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0年以来邓小平在中央苏区的革命活动与思想研究综述

2016-02-03邓幸俊

苏区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中央苏区研究综述

邓幸俊



2000年以来邓小平在中央苏区的革命活动与思想研究综述

邓幸俊

提要:2000年以来,伴随着新史料的发掘、新研究方法的运用、新视角的观察和新领域的开拓,邓小平在中央苏区的革命活动与思想研究不断涌现出新的成果。对2000年以来邓小平在中央苏区的革命活动与思想研究的概况、研究的新进展及不足进行简要的梳理,可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某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中央苏区;邓小平;研究综述

邓小平于1931年8月正式到达中央苏区瑞金,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出发长征,共在中央苏区生活和工作了三年多一点时间。2000年以来国内史学界对邓小平在中央苏区革命活动与思想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现综述如下。

一、研究概况

目前看到的涉及邓小平在中央苏区时期革命活动与思想研究内容的著作有4部:2009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杨胜群、闫建琪编著的《邓小平年谱1904-1974》,介绍了1931年2月邓小平和李明瑞等率红七军到达崇义至1934年10月随红军带领《红星》报编辑部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这一段历史大事记;2004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苏台仁编著的《邓小平生平全记录》第二卷第三、四章详细记述了邓小平这段历史;2005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邓小平自述》基本反映了邓小平一生的经历和重要思想;2008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胡利国主编的《邓小平全传》记载、论述了邓小平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和伟大历史功绩。

论文有26篇:黄少群《邓小平在中央苏区(上)》、《邓小平在中央苏区(下)》,刘若飞《邓小平中央苏区活动述评》,余伯流《邓小平在中央苏区》,李安亮《中央苏区时期的邓小平》,黄少群《中央苏区时期邓小平思想和实践研究述评》,倪良端《邓小平在中央苏区瑞金》,冯都《苏区“京官”邓小平》,王东《邓小平在中央苏区赣南的工作与反“罗明路线”的斗争》,李宝席等《求真务实精神的光辉典范——对邓小平与中央苏区的反“罗明路线”研究》,马于强《邓小平与中央苏区的反“罗明路线”》,龙观华《邓小平在中央苏区反“左”倾斗争的历史经验及其借鉴意义》,傅伯言、余伯流《邓小平与中央苏区的反“罗明路线”》,李贞刚《邓小平与红星报》、《红星报在中央苏区的历史贡献》,温培焱、周建华《邓小平与红星报》,赵宝云《邓小平主编红星报的历史功绩回溯》,刘畅《让红星永远闪亮——邓小平与红星报的结缘始末》,万建强《邓小平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复起”》,余伯流《邓小平在中央苏区“第一落”的坎坷与启示》,傅伯言、余伯流《邓小平在中央苏区坎坷经历的启示》,杨国栋《邓小平在革命战争年代从容应对经济难题》,张翼《试论邓小平尊重民意的调研作风》,刘高平《邓小平担任苏区县委书记的前前后后》,徐万发等《论中央苏区时期的毛泽东与邓小平》,李蓉《试析邓小平率红七军在赣南崇义开展的群众工作》。

从上述研究概况看,2000年以后,对于邓小平在中央苏区时期的革命活动与思想研究的论著相对较少,研究的论文较多。

二、研究的主要成果

史学家这些著作和文章主要是围绕《邓小平自述》的四个阶段来展开研究的,涉及邓小平担任瑞金县委书记期间纠乱肃“社会民主党”错误、担任会寻安中心县委书记建立巩固的红色区域、反“罗明路线”逆境中据理力争、忍辱负重主编《红星》报等方面的情况。其中有的论文论著说的不全,有的说的比较全面;有的比较实事求是,有的则存在拔高的倾向。还有文章对邓小平的经济思想、调研作风、群众工作、与毛泽东的关系等作了论述。

(一)分四个阶段进行介绍

1.担任瑞金县委书记时期

1931年8月,邓小平从上海来到瑞金。当时的瑞金,正值时任县委书记的李添福大肃“社会民主党”,严重破坏了革命势头。在“与上级没有取得联系”的情况下,鉴于当时瑞金的复杂形势和邓小平的资深经历,中共赣东南特委书记谢唯俊、中央派赴苏区工作干部余泽鸿和苏区中央局巡视员霍步青商议,一致推选邓小平担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名正言顺地开展工作,以求尽快稳定瑞金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秩序。在谢唯俊的大力支持下,邓小平和霍步青、金维映等人深入瑞金调查乱肃“社会民主党”的真相,并采取行动,坚决纠正了李添福等的错误和罪行,最后召开公审大会予以处决,并为受迫害的干部群众平反。根据这些历史事实,黄少群《邓小平在中央苏区(上)》认为,邓小平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勇敢地站出来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地纠正肃反扩大化错误并取得重大战果的,这不仅在党的历史上而且在国际共运史上都是首例。*黄少群:《邓小平在中央苏区(上)》,《百年潮》2004年第6期,第10页。

由于肃反扩大化得到彻底纠正,瑞金全县的政局迅速稳定,干部、群众的革命积极性也随之高涨起来。紧接着邓小平以果断的工作作风,狠抓瑞金县的各项建设工作:一是狠抓政权建设,二是培育和训练本地干部,三是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四是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创办了瑞金县委机关报《瑞金红旗》。全县政局稳定,形势越来越好。由于邓小平的出色表现,瑞金呈现的一片大好形势,吸引了毛泽东等的注意力,促使苏区中央局和红军总部领导毛泽东、朱德等将原想在长汀举行的全国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改在瑞金举行,并将中央临时政府设在瑞金。瑞金也改名“瑞京”,成了苏维埃中国的第一个红色首都。以上对邓小平在担任瑞金县委书记开展革命活动这段历史的叙述与邓小平《我的自述》精神基本一致,评价也比较恰当。

龙观华《邓小平在中央苏区反“左”倾斗争的历史经验及其借鉴意义》指出:纠正肃反“社会民主党”的错误、及时处理“左”倾错误影响下的冤假错案的具体实践,体现了邓小平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得出了一条经验,即在对待党内错误时,必须实事求是,有错必纠,果断平反冤假错案。运用这一历史经验,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在改革初期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龙观华:《邓小平在中央苏区反“左”倾斗争的历史经验及其借鉴意义》,《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92页。

倪良端《邓小平在中央苏区瑞金》提到邓小平在瑞金时建立防治腐败机制,提倡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并率先垂范;他选拔了一批党性强、作风正的干部充实县委监察机关,加强党内监督力度;为节约粮食支援前线作战的红军,邓小平要求每月节约粮食15市斤。他以稀饭充饥、红薯填肚,带头捐出节约的粮食。刘高平《邓小平担任苏区县委书记的前前后后》也提到了邓小平大刀阔斧惩治腐败、不徇私情的举措。冯都《苏区“京官”邓小平》也专门列一节内容介绍邓小平倡导廉政新风的举动。

2.担任会昌中心县委书记时期

关于在会寻安担任中心县委书记后的工作,现有研究存在着不同观点。

首先是把邓小平从瑞金调到会昌任县委书记是委以重用还是贬低,对这一问题学界看法不一。余伯流《邓小平在中央苏区“第一落”的坎坷与启示》一文指出,邓小平在担任瑞金县委书记10个月后,于1932年5月下旬调任会昌县委书记,他二话没说,策马赴任。*余伯流:《邓小平在中央苏区“第一落”的坎坷与启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76页。刘若飞在《邓小平中央苏区活动述评》一文中指出,1932年7月,邓小平出任新成立的会昌中心县委书记(亦称会寻安中心县委书记),会寻安县委所在地筠门岭系赣粤闽三省咽喉重镇,会寻安为中央苏区的南方屏障,邓小平肩负重任,开创了苏区南线建设的新局面。这似乎有重用邓小平之意。*刘若飞:《邓小平中央苏区活动述评》,《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第10页。而刘高平在《邓小平担任苏区县委书记的前前后后》中说:1932年5月,邓小平被告知调离瑞金,去偏远的会昌,接替古柏担任会昌县委书记。从苏区京都到边地,无疑是邓小平政治生涯的一次转折。倘若说1933年的反“江西的罗明路线”是邓小平政治生涯的第一次磨难、第一次打击,那么,此番变动就是第一次政治打击的前奏。*刘高平:《邓小平担任苏区县委书记的前前后后》,《湘潮》2004年第5期,第7页。其他学者的文章对这个问题都避而不谈,一笔带过。

其次是邓小平在担任会昌中心县委书记期间所做工作的效果如何。李安亮的《中央苏区时期的邓小平》指出,在敌我力量如此悬殊的情况下,邓小平从会寻安三县所处的边区实际出发,坚持正确的斗争方略,在党的建设、扩大红军、作战方针等一系列问题上,采取适合边区特点的有效措施,迅速扭转了被动局面,使南方战线的形势在很长一段时间较为稳定。*李安亮:《中央苏区时期的邓小平》,《党史博彩》2003年第8期,第5页。其他学者也是持类似赞誉的观点。但黄少群的《邓小平在中央苏区(上)》基于邓小平《我的自述》的记载,认为邓小平受限于时局,在那里的工作“未能打开局面”。这就是基本的事实。但目前所见国内出版的邓小平传记类书籍中对这一段的描述,均与邓小平自述大相径庭,将他在会昌地区工作的成绩和作用夸大到完全不适当的程度,远远背离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他认为,一些书籍作者习惯性地对领导人工作“拔高”,以及故意编造理由以否定“左”倾的错误,是夸大这段历史的原因。但不能以此忽略邓小平当时所做的一些工作。比如,傅伯言、余伯流《邓小平在中央苏区坎坷经历的启示》指出邓小平积极发展党组织和地方武装、开展土地革命、推销公债、密切联系群众等工作。基于邓小平《我的自述》和其他史实资料,本人赞同黄少群的《邓小平在中央苏区(上)》的观点。

3.反“罗明路线”受打击时期

对邓小平被划为“江西罗明路线”并遭到打击这段历史的叙述:李安亮等《中央苏区时期的邓小平》一文概述,1932年11月,以国民党第三军为主力的部队大举进犯中央苏区的南方战线,在敌军大举进攻下,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寻乌县城失守,被广东军阀占领。这就是所谓的“寻乌事件”。面对强敌的进攻,邓小平采取适合边区实际的斗争策略,以坚壁清野、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打击敌人。1933年3月,博古等左倾路线领导人抓住“寻乌事件”,诬陷会昌中心县委执行的是“单纯防御路线”,拉开了会寻安反对“江西罗明路线”的序幕,对邓小平施以“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乃至流放。这个问题是学者在论文论著中论述的重点,以上资料中单独研究这个问题的就有6篇文章。大部分学者都有类似的叙述。

对邓小平被划为“江西罗明路线”并遭到打击的原因介绍:刘若飞《邓小平中央苏区活动述评》指出,邓小平到达中央苏区后,在实际工作中意识到“洋房子先生”的教条主义领导不符合中国的实情。所以,在革命道路上,他反对当时“左”倾中央提出的攻打赣州、向中心城市发展的错误指示,认为红军应留在苏区清除地主土围子,巩固农村根据地,积蓄革命力量;在军事战略上,邓小平反对“左”倾领导提出的“堡垒战”,坚持毛泽东倡导的“诱敌深入”,把敌军引到群众基础好的苏区举而歼灭之;在土地革命问题上,认为应考虑边区的实际,不宜提出过高要求,等等。*刘若飞:《邓小平中央苏区活动述评》,《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第12页。邓小平的这些正确思想及实践,被“左”倾领导视为全面推行“左”倾政策的严重障碍。徐万发等《论中央苏区时期的毛泽东与邓小平》中指出,由于受毛泽东的影响,及在第四次反“围剿”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邓小平认为革命需要转移到农村去,并坚持毛泽东“游击战”、“运动战”的军事方针,等等。徐万发等人认为,毛泽东和邓小平在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军事路线上有着认同,而这些思想主张与“左”倾路线相悖,成为了邓小平受反“罗明路线”打击的根本原因。大部分学者在文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反“罗明路线”的实质:马于强《邓小平与中央苏区的反“罗明路线”》指出这场所谓的反“罗明路线”的斗争,实质上是在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政府的主持下,以王明“左”倾冒险主义为基本理论的错误斗争,是一场由“左”倾领导者错误发动的、矛头直指毛泽东正确路线的错误的党内斗争,其目的是清除各种阻力以使“左”倾错误路线在中央苏区得到贯彻执行。“就是要使毛泽东在地方、党里和红军里的威信扫地。”*马于强:《邓小平与中央苏区的反“罗明路线”》,《党史文苑》(学术版)2005年第14期,第19页。

关于邓小平是“毛派”的观点:余伯流《邓小平在中央苏区》谈到,中央苏区时期的邓小平,根本不是什么“毛派”,而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楷模,正如他后来所言:“比较正确地说,我是实事求是派。”“三十年代在江西的时候,人家说我是毛派,本来没有那回事,没有什么毛派。”毛泽东曾多次提及中央苏区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1972年8月14日,毛泽东在邓小平的一封来信上批示,说邓小平“在中央苏区是挨整的,即邓、毛、谢、古四个罪人之一,是所谓‘毛派’的头子”。毛泽东几十年念念不忘中央苏区这段历史,在当时林彪身亡、周恩来病重的情势下,以一种特殊的深情将治国担纲的视线转向邓小平,写就了这个“8·14批示”。正是这个“8·14批示”,成为邓小平“文革”期间羁居江西三年后重返政坛、委以重任的重要因素。*余伯流:《邓小平在中央苏区》,《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年第4期,第26页。黄少群《邓小平在中央苏区(下)》中也有过类似的叙述。

邓小平逆境的风范与启示:在傅伯言、余伯流《邓小平在中央苏区坎坷经历的启示》指出,人们要从发生在中央苏区的反“罗明路线”斗争得到以下启示教益:要恪守信念,求真务实;要刚毅执著,坚忍不拔;要顾全大局,相忍为党;要坚持真理,服从组织。邓小平是继毛泽东之后我们党又一个坚持真理的原则性和服从组织的纪律性相结合的典范,又一个正确地进行党内斗争和正确地保持党内团结的典范。*傅伯言、余伯流:《邓小平在中央苏区坎坷经历的启示》,《江西日报》2004年9月4日,第T00版。

中央苏区反“罗明路线”的斗争,为我们党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余伯流《邓小平在中央苏区“第一落”的坎坷与启示》指出:首先,必须深刻认识“左”倾错误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的严重危害;其次,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正确开展党内斗争;再次,必须实行正确的干部政策,反对宗派主义。龙观华《邓小平在中央苏区反“左”倾斗争的历史经验及其借鉴意义》指出,长期与“左”倾错误的斗争,也为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敢于解放思想,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提供了经验。*龙观华:《邓小平在中央苏区反“左”倾斗争的历史经验及其借鉴意义》,《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92页。

4.任总政秘书长和主编《红星》报时期

对任总政秘书长一职,各种论文论著叙述与邓小平《我的自述》基本一致,认为“没什么实事可做,要求另调工作到《红星》报去当主编”(黄少群《邓小平在中央苏区(下)》)。

邓小平主编《红星》报期间,《红星》报呈现出一定的特色。赵宝云《邓小平主编红星报的历史功绩回溯》一文指出:一是重视党和红军的理论武装工作,有针对性地指导党和红军的理论学习;二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设法宣传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三是坚持围绕行军作战这一红军的中心工作开展宣传教育;四是重视对红军纪律和法制建设工作的宣传;五是重视红军的文化工作,活跃部队的文化生活;六是重视对军民关系工作的宣传,及时反映人民支持红军、红军热爱人民的军民关系。*赵宝云:《邓小平主编红星报的历史功绩回溯》,《军事历史研究》2005年第1期,第41页。李贞刚《红星报在中央苏区的历史贡献》指出,《红星》报的特色为:内容的针对性——坚持党的宣传舆论正确导向;形式的多样性——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历史的真实性——热情报道闽西的“温坊战斗”。

邓小平主编《红星》报的历史功绩:李贞刚《红星报在中央苏区的历史贡献》指出,邓小平同志在中央苏区的丰功伟绩以及《红星》报卓有成效的影响,也在中国革命史和新闻报刊史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刘畅《让红星永远闪亮——邓小平与红星报的结缘始末》谈到,《红星》报给历史留下了巨大的财富,为邓小平文化动力观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实践经历。邓小平在办《红星》报的实践中,认识到文化宣传对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邓小平的敬业精神将成为人们永久的楷模。*刘畅:《让红星永远闪亮——邓小平与红星报的结缘始末》,《兰台世界》2008年11月上半月,第64页。黄少群《邓小平在中央苏区(下)》指出,除了坚强的党性表现外,邓小平办《红星》报所体现出来的那种敬业精神和他所创造的工作业绩,将会成为人们永久的楷模。刘若飞《邓小平中央苏区活动述评》指出,经过邓小平的艰辛努力,《红星》报被誉为“战士的良友”、“革命战争的一支有力喇叭”,为红军的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作出了出色的贡献。

(二)专题研究的情况

除了以上四个阶段的研究,还有学者从以下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

1.深入群众的工作作风。李蓉《试析邓小平率红七军在赣南崇义开展的群众工作》指出,崇义工作期间是邓小平在赣南探讨开展群众工作的一个重要时期,对我们今天做好群众工作仍有许多启示。*李蓉:《试析邓小平率红七军在赣南崇义开展的群众工作》,《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第38页。张翼《试论邓小平尊重民意的调研作风》指出,1931年8月,邓小平在调研瑞金县肃清“社会民主党”工作时,自觉坚持充分尊重民意、正确集纳民意的调研作风。

2.应对经济难题。杨国栋《邓小平在革命战争年代从容应对经济难题》中指出,邓小平担任会昌中心县委书记时,当时的会昌地区地处山区,经济欠发达,在这种情况下推行经济发展“五策”:恢复和发展了手工业,建立制药厂和军需厂,发展农业生产,提前超额完成发行公债券任务,改革地方税制等。他为苏区中央政府和红军度过经济难关作出了积极贡献。

3.毛泽东与邓小平的关系。徐万发等《论中央苏区时期的毛泽东与邓小平》谈到,毛泽东与邓小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领导人,两人的长期合作基础奠定于中央苏区时期。文章主要论述在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与邓小平以务实的精神,在中国革命的认识和实践上对中国革命的诸多问题达成了共识,也建立了真诚的同志关系。这种关系的确立,对以后中国革命道路的形成影响巨大,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发展树立了典范。*徐万发、李宗奇、刘红延:《论中央苏区时期的毛泽东与邓小平》,《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第15页。

综上所述,目前研究成果,关于邓小平在中央苏区时期的研究,大多是对历史的描述,甚至在某些史实上还产生了一些分歧。历史描述的部分,也基本是分成以上四个阶段的内容,大同小异,主要阐述了邓小平在中央苏区做了什么、主张什么,比较浅层,深度不够。由此可以看出,研究者对这段历史重视程度不足,其次对这段历史缺乏足够深入的研究。

三、有待深入扩展研究的几个问题

在对前述作者研究文章进行分析后,我觉得下列几个问题还有待深入扩展的研究。

(一)对会寻安中心县委书记这一段历史,有待进一步探究

对于会寻安这一段历史,我认为目前大多数学者的论文论著,均与《邓小平自述》大相径庭,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拔高,以胡利国主编的《邓小平全传》为突出代表。这里的关键问题是,研究是尊重邓小平的《自述》中的基本精神,还是以学者们的新评论为准。

(二)对把任“京官”的瑞金县委书记的邓小平突然派去担任会寻安中心县委书记的原因,有待深究

对于这个任职变动,在现有的资料上叙述不多,很多是一笔带过,但也存在两种观点:刘若飞《邓小平中央苏区活动述评》在文中有重用邓小平之意;刘高平在《邓小平担任苏区县委书记的前前后后》中明确指出从苏区京都到边地,无疑是邓小平政治生涯的一次转折。任职变动的原因和意图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研究的广度可以深入扩展

一是邓小平中央苏区工作表现出的“全局观念”。邓小平到苏区后,围绕着当时全党的中心工作“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开展思想政治、经济、农业、宣传等工作,服从和服务于党的工作全局。在受到磨难和挫折时也以大局为重,服从组织安排。作为党的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全局观念,是非常重要的。二是邓小平在中央苏区时期显示的人格魅力和政治家的风范。他的思想敏锐,他的政治成熟,他在工作中的实事求是原则,他与毛泽东在路线和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的一致性,他的领导才能和卓越才干,他的光明磊落的思想品格,他的关心群众疾苦的情怀。研究、探讨邓小平在中央苏区那段艰难岁月中表现出的人格魅力和政治家的风范,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基础的认识。三是对邓小平在苏区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廉政思想研究不多,只有四篇文章,大有研究的空间。

综观目前的研究,多是叙述性的,有的是纪实性的,缺乏分析和研究;叙述偏重于讲过程,纪实偏重于讲故事,容易落笔,不费力气。因此我建议,史学专家今后应对邓小平这段历史多做深入研究,可以从上述三个方面多写论述性文章,将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才能充分发扬邓小平的革命和思想精神,才能发挥它更多的启迪作用。

责任编辑:魏烈刚

Literary Review of Deng Xiaoping's Revolutionary Activities and Thoughts during the Era of Central Soviet Area since 2000

Deng Xingjun

Abstract:Since 2000, with the discovery of new historical, the use of new methods, the observation of new perspectiv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rea, the related researches which focused on Deng Xiaoping's revolutionary activities and thoughts during the era of Central Soviet Areas has emerged new great achievement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and inspira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this paper tries to make a brief analyze on the related researches about Deng Xiaoping's revolutionary activities and thoughts during the era of Central Soviet Areas from their current situation, tendency and weaknesses.

Key words:Central Soviet Area; Deng Xiaoping; literary review

DOI:10.16623/j.cnki.36-1341/c.2016.01.012

作者简介:邓幸俊,男,赣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江西赣州341000)

猜你喜欢

中央苏区研究综述
赣州市审计局组织干部职工参观《中央苏区青年运动史》图文展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儿童旅游研究综述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微学习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