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赣东民歌研究——以宜黄民歌为例

2016-02-04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江西抚州344000

北方音乐 2016年1期

任 华(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江西 抚州 344000)



江西赣东民歌研究——以宜黄民歌为例

任 华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江西 抚州 344000)

【摘要】宜黄民歌以其节奏明快、曲调活泼的音乐风格面为江西赣东民歌的代表。本文以赣东地区富于代表性的宜黄民歌为研究点,立足于民族音乐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宜黄艺术特征、审美特征等方面来研究和剖析宜黄民歌,试以微探江西赣东民歌。

【关键词】赣东民歌;宜黄民歌;歌词特点

宜黄县位于江西东部,地处武夷山脉与雩山山脉向抚河平原过渡地带。境内以低山丘陵为主。这里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农业气候条件优越,先民们世世代代以农为业,种粮为主,“妇女碎麻缉绺”,自供衣作,山里农民利用毛竹资源,建作坊造斗方纸。由于长期处于封闭型经济状态下,宜黄“邑无巨商豪富,无产之家甚多”,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宜黄素有“戏乡”之称。宜黄人民善歌能唱。在赣东曾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谚“临川才子金溪书,宜黄子弟乐安猪,崇仁官员家家有,东乡萝卜芋头薯。明清期间,宜黄先后流行弋阳腔、青阳腔、海盐腔等腔调和剧种。其中海盐腔与当时流行的弋阳腔相结合,形成了宜黄古腔,受到谭纶和汤显祖等人的精心培植,演员发展到了近千人,以演《临川四梦》而闻名。“小园须着小宜伶,唱到玲珑人犯听”“弟子爱宜伶学‘二梦’”。在清代后期,源于甘肃省南部的西秦腔的一支传入安徽省成为枞阳腔,经上饶传入宜黄,其曲调包括唢呐二犯与平板吹腔,后受西秦腔传入宜黄的另一支乱弹腔的影响,调式上起了变化,再加之经过宜黄艺人将二胡改为主要伴奏,便形成了宜黄特有的腔,后人为区分宜黄古腔,叫新宜黄腔,也是现在京剧二黄的源头。宜黄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宜黄人民坚定不移地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上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宜黄特有的人文社会环境,给宜黄民歌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肥沃土壤,并使之茁壮成长,成为江西赣东民歌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宜黄民歌的歌词特点

民歌是人们在生产劳动、生活中为抒发情感而作的一种歌曲形式,因此它歌词内容多为即兴而作、随意性强、内容丰富。人们根据自已情感不同,真实的宣泄自已的所思所想,有感叹生活苦难的,如《我打长工实艰难》中“日头日头,快下山啰,我打长工也艰难啰,一日三餐糙米饭啰,一片萝卜下三餐;有表达渴望爱情之意的,如《在卓望山上》“卓望山上松树青哟,妹唱山歌诉心情啊,盼望情郎还不来哟,歌声怎能送你心哦”;有为了提神增趣而进行猜谜对答的,如《什么弯来弯上天》中“什么弯来就弯上天啰,什么弯来就在水边,什么弯来街上买,什么弯来在眼前,天弓弯来就弯上天啰,河船弯来就在水边,菱角弯来街上买,眉毛弯来在眼前” ;有争赢斗胜的,如《一支禾扛两头却》,“一支禾扛两头却,敲起禾扛来打歌哎,我的山歌千千万,倷个山歌没我多”(却提指尖的意思,倷是你的意思)。宜黄民歌除即兴而作,内容丰富外,在歌词的创作上喜欢用“比”“兴”的手法。“比”是比喻。如《上园韭菜下园葱》,“上园个韭菜是下园个葱,我看你个后生是想老婆”。“兴”是兴起,触景生情,由一事物引发对另一事物的联想。如《我打长工实艰难》中“日头日头,快下山啰,我打长工也艰难啰”。在宜黄民歌中,也有一些歌词不是即兴的编唱,它从词到曲都比较固定,文学性较强,常以十唱、十绣、十劝、十送、十二月、四季、五更等多段歌词,来演唱某一中心内容。歌词多为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或八字句。

二、宜黄民歌旋律、节奏

宜黄民歌的山歌属矮腔山歌,多用五声宫调式构成。在四乐句结构中,前两乐句中的第一乐句旋律走向是由上而下,后两乐句是的第一乐句旋律走向是至下而上,并且是前乐句的稍加发展,最后乐句与最前面的乐句大致相同,起统一全曲的作用。它的旋律多采用“5、6、1”或“1、2、3”两组音构成,音域不宽,级进音程,多是在这三个音间住返回旋歌唱,一字一音,曲调优美。山歌的节奏并不十分规整,常用八六拍或八五拍交替使用。宜黄民歌小调多由徽、羽两种五声调式构成,音域不宽,多级进、节奏平稳,和大部分南方小调一样,基本结构为“起、承、转、合”。 旋律平稳、给人以诉说之感。并且有些旋律是吸收外来曲调而作。如《送鞋给郎穿》、《小妹住在大路边》曲调采用江南名曲《茉莉花》曲调,《春天里来喜洋洋》、《五更里》采用孟姜女调。

三、宜黄民歌演唱方式

宜黄民歌音域不宽,多采用真声演唱,演唱形式分为独唱、对唱、合唱等,其中最有特点的属男女对唱。如宜黄山歌中的禾扛歌,演唱者分为男女两边,男唱女和,并手拿禾杠和柴刀,以有律动的节奏相互敲打做为伴奏,歌声和着敲击声,使气氛非常热烈。后来这种形式被人做进一步的发展,利用柴刀的正面、反面、刀把、及刀把与刀管口结合处并结合不同的力度敲击禾扛的不同地方形成了不同的音色来伴唱,及禾扛从原有的持于手上变成了或扛肩或插地等各种姿势的动作。加之在演唱、动作时配以不同队形,此种载歌载舞形式很快受到当群众的喜爱。《在卓望山上》便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一首禾扛歌,被广泛的流传。另外宜黄山歌中还有锁歌和交恋都采用男女对唱。锁歌又称八打八开,内容多为猜谜,借以丰富知识。交恋,以谈情说爱为主,男子在前句挑逗性引出,女子接上回答。由于它多在空旷寂静的山谷这种环境中演唱,因此,在唱时又夹杂喊的因素。

宜黄民歌绚丽多姿,丰富多彩。它是一代一代宜黄人民共同创作并不断改善的口头文化遗产。它像一片镜子,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当地人的真实风貌,从某种意义上讲,宜黄民歌是当地人民情感的血脉,不仅真切的记录了当地人的痛苦与欢乐,也寄托了一种文化情思,涵盖了当地人的灵魂,不仅如此,从宜黄民歌的研究中也反映了江西赣东民歌的所有特征,它是江西民歌研究的重要部分,对江西民歌研究具有重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周玉波.明代民歌研究[M].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

[2]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

[3]王耀华. 民族音乐论集[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黄玉英.江西客家民歌研究[M].中国文联,2006年版.

[5]廖夏林.红土地上的江西民歌[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作者简介:任华(1979.09—),女,汉族,浙江淳安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