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宋西湖百咏诗考

2016-02-03陈豫韬

文化与传播 2016年3期
关键词:集部书目西湖

陈豫韬

两宋西湖百咏诗考

陈豫韬

两宋时期,围绕着西湖这一名胜的诗歌创作层出不穷——诗人们或吟咏风物,或凭吊怀古,或寓志抒情,在西湖的山水间留下了自己的笔墨。而在以西湖为主题的诸多作品里,又有一种以“百咏”为题的组诗,组诗每篇以一处胜迹为题,并拥有上百篇幅的庞大体量,相较于其他作品有其独特之处。本文仅就现存的三种宋代西湖百咏诗,对其文学渊源与价值进行初步的考究。

西湖;百咏诗;两宋

“百咏”这种组诗形式,最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最早的“百咏”诗是王建的《宫词》百首,不过未以“百咏”为名。以百咏命名同时也是最早的地理类百咏的是唐代张又新所著的《永嘉百咏》。实际上,围绕着西湖的百咏作品在宋代一共有四部,从杨蟠的《钱塘西湖百咏》起,依次是郭祥正的《钱塘西湖百咏—和杨公济蟠作》,董嗣杲的《西湖百咏》以及黄立轩的《西湖百咏》,黄立轩的《西湖百咏》今已完全佚失,所以本文主要谈前三种。

目前学界关于西湖百咏诗的研究尚无专著,但有一些论文有所论及,浙江工业大学杜隽的硕士论文《唐至北宋西湖诗歌研究》对于这一时段的西湖诗歌有着详细考究,但唯独涉及西湖百咏诗时只是略微提及了一下。河北师范大学魏倩的论文《宋代风土百咏诗研究》则是针对宋代风土百咏诗的泛论,其着眼点并未主要放在西湖百咏诗之上。此外,如张焕玲《宋代史地杂咏与地方志德文化价值》、陶琳《北宋诗人杨蟠与杭州西湖》、李吉光《元代作家董嗣杲的朝代归属与作品辑录》、林家骊、杨东睿的《杨蟠生平与诗歌考论》、叶晔《拐点在宋:从地志的文学化到文学的地志化》等文章都从不同方面有一些涉及,除此之外,则缺乏进一步深入的论述。

一、两宋西湖 百咏诗的流传与整理问题

西湖的百咏诗,从杨蟠起,现存文献中宋代一共出现过四部,下面谨就这四部作品在后世的流传与整理问题进行一些考究。

①脱脱等纂,《宋史》.卷四百四十二.国子监万历刊本杨蟠《钱塘西湖百咏》

杨蟠,字公济,章安人,其诗集名为《章安集》。杨蟠跟西湖很有渊源,根据《宋史》的记载: “苏轼知杭州,蟠通判州事,与轼倡酬居多。生平为诗数千篇。”①,由于《章安集》今天早已散佚,我们今天所能知道的仅仅是《宋史•艺文志》中记载的“杨蟠诗二十卷”,所以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杨蟠《钱塘西湖百咏》实际是后人所辑,现如今只剩下四十一首,浙江大学的林家骊、杨东睿在《文学遗产》中发表有《杨蟠生平与诗歌考论》一文,文中认为目前我们所看见的版本一是《台州丛书》中的《章安集》,二是《全宋诗》中的“杨蟠诗”,实际上,这种说法是有误的,《台州丛书》为乾隆间宋世荦所编,宋世荦虽是乾隆、嘉庆间人,但笔者查阅宋世荦所辑的《台州丛书》甲乙两编,其中并没有收录杨蟠的《章安集》。林、杨两位所指的《台州丛书》,乃是清末杨晨所编的《台州丛书后集》,根据笔者考证,《台州丛书后集》关于“杨蟠诗”的整理引书部分与丁丙《武林掌故》一集中郭祥正《钱塘西湖百咏》后所附《附刻杨公济原唱》完全一致。而《武林掌故》中杨诗这一部分是丁丙在光绪六年刊印的。是时杨晨尚未开始着手续刻《台州丛书》,况且丁丙在卷末有后序称:“公济百咏,失传已久,《南宋杂事诗》所引书目亦非实有其书也,余录青山百诗,竟遍辑原唱仅四十一首,附卷尾略见其概。”①以此看来,无疑可证明首先对杨蟠《钱塘西湖百咏》进行整理的是丁丙的《武林掌故》而非杨晨的《台州丛书后编》。

②郭祥正《和杨公济钱塘西湖百题》

郭祥正,字功父,当涂人,有《青山集》三十卷,与杨蟠不同,其《和杨公济钱塘西湖百题》一卷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收录在《青山集》卷二十五至二十六中,至今还存有宋刊本。虽然保存情况很好,但是后世对于这百首和诗的关注不多,康熙年间的《御定四朝诗》列郭祥正时,曾选了他的西湖百咏诗二十首作为其代表作,收录在其宋诗部分第六十一卷。除此之外,丁丙的《武林掌故》的第一集中也将其完整地收录下来。因为是和诗,所以我们可以凭借郭祥正的西湖百题来了解杨蟠原诗其余五十九首诗所描写的地点。

③董嗣杲《西湖百咏》

董嗣杲,字明德,杭州人,其《西湖百咏》在《四库全书》中有收录,集前一共有董嗣杲、张宁、陈敏政以及周藩南陵玉云楼子(朱睦楧)等人的序,从第一个董嗣杲自己作的序看,此集在董嗣杲序成之后应该是有刊行的,但不知道具体刻于宋还是元,据北京师范大学李吉光《元代作家董嗣杲的朝代归属与作品辑录》中考证,董嗣杲在宋代没有将其作品刻书。但从董嗣杲原序看:“予长兹此地,与山水为忘年交,凡足迹所到,命为题,赋以唐律,几二十余年。”可知其作品的创作应该有部分是在宋末,其后明朝陈贽作有和诗百首,陈敏政为之作序,时人将其与董嗣杲的原诗合刻另外梓行,再后朱彦明、朱睦楧(嘉靖本)又先后重刻,从序来看,此集在明朝的刊行至少三次,据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称,此集的明刊本今天已经散佚,然而尚有清钞本传世。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版本一般是鲍廷博的藏本,鲍本来自于西冷八家之一的黄易,无法考证此本源出哪个系统,据鲍廷博跋文曰:此集“楮墨极古,而无刊刻年月……今此本首卷四十九题,次卷五十一题,其诗二百首。”②嘉靖本只有一百九十二首,那么从时间上看,鲍廷博的刻本应在嘉靖本之前,也就是说有可能是天顺本和朱彦明本其中的一种。由于陈贽的和诗,董嗣杲的《西湖百咏》应该说是很好地保留了下来,在很多书目中如《元史•艺文志》、《千倾堂书目》、《善本书室藏书志》乃至《四库全书总目》中都有著录。

此集的卷数,《元史•艺文志》著录曰:“董嗣杲……《西湖百咏》二卷”。《元史》于洪武三年(1370)修成,陈敏政的序作于天顺七年(1463),是时陈贽的和诗还未出现,是以其著录的应是董嗣杲的原刻。而据明陈敏政《西湖百咏倡和诗序》中记载:“卢公……命工刻梓行以广其传。”序中可知除卢公所刻外,陈贽本人并未刻书单行,从今天四库全书所收鲍士恭家藏本来看,陈贽的和诗附在董嗣杲每首之后,而不是整本附在董嗣杲原诗后,卷数就原刻应该不会变化,朱彦明本乃是翻刻,又在卢氏本不久后,嘉靖本同样是翻刻,似都无变动卷数之理。考察现在的各种书目,可知此集在诸时都是两卷,但后世一些书目记载中却出现了一卷本,如:

①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记载陈贽目下曰:“又和董嗣杲西湖百咏一卷”。但在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中却记载曰:“《和西湖百咏诗》二卷,静传居士董嗣杲明德作,余姚后学陈贽惟成和韵。”

②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著录曰:“《西湖百咏》一卷,旧抄本,静传居士董嗣杲明德撰。”书目中还附有董嗣杲的原序,没有提到陈贽的和诗。

假设董嗣杲的《西湖百咏》有一卷本,那么可能就是董嗣杲的《西湖百咏》在元到洪武三年(《元史》修成时间)这个区间内还有别的刻本,即一卷本,或是陈贽和诗三个版本之外的明清间的刊本有一卷的本子。另据笔者考证,今天我们看《西湖百咏》的刻本,不管是《四库全书》本或是《武林掌故》本,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分卷都是“卷上”、“卷下”,而《武林掌故》后附鲍廷博跋文有一段曰:“旧刻标题云和西湖百咏诗,虽分卷为两,而无卷上、卷下字。”据此来看,鲍廷博所获得的原刊本没有“卷上”、“卷下”文字,而是鲍廷博重抄的时候增加上去的。很有可能是黄、陆二人手中的本子与鲍廷博的本子是一个刊本,在刊印的时候漏了“卷上”、“卷下”文字,所以造成著录时卷数的出入。总之,目前没有发现董嗣杲原唱的一卷本,所以我们仍旧将其卷数视为两卷。

④黄立轩《西湖百咏》

黄立轩,《宋史》无传,考证文献中并无对此人的记载。今天知道他的《西湖百咏》,是源于萧立之《萧冰崖诗集拾遗》中的《题黄立轩西湖百咏三首》,据厉鹗《宋诗纪事》记载萧立之曰:“立之字斯立,宁都人,淳祐庚戌进士。”此外《萧冰崖诗集拾遗》中还有“校文京痒呈黄立轩朱南湖十首”以及“和黄立轩梅诗十首”。可知黄立轩应是萧立之的同时代人,不仅如此,两人还有一定的交往,其他信息就无从知晓了,可能黄立轩其人诗名不著,是以其作品没有流传下来。

二、两宋西湖百咏诗的地志化及其目录学分类问题

两宋期间,像《西湖百咏》这样的地理风俗类百咏诗出现了很多,据魏倩的《宋代风土百咏诗研究》中统计,目前有文献记载的一共出现了27种,而李黎《宋代百咏诗考论》中的统计则达到了47种。相比《永嘉百咏》作为唐代仅有的1种,确实有着十足的发展,这种发展的原因学者们已经有诸多阐释,如宋诗生活化,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南人政治地位的提高等等,这里不再赘述。应该注意的是,这类百咏诗的价值在哪里?具体到西湖百咏诗歌上来,除开其文学性质,它还有什么其他意义?

实际上,从宋代的各类地志频繁引用这种地名百咏来看,人们对它的关注点除了在其文学层面,也很重视其“地志”的功能,叶晔在其《拐点在宋:从地志的文学化到文学的地志化》中就说到:“宋代出现的地名百咏,固然存在文体学意义上的研究价值,但在更大的文学史视野下,将之置于文学和地志相互动的跨学科层面予以考察,则它与都邑赋、竹枝组词等多种文体类异中有同,都体现出较自觉的采风、补史的地志书写目的。”①叶晔. 《拐点在宋:从地志的文学化到文学的地志化》.2013.04以西湖百咏为例,从杨蟠的《钱塘西湖百咏》作为宋代最早的地名百咏诗出现开始,到稍后的郭祥正,再到宋末的董嗣杲。叶晔所提出的文学地志化的趋势在这三部作品中的显现比较具有代表性。杨、郭二人诗中或咏史、或抒情、或讽喻,显现出来的文学意识都很强,而董嗣杲的集中则很明显地表现出了地志化的倾向,以三集中都吟咏之地《涌金池》为例:

杨诗:

涌金春色晚,吹落碧桃花。

一片何人得,流经十万家。

郭诗:

众沼皆涵碧,斯池独涌金。

宝光中夜见,不是月华深。

董诗:

在涌金门里,钱氏书三字刻石其傍云:“清泰三年,丙申之岁,建午之月,特开此池。”杨蟠诗云:“涌金…….流经十万家。”

一道香沟压郭西,粉墙低护石堦危。

短碑数尺镌何字,清泰三年凿此池。

桥市浣衣无空处,庙门卖卜有灵时。

碧桃自趂东流水,暗老春光水不知。

比较三首诗可以发现,杨诗和郭诗仍旧带有很强的文学性,主题尚在吟咏,两位作者都仍在试图营造一种诗境,或是以涌金池为题而作内容上的延伸,或是在“涌金”二字上做足文章。而董嗣杲的诗则不是这样,从首联“一道香沟压郭西,粉墙低护石堦危。”起,以及其后的颔联、颈联,都是以实写、甚至以图志一样的形式层层递进,力图囊括涌金池的景物布局,只有尾联两句带有一些文学的性质。而且董诗的每一首诗前都会有诗序,为其所吟咏之地做扼要的介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称:“每题之下,各注其始末甚悉,颇有宋末轶闻为诸书所未载者。”这种做法在杨、郭二人的诗中是没有的,杨、郭二人也没有这种很明确要为西湖作传的意识。相反董嗣杲自序中则称:“皆目得意寓,叙实抒写,非但如杨、郭二子披图按志,想象高唐而已......予状景物耳,不暇恤岁月无情,陵谷易变。”①董嗣杲.《西湖百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189册.1986实际杨、郭二人的诗未必每首都是“想象高唐”,只是作品中有时没有很直接的“就地论地”。实际上郭祥正到过杭州,杨蟠本人还在杭州做官,诗中的有些地方未必没有亲身去过。但是由此也可以看出董嗣杲态度上是否定杨、郭二人以文学为主旨的百咏诗创作的,他写诗的目的就是“状景物”,而非文学创作。从宋初到宋末,地名诗诗人们在创作目的上有所改变,从而也导致了这种地志价值在《西湖百咏》等地名百咏诗中的逐渐显现。

地志化的趋势是两宋地名百咏的一大特点,但这种趋势也造成了目录分类上的困难,例如,有些书目是按常规将其归入集部,如《善本书室藏书志》等等,而有一些丛书、书目则没有将其列入集部或者说文学部分,如《晁氏宝文堂书目》就将《西湖百咏》列在“图志”类,黄虞稷《千倾堂书目》也将明代陈贽的《西湖百咏》归入地理类,这里以表格的形式以观察各种书目文献对其的分类:

杨蟠《钱塘西湖百咏》 郭祥正《和钱塘西湖百咏》 董嗣杲《西湖百咏》 是否四部分类法《晁氏宝文堂书目》 图志类(未标明作者) 图志类 否《元史·艺文志》 集部别集类 是《千顷堂书目》 1、集部别集类2、史部地理类(陈贽和诗版) 是《善本书室藏书志》 集部 是《八千卷楼书目》 集部别集类 集部别集类 是《续文献通考》 经籍考地理类 经籍考诗集类 否《皕宋楼藏书志》 集部别集类 是《天一阁书目》 集部别集类 是《钱遵王述古堂藏书目录》史部名胜类(陈贽和诗版) 是《读书敏求记》 集部总集类 是《四库全书》 集部别集类 集部别集类 是《丛书集成续编》(沪版) 史部地理类·游记之属 是《丛书集成续编》(台版) 史地类·地理部·西湖 否

从诸类文献的分类我们可以看出,三部作品的分类主要在集部别集类和史部地理类,其他“百咏”类作品的目录分类分歧也主要在这两部,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书目甚至自己也将其分类混淆了,如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把董嗣杲版的《西湖百咏》著录在集部别集类而将陈贽和诗版著录在史部地理类,而《续文献通考》则将杨蟠《钱塘西湖百咏》著录在经籍考地理类,将董嗣杲的版本著录到了诗集类中。这种情况显然是“百咏”类作品自身的特点所造成的。然而,在现代目录学的视野下,我们应该对这个问题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地名百咏属于文学作品还是地理作品,这个问题很难说清,因为各类作品的倾向性都是不一样的,以西湖百咏而言,董诗就比杨、郭二人的作品的地志成分更多。但文学的地志化终究也是文学作品,地名百咏诗、竹枝词、都邑赋等文学作品与传统意义上的方志在学科属性上仍存在有一定的差别。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当今目录学在信息资源网络化、数字化、集成化的大趋势下,不仅要求书目情报的完整性,还需要提高信息关联度来满足检索需求,提高运行效率。所以笔者认为,我们今天在对地名百咏诗进行目录学分类时,应采取两可的形式,特别注意要务必避免对这类型作品在目录分类上采取双重标准。

三、西湖百咏诗的文学价值

由于百咏诗地志化影响,后世的各类方志都逐渐认识到其地志方面的价值,实际上在南宋,西湖百咏就已经进入到方志中,据张焕玲《宋代史地杂咏与地方志的文化价值》一文中的统计,杨蟠和郭祥正的西湖百咏被《乾道临安志》和《咸淳临安志》大量引用,杨诗分别被引用28次和12次,郭诗则分别被引用23次和18次。除此之外,笔者查阅南宋另外一部《淳祐临安志》,杨蟠和郭祥正的诗也同样被引用,杨蟠诗被引用23次,郭祥正诗被引用30次。而董嗣杲的百咏诗也被如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雍正间的《浙江通志》、民国时期的《杭州府志》等方志频繁引用,后代的研究学者也常常将这类地名百咏诗当成是山水游记和地理图志一类的作品来看待。

但是,作为诗歌这样一种特殊的体裁,西湖百咏诗的文学价值如何?通过对三部作品的研读后笔者认为,从整体来看,确实如学者们所言,百咏诗以百篇之数夸耀才力,确实对作品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一些诗的用意、布局、语言等方面都显得比较普通陈俗。相比其他作家的作品还是有差距的。如

郭祥正《看经楼》:

楼下水连天,楼居即水仙。

何须把黄卷,极目尽江莲。

再看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经楼又名望湖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对比两作,苏诗中所表现的气象无疑更为广大,不论是场面的掌控,意境的营造,声色词语的掌握,还是技法的运用等方面都出手不凡,而郭诗就显得较为乏味平常了。特别是写看经楼下湖水一句,通过观察双方对同一景物的描写,就可以看出两诗间的差距。郭诗开篇即吟:“楼下水连天,楼居即水仙。”平铺直叙,略显平淡,。而苏诗则放在最后一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可谓点睛之笔,此句一出,将风卷雨去,水波不起的景象抒写备尽,实在可以说是别开生面,气势尽显。整体质量不好,这是西湖百咏的一大缺点,但也并不是说其中没有使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如:

杨蟠《韬光庵》:

寂寂階前草,春深鹿自耕。

老僧垂白发,山下不知名。

杨蟠的这首诗,乍看之下没有什么不寻常之处,但仔细读来,还是别有趣味。韬光庵前野草寂寥,暮春时节只有野鹿造访。特别是“春深鹿自耕”一句,“耕”字一出则整句皆活。又第三句“老僧垂白发”,可谓超出常识,老僧如何能“垂白发”?实际上这是诗人在暗示韬光庵中只有一位老僧,在山中隐居太久,无人助其剃发,经年历久,所以只好“垂白发”。老僧常年不见外人,以至于山下都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寥寥数句,将山中那种远离尘世的隐居生活勾勒殆尽,在诸诗中属于使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再如两首讽喻诗,先是杨蟠的《呼源涧》:

青松悬绝涧,日夜白猿吟。

掌握多相就,安知世上心。

此诗的亮点在于其最后两句,“掌握”二字即人招手的动作,诗人观察到涧中白猿不惧人,招之即来的这种现象,并没有俗套地去描写涧中的白猿本身,而是对当时的世态人心作出了揭露与讽刺,意寓深长,短小精悍,近乎警句。

再看郭祥正的《杨梅石门》:

颗颗龙睛赤,深深映石门。

自怜非荔子,不得荐尧阍。

郭祥正的这首诗构意同样很巧妙,开头两句同样是平铺直叙,但是三四句寓意直转,将杨梅拟人化,自伤自怜自己不是荔枝而无法得荐送入皇宫(此处“尧阍”即代指皇宫),讽刺了古代皇室穷奢极欲的生活。短短两句寓意尖锐,同样使人印象深刻。以上述例说明,西湖百咏诗中并非没有佳作,希望今后学者们在研究其与方志的联系及其地志价值的时候,也不要忽视此类地名百咏诗中的文学价值。

四、结语:

西湖自唐代以来就是文人吟咏的重镇,本文对三部《西湖百咏》特点进行了研究,并从版本、目录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考辨,以求厘清其在记录西湖历史地理与诗人吟咏风月之间的微妙联系,并借此以正视两宋《西湖百咏》的实际价值,以及它在西湖文学作品中的特殊地位,就目前学术界对这类地名百咏诗及其相关研究来看,虽然长时间在学术界属于罕有人问津的情况,但最近几年这一块的研究却处于上升趋势。就研究方向看,其中以总结性的概况研究居多,有针对性、具体的研究还尚且欠缺,实际上,这类规模庞大的组诗并不是学者传统印象中的乏善可陈,相反的,其中还有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值得研究者发现整理,包括本文所研究的西湖百咏诗在内,这类地名百咏诗的创作在后世一直没有断绝,不管是辅成一方地志还是记录一地风土,其内在的文史地价值都不容小视,本文谨以浅薄的考究,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希望在将来能有更进一步的研究与发现。

[1]杨蟠.《钱塘西湖百咏》.武林掌故丛编01集[M].光绪九年丁氏嘉惠堂刻本

[2]郭祥正.《青山集》. 四库全书1116册[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董嗣杲.《西湖百咏》. 四库全书1189册[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4]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9.

[5]施谔.《淳祐临安志》[M].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

[6]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四库丛书585册.[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7]沈德潜.《西湖志纂》[M].台湾:文海出版社.1971

[8]高应科.《西湖志摘萃补遗奚襄便览》[M].万历刊本.

[9]林东骊,杨东睿.《杨蟠生平与诗歌考论》[J].北京:文学遗产,2006(06).

[10] 叶晔.《拐点在宋:从地志的文学化到文学的地志化》[J].北京:文学遗产,2013(04).

[11]李吉光.《元代作家董嗣杲的朝代归属与作品辑录》.[J].北京.文献.2006(01)

[12]张焕玲.《宋代史地杂咏与地方志的文化价值》.[J].咸阳: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05).

[13]魏倩.《宋代风土百咏诗研究》[J].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3.

G212

A

2016-06-02

陈豫韬,广西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集部书目西湖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隋书·经籍志》与《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比较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从《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到《隋书·经籍志》“集部”看文学观念的发展变化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当西湖遇上雪
《郡斋读书志》子部与集部类目的设置
本刊邮购书目
《全国新书目》2009年1月荐书榜
中央文献出版社等提供869种可供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