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教学特色研究
2016-02-04咸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高 阳(咸阳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教学特色研究
高 阳
(咸阳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摘要】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是为了适应战争的需求而创办的一所综合性艺术院校。鲁迅艺术学院在不断的发展探索中逐步开辟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道路。鲁艺从学制体系、教育方式、艺术实践等各个方面不断探索不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深入收集民间大量民间音乐,为民族音乐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实践;民族音乐;教育方针
该文系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项目计划 “陕西高等音乐教育史研究(1938-1949)”成果,批准文号15JK1787;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陕西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与策略研究” 批准文号SGH13319。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是一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的艺术院校,共开设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系,音乐系由音乐家呂骥创建,并由他制定了音乐系的教育方针:“研究音乐理论和技术、研究中国的音乐所遗留的音乐财富,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培养了一批音乐人才,并把属于抗战的音乐的发展推动起来”。作为一所在抗战这个特殊时期成立的音乐系,为培养技能型音乐人才方面探索出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
为适应战争环境的需要,音乐系在办学方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这也是其最大的特色之一。强调课堂教学与深入群众相结合,学习民族民间音乐与参加生产劳动、创作演出与开展群众音乐活动相结合,逐步积累了适应于战争环境和革命根据地条件的专业音乐教育方式和经验。为各抗日根据地培养、输送大批音乐人才。因此,音乐系培养的人才一方面到抗战需要地方去,深入军队和后方的农村、城市、甚至要到敌人的区域里去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响应和号召全国的艺术家找出最好最有利的抗战艺术之路。
一、独特的学制体系和教学方式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在建院初期,学制变化比较大,最初是以短期培训为主,通常在校培训时间较短,头三个月学生在学校学习,接下来的三个月就去前线的敌后深入到群众锻炼实践,后三月又回到学校继续学业,当时把这种上课的制度称为“三三制”。[1]到第三届时取消了前方实习,实行“四四制”。学期变为4—8个月。但实施不到2个月后又发生了变化。1939年为了响应党中央对工农兵一面要提高,一面要普众的政策,延安鲁艺在教学的计划上有了改变,在二月到七月进行了双面制度,一边实行综合的教育,提高专门的艺术人才,一边对工农兵进行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音乐系每天分四到六个小时到各个学校各种剧团,还有合唱队去实习活动。不断变化的学制是抗战需要所决定的,而这种独特的学制也形成了与同期的重庆国立音乐院、西北音乐院不同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方式很重要,注重教学方式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的目的。[2]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的教学方式是与当时的政治、抗战相关联,同时又体现音乐教学的特色。因此,在教学方式上更为灵活多样,既有一对多的传统理论讲解,又有一对一的示范教学,还有深入民间的感受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让学员们用更为直观的方式学习到了书本上无法学习到的知识和内容.
二、注重开设民间音乐课程
鲁艺音乐系初期的课程设置并不是很完善,这与它的学制有关,因为它的学期培训时间非常短,师资的条件也比较薄弱,由于这些条件的限制,在课程的设置上有一些不完善的的地方,随着鲁艺音乐系办学不断成熟,其课程设置上也呈现出了独有的特色。在课程方面共开设了共同必修课和专修科目,共同必修课有马列主义思想、实时分析、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毛泽东思想、社会科学概论、文艺工作等等。可以看出共同课必修课以重视思想和政治理论教育为主,这也是当时延安地区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这些课程的开设在其他音乐专业学校是不具有的。再专修科目方面有朗诵与发声、识谱唱歌、秧歌、普通乐学、器乐实习、歌曲作法、民间音乐、器乐(二胡、三弦、笛子打击乐为主、提琴、风琴为辅)、指挥、歌剧赏析。可以看出在这些课程中加入了一些赋予民族特色的课程比如秧歌课,秧歌是中国北方地区比较流行的一种极具群众性的歌舞种类。延安当地的人民生活环境比较差,人民的文化层次比较低,所以鲁艺的学生大多来自与国统区,而这些来自于外地的学生对当地民间文化是不了解的,他们对秧歌是陌生的。秧歌可以说是边区“文艺整风”运动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具体贯彻的产物,为如何与群众结合、如何更好地以文艺为武器来为当时的斗争服务提供了具体的途径,积累了经验。[3]鲁艺开设秧歌课是比较接地气的,适应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普通乐学课开设就是讲基础乐理它里面包含了中国一般调式的介绍。民间音乐课程的开设还聘请了陕西民间艺人来授课,虽然没有进行下去但是也体现了鲁艺对民间音乐重视和大胆的革新。器乐课的开设像二胡、三弦、笛子、还有一些打击乐都是一些民族性的乐器,这也说明了鲁艺对民族音乐的重视。鲁艺对名族音乐的重视慢慢的开创了一条属于自己特色的音乐教学特色,对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开拓意义。鲁艺音乐系的课程设置把专业的学习和对政治的学习放在了同样重要的位置,用来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鲁艺音乐系在教学中都贯彻了中共文艺政策,明确了教育方针和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
三、深入民间的艺术实践
实践教学是鲁艺音乐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区别其他音乐院系独有特点,在教学中音乐系的师生几乎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实践教学上,在初期的三三制中就体现了鲁艺对实践的重视,可以说每个学期都有实习的时间,而实习也是学习的过程,在实习中,师生们深入田间地头,抗战一线,向有经验的民间艺人学习民间技艺,收集民间音乐素材,不断丰富自己的民间音乐文化知识和素养.为之后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在艺术实践中,为了使艺术大众化,深入群众,教师学生经常深入到地方农村,演出创作。鲁艺组建了合唱队、秧歌队。组织演剧队、歌咏队、工作团等分别去各个农村和街头宣传抗日活动。([4])深入到群众,在大街小巷进行实地演出深入抗战后方不仅仅是演出更是用音乐来感染人民群众,宣传了一些关于党的思想,参与了党的教育,大力支持和履行了党的教育。鲁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手段和工具,这些实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战争,政治。([5])鲁艺实践不受地点的限制,比如《兄妹开荒》买的演出就在广场街道进行,由鲁艺的李波和王大化等表演。王大化和王家乙等在南门外演出了《张丕模锄奸》,张鲁和熊塞声等在北郊演出《夫妻逃难》等等,这些演出都是比较接地气的,群众比较容易接受的。
四、鲁艺音乐教育对当代高等音乐教育的启示
作为延安鲁艺四大专业之一,鲁艺音乐系培养了大批政治素养高,业务水平强,作风踏实的文艺宣传干部,创作了大量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音乐作品,不但为抗日战争书写了厚重的一笔,也为中国现代音乐教育提供了一个范例。鲁艺的音乐教育对当代的音乐教育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鲁艺音乐教育秉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用音乐来弘扬延安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当代高等音乐教育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鲁艺音乐教育是中国抗战文化的一个篇章,也是中国高等音乐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在政治因素影响下,鲁艺的音乐教育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符合中国抗战的实际,满足了各阶层群众对音乐的渴求,因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鲁艺音乐教育来看,对我们当代音乐教育重要的启示。首先,当代高等音乐教育应当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应当符合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并体现当代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其次,要从鲁艺音乐系的办学方针、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学制与内容安排及音乐创作等多方面入手,学习其成功经验。[6]鲁艺的音乐教育是特别注重实践的,鲁艺音乐教育的实践不仅是学生学业的展示,更是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而当代高等音乐教育的实践活动主要还是拘泥于学校音乐活动,因此,当代音乐教育应学习和借鉴鲁艺注重实践艺术的特点。从“授予知识” 转换成“创造知识”。总之,在当前变幻无常、竞争激烈的世界,我国的高等音乐教育要继承鲁艺的音乐教育,不断推进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满新颖.中国歌剧音乐剧通史[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 45-56
[2]王培元.抗战时期的延安鲁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5-66
[3]赵广辉.现代中国音乐纲[M].北京:乐韵出版社,1986:78-79.
[4]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37 -38.
[5]刘靖之.中国新音乐史论(上)[M].台北:台北耀文事业有限公司,1998:5-6.
[6]魏艳.延安鲁艺音乐系教育体制初探[J].陕西:延安大学学报,2008: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