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人商业活动与斯瓦希里语的传播
2016-02-03徐小倩
【摘 要】 斯瓦希里语的传播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阿拉伯人商业活动是一个主要因素。阿拉伯人商业活动所造成的人口流动、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等促进了斯瓦希里语的传播并进一步丰富发展了斯瓦希里语。与此同时,斯瓦希里语的广泛传播也进一步推动了阿拉伯人的商业活动,使阿拉伯人能够通过商业活动对东非沿海、东南非内陆部分地区不同程度的施加其影响。
【关键词】 阿拉伯人;商业活动;斯瓦希里语;东非;传播
斯瓦希里语是一种混合性语言,它在东非沿海地区形成并发展,同时向内陆地区传播,最终成为在东非、东南非地区被广泛使用的非洲本土化语言。斯瓦希里语是非洲少数几种比较发达的本土化语言之一,因而受到较多的关注。除了从专门语言学的角度对斯瓦希里语进行研究外,更多的学者将斯瓦希里语纳入斯瓦希里人、斯瓦希里文化等框架进行研究,并将其与东非历史、东非与外部世界关系、东非沿海与内陆地区关系、阿拉伯扩展、环印度洋贸易等重大问题联系起来,总体而言,国外在这些方面的研究已有较多积累,但国内却非常薄弱,特别是缺乏具体研究。鉴于此,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后,选取阿拉伯人商业活动这一切入点,尝试对斯瓦希里语的传播进行一个初步的探讨。
一、阿拉伯人在东非沿海和东南非内陆间的商业活动
1、阿拉伯人在东非地区进行商业活动的历史
东非沿印度洋地带比较适宜航运,是古代以来逐渐形成的印度洋贸易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阿拉伯帝国兴起后,印度洋很快成为亚、非、欧国际贸易交往的中心,而在这一贸易网中,阿拉伯人是主要的参与者。
长期以来,商业是广大阿拉伯人所从事的一项主要经济活动,东非沿海地区的商机、内陆地区存在的特殊商品等很早就受到阿拉伯人的关注。伊斯兰教兴起之后,阿拉伯人的商业活动得到更大的推动,东非、东南非地区在阿拉伯人商业扩展框架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这些阿拉伯人在东非从事商业活动,主要以沿海的城邦为根据地:从7世纪开始,阿拉伯世界教派纷争激烈,于是在这一时期,一部分教众为躲避纷争选择离开家乡,迁居到东非沿海地区。7世纪后半叶, 一些阿曼部落的什叶派教徒途径桑给巴尔群岛,最后定居在东非沿海地区的拉木(Lamb)群岛附近。后来一批信奉栽德派的也门教徒于8世纪迁徙到肯尼亚的蒙巴萨和索马里的摩加迪沙地区。到了10世纪这些伊斯兰教徒被哈萨的阿拉伯七兄弟从摩加迪沙赶到了索法拉。接着设拉子(Shiraz)素丹和他的六个儿子在10世纪70年代带领部下来到这一地区定居。到十世纪末时,东非沿海地区的阿拉伯人数量已非常可观。这些阿拉伯人的定居点逐渐发展并形成城邦。到15世纪末,东非沿海地区分布着许多大小规模不一的城邦。
2、阿拉伯人商业活动中交换商品的种类
象牙、黄金、香料、奴隶、瓷器、铁器、布匹等成为东非沿海与内陆地区的贸易的主要商品。
象牙是东非传统的对外出口商品。象牙在东非沿海地区贸易中的重要地位,而且东非的象牙贸易主要由阿拉伯人经营,东非通过输出象牙换来各种必需品,比如说阿拉伯制造的长矛、战斧、短剑、印度生产的布匹以及中国的瓷器等。
黄金在东非贸易中也很重要。被称为“金城”的莫桑比克的索法拉城邦,每年出口大量黄金。到16世纪葡萄牙人占领东非地区后排斥阿拉伯商人,压榨他们的商业活动,实行垄断贸易,以至于这一时期东非沿海地区的贸易开始衰落。
再者还有香料。索马里的瓜达富伊角(Cape Guardafui)在过去有着“香料角”的美誉。
在东非沿海地区的贸易活动中还有一种重要出口商品,就是奴隶。在16世纪之前,阿拉伯人买卖奴隶的数量和规模都十分有限,并不是东非沿海地区主要出口项目,直到葡萄牙人侵占东非沿海地区后,一方面在对外贸易中排斥阿拉伯人的商业活动,另一方面则大举进行奴隶贸易。于是,一些阿拉伯商人转而效仿,逐渐放弃传统的商品贸易而经营奴隶贸易,并开始深入到东非内陆进行买卖奴隶的活动,从而使买卖黑奴的范围不断扩大。
除了象牙、黄金、香料、奴隶等主要出口商品外,兽皮、玳瑁、肉桂、琥珀、木材等诸多珍贵的野生动植物也是东非沿海地区主要输出商品,而当地人们用这些东西换得的产品主要有来自中国的丝绸、青瓷和漆器,阿拉伯地区的铁器,印度的棉布等。
3、阿拉伯人商业活动对当地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阿拉伯人在东非的商业活动,特别是他们在沿海和内陆之间的商业活动对当地经济社会生活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阿拉伯人的商业活动成为东非与外部世界沟通的桥梁,特别是使东非沿海地区与外部世界的贸易交往持续繁荣;其次,阿拉伯人与当地居民共同生活并融合,创造了东非沿海城邦文明;再次,在葡萄牙人入侵和统治时期,阿拉伯人与东非沿海地区的非洲人和早期居民并肩作战,一起为推翻葡萄牙殖民统治、捍卫东非沿海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做出了贡献。在进入近代后,阿拉伯人的商业活动虽经多方冲击,但仍能保持其地位,是东非沿海地区经济繁荣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和表现之一。总而言之,“阿拉伯人的商业活动虽在历史上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但他们确实为东非沿海地区的政治、经济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并推动了东非沿海地区的历史发展”。
二、阿拉伯人商业活动推动斯瓦希里语传播的途径
阿拉伯人商业活动推进斯瓦希里语的传播,其所采取的途径主要有三种:
1、人口流动带来的传播
不同类型的文化都经历了从相互排斥到相互渗透、相互吸收的过程,而促使这一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口流动,它也是整个演变过程的一个载体。自公元前至公元11世纪,阿拉伯人完成了他们向东非沿海地区进行移民的活动,随着阿拉伯帝国和伊斯兰教的发展,印度洋贸易的繁荣,他们从最初少数阿拉伯商人在东非沿海的定居发展为一批一批的阿拉伯人长期定居于东非各城邦中,从此在东非沿海地区出现了人数众多的阿拉伯居民。由于阿拉伯人往往能很成功地从事商业,因此其经济水平远远高于其他班图族群,他们所使用的斯瓦希里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也顺理成章地得到提高,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并愿意使用。而且由于阿拉伯商人往往能在商业交往中占据主导地位,如果想与他们打交道、获得其商品,那么也就必须更多地使用他们所惯用的语言。随着阿拉伯人口、有阿拉伯血统的斯瓦希里人口为经商而展开的流动,斯瓦希里语自然而然地传播开来。
除了这种随商品流动而带来的人口流动外,还有变换居住地而带来的人口流动。东非内陆地区不属于炎热潮湿气候,能致人死亡的蚊虫细菌也比较少,比较适宜人类的定居。特别是在大湖和高原地区,由于水源充足,植被茂盛,因此那里的农牧业都比较发达,当然也吸引了很多阿拉伯商人前往做中长期的定居。这虽然主要出于拓展商业活动和利益的考虑,但其无疑对语言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在东非海岸已经非洲化了的阿拉伯商人——讲着斯瓦希里语的阿拉伯商人——在进入内陆地区之后,通过长时间与当地土著居民的共同生活和经商交流,也推动了斯瓦希里语的传播。
此外,阿拉伯人在从事商业活动的过程中,对黑人仆从、黑人搬运工、黑人护卫的使用量也是非常大的,并且还有重要的大宗商品—黑人奴隶。这些黑人的流动也促进了斯瓦希里语的传播。
2、商品和文化输入带来的语言传播
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是推动语言传播非常重要的原因。前面的论述中我们了解了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兴起,许多阿拉伯人扩张到东非沿海后建立了许多城邦,这些城邦以海上贸易为主要生存方式,它们将非洲沿海和内陆的商品(比如象牙、黄金、香料、奴隶等)输出到世界各地,与此同时进口来自阿拉伯地区的短剑、长矛、战斧,印度生产的各类布匹以及中国的瓷器、丝绸,这些商品在不同地区长期交换的过程中也就推动了斯瓦希里语的传播。
而在从事商业活动的同时,阿拉伯人也通过各种形式传播伊斯兰教。一方面阿拉伯商人和一些专门的传教者为了使当地的班图黑人能够听懂和更好的理解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思想,他们就努力学习和掌握东非地区土著黑人的语言,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也发明了将一些阿拉伯语渗透到班图语中的变通方法;另一方面,他们也注重利用越来越多人能听懂和使用的斯瓦希里语:大约在公元12世纪、13世纪,“为了经商贸易和传播伊斯兰教的需要,阿拉伯学者为斯瓦希里语言配置了文字,是借用阿拉伯字母、按照斯瓦希里语的发音配制的”,所以除了贸易与商业上的原因,伊斯兰教的传播也是斯瓦希里语得以传播的重要原因。
3、强制性的语言传播
阿拉伯人在东非沿海建立城邦,一些城邦繁荣稳固,不光能控制海岸地区,还能对内陆施加重大影响。为了保证贸易通道的安全、商品供应的稳定,这些城邦不断向内陆深入和加强控制。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城邦的统治者实行强制移民或者强制要求内陆的某些黑人族群臣服。阿拉伯人在东非沿海地区享有各种政治、经济特权,这种地位与商业财富的多寡增减密切相关。为了加强自己的特权地位,沿海城邦的统治者和上层人士就会采取措施扩展自己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而其中很关键的一项就是推行了斯瓦希里语。
综上所述,阿拉伯人商业活动通过人口流动、商品和文化输入、强制性的语言传播等三种主要传播途径,使得斯瓦希里语开始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逐渐传播。
三、结语
总之,阿拉伯人的商业活动在推动斯瓦希里语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在斯瓦希里语的广泛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反过来,斯瓦希里语在广大地区的被接受和被使用也使阿拉伯人的商业活动得到很大的促进。
阿拉伯人在东非的商业活动有悠久的历史,斯瓦希里语的形成与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两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都是东非历史和现实发展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马欢.瀛涯胜览[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5.69.
[2] 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9.28.
【作者简介】
徐小倩(1991-)女,汉族,甘肃平凉人,宁夏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中国近代文化史方向)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