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全面”:治国理政战略新思维

2016-02-03程耀明

关键词:治国理政四个全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重要成果,“四个全面”充分展示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的战略思维和政治智慧。从中国当下现实出发,“四个全面”继承了以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又通过破解突出的现实矛盾和时代课题赋予其新的内涵。“四个全面”深化了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质和规律的科学认识,既充分肯定了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又对新常态下如何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给予了科学解答。针对当下全面深化改革时期所必然涌现的一系列问题,诸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瓶颈、环境制约、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四个全面”强调必须通过从整体上和总体上完善制度体系和重构体制架构予以破解,这就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重要方法指南和科学导向。

[关键词]四个全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战略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B17[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5.06.002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常态背景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在深刻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洞察国际形势新动向、经过深思熟虑的基础上,于2014年12月不失时机地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1]。“四个全面”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代表了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和战略新思维。

一、“四个全面”是总结中国经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以贯之的,又是与时俱进的。高度重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既是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源泉,也是我们党统揽全局制定大政方针的依据,更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理论前提和思想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是普遍真理,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也不可能穷尽真理,恰恰是在不断为真理开辟新的道路和发展空间。现在,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应对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困难与风险,无疑会遭遇许多新的课题,这既需要我们从实践上对之作出及时应对,更需要从理论上找到科学答案。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善于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和一系列新鲜经验,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放射出灿烂的真理光芒。历史经验表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政党历史命运和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前途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始终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注重坚持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有机统一,这是我们党的历史责任,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新常态和新的历史条件,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勇于扩展理论视野,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当代中国的主题,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这一战略布局科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面兼顾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及改革发展稳定,深刻把握治国理政的若干重大问题,统揽了治国理政的全局。“四个全面”有着深厚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既注重总体谋划,又注重牵住“牛鼻子”。每一个“全面”都可以构成独具特色的理论单元,把这四个“全面”结合起来,彼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光辉,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战略新思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新的理论空间。

毋庸置疑,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历任国家领导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问题上都提出过一系列重要思想。“四个全面”既继承了这些思想,又蕴含着深刻的战略新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实践、科学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社会主义也是在不断探索、不断改革、不断开拓中前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正在撰写的一篇大“文章”,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并为之确立了基本原则和基本思路,做了很多基础性的工作,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文章”上都曾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就是沿着前人足迹把这篇没有做完的大“文章”继续做下去。我们的事业越向前推进,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就会越多,遇到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大。“四个全面”蕴含了深刻的战略新思维,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起点,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把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保证。所以,“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集中反映,是我党治国理政的战略新思维,必须用它来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以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最现实、最突出、关注度最高、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把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既是在结合时代特点和实践需要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运用,也是党的先进性在思想理论上的具体体现。

“四个全面”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不仅表明了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也体现了我们党善于思考和理论创新的非凡政治智慧,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所作出的新的贡献。“四个全面”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不仅揭示了治国理政的本质、目的和要求,而且内涵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各个方面,用一系列富有时代意蕴的观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战略思想体系,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理论逻辑看,毛泽东思想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初步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基础,邓小平理论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共产党的一些大党老党相继丧失执政地位的背景下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历史性课题,科学发展观在世界经济面临多重压力的形势下回答了“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四个全面” 则抓住改革、发展、稳定这一中心要务,对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作了进一步的科学回答,是新时期我党治国理政的总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抓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飞跃。

由此可见,站在时代前沿推动历史前进,从社会实际出发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品质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历史使命的内在统一,既是我们党推进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事业的基本立场,也是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和进步的一条基本经验。

郑 州 轻 工 业 学 院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2015年第6期程耀明:“四个全面”:治国理政战略新思维二、“四个全面”是立足中国实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刻认识中国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思考并艰难探索的重大问题。作道路选择,要求选择者既要有丰厚的理论基础,又要深刻洞悉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毛泽东曾经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3]同样道理,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认清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我们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依据。

历史告诉我们,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实践已经证明,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在中国会归于失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唯一正确的选择。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35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我们才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赢得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2]21

当代中国的实际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作出了科学判断,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是从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这一正确认识出发,我们党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二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目前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既不能用发达国家的思维去分析国际问题,也不能用一般发展中国家的眼光看待世界。也就是说,认识中国实际,我们既要准确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要准确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还要准确把握我国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习近平在《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文中曾作出过这样的深刻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2]22

毫无疑问,随着时代和实践的演进,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不断深化,道路选择是前提。具体怎么走,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选择。“四个全面”兼有中国经济社会进步的新视角和时代发展的全球视野,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结自身发展经验,揭示自身发展规律,深刻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审时度势、站位高远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理念,顺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要求,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治国理政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众所周知,任何一条道路能否走通,关键是看人民对这条道路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古人曾说:“久困于穷,冀以小康。”长期被贫穷困扰的人们,会期盼未来美好生活的到来。“小康”这一古人的朦胧概念,被中国共产党人赋予了极其深刻的社会内涵,饱含了全国人民的殷切期待和良好愿景。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以往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虽然仅一字之差,但一个“成”字表明了我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这一目标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个阶段性发展目标,它的实现不仅能满足人们提高生活水平的近期要求,而且能为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也能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共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提出了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这些目标要求,与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中共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相衔接,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一致。”[2]12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经济社会领域各种关系的深刻调整,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和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和党所领导的事业不断进步的重要法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全面深化改革旨在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建等各项事业进步,旨在化解我国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突出矛盾,旨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拓展新的空间和前景。

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全面深化改革,都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总体部署。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应有之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全面依法治国主要解决的是法治与人治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不仅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基本问题,而且也是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世界近现代的发展史证明,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都必须较好地解决法治与人治的关系问题。全面依法治国是我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法律保障,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法律保障,也是其他三个“全面”的法律保障。一句话,没有全面依法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纸上谈兵。

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关键在于党。我们党是一个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起来并在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长期执政的大党,是国家的政治核心和人民的主心骨。党的形象和威望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命运。历史和人民虽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但党的执政地位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必须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全面从严治党。其他国家共产党执政的经验教训和我们党以往执政的事实和经验证明,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只有用改革的精神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保持党的顽强生命力,才能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全面胜利。“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的廉政文化,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2]390

总之,“四个全面”是我们党立足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发展规律的思想结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识的深化和升华。

三、“四个全面”是针对中国难题、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理念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并不比不发展时少。“四个全面”正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还面临一系列难题的背景下,更加强调和重视国家治理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的必然选择。“四个全面”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思维和问题导向,是深谋远虑的卓越智慧,是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发展过程中还有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诸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瓶颈、环境制约、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整体生产成本较高,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较大,人民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政治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仍然相当突出,反腐倡廉效果依然有待提高,等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社会不公现象还大量存在。随着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公平意识、权利意识显著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的反应将会越来越强烈。因而,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环节,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努力把“蛋糕”做大,为促进和保障公平正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当然,这并不是说要等待经济发展起来了再解决公平正义问题,每一个发展时期都会有不同的问题存在,解决当前问题要有紧迫感,更要选择好可行的路径。“蛋糕”做大了,还要把“蛋糕”分好,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功实现了把人民代表大会根本政治制度和多种基本政治制度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有机结合,成功实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点和政治优势,是国家富强、民族进步、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应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2]10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我们要根据时代特点和要求,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进一步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不同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在我国所处的这个“战略机遇期”与“矛盾凸现期”并存的社会发展阶段,如何提高治国理政的效果,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经过30多年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也得到初步显现,为我国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起点。但是,正如以上论述,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障碍,出现了一些失误,积淀了不少矛盾和问题。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新问题,“四个全面”的提出,显然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对于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繁荣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2]10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国人民在发展中有更大的成就感和更多的收益感。

“四个全面”确立了我国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总体方略。纵观世界历史,由大国向强国的转变是一次艰难而又充满惊险的跳跃,如何实现这一关键跨越,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核心问题。正所谓“树大招风”,中国越是接近于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中心,越是接近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遇到的阻力、压力和抗力就会越大。此外,我国改革发展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用几十年的时间解决西方国家在几百年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困难之大可想而知。

“四个全面” 意蕴深远、内涵丰富,勾绘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图景。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性目标,具有战略统领和目标牵引作用,围绕着这个中心目标的其他三个“全面”是战略举措。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强大动力和根本路径,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可靠保障和有效方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必须发挥党统揽全局的作用,全面从严治党因此就成为前三个“全面”的坚强保证。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目的就是要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追求合理的发展速度,而且还要强调发展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全面深化改革是着眼于形成更加有利于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社会现象;全面依法治国是为社会公平正义提供法制保障,形成一系列制度规范;全面从严治党是提高我们党统揽全局和管控社会的能力,使我国的各项制度更加系统科学。

就此而言,“四个全面” 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中提出来的,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提出来的,是为解决我国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而提出来的。“四个全面”兼顾中国特色和世界潮流,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关键抉择。

总之,协调推进“四个全面”,能够更好地统筹国家治理与发展利益、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统一,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遇到的各种深层次矛盾问题,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保发展风险有序可控,以全面从严治党强力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充满自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2]22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强调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5-03-07(01).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C].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治国理政四个全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成就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使命及其核心地位
习近平“治国理政”集中研究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架构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