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日本新闻人才培养模式

2016-02-04文/邓

传媒 2016年22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人才日本

文/邓 圆

新媒体环境下日本新闻人才培养模式

文/邓 圆

日本新闻媒体技术发达、产业规模庞大,长期以来,传统媒体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为社会新闻人才培养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随着新媒体时代来临,日本新闻人才培养也面临着改革和创新,鉴于其起步较早的优势,我国新闻人才培养可以通过借鉴经验来规避发展瓶颈。

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新闻教育领域的学者就开始了对新媒体时代来临可能引发的新闻人才培养问题研究,争论要点集中在传统新闻理念坚守和新兴媒体技术应用的博弈层面;日本传统新闻理念提出的哲学思考是“为了谁、为什么”而开展新闻工作,对新媒体环境下技术所产生的传统新闻冲击产生了担忧。日本龙谷大学教授卓南生认为,新媒体环境下出现的技术要素不断增加,如果过于追求新媒体的科技优势就容易陷入“科技陷阱”,新媒体技术将控制人、操作人、左右人,逐渐削弱新闻人才的新闻修养和职业精神。

基于对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人才培养的深刻思考,近年来日本新闻教育领域在创新、变革层面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步调。一方面,在坚持传统新闻人才的“通识教育”理念下,实现与国际教育接轨,加大了新闻职业技能训练的比重。另一方面,结合新媒体环境下的“普适性”技能理论加强专业教育,侧重新媒体、国际新闻等层面。日本在相关新闻人才培养机构中也加强了专业性课程设立。

摒弃传统“重学轻术”理念,提高职业技能培养力度

“重学轻术”理念在日本新闻人才培养领域根深蒂固,时至今日也是日本报社、电视台、影视公司等传媒行业的重要人力资源思想。所谓“重学轻术”就是指重视新闻理论方面的内容学习,但并不强调人才在教育机构中的实践技术能力培养,这一点可以从日本新闻教育课程现状加以说明,主要以新闻史、新闻学原理、新闻伦理、新闻传播学等内容为主,学习生涯中也侧重于学术研究,很少展开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但这并不影响人才的“实用性”,原因在于,学生进入职场之后会有一个相当长的“职场训练期”——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展开人才实操实训,日本新闻人才的真正“出产地”是职场空间,岗位培训是培养新闻人才的主要形式。

简单地说,日本新闻人才培养模式采取的是典型“二元并行”机制,分别由学校和企业承担不同的职能。事实上,这种“师傅带徒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日本企业十分广泛,并不仅限于新闻产业领域,其原因除了日本社会等级制思想和家族文化影响之外,还与企业制度相关:其一是人力资源制度,企业认为只有在自身职场空间内培养的人才,才能发挥更高效率。其二是终身雇佣制度,日本企业重视员工在内部培养,其出发点在于满足长期供职的需要。

日本早稻田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赖川至郎基于“师傅带徒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一种社会学观点,他认为日本新闻领域推崇这一模式的原因是从企业文化角度出发,日本教育中对人才就业的一个基本观念是“一生只做一件事”,一个人的职业规划方向确立以后,企业和社会负责提供相应的资源、体制和保障,如日本报业对新进人才的培养主要是排到各地分支机构,在公司前辈的带领下从零开始着手新闻技能培训——从这一点说,日本新闻教育对通识教育模式的青睐,主要是满足对新闻职业的基本理解。通过对“职场新人”的训练、考核,新闻媒体机构会做出重新判断,决定人员去留、分配,而公司前辈热衷于培养新人的原因在于企业文化所赋予的责任感;此外,笔者认为日本媒体机构对“重学轻术”理念的认同还存在一个“职业心理”问题,职场新人也被称为“白纸”,说明他们更容易染成就职媒体需要的“色彩”,相应地,一些已经接受过职业技能培养和训练的新闻人才,往往已经形成了自己较为牢固的新闻理念、观点甚至信仰,对于新闻机构来说这样的人才可塑性较差,因此通常不会引进这种人才。

但是,随着新媒体环境的影响逐渐扩大,“根深蒂固”的人才培养策略也不断受到冲击,所呈现出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例如,“师傅带徒弟”的前提是存在足够的空闲时间,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渗透导致需要处理的信息量骤增,可以培训新人的条件不断丧失。同时,新媒体环境下需要一定的媒介融合意识、技能,“前辈”群体所掌握的技术水平并不高,因此也不具备指导新人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必要的改革,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学校在人才培养课程中加入了一定比例的职业化技能训练,包括采访能力、表达能力、摄影能力、编写能力等。如早稻田大学要求新闻专业人才必须经历现场实习,并将实习成绩纳入到学位考核中,其目的并非完全取代“二元并行”的人才培养制度,而是缩短企业内部培养周期。

专业机构“模糊专业界限”,提高媒介融合意识

日本高校作为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机构”,近年来在课程开设层面逐渐表现出“模糊专业界限”的特点,数据显示,目前日本大学中将新闻、传媒、传播等系院以独立形态出现的情况大幅度下降,包括著名的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分别将新闻传播学专业设置在社会学、文学、信息学、经济学等体系内,积极推广“交叉式”教学模式。同时,日本高校中一些强势院系也会在内部设置新闻专业,其目的是打造“一精一专”类型的人才。一方面,培养精通新闻专业理论、知识、技能的人才,重视新闻通识教育的开展。另一方面借助本大学的优势专业资源,在某一方面具备专业知识体系,便于日后从事新闻工作提高在该领域的发言权。

日本大学新闻系的人才培养理念是:在保障专业学术研究的前提下,培养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熟悉信息传播和新闻理念、并具备媒介融合意识的传播者。应该说,这一理念在日本诸多大学中均有体现,包括一些新型课程的开设,如媒介文化、媒介生产、媒介与社会等,针对非新闻专业学生广泛开设普适性媒介素养教育,以此来提高媒介融合意识——换句话说,大学教育环境也实现了未来读者市场的培养功能。

构建新闻人才“精英培养模式”,提高传统媒体话语权

从市场角度上分析,日本传统媒体与中国同样面临着经营上的“滑铁卢”,以报业为例,2015年日本ABC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包括《读卖新闻》《每日新闻》《朝日新闻》等日本主流纸媒新闻机构的销量、订阅量均有大幅度下滑,其中《读卖新闻》市场减幅超过了60万份,而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的电子新闻阅读习惯快速蔓延;但有所不同的是,日本新闻产业并不像中国新闻产业形成“一边倒”的互联网倾向发展思想,对传统媒体的坚守也间接影响到新闻人才培养方面。

日本对传统媒体产业的坚守体现在积极探索市场可能性,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经营策略转变中,充分肯定读者习惯改变带来的读者群体流失,但针对“什么人会继续读报纸”这一问题展开了细致的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不受新兴媒体影响的人群,其二不满足新媒体阅读的人群;根据研究结论,再展开两类人群发展可行性的分析。很明显,不受新兴媒体影响的人群主要是老龄化人口,自身在使用电子设备的过程中有很大难度,同时长期以来形成的阅读习惯也很难改变,如果以此为方向发展则需要深化老龄化读者市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一战略在未来必然陷入僵局——老龄人口数量只会不断减少(针对阅读习惯而言),而新媒体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使用者会越来越多,所以这条路径是行不通的。因此,传统媒体必须以“不满足新媒体阅读人群”为经营对象,这一类人群会越来越多,且集中在社会精英阶层——需要阐明的是,日本传统报业是世界上受新媒体冲击影响最小的国家,主要原因就在于日本民众对报纸刊载新闻内容的信赖程度远高于新媒体(如推特、博客等),这其中社会精英阶层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对而言,国内新媒体环境下备受冲击的传统媒体产业不断面临“去精英化”的困扰,草根声音的过度放大以及媒体话语权的缺失,与日本传统媒体的发展战略形成强烈的对比——以《朝日新闻》为例,将自身定义为“leading newspaper”,传统纸媒领域的发展不仅没有倾向于新媒体化,反而以强化调查报道、开展深度评论、增强社会互动等形式,形成全新的生存应对策略,而在新闻内容的生产方面,不仅不会“去精英化”,反而会“更精英化”。

新闻对象面向“精英人群”、内容生产突出“精英品质”,意味着新闻人才培养也必须采取“精英模式”,基于对新媒体环境应对策略的需求,日本新闻传播教育领域不断开展专业细分,而这种细分并非是“知识细分”,而是“领域细分”,目前日本信息类、科学类、工学类等院校中开设新闻系的比例已经上升到30%,在不同领域实现专业新闻人才的培养。这和国内“非文即理、非此即彼”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差异很大,优势也更加突出,与“老死不相往来”的新闻人才分类教学思想相比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从新闻人才培养角度出发,日本方面既有坚守也有改革,总结来说,坚守方面侧重于人才培养目标、传统媒体市场需求,改革方面侧重职业技术训练、媒介融合素养,其中存在大量值得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借鉴的内容。

作者单位 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人才日本
人才云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黄金时代》日本版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