式的编研成果增添了生动性、形象性和可观赏性,使编研成果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4.编研成果传播更加快捷

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可以推动编研成果的传播。首先,互联网多对多的相互交流的多互性特点,有利于增强编研成果传播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拓展传播的范围;其次,互联网检索途径多,网络中的编研成果检索传递速度快,能增强时效性;再次,编研成果不需要印刷装订等生产环节,将会节很多省时间。因此,编研成果的网络出版摆脱了传统传媒出版周期、发行范围、印刷数量的限制,使编研成果传递的数量、速度、范围都大大增加。

二、“互联网+”时代档案编研工作遇到了新的挑战

1.“互联网+”时代要求转变档案工作者思想

“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特点是网络与社会密切结合在一起,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性工具。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档案编研工作方式已经出现了必然的转变,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不能满足于现状,必须转变观念。尤其是档案编研部门的领导,要带头转变思想,积极进取,勇于接受新变化、新观念,在编研工作中建设新思路、采用新技术,开拓新局面。

2.“互联网+”时代要求共享档案信息资源

一部优秀的档案编研作品是建立在丰富的档案资料基础之上的,而拥有足够多的素材必须要求海量数字档案资源的社会共享。这就需要档案收藏单位,尤其是各级各类档案馆,摒弃过去各自为政、强调保密的工作方式,将符合开放条件的档案及时向社会公开,并建立可检索数据库,向社会提供可以利用的数字档案资源。

3.“互联网+”时代要求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

“互联网+”对档案编研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有专业的编研知识,还要掌握必备的网络编辑技术。依托网络平台的档案编研,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包括网页的制作以及使用PS、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技术。即使不要求每个人都必须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但是每个团队中至少也要有一到两个技术高手。

三、“互联网+”时代档案编研工作发展对策

1.提高档案编研工作者对“互联网+”的认识

“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工作生活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档案编研工作者必须要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

首先,面对网络环境的多变性,编研工作者要具有创新的意识、开阔的视野、发散的思维,看待事物不能只从单方面来分析,要有多方位思考能力,并且还要与时俱进,学习现代化编研技术,要紧跟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增加对网络环境下档案编研工作全新的认识。并且领导要带头摈弃以往对档案编研的旧认识,接受网络环境对档案编研带来的新冲击,督促档案编研工作人员适应并利用网络平台,便捷快速的收集优质信息,并加以有序全面的整理,形成高质量的网络编研成果。

其次,要增强编研工作者对网络信息的敏感度。互联网信息传播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快速性,并且内容良莠不齐。在海量信息中,编研工作者需要在广泛地进行日常的阅读基础上要及时捕捉收集最新的有效信息,并将这些动态补充到资料库中,从而做到紧跟时代的变化,不做过时的编研主题。编研工作领导还需要通过将更新的信息和库存信息相结合,根据社会的需求,提出更广泛、更有针对性的选题。

2.推进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共享

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是信息提供的物质基础,做好网络档案编研的前提是拥有大量可以为社会利用的数字档案资源。

首先,建立数字档案资源库的共享机制。第一,要做好档案开放工作。档案馆不能将本馆所藏档案秘不示人,而是应该将已经数字化的档案全部放在互联网平台上,供社会各界利用,尽可能多的开放《档案法》规定的到期档案。第二,要建立数字档案资源库建设标准。要求各地各级档案馆(室)采用通用的数据格式,生成数字文件。第三,要设立监督制度,保证数字档案资源共享工作的顺利推进。

其次,建立分布式数字档案资源库。要制定数字档案资源库的收集范围,保证资料来源的齐全、完整,将收集范围内的纸质档案数字化、分散资源集中化,大力收集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档案资料,进行资源整合,建设分布式档案数字资源库。分布式档案数字资源库就是以档案馆(室)档案数字化成果为基础建立数据库,并将其作为分布式档案数字资源库中的子数据库,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各子数据库在逻辑上连接形成庞大的数据库。档案编研工作者可以通过分布式档案数字资源库平台,利用各档案馆(室)的数字档案资源。

3.提高档案编研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互联网+”时代,档案编研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在某些层面上直接决定编研作品的质量高低。因此,必须要足够重视档案编研工作者综合素质的提高。

首先,档案编研部门要意识到“互联网+”时代对档案编研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建立综合素质达标体系,组织工作人员进行新技术、新观念的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其次,档案编研工作者要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第一,要掌握坚实的档案编研专业技能。“互联网+”时代,无论信息技术多么重要,档案编研的基本专业素质都不能丢,这是对编研工作者的最根本要求。第二,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编研工作者要提高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包括对office(MicrosoftWoId、MicrosoftExcel)的熟练使用和利用DTP(DeskTopPublishing)技术实现编排一体化;要掌握网页制作技术,主要是MicrosoftFrontPage2003、Macromedia Dreamweaver4.0等;要掌握多媒体编辑技术,如熟练使用PS、WindowsMovieMaker、Adobe Premiere等音频视频剪辑工具。编研工作者要具备利用各种信息技术的素质,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网络工具,做出丰富多彩的编研作品。

[1]阮发俊.“读图时代”的图片档案编研工作[J].浙江档案,2016(04).

[2]郑慧,覃筱媚.分布式档案数据库系统的建立及其对档案编研的影响[J].北京档案,2014(10).

[3]王润莉.联合编研是科技档案编研工作的发展之路[J].北京档案,2011(08).

作者单位:冶金档案馆

猜你喜欢

编研资源库工作者
幼儿园课程资源库建设之浅见
关爱工作者之歌
档案资源编研开发的途径探究
致敬科技工作者
健身气功开放课程资源库建设研究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谈谈房地产档案的编研
科研档案编研工作的新认识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信息时代档案编研工作开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