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西方键盘艺术史从早期到古典时期的演变
2016-02-04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000
孙 薇(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简述西方键盘艺术史从早期到古典时期的演变
孙 薇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摘要】键盘音乐自一诞生开始,由尚未有自己独立键盘语汇、只依附于声乐形式的中世纪,到有大量新的曲式体裁诞生、百花齐妍、绚丽多彩的文艺复兴时期,到空前繁荣的巴罗克时期,再到逐渐成熟的前古典时期,键盘乐器的作品体裁不断呈现出新的面貌,前奏曲、托卡塔、幻想曲、坎佐那、变奏曲、奏鸣曲、协奏曲、交响曲等奇葩竞相开放。限于篇幅,本文仅通过对前奏曲、变奏曲、托卡塔、组曲、奏鸣曲几种体裁及其发展的探究,企图窥一斑而见全豹,简要论述西方键盘艺术史从早期到古典时期的演变。
【关键词】前奏曲;变奏曲;托卡塔;组曲;奏鸣曲
纵观西方键盘艺术史的发展,我们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后期。15世纪德国的管风琴音乐家们经过艰辛努力,终于创造出一种不依附于声乐形式的键盘乐体裁——前奏曲(Prelude)。它源自担任伴奏的管风琴师在合唱之前活动手指,即兴弹奏的一些音阶走句片段演变而来,所以即兴、快速、短小是它的基本特点。实际上,前奏曲是键盘乐脱离声乐形式的第一种独立体裁。这些管风琴曲受到勃艮弟乐派三声部世俗歌曲风格的影响,使得键盘音乐不仅跨入了三声部时代,且更显示出它作为复调音乐的重要性。
进入文艺复兴时期,除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西班牙、荷兰等国的键盘音乐也得到滋长,可谓是百花齐妍、绚丽多彩。由于16世纪古钢琴的流行,键盘乐器从中世纪管风琴的单一种类扩展到锲槌键琴、羽管键琴等诸多种类。同时各种新的曲式体裁,如托卡塔、管风琴众赞歌、利切尔卡、坎佐纳、变奏曲及各类舞曲大量产生。
这一时期的管风琴音乐,受到尼德兰乐派的影响,从三声部织体走向四、五个声部,强调声部间模仿的真正复调织体,体现出哥特式教堂建筑的艺术风格。
意大利的管风琴演奏家及作曲家克劳迪奥.梅鲁洛发展了托卡塔(Toccata) 这一键盘音乐体裁,它是继前奏曲之后又一种最适合表现键盘乐汇的体裁。此时和弦的运用具有相对独立的和声结构功能,声部进行以及低音持续音构成的管风琴音响建筑,显现出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乐派的辉煌艺术成就。
这一时期的古钢琴音乐在键盘艺术史上出现了第一次繁荣。以16世纪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期的维吉那琴乐派为代表,表现普通人的世俗情感,常用体裁是变奏曲和舞曲。变奏曲(Variation)这一键盘音乐体裁源自西班牙,西班牙管风琴变奏曲比较严肃内省,而这一形式传入英国维吉那乐派之手,则是欢快明朗,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通常以世俗民歌和舞曲为主题进行变奏。
法国路易十四王朝时期羽管键琴音乐的繁荣是钢琴艺术史上的古钢琴第二次盛期。其键盘音乐作品的一大特点就是装饰音的大量运用,特别追求典雅趣味,他们推动了组曲这一体裁的发展,将组曲分为舞蹈性组曲和标题小曲两类,(还不是今天意义上合乎规范的巴洛克舞曲组曲)。每首组曲是各种短小特性曲的荟萃,多是些富于装饰性、风格优雅的宫廷贵族式舞曲,与英国维吉那琴乐派富有生活气息的平民舞曲有很大区别。
德国作曲家约.雅.弗罗贝格尔则确立了巴洛克古钢琴组曲的标准形态,每套组曲均按固定顺序排列的阿列曼德(Allemande)、库朗特(Courante)、萨拉班德(Sarabande)和吉格(Gigue)组成。舞蹈组曲在日后的发展中,于上述四个标准舞曲乐章基础上,还可增加一个序奏式乐章或一个或几个任选舞曲。
1675年-1750年,巴洛克后半期键盘音乐的发展,在德国的J.S.巴赫和亨德尔身上达到颠峰。与此同时,巴洛克风格在法国解体,古钢琴第二盛期的法国羽管键琴音乐,在18世纪中叶以洛克克风格的面貌再度生辉。
J.S.巴赫世俗性舞曲组曲《英国组曲》、《法国组曲》到《帕蒂塔》(各六套)的创作过程,标志着巴洛克古钢琴组曲从程式化走向性格化。《英国组曲》由前奏曲(Prelude)、阿列曼德(Allemande)、库朗特(Courante)、萨拉班德(Sarabande)、加沃特(Gavotte)、吉格(Gigue)组成。每套组曲曲首所加的前奏曲为三段体结构,规模庞大、充满活力;《法国组曲》由阿列曼德(Allemande)、库朗特(Courande)、萨拉班德(Sarabande)、加沃特(Gavotte)、布列(Bouree)、卢尔(Loure)、吉格(Gigue)组成。形式短小、旋律优美、节奏生动,适宜用锲槌键琴演奏。《帕蒂塔》(Partita)受意大利风格的影响,是巴赫最成熟的作品之一。组曲的基本形式开始解体,这种由不同速度的乐章构成对比的套曲形式将朝古典奏鸣曲的形式走去。
亨德尔第一册古钢琴曲集的8套组曲,属于他组曲中的成功之作。在形式自由度上超过了J.S.巴赫组曲中形式最为自由的晚期作品《帕蒂塔》。他的组曲由慢板(Adagio)、快板(Allegro)等对比乐章组成,运用赋格、歌曲、帕萨卡里亚等体裁,只保持了组曲套曲中调性统一的原则。亨德尔的组曲已朝古典奏鸣曲的方向迈进一大步。
意大利古钢琴家D.斯卡拉蒂的音乐风格与晚期巴洛克复调键盘音乐风格鲜有关联,与洛克克风格的纯主调性也不尽相同。他的555首古钢琴奏鸣曲,对古典奏鸣曲形式的形成和钢琴技巧的发展乃至对整个钢琴音乐史的发展都有巨大的影响。这些作品都是二部曲式的单乐章,以描绘性为主,有时会标上标题。
18世纪中叶,动力风格、华丽风格和情感风格几种音乐风格并行于欧洲,其中卡.菲.埃.巴赫不仅是情感风格的代表性人物,也是键盘艺术史上巴洛克时期到古典时期转折中的关键人物。他的奏鸣曲(sonata)完成了复调到主调的最后变化,强调展开部中主题变形的作用,在快-慢-快三个乐章间采取调性和形象的对比,并确立统一、变化和均衡的布局结构。他对古典奏鸣曲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古典奏鸣曲的真正奠基人。
随着近代槌击钢琴的崛起,键盘艺术史上新的一页——古典时期到来了。以对比原则为主的古典奏鸣曲式占据优势。
海顿62首钢琴奏鸣曲的小步舞曲乐章在早、中、晚三期大量出现,速度常用快板(Allegro),而非巴洛克时期的中速(Moderato),其中不仅加入民间音调,还加进三声中段(Trio),通过调性调式对比形成情绪的对比。末乐章更极富特点,除小步舞曲外,多半以回旋曲(Rondo)为主。早期的奏鸣曲带有嬉游曲性质;中期奏鸣曲受18世纪70年代德国“狂飙突进运动”和情感风格的影响,出现宣叙性的音调和悲壮的气概,表现了激越高亢的情绪,小调作品比例上升,除采用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及小步舞曲外,还采用了变奏曲式。到80年代抒情和歌唱性的因素增多了,特别在慢板乐章上下工夫;晚期的五首奏鸣曲风格最为成熟,保留了海顿特有的生气勃勃和热情幽默,在布局和结构方面也获得和声与对位因素的平衡。
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二位大师,在钢琴奏鸣曲曲式上的发展比海顿更进一步,无论是在乐曲的结构规模、形式的均衡统一、还是主题性格的对比、和声的果敢应用方面都更为纯熟了。与海顿相比,莫扎特在奏鸣曲呈式部中奠定了更具独立性的第二主题,并通过连接部的准备才导入,更强调了它的意义;乐章安排上,海顿喜用小步舞曲作第二乐章,而莫扎特则喜用咏叹调般的慢板乐章,末乐章以回旋曲居多,并带有吉格舞曲的痕迹。
变奏曲是键盘乐体裁中最古老的之一,在17世纪应用最广,之后并未获得长足发展,但钢琴变奏曲在莫扎特手中又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力,它们是贯穿莫扎特各个创作时期的重要体裁,也集中展示了他即兴创作和炫技演奏的才华。莫扎特15首钢琴独奏变奏曲的主题取自当时其他作曲家的歌曲、舞曲或是歌剧咏叹调,主题调性全部为大调,在变奏中有一段要转为同名小调。变奏手法以旋律或动机性的装饰变奏为主,变奏次数从六到十二段不等。
与钢琴奏鸣曲和钢琴变奏曲相比,莫扎特的27首钢琴协奏曲艺术价值更高,是他最重要的体裁之一。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将歌剧中各式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对乐队中各类乐器的敏锐感受融为一体,将作曲家个人的情感体验和满足听众的要求统一起来,将音乐的情感内容表达和演奏技术的发挥合二为一。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主题众多且个性丰富,一般协奏曲都是构筑在两个主题上的奏鸣曲式,但莫扎特从成熟时期起的钢琴协奏曲至少用到四个主题,多则六至八个。巴洛克时期大协奏曲中,多是乐器组间的竞奏,较少有独奏乐器组的参与,而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可说是达到了独奏乐器与乐队最为平衡和谐的地步,钢琴和乐队之间具有真正的协奏性,在快板乐章结束前,莫扎特总写上“华彩乐段”字样,让独奏者尽兴炫技。时至今日,莫扎特仍是当之无愧的钢琴协奏曲之王。
纵观早期到古典时期的键盘艺术史的演变,可以总结出几点:第一,体裁日渐分离与细化:如键盘从声乐的依附上分离出来,奏鸣曲从泛指器乐作品到指单独的特定形式的器乐作品等。第二,从曲式结构上由简到繁发展,作品内涵深刻化:前奏曲刚开始只是一些快速音阶走句的小片段,到后来则由略有一定套路的不同的段落组成,一开始是无意义的片段到巴赫的深刻、理性。第三、从复调往主调发展,从更多的即兴到固定乐思——与早些出现的体裁相比,越到后来的体裁其作品越呈主调形态;巴罗克时期是即兴演奏的盛世,如前奏曲、托卡塔等开始都带有很大的即兴性,而到古典时期作曲家倾向于更具体地记录乐思,演奏者也日趋固定地严格地遵从作曲家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