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胡教学中传统审美性的缺失*
2016-02-04王慧琳
王慧琳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
论二胡教学中传统审美性的缺失*
王慧琳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要根基,本文从审美角度对二胡教学中传统审美性的缺失进行分析,试图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释道三家优秀思想对二胡教学进行进一步探究,并从中寻找弥传统审美性补缺失的解决方案。以此为二胡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文献资料。
二胡教学;中国传统文化;审美;儒家;佛家;道家
21世纪,西方音乐体系正在逐步全面的进入中国,这种音乐教育体系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积极的意义,但是在对我国民族乐器的教学中就不能全面的使用了,在二胡的教育教学中受到这种西方音乐体系的创作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使得二胡的教学就有所偏离我国的传统文化。本文旨在就中外音乐交流中,应持宏观历史观,立足本土中国传统文化,从儒释道精神中阐释中国的真善美,尤其在作为中国传统乐器最具代表的二胡教学中,更多的保留和继承中国本土音乐教育体系的创作和教学模式,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
善美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事实上,一种艺术形态与它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是密不可分的,立足于本土音乐文化体系的建立,在中国博大精深五千年文化土壤环境下,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音乐体系。二胡艺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演奏状态的把握,乐曲风格的理解,以及二胡演奏技巧的到位与提高,都需要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
一、二胡现状的思考
(一)中国二胡的发展
20世纪初,由于西方音乐的植入,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开始产生影响,在早期刘天华先生的作品中就有体现。他的作品中借鉴了小提琴的手法技巧,大胆的扩充二胡的音乐表现范围,使其具有丰富的表现能力,也使二胡从伴奏乐器中脱颖而出成为拥有独特演奏风格的独奏乐器,也为二胡进入高等教育,登上艺术舞台奠定了基础。
21世纪,二胡作品出现了更加多样的变化,如《地球》《雪山魂塑》,王建民先生,关乃忠先生,高韶青先生等很多作曲大师创作的二胡作品都是加入了大量西方曲式手法,加大了难度,增加了技巧表现。
从二胡曲目的创作来说,20世纪以来二胡的创作大量借鉴西方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但还是以中国传统民族调式结构为基准,与西方浪漫主义相结合。这种结合也深受中国听众的欢迎,因为对于中国听众而言,过去听到的大部分中国音乐作品都带有一定故事背景,具有标题意义,并且受到中国历史文化背景影响,旋律性和抒情性是中国听众欣赏评判音乐的一个重要标准。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二胡作品有更大的创新和改良,更多的西方曲式结构应用其中,并且更多的借鉴小提琴的大小调曲式结构体系和技巧,大有中国二胡的小提琴化之势。这种发展态势有悖于中国听众的传统习惯,那么当下二胡音乐创作创新出路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回归本土文化,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民族优秀的品质体现出来,创作和创新的首要基础就是继承。
(二)二胡的教学现状
无论继承还是创新都无法脱离教育教学的大平台,因此二胡的教学体系的存在意义重大。如今高校二胡教育在基本功的基础上更多的沿袭西方小提琴的音准,音感的练习方法。所谓的二胡基本功,除了节奏,音准,姿式及拉琴的拉弓,按指,揉弦等基本方法,还有技巧性基本功,如换弦,换把,快弓,大跳,抛弓,跳弓,等很多技巧性基本功,近年来二胡的技术技巧一直借鉴模仿小提琴的手法,追求更快,更准和相对规整的技术手法水品,在很多小提琴移植作品中这些问题可以得到锻炼。但是还有一个最重要又最容易被忽略的基本功就是风格性基本功的训练。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音乐风格也是多样的,风格性基本功需要通过根据不同的地域地区独特的音乐语言中得到训练。这其中的各地区音乐风格,音乐内涵的审美值得我们不断去发掘,去传
承。追求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也是近些年的音乐发展中融合借鉴是最多提出的名词,笔者支持这一看法,但是笔者认为,尤其在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中,本土的音乐审美因素是不可或缺的,在技术技巧基础上,保留传统风格性是回归中国本土音乐审美素养应有的必要条件。
在目前高校的音乐基础训练,大多借鉴西方音乐体系的训练方法,包括二胡的基础音感训练视唱练耳都是在钢琴上完成的。声音的张力都过于拘泥于节奏形式,与中国的戏曲,样板戏,说唱艺术的腔体艺术节奏的追求是不同的,这其中每一种艺术种类都包含多种艺术形式,每种艺术形式中又包含着多种艺术技巧。不仅仅只是一个音,一点节奏所能体现的,这是由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文化内涵长久影响渗透形成的。而中国音乐如同中国文化一样,对音乐内涵,及演奏者学养的追求。在中国有“一字多义”的说法,中国的文字承载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音乐也是一样的,中国自古在音乐的表达上多为标题音乐,也就是音乐背景都会有个故事,例如《高山流水》是故事背景是知己伯乐,《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背景是中国封建社会下的爱情等等。二胡作为单旋律乐器,尤为擅长表现人内心思想和情绪,可以将演奏者对于乐曲的内在理解如歌唱一般通过二胡抒发作者和演奏者的内在感情以及音乐思考。目前我们高校的二胡课程设置,以及学生花费在课程上的学习时间和主要精力并不在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上,对于乐曲关注更多的还是在速度,技术及谱面要求,内在气质基本没有体现,不再关注内在理解,只求谱面的强弱。丢失了本土音乐审美元素。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是我们应该去追寻的目标。
二、二胡教学中缺失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总和,是包含各种文化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思想包括了思想、文字、语言、艺术等方方面面。笔者在此文中,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优秀文化思想作为出发点,阐述在当代二胡教学里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甚多,为什么要从儒释道三家说起呢?因为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最深的就是儒家,释家和道家。儒家也称儒教,是孔子开创的学派,就是以孔孟思想为思想理论,曾长期一直以来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具有主流思想体系的地位。而释家即佛教,创始人是印度的释迦摩尼佛,这是一种外国学派,流传到中国后,使其具有了中国特色,两千多年以来,以关心人心向善,慈悲为怀,在人们心中留下来深刻印象。道家指的是东周时期黄老道依据《道德经》而长期演变创立的宗教,是我们中国的本土宗教思想,在中国境内得到广泛流传,影响甚大。儒、释、道三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题和精髓。在其影响中国传统审美更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认识了解儒、释、道文化的审美内涵以及审美原则,让我们回归对中国音乐的初心和本真。这三家思想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内涵,审美判断。让我们初步了解这些深厚文化底蕴渗透下的中国传统审美,下面让我们逐一阐述。
(一)从儒家思想看二胡教学中的缺失
儒家注重音乐与社会的关系,礼与乐的关系,强调以礼治乐,礼乐治国。重视礼乐的政治作用,教化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把音乐当作治国兴邦的工具,对音乐更为强调功能性,儒家文化非常注重音乐对人性的塑造,其功能性包括陶冶情操,辅德,益智等方面。孔子把音乐教育当做塑造人格,人性的主要手段。儒家思想认为审美教育对于道德教育具有很重要的影响,道德教育要依赖与审美教育,也可以说音乐在其中起着调节催化的作用,《论语》中“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充分说明了音乐的社会功能性。儒家“仁爱”的道德思想依赖于审美教育。孔子之所以注重音乐的重要性,也源于音乐可以调节人们的情绪,可以激发生活的激情,和学习动力。孔子的音乐的定义是在“礼”的等级制度为基础,用音乐服务治国兴邦。
在儒家思想中,最为提倡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孔子学说中最高的道德准则。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实际上是“天人合一”,也就是“和”。“和”的真实意义是人与天地自然万物和谐统一,达到《中庸》里中所提到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达到“中和”的境界,以达到天地各就其位,各行其是,各自正常地发挥出其职能,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下,万物得到给养,得到了蓬勃的生机。“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要求我们要因时因事学会变通,这是中庸之道的变与不变。因此对待艺术上面,要坚持原则不变,只变方法。在艺术传承与发展中,注重事物之间的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不能因为创新而丢失传统。
从儒家思想看二胡艺术,也有相通之处,二胡艺术上人们也追求把心灵中最生动,最真挚,最富内涵的思绪化作琴声表现出来。在二胡的艺术中,我们不仅要注重技巧技法,我们更应该展示内在的美和灵气。我国著名艺术家陈逸飞先生曾经说过,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雅俗共赏。在目前的二胡发展中,不难发现,现在的二胡曲都在向金子塔顶推,曲目技巧性强,这让很多二胡爱好者和发烧友们望而却步,而他们只能还是停留在80年代90年代的传统曲目上,这样就产生了断层。中间没有一个起承转合的环节,这样会使其发展两极分化更加的明显。还有更多的音乐爱好者表示出近些年一些二胡曲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听到某个部分,比如中段或者尾声时就都一样了,这个说法是或许可笑,当笔者做了资料搜集后发现有这种音乐感受的人不在少数,将这些乐曲整合以后发现无一例外进入乐曲中段就是我们所说的快板,或是以快板作为尾声结束。笔者理解艺术的中庸之道,就是我们所表现的二胡艺术不能仅仅只在专业范围内发展,追求上层建筑的审美品位,我们也要符合老百姓的的审美口味,不管是作曲家的创作还是演奏家的演绎都应该将两者结合这种中和之美最能深入人心,更加推动二胡的发展。
(二)从佛学思想看二胡教学中的
佛学所包含的方面有很多中,如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密宗,禅宗等,本文笔者主要阐释的是禅宗思想。禅宗作为中国化的佛教,是在印度佛教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本土人文文化,在六祖慧能的发展下成为佛家的一个重要派系。自由精神是禅宗的基本精神,但这种自由精神并不是自由自在毫无约束的意思,而是指的回归生命本体,远离尘世打扰。这里的自由可以理解为“空”是与宇宙万物通达融合,这其中没有一定的物质形态,不会被感知,这并不代表不存在,而是在追求本然的状态而存在。中国审美艺术的“虚”正是有此延伸而来的,虚实结合的艺术思维,也是释家文化的思维核心。
禅宗中的一种审美体验是禅悦,禅悦的审美体验历来受中国文人,音乐家的推崇,这种音乐审美的体验是什么呢?自然的感知的万物世界精神内涵,虚幻的表现形式,正像《心是莲花开》诗中所
说“一花一天堂,一草一世界。”禅悦是一种审美体验也可以说是一种音乐欣赏的境界,音乐的意境归结到对生活的向往和自己心情的愉悦上来。境界论之与禅宗境界的思维源远流长,让禅者到达精神追求的彼岸。
二胡对音乐的表现也是将演奏者内心的愉悦表达出来,而不是黑暗与孤寂。二胡音乐中的意境是无限的,演奏者的内心想象力也是广阔的,但又不能漫无目的,胡思乱想。要有一定的依据和考究。例如二胡曲《如来梦》套曲是刘文金先生创作的一套作品,这部作品里有八首作品,刘文金先生的这部作品最大的新意在于这部作品本身具有着哲学和宗教的内涵在其中,区别于刘文金先生之前创作的《长城随想》那样的历史性和精神振奋,这部作品给我们带来是更多是对生命的思考和认识,万物生命的认知。整部作品采取无伴奏形式,这更是打破规整节拍束缚,给演奏者更多的二度创作空间。以八首中最后一首《如来藏——袍修罗兰》为例,这首作品有着很强烈的宗教感,如同有种佛性蕴含其中,旋律优美,非常的慈祥。全曲的引子是从极高音演奏出来,渐渐过渡到主题,这其中要把握好气息。奏出温暖,亮丽的声音,内心保持着平静,表达出一种祥和的意境。主题的几次再现现所代表的情绪,中段的调性色彩变化,表达着人在生命不断前行中的不同心态,直到最后再现祥和的主题,构成一种圆满的结局。这其实难度很大,对于演奏者无论是技术还是内心都有着很大的考验,想实现音乐表情达意的目的,将二胡曲中的禅镜与二胡演奏艺术相结合,演奏者也必须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内涵,这就是说的“琴外功夫”。
在如今二胡教育发展中,目前有一种严重的倾向,只钻研表面技巧性表现而不再注重艺术内涵。过于热衷于技术,移植曲的“创新”形式。认为有了技术就有了艺术,不去追求乐曲更高层次的内容,脱离了音乐的本身的意义。一般技巧的到位,再快的短弓、再好的技巧永远不能代表艺术,它们只是为情感表达作为辅助,没有情感的参与的乐曲,那就只是匠人为音符做的搬运工。有很多演奏者能够掌握高难度技巧,但在听众总是感觉声音到位和感情到位上是有段差距,这就是手到心没到。这和心灵的参与有关,也与演奏者内涵修养有关。技巧到位、声音到位、感情到位是相互独立而又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的。反过来讲,二胡表达技法还可以使演奏技巧更加出色到位,使用大量的技巧。
(三)从道教思想看二胡教学中的缺失
道家文化是中国本土的文化产物,与正统的儒家文化构成一种互补的关系,然而与儒家也有相同之处。道家提倡一种非人工的自然之美。老子《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指人,地,天一切遵循道的规律,那么就是遵循自然之法,以自然的状态为准则。道家的基本精神是自然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所谓“无为”,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不勉强妄为。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平淡自然”的审美趣尚,主导着中国古代雅文化的审美价值观。简单来说,道家崇尚的“无为”思想体现在山水画的构图上为“留白”。老子《道德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应该是对音乐最美好的概括。道教讲求自然、逍遥和超脱世俗的境界,追求的音乐“大音希声”,具有道的境界,所以道教对音乐的精神层面非常看重,讲求弦外之音的审美思想。
在二胡艺术中,大家也追求着“人琴合一”的理想境界。在二胡艺术中也追求把心灵中最生动,最富内涵的感情化作琴声表现出来。但是当下功利性的应试环境之下,浮躁之风盛行,无论是演奏者的演奏还是曲目的创作很多都带有急功近利现象。所谓“无为”思想笔者的理解就是在纯粹的心态下追求音乐的本真,因为没有任何的审美欣赏是带有功利性的,急功近利的演奏只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艺术应该以追求美为前提,追求一种理想的境界,而不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
三、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缺失解决方案
当代二胡教育中无论继承还是创新都无法脱离教育教学的基础,如何更好地应对中国传统文化在二胡教学中的缺失问题,有以下几个解决方案。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国二胡的教育应更多地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发展,更多的普及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中更加积极推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培养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之心,二胡教学中,更多的推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交流。
(二)在二胡教育发展中可以更多表现老百姓可以接受和喜欢的音乐形式和内容,只追求音乐“高冷”的姿态,使老百姓对二胡的认识有距离感,不能只在意专业性强的内容和曲目,避免使百姓在欣赏中有疲惫无聊之感,所以我们在二胡教育教学发展之中,要很好地将两者结合起来,将更多更好的“雅俗共赏”的节目呈献给观众。这样也更有力的推动二胡事业的发展。
(三)二胡的教育不能仅仅只注重技巧技术问题,要更多地注重音乐内涵的重要性。前文中提到的听众对于快板段的疲惫之声,我们应该认识到不应把快板去掉作为解决方法,而是加强对快板背后的内容的理解,快慢只是一种形式,我们要通过形式来表达内在,对音乐内在的理解去感知才是让音乐生动起来的源泉。加强音乐内涵首先就是加强演奏者自身的文化内涵修养,更多了解中国文化的真谛。阅读是提高内涵的途径之一,所谓的开卷有益,读书能够拓展思路,改变思维习惯,净化心灵、修身养性。
(四)在浮躁功利的环境中,可以保持平淡的内心,面对艺术我们需要保持初心,也应多倡导开展更多有利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活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不仅仅只是在音乐当中,在音乐,舞蹈,诗词,绘画里中国传统文化的更是深邃而幽远。在不同的艺术领域里更多的认识,交流和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将其运用在自己的领域当中。
南怀瑾先生谈到传统文化时说:“孔家店是粮食店,中国人的粮食店,人人非吃不可。打倒了孔家店,中国人没粮食吃了,吃面包、牛排,有时候不对胃口的。道家是什么店呢?药店。药店一定要有嘛,生病去买药吃,不生病不需要买药,可是药店不能打倒。佛家开的什么店?百货店,什么都有,你高兴可以去逛一逛。”儒释道三家,无论谁家思想,笔者希望在二胡教学中从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思想的角度,更多的感悟乐曲内在,投入自己的感情去演绎二胡,发展二胡。■
[1] 南怀瑾选集(第一卷)[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6.
[2]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 季羡林.禅和文化与文学[M].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8.
[4] 贾路红.论陈振铎二胡音乐创作及审美意义[J].音乐探索,2013.
[4] 沈恒.中国二胡音乐创作与教学的思考[J].中国音乐,2008.
[5] 李晶晶.浅析儒、释、道对艺术的影响[J].艺术品鉴,2016.
[6] 宋飞.刘文金二胡作品集.
四川音乐学院研究生科研项目研究成果(CYYJS20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