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词汇概念与认知模型理论在英语词义学习中的运用*

2016-02-04李晓婕

山西青年 2016年16期
关键词:第二语言词义语言学

李晓婕*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词汇概念与认知模型理论在英语词义学习中的运用*

李晓婕*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1191

在英语学习中,词汇学习占据不可或缺的位置。而在词汇学习中,最常见的就是多义词。英语多义词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形成过程,必然是基于个人的知识经验和汉语基础。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多义词掌握现状鲜有人研究。基于VyvyanEvans的认知模型理论(LCCMTheory)和关于词义建构的概念,初步探索了英语多义词的现状特征运用。

词汇概念;认知模型;多义词;词义扩展

一、引言

学习者识得词汇量程度与其英语水平的高下存在密切关联。英语教学的宗旨是提升学生的交际水平;丰富的词汇量对于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的施展以及整体表达英语的能力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词汇教学是构成英语教学重要一环,一直以来都是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

语言是一直处在变化之中的,体现在各要素中词汇最为明显。不论是何种事物亦或是感觉与经验,我们都没法产生与其他词汇完全孤立的单词。大部分的词义的演变都是借助隐喻形式实现的;所以在词义演变这一过程中,隐喻地位突出,因而将概念隐喻理论引入英语词汇教学中能够让词汇教学的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并且更加贴合认知规律。

二、词汇概念与认知模型理论

认知语言学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主要着眼于语言研究。进入国内以后,由于认知语言学的特征别具特色,因而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受到广泛重视。有学者将其简达(ibid))归纳为“对语友善”(data-friendly)和“对研究者友善”(user-friendly)。

当前一段时间,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风靡国内。大多数的语言学家都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探究,还有一部分学者给认知语言理论赋予新的角度,同时配合外语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其中最典型的就属原型范畴化、隐喻理论。由此可见,认知语言学理论在外语教学影响颇大,英语教学更甚。

作为边缘性学科,认知语言学由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构成,无疑给传统的语言学带来极大冲击,认知语言学基于认知的视角出发研究词汇在语言中的展现的组织与规律,将人经验以及认识事物的规律作为基石,阐述语言中词汇生产、发展以及学习的内在规律,是对人类认识事物的有序性以及大脑储存词汇的规律和效用的反映。研究范畴主要涉及范畴化和原型理论、隐喻概念以及认知语法等。而学者Ungerer和Schmid将认知语言学当作研究语言的一种手段。就其观点出发,当下的认知语言学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进行表征,分别涉及经验观、突显观以及注意观三类。而经验观(experiential view)的观点是使用语言的人对于事物的描绘并非仅限于对客观的刻画,而是会将着眼点放在意义层面上,着重突出,隐喻也涵盖在内;突显观(prominance view)的观点是语言结构中信息的选用和安置都要受到信息突显性的制约;注意观(attentional view)的观点是大众所能够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事实上仅仅反映出整个事实中我们比较重视的部分。简言之,在当下的外语教学中认知语言学给部分自发性教学方式以理论支撑和引导(Ungerer﹠Schmid,1996:赵艳芳,2001)。所以,认知语言学给外语教学提供的理论支撑是符合现实需要的,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引入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将会给词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

虽然认知词汇学是以交叉学科的形式存在的,但是其传达出来的显著特性就是能够紧密联系认知科学,正是这种对词汇的处理方式推动了学习者更容易的去认识和学习词汇。认知词汇学的理论构建在方法上相比较于传统词汇学的特点是它转移了词汇学的研究中心,不单纯探究词的形态和语义的静态描绘,而是重点突出“词”、“世界”与“心灵”存在的动态行为,同时参考认知语言学相关文献实现跨学科探究。传达出词汇学紧密联系语言学习,用词汇学推进语言教与学的新观念[2]。认知词汇学的重心是学习者,借助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的理论,加强词汇操作使学习者受用,加强学习者在语言习得环节词汇记忆效率,并且能促其全面提高词汇能力。

认知词汇学理论内容特色具有针对性、概括性和突破性,实现了从传统词汇学的理论模式向以认知为根本的语言学理论模式的转变。认知词汇学吸收了与认知科学相结合的认知语言学理论中的一些相关理论,其中包括范畴化及原型理论、认知语义、语法、语用理论、社会文化认知理论和认知模式理论等。综合性体现了将词汇信息、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交融认知融入认知词汇学之中。特别是在词语意义的讨论中,认知词汇学吸纳了包括指称论、真值条件论、科学知识论、使用论、概念论、行为论、结构论等意义理论。这些理论之间虽然有些相互否定或相互排斥,但它们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意义的属性。认知词汇学就是要综合考虑这些意义理论,以便更全面地揭示词语意义的多维性、针对性,即体现认知词汇学理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三、词义扩展的两种认知途径

(一)隐喻

隐喻是以认知现象的形式存在的。实际上是被人类对某一领域的经验的触类旁通活动。以往词汇教学语言学派的占据主导思想,对于词语的重视仅仅涉及语文课本中的意义或者是比较常见的意义的解读,极少涉及隐喻意义,把隐喻当做语言现象或者是修辞手法。对于词汇教学而言着实是一种遗憾。由于认知科学的日益进步,隐喻的研究早已不在是对于对语言偏离现象和寄生现象的考察,而是将注意力转移到给人类认知带来助力的手段而深入探究和阐释[4]。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里传达出,“隐喻思维能力是随着人的认知的发展高级阶段,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认识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认识能力“[5]。

基于整体来看人类语言是作为隐喻性的符号系统而存在的。也就是人们借助隐喻实现对事物的认识,形成理论,同时创新词语与意义。由于原型效应的存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基于基本范畴。人们先识得周边事物,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拓展,人类的思维的进步已经不在局限与事物的小范围,由认知具体事物转向抽象意义,也就是借助事物间的关联,对指代某一具体事物的词语的概念投射到其他表现物体概念领域,于是产生了认知语言学概念中的认知投射或映射(cognitive mapping)。

通过上述对隐喻的探究,可以得出词语隐喻义对于英语词汇教学作用巨大。通常,词语的隐喻意义可一分为二:日常生活中的灵活使用产生;语言中已被接受的隐喻意义。前者掌握难度大,后者受制于思维定势,较稳固。所以,对隐喻意义的讲读更需重视。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词语内部的基本词义和隐喻词义。基本词汇不乏隐喻意义,所以老师的不断提醒最重要。再者,隐喻很更多的是和目的语的文化因素有联系。所以将基本词汇隐喻意义引入英语词汇教学对于理解外国文化意义重大。

(二)转喻

转喻对人类认识世界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拓展词义效果更是不言而喻。转喻既是语言形式更是认识方法。由于转喻使用不断得到巩固,转喻某些意义已经被收录到词典。所以,同隐喻一般,隐喻在单义词扩展为多义词中发挥巨大影响力。与隐喻相异,转喻指标近似或存在关联性的多样性认知领域,以突显事物替代它事物,其中“部分与整体”、“原因与结果”表现的就是替代关系。

四、母语迁移

对于母语迁移现象在第二语言习得的探究中,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始终将其作为探讨重中之重。母语指的是本民族语言,而第二语言是不同于母语语言,母语和第二语言都在一定的情景中的得到,即“习得”。语言习得(languageacquisition)是主动求知知识的环节。

将母语的语言习惯引入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即正迁移,有助于推动第二语言的学习,这种推动只要表现在出错率以及学习进度上。一旦学习者熟悉目标母语和母语之间的关联,则学习外语就有了基础,此时只要拓展或者一定程度的变化已有的语言学习知识和技巧。由于对比分析可知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交叉的部分就是两者的统一或者近似处,所以学习第二语言便可以借助正迁移。事实上,外语学习者的母语交际功底较强,其接受外语的交际能力就强,主要在于第二语言的习得与把握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唯有熟知母语文化的特点,方能觉察两者间的差异,由此才能够对第二语言文化有深入的接受,展开交际以提升外语交际实力。思维和语言是彼此作用的,学习使用另外的语言进行思考,因此要将熟知该语言放在首位,但通常讲,学习第二语言无需在学习思维方式,只要借助部分于第二语言有利的事物便可推进学习。

第二语言习得环节最普遍的是词汇负迁移。通常语言都富有独特性,也就是存在特殊的词组、搭配方式以及表述习性,假设母语和目标语应用的时候彼此混用则表现为负迁移。英语初学者通常都认为每一个母语(汉语)词汇在目标语(英语)中都有对应的单词。起初学习者不知道因为历史缘故因为在最初阶段他们还不了解汉语与英语的词汇无法达到完全对应,即便是基本对应,受到文化背景以及传统风俗制约,意义存在差异。词的内涵以及外延对于其搭配具有极强的决定效果,某种语言中的词无法一直在其他语言中存在完全对应的词。社会学家的观点是文化具有独特性,各有差异。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语言的差异性所以跨文化交流不是简单的事。

五、结语

总之,基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究英语一词多义对于掌握多义词每个意义之间的关系,知悉各种意义产生的内在原理有极大意义,也就是每个意义都是由原型意义辐射拓展出的其他意义。所以一词多义实际是人类以认知手段将一个词的意义扩展为它意的活动,是人类认知范畴化的必然结果。认知语言学上的语义原型理论,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机制给一词多义现象以强有力的解读,着实是对传统语义理论中语义由一组成分必要属性去明确和结构主义语言学语义的成分分析方式不足的规避。

[1]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2.

[2]赵彦春.认知词典学探索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1.

[3]张宜华,黄建华.语言学理论对词典释义的影响 [J ].现代外语,2004(1).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Lakoff G,Johnson 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7]刘仪.高职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62-64.

[8]崔爱军等.全面培养高校教师多样化的教学风格[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64-66.

[9]戴艾.一词多义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

[10]典型理论解释一词多义的浅谈[D].233网校论文中心,2011-11-08.

[11]霍翠平.Cognitive Approaches to Polysemy[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

李晓婕(1982-),女,河南焦作人,硕士,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翻译学。

H319.3A

1006-0049-(2016)16-0017-02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2016年校级课题《词汇概念与认知模型理论在英语词义学习中的运用—以三本学校为例》(SDXM2016034)。

猜你喜欢

第二语言词义语言学
“诛”的词义演变及其在古籍中的释义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隐喻手法帮你理解词义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Critically assess the use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as an aid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Improving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bility of Speaking English by the PPP Model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