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对民族声乐人才培养研究
——以贵州省黔东南凯里学院为例

2016-02-04张祖云

北方音乐 2016年18期
关键词:凯里黔东南唱法

张祖云

(凯里学院,贵州 凯里 556000)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对民族声乐人才培养研究
——以贵州省黔东南凯里学院为例

张祖云

(凯里学院,贵州 凯里 556000)

民族声乐作为作为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演唱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贵州省黔东南凯里学院为传承与创新少数民族文化专门开设了“民族传承班”来对少数民族地区音乐人才进行培养。经过近十年的的人才培养,凯里学院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少数民族音乐人才。本论文从教学理念的转变、实践表演能力的培养、教材的选择方面进行论述

民族;声乐;创新

我国是一个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国家,由于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审美标准不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其中民族声乐作为作为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的演唱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下辖16个县市由苗族、侗族、汉族、布依族、水族、瑶族、壮族、土家族等33个民族,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78.27%,其中苗族人口占41.57%,侗族人口占28.99%。因此,这里的少数民族声乐文化非常丰富,最为人知的当选“侗族大歌”和苗族飞歌。贵州黔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许多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利仍然保持着相对原始的生活方式,这里的人们以歌声为媒介进行交流沟通,婚娶嫁丧都有自身的独特音乐表达形式。凯里学院作为黔东南自治州唯一一所本科高校,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为保护民族音乐文化,凯里学院在下属分院音乐学院专门开设了“民族文化传承班”,学生学制为五年,主要招生对象是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具有民族音乐文化特长的初中毕业生,用来对音乐文化进行传承保护和创新。在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受到极大冲击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凯里学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民族声乐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

(一)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应采取理论学习与技巧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对民族声乐学生进行训练引导。民族声乐文化并不是盲目的,无理论支持的,无论是从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还是从保护演唱者的声带出发都该有一套科学的发声理论体系。在原生态唱法的基础上加之声乐教师正确的引导是实现少数民族声乐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凯里学院五年制文化传承班的主要开课课程有:苗歌演唱、侗歌演唱、民族器乐基训、声乐、苗侗舞蹈、基本乐理、苗文、钢琴、合唱指挥、视唱练耳等课程,基本能满足对少数民族原生态声乐人才的培养要求。除这些课程外,笔者认为,应增开《民族声乐演唱基础》、《舞台表演》、《演唱技巧与作品分析》、《中国戏曲与曲艺经典唱段》等课程,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演唱风格。

(二)原生态唱法与美声唱法训练相结合

原生态唱法是区别于学院派民族唱法的一种称谓。笔者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在发展传承创新的你,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原生态民歌也是这样,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可以探索一条新的发展思路,美声唱法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声音训练方法,在民族声乐传承班进行美声唱法训练并不是要磨灭原生态唱法的独特个性,而是对原生态唱法的一种改革与创新。原生态唱法往往具有随意性、自发性的特点,歌者大多没有经过专门的声音训练而依靠本嗓来进行演唱,对民族传承班学生进行美声训练可以拓宽学生的音域、稳定学生的气息,从而起到保护学生声带,延长艺术生命的作用。当然,在这过程中,对专业训练老师提出了更高的的要求,教师要特别注意拿捏好分寸,保持原生态唱法的独特性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二、实践表演能力的培养

声乐演唱是实践性的表演艺术,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舞台表演,这就要求学生除了具有相当的发声技巧外还要具有舞台表演能力。笔者认为对民族传承班的学生应该从大一入校就进行舞台表演能力的培养。由于原生态唱法更加贴近于生活,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在田间劳作,婚嫁丧娶时演唱的歌曲,因此载歌载舞是他的主要表现形式。对于此,《毛诗序》曾记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由此可见,一定的舞蹈表演能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诠释作品,升华表演。就黔东南地区来说,民族舞蹈非常丰富,各个少数民族几乎都有本民族的舞蹈,让音乐传承班的学生有选择学习这些舞蹈将更有利于学生的舞台表演。通过对学生进行本民族民族舞蹈的训练也可以增加民族声乐的表现力,使学生的声乐表演更加接地气。

三、大力开发民族音乐资源,发展特色声乐教育

凯里学院位于贵州黔东南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的相对落后,这里的教育观念较东部地区也落后很多。对于人才的培养,凯里学院音乐学院无论是资金的投入还是教学设施设备都与一线城市的音乐学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毕业学生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当下,笔者认为大力开发民族音乐资源,发展特色声乐教育可能是凯里学院音乐学院的一条出路。“立足本民族,发展民族传承教育,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应当是该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地处少数民族的第一优势是能够获得音乐文化资源的第一手资料。本院的学生多来自黔东南本地,他们的爷爷辈、父母辈很多都是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在这种文化背景的熏陶下,这些学生将会对此种音乐文化的传承有更深的见解。“多彩贵州”看黔东南,黔东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有无伴奏的多声部合唱“侗族大歌”,有悠扬婉转的“苗族飞歌”,对民族音乐文化资源进行开发需要大批的少数民族音乐人才,作为本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该校对少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教材的选编与整理

声乐教学离不开教材的选用,取自本民族声乐元素的创作歌曲是进行人才培养首选教材。目前存在的做大问题是此种声乐教材的匮乏。针对此种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假期采风”的形式实现歌曲的采集与整理。每年寒暑假,学校可以让学生收集二至三首原生态歌曲,包括歌曲的记谱和原声录音作为假期作业并设置相关的学分来鼓励学生进行这一作业。待学生回校后,组织专门的教师对这些歌曲进行选择整理装订成册,这样可以基本满足对教材的需要。

总之,少数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通过人才的培养实现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蓬勃发展的一条途径,笔者希望通过努力,各个学校都能找到符合本校实际的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凯里黔东南唱法
遇见黔东南
诗书画苑
寻味贵州——黔东南
KYRIE IRVING'S HANG DRIBBLE 凯里·欧文 停顿运球
凯里·欧文 KYRIE IRVING 大器早成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变脸 凯里·欧文
Review of The Handbook of Bilingualism and Multilingualism
浅析摇滚唱法中的“撕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