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研究综述

2016-02-03陈始发

苏区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脉络展望综述

陈始发 张 勇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研究综述

陈始发张勇

提要: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块著名的根据地,深入研究其发展历程、建设、特点及创建领导人的事迹、思想、贡献等,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从建国开始,学术界对该根据地的研究历经起步、持续深入、坚守与创新三个阶段,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大致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关于根据地名称与构成范围的研究;二是关于“方志敏式”根据地内涵、特点及其历史地位的研究;三是关于方志敏与根据地的建设研究;四是关于根据地创建与发展的社会环境研究。当前,根据地研究迎来难得的机遇期,可以从加强不同根据地之间的比较研究、加强对历史纵深的研究、加强革命史与民国史的会通研究、加强法制建设研究等四个方面入手,将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研究推向深入。

关键词:闽浙赣革命根据地;脉络;问题;展望;综述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又称赣东北或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曾被中华苏维埃中央人民政府授予“苏维埃模范省”称号,被毛泽东誉为“方志敏式”、“有很好的创造”、“是坚强的苏维埃阵地”。学术界对于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给予了长期的关注,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为深入推进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研究,本文试就学术界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一、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研究的大致脉络

(一)起步阶段

自建国起至改革开放之初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研究起步阶段。主要代表作有《伟大的方志敏同志》(江西人民通俗出版社1953年)、《回忆方志敏同志》及《修订本》(江西人民出版社1957年、1958年)、《方志敏战斗的一生》(工人出版社1958年)、《赣东北苏区革命斗争史资料》(上饶地委1958年)、《方志敏》(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方志敏》(江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赣东北苏维埃创立的历史》(人民出版社1980年)、《回忆闽浙皖赣的革命斗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这些论著主要回忆了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历史,介绍了根据地主要领导人方志敏以及其他重要当事人的战斗历程。这时期,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仅仅停留在对革命经历者和参与者的回忆录撰写或对革命时期保存下来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阶段,虽然为后面的研究工作初步奠定了基础,但真正的研究工作尚未开始。

(二)深入持续阶段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通过以后,全国兴起了学习和研究党史的热潮。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研究工作真正兴起,并持续深入至新世纪初。主要表现为:

一是基础性史料整理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的代表作有:《战斗在闽北》(福建建阳地委、文化局1983年)、《闽北党史文献》(福建建阳地委、档案馆1984年)、《从闽北到皖南·革命回忆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方志纯革命回忆录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闽浙赣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选编》(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年)、《闽浙赣苏区工人运动史料》(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余江春秋》(余江县委党史办1991年)、《横峰文史资料》(横峰县政协文史委1993年)、《闽浙赣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方志敏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等等。以《方志敏文集》为例,共收入44篇原作,分上、中、下三篇,包括方志敏狱中文稿、方志敏关于农民运动和根据地建设方面的著述以及早期部分文艺作品,成为推进闽浙赣根据地研究的重要资料。1989年,方志纯在“从赣东北党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谈如何对待历史资料”的谈话中明确指出:一是既要广泛搜集,又要突出重点;二是既要研究死资料,又要尊重活资料;三是既要不断发掘,又要仔细鉴别。*方志纯:《从赣东北党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谈如何对待历史资料》,《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3期,第3-6页。这为我们对史料的占有和研究提供了借鉴。

二是闽浙赣根据地通史和专题类研究工作大力推进。通史类著作有:《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史稿》(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闽北革命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上述著作对于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崛起的前奏,根据地的创建、壮大和丧失历程,根据地的组织、军事、政权、经济、文化建设以及根据地的特点等展开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全景式研究。

专题类研究逐渐深入,主要有:人物研究,如《方志敏传》(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方志敏将军传》(解放军出版社1983年)、《黄道传》(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政权建设研究,如《闽浙赣苏区的廉政建设》(上饶师专学报1989年)、《赣东北苏维埃政权建设的经验教训》(上饶师专学报1996年);土地建设研究,如《略论闽北苏区土地革命》(党史研究与教学1982年)、《赣东北根据地的土地税》(上饶师专学报1989年);文化建设研究,如《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述评》(华东交通大学学报1986年)、《论闽北苏区的报刊文化活动》(党史研究与教学1990年)、《闽浙赣苏区的文化生活》(历史大观园1991年);经济建设研究,如《闽浙赣苏区的经济建设述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年)、《试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南昌大学学报1988年)、《闽浙赣苏区财政经济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闽浙赣革命根据地货币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年)、《闽浙赣根据地的金融》(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工人运动、劳动保护、法制建设与报刊等研究,如《从<工农读本>看闽浙赣苏区的若干政策》(江西社会科学1988年)、《论闽北苏区法制》(福建党史月刊1991年)、《闽浙赣苏区法制建设的成就和基本经验》(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

三是形成了一支较为稳定的研究队伍。中坚研究力量大多为当年革命的参与者和亲历者,江西、福建、浙江等地高校、科研院所的学者和相关政府部门的研究人员。其中,方志纯以其特殊的地位呼吁加强根据地史研究,并为研究工作者提供了扎实的回忆资料。唐志全、陈学明、杨子耀、陈群哲、余伯流等学者十几年来潜心于闽浙赣根据地研究,全方位地展示了根据地风貌。

(三)坚守与创新阶段

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于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研究进入新的阶段。虽然学术界对于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关注度一度明显降低,但随着红色文化研究的兴起,不少年轻学者充实到研究队伍当中。新阶段的学术成果继续坚守传统领域的研究,如政权建设、廉政建设、文化建设、执政能力、劳动保护等研究,代表性成果有《方志敏与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南昌大学学报2000年)、《“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论方志敏在赣东北苏区时期的执政思想》(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闽浙赣苏区的党风廉政建设》(中华魂2008年)、《方志敏主政赣东北时的劳动保护》(档案春秋2012年)、《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和土地革命》(观察与思考2014年)、《红色赣东北》(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闽浙赣根据地的社会教育及其当代启示》(党史文苑2014年)。值得关注的是,该时期的研究还呈现两个阶段性特点:一是特别注重革命精神的开发利用研究,如《方志敏思想与精神品质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方志敏研究文丛1、2》(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年、2013年)、《方志敏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论方志敏民生思想的产生、内涵及真谛》(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方志敏<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一文的群众观》(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二是特别注重融通革命史与民国史,借鉴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从而推动闽浙赣根据地研究悄然进入范式转换与质量提升阶段,代表性成果有《乡村社会中的革命——以赣东北根据地为研究中心(1924-1934)》(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乡村革命的源起与知识分子群体:以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为中心的考察》(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

二、讨论的主要问题

(一)关于根据地名称与构成范围的研究

根据行政区划为根据地命名,是根据地普遍遵循的原则。随着根据地构成范围的改变,名称也相应改变。但是,在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研究中,关于闽浙赣根据地的形成问题历来说法不一,赣东北革命根据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这三个互有联系而又各具不同含义的名称在使用上常被混淆,使人们对根据地的范围、大小及发展历程无法给出准确定义,不利于根据地研究工作的开展。相关观点主要表现为:

一是部分学者在研究中未将安徽皖南地区划入根据地范围,名称采取传统的“闽浙赣”说法。刘晓*刘晓:《试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党史研究与教学》1983年第8期,第22-27页。、郑德荣*郑德荣:《国共政权十年对峙史(1927-1937)》,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74-75页。分别研究了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过程,认为根据地由赣东北和闽北两块革命根据地组成。夏道汉、陈立明认为信江和闽北两块苏区的汇合,标志着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后来发展成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夏道汉、陈立明:《江西苏区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4-168页。而作为权威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一书,对闽浙赣根据地的建立过程着墨不多,并未提及根据地涉及安徽地区,仅表述为“赣东北根据地扩大到闽北、浙西等地,形成闽浙赣根据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1921-1949)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278-279页。。

二是部分学者研究得出根据地包含皖南、浙西地区,明确使用“闽浙皖赣”这一名称。他们认为赣东北、闽浙赣、闽浙皖赣只是根据地不同阶段的名称,之间是历史阶段的前后发展关系。潘靖五采用“闽浙赣(皖)”,认为皖南、浙西等部分党组织也受赣东北省委的领导,直至省苏维埃政府成立,闽、浙、赣(皖)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潘靖五:《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史略》,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114-131页。罗时平认为,皖南地区的苏维埃运动是闽浙赣省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不被人重视,重要原因在于根据地的名称在使用上的错误,因此闽浙赣省红色区域完整准确的名称应该是“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罗时平:《赣东北、闽浙赣、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名称辨析》,《求实》1989年第9期,第38-39页。

三是部分学者认同闽浙赣根据地的范围包括安徽部分地区,但是出于习惯,在研究中仍沿用“闽浙赣”这个名称。赖仁光研究认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位于闽浙皖赣四省交界的广大区域,以赣东北为中心,包括闽北、浙西、皖南。*赖仁光:《闽浙赣根据地的创建及其地位和作用》,厦门“中国现代史学会第三届年会”论文,1983年。唐志宏、谭继和明确提出苏区中心区域及周围的游击区包含安徽地区的婺源、邪门、东流、秋浦、休宁、太平、泾县,闽浙赣苏维埃区域发展的大体轮廓是“由弋横而信江,由信江而赣东北,由赣东北而闽浙赣”。*唐志宏、谭继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史稿》,成都出版社1993年版,第165-168页。唐志全、陈学明认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先后由赣东北、闽北、化婺德、信抚、皖赣、皖南等大小6块苏区组成。苏区和游击区先后包括赣、闽、浙、皖四省边界五十多个县。*唐志全、陈学明:《“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其实,早在1982年10月,江西省社联、江西省党史学会、上饶地区社联在弋阳联合召开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史首次学术讨论会,集中讨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名称和形成问题,一致认为,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称“赣东北”;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称“闽浙赣”;邵式平、汪金祥等在延安编写的地方党史中称“闽浙皖赣”,这三个名称都是正确的,分别反映了根据地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的形势,即根据地的发展状况。*曾丽雅:《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史首次学术讨论会情况综述》,《社会科学研究资料》1983年第4期,第2-5页。沙健孙采信这一观点,认为三个名称都是正确的,因为它反映出了根据地的发展历程,由弋横而信江,由信江而赣东北,最后由赣东北扩大到闽浙赣乃至闽浙皖赣4省边界地区。*沙健孙:《中国共产党通史第3卷·掀起土地革命的风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32-134页。唐志全、陈学明也认同这个观点,并认为现在统一称之为“闽浙赣”更为恰当,因为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讲到当时全国13块革命根据地时是称为“闽浙赣”的。*唐志全、陈学明:《“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研究》,第1页。

随着研究的愈加深入,关于根据地的名称和构成范围的认识已愈加清晰,逐渐有了定论,大家普遍认为在肯定皖赣、皖南、浙西的斗争都是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基础上,基于习惯考虑,继续沿用“闽浙赣”名称。因此,本文遵循习惯,使用“闽浙赣”这一历史性称呼。

(二)关于“方志敏式”根据地内涵、特点及其历史地位的研究

毛泽东在总结红军和根据地的初创经验时,总结出了“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贺龙式、李文林式”的根据地模式。这几种革命根据地模式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有共同规律,又有各自特色。其中,关于“方志敏式”根据地的内涵、特点及历史地位的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

关于四大根据地的共性,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论述的很清楚,指出“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8页。从历史上看,“武装夺取政权”是土地革命时期各革命根据地创建的共同特点,各根据地革命形态基本一致。学者总结根据地的共性没有脱离毛泽东当初的论断,如余伯流认为根据地的共同之处就在于,都是以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位一体”的内涵为创建和发展根据地的基本形态的。*余伯流:《方志敏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及其深远影响》,《江西社会科学》1999年第8期,第57-64页。唐志全、陈学明认为毛泽东指出了“工农武装割据”几种形式的共性在于,都有革命根据地,都有一条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路线。*唐志全、陈学明:《“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研究》,第26页。胡松、郑良军对“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李文林式”这三种革命根据地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这三种根据地模式的基本内容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在土地革命战争的初期出现的,都是“工农武装割据”,都是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方面的结合。*胡松、郑良军:《“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李文林式”革命根据地的比较研究》,《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3期,第58-61页。虽然几大根据地有其共同特点,基本内容完全一致,但在如何实现“武装夺取政权”的途径上,斗争策略和发展路径有所区别,各自都有自己的创造,有自己的特色,有不同的历史地位。

关于“方志敏式”的内涵、特点和历史地位,有多种说法。最早概括出闽浙赣根据地精神内涵的是方志敏本人,他在狱中所写的《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中讲到“苏维埃模范省荣誉”时总结了“五种精神”:民主、创造、进步、刻苦、自我批评,同时论述“苏维埃政府亲密的与工农群众联成一片,群众认为苏维埃是自己的”,*方志敏:《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81-84页。延伸出“工农群众联成一片”的精神,算起来有“六种精神”。虽没有提出“苏区精神”这个概念,但方志敏所言实际上就是对苏区精神基本内涵的概括与总结,成为学术界比较主流的说法。余伯流、何友良采信同样观点,并进一步认为上述各个方面就是赣东北苏区得到“毛主席称许”、被誉为“苏维埃模范省”的基本原因。*余伯流、何友良:《中国苏区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02页。左进亮、左玮也有类似论述,认为“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据地是艰苦创造、清正廉明、民主法制、激情创业、欢乐祥和、无私奉献、引以自豪的根据地。*左进亮、左玮:《这里曾是“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据地》,《党史文汇》2012年第2期,第25-28页。本人认为,学者们的概括其实仅仅是对上述“六种精神”的拓展阐述,其核心内涵还是相通的。

部分学者从根据地创建模式的角度总结出“方志敏式”根据地的内涵,如罗时平、裴建勤深入研究了方志敏思想与精神品质,认为“方志敏式”根据地的内涵表现为:坚持有根据地的斗争,有计划地建设政权,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形成“三位一体”的人民武装体系。*罗时平、裴建勤:《方志敏思想与精神品质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8页。

对根据地特点的研究一直是焦点。方志纯曾撰文浅论“方志敏式”根据地,认为“这块根据地主要是具有独创性、开拓性、自立性、灵活性等特点”,*中共戈阳县委员会、戈阳县政府:《方志敏印象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4-69页。这“四性”概括是十分深刻的。余伯流深入研究了“方志敏式”根据地的特色,总结了赣东北根据地的几大显著特征,表现为:是以“农民革命团”的组织形态创建革命武装和红色政权的,为其他根据地所不曾有;在初创阶段就“特别注重土地问题”,实行了正确的土地政策;在军事斗争中创造了一整套颇有特色的战略战术原则;独立自主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经济文化建设。*余伯流:《方志敏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及其深远影响》,《江西社会科学》1999年第8期,第57-64页。胡松、郑良军研究认为“方志敏式”属于固定区域公开割据形式,是依靠农民武装起义建立根据地,然后再创建正式红军来巩固革命根据地,它的发展主要是靠组织地方的武装起义。*胡松、郑良军:《“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李文林式”革命根据地的比较研究》,《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3期,第58-61页。

对根据地的特点和历史地位的研究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唐志全、陈学明深入研究了“方志敏式”根据地的特点和历史地位,总结其特点为:赣东北走上“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是比较自觉的;创造了一种先依靠群众武装建立根据地,再建立正式红军的开辟革命根据地的新形式;根据地的发展主要是通过武装斗争和白区工作的结合,逐步组织地方武装起义,一块一块地、波浪式地向前推进的;根据地一开始就明确提出了“建立劳农政府,平债均分田地”的纲领;在土地革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正确的土地政策;根据地在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军事建设,特别是在经济建设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有很好的创造。总结其历史地位为:根据地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立较早且比较巩固,是当时全国六大苏区之一;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中央苏区的“有力的右翼”和东北屏障;被誉为“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模范省”,为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及其理论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唐志全、陈学明:《“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研究》,第26-60页。这是迄今为止关于根据地的特点和历史地位较为系统、全面的概括。廖信春、万振凡为此专门作了点评,认为唐志全、陈学明形成了较为精确的关于“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特点和内涵的界定。*廖信春、万振凡:《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史研究的重大突破——评<“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7期,第252页。罗时平、裴建勤也重点论述了“方志敏式”根据地的历史地位,总结为六个方面:全国六大苏区之一,中央苏区右翼的有力屏障;为配合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作出了重大贡献;高举民族解放的抗日旗帜,掩护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根据地的游击战争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支撑点;方志敏创建根据地的斗争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革命道路理论;闽浙赣根据地造就和培养了一大批治党、治国、治军的人才。*罗时平、裴建勤:《方志敏思想与精神品质研究》,第28-31页。易绍林、黄芳萍认为方志敏创立的革命根据地极富“方志敏式”特色,在坚持武装斗争的前提下,波浪式地发展革命政权,忠心实意地关心群众利益,采取灵活多样的斗争策略,高度重视军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红军干部的培养,从而把赣东北苏区建设成为“苏维埃模范省”。*易绍林、黄芳萍:《论“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的特色》,《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95-98页。

大部分学者未直接概括根据地的特点及历史地位,更多的是从根据地的地缘优势以及根据地军民的斗争、根据地的建设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根据地的作用和贡献。赖仁光认为:闽浙赣根据地为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和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作出了重大贡献;促进了闽浙赣地区的革命斗争,播下了革命火种,为闽浙赣最后解放奠定了基础;有力地配合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成为中央苏区坚强的一翼;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共产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赖仁光:《闽浙赣根据地的创建及其地位和作用》,厦门“中国现代史学会第三届年会”论文,1983年。徐公喜总结了赣东北苏维埃政权建设的经验,认为苏维埃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体现了“方志敏式”根据地的鲜明特点,使赣东北苏维埃政府成为了一个廉洁奉公、密切联系群众的“模范苏维埃省”。*徐公喜:《赣东北苏维埃政权建设的经验教训》,《上饶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第63-69页。《中国革命老区》一书论述了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和重大贡献,认为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丰富了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党的建设、人民军队建设、根据地建设的理论,对形成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中国革命老区》,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120-122页。杨树标研究认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靠近中央革命根据地,又地处闽浙皖赣四省交界点,牵制着敌人,直接援助了中央革命根据地,有着显著特色。*杨树标:《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第58-64页。

部分学者从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廉政建设、文化建设、法制建设等某一方面论述根据地的特点和历史地位。如陈群哲认为闽浙赣苏区通过卓有成效的经济建设,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支援了革命战争,与国统区的经济浩劫,人民啼饥号寒,实是一个明显的对照。*陈群哲:《闽浙赣苏区的经济建设述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年第2期,第97-103页。陈群哲还从领导克己奉公、为政清廉,制度上保证廉洁作风两个角度研究党风廉政建设,认为这是闽浙赣苏区成为当时六大苏区之一、中央苏区的东北屏障,多次击退敌人“围剿”的奥妙所在。*陈群哲:《闽浙赣苏区的廉政建设》,《上饶师专学报》1989年第4期,第38-40页。陈晓蓉对此加以深化,指出闽浙赣苏区能在四面白色包围中巍然屹立且各项工作蒸蒸日上,苏区范围不断扩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出色,苏维埃政权深受群众爱戴是重要原因。*陈晓蓉:《略论闽浙赣苏区精神文明建设》,《华东交通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第108-112页。唐志全、陈学明、黄德华高度概括了闽浙赣苏区法制建设的成就和经验,认为在短短的6年中闽浙赣苏区创造的法律、法规、条例等多达15件,门类齐全,初步建立了法律体系,有的法律不仅早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而且更为科学。*唐志全、陈学明、黄德华:《闽浙赣苏区法制建设的成就和基本经验》,《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第79-83页。陈荣华、余伯流、施由民等从经济建设的角度,认为正是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苏区军民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经济建设,从而以充裕的经济实力确保了军需民用,巩固了红色政权,维系了革命战争,“方志敏式”的“苏维埃模范省”的光荣旗帜才在赣东北大地上飘扬7年之久。*陈荣华、余伯流、施由民:《江西经济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13-620页。这些研究,没有正面总结出根据地特点和历史地位,而是立足某一方面深入分析根据地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所发挥的作用和作出的贡献。

(三)关于方志敏与根据地的建设研究

方志敏对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他的革命思想、革命精神实质和当代价值体现在哪里?长期以来,学者们围绕方志敏的个人事迹,深挖方志敏的思想,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

首先是关于革命道路的探索和选择问题。杨子耀认为在赣东北的具体条件下,采取波浪式向前扩大的策略,是创建“方志敏式”根据地的一个重要策略,是方志敏对土地革命战争的一个重要贡献。*杨子耀:《方志敏式的根据地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策略》,《江西社会科学》1981年第3期,第38-42页。余伯流认为方志敏总结了根据地斗争的丰富实践经验,并且进行了理论上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主张,特别是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发动群众举行武装暴动、正确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和巩固农村革命地、党的建设、苏维埃政权建设、红军的战略战术、开展群众游击战争、加强白区工作以及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的思想等理论主张,为探索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作出了理论上的贡献。*余伯流:《方志敏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及其深远影响》,《江西社会科学》1999年第8期,第57-64页。这充分说明,方志敏“对于中国革命的许多基本问题,如中国革命的性质、革命的动力、革命的转变等问题”,都是熟谙并有清醒认识的。*余伯流:《方志敏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及其深远影响》,《江西社会科学》1999年第8期,第57-64页。乃至建国后,毛泽东给出高度评价:“方志敏同志创建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方向路线是正确的。我们虽然不在一起,但我们的思想是一致的。”

很多学者从根据地建设的角度,总结了方志敏的历史贡献。唐志全、陈学明对方志敏关于苏维埃政权建设的思想和实践进行了研究,认为方志敏“有计划地建设政权”,为毛泽东总结出整套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路线作出了贡献;论述了苏维埃民主、创造、进步、刻苦、自我批评的五种精神,为苏维埃政权建设指明了方向;摸索出了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法,造就了一支坚强有力的苏维埃干部队伍。*陈学明、唐志全:《方志敏与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第66-70页。黄爱民研究认为方志敏在建立苏维埃政权、发展苏区经济、健全苏区法制、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艰苦的实践和探索,特别是创造性地主持制定了有关工商、外贸方面的政策和法令,有力地推动了闽浙赣苏区经济全面发展,为党执政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黄爱民:《论方志敏在赣东北苏区时期的执政思想》,《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53-57页。

支国华*支国华:《“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的职工运动》,《上饶师专学报》1989年第4期,第32-34页。、左进亮*左进亮:《方志敏与赤色体育运动——闽浙皖赣根据地纪事》,《党史纵横》1998年第5期,第22-23页。、方进平*方进平:《浅议闽浙赣苏区的教育建设与历史经验——兼谈方志敏对苏区教育的探索与贡献》,《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第51-54页。、何立波*何立波:《方志敏与闽浙赣苏区党报》,《炎黄纵横》2013年第6期,第18-19页。分别从开展职工运动、重视群众性赤色体育运动、制定苏区教育方针政策、发展新闻出版业等方面,论述了方志敏对苏维埃政权建立、巩固的特殊贡献。周适光、周重礼从土地法方面入手,深入研究了方志敏的苏区政策,认为其与其他苏区相比具有明显的独创性。*周适光、周重礼:《方志敏与赣东北苏区的分田平债》,《档案春秋》2005年第9期,第40-41页。陈占彪研究了方志敏主政赣东北时的劳动保护政策,认为方志敏主持的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的社会管理经验具有重要价值。*陈占彪:《方志敏主政赣东北时的劳动保护》,《档案春秋》2012年第12期,第38-39页。

有学者将苏区的廉政建设与方志敏个人的为政清廉会同研究,高度概括出方志敏的廉政思想。陈群哲深入研究了闽浙赣苏区的廉政建设,认为方志敏等人克己奉公、为政清廉,从制度上保证廉洁作风。方志敏以“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著称于世,成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光辉楷模。*陈群哲:《闽浙赣苏区的廉政建设》,《上饶师专学报》1989年第4期,第38-40页。胡兆保认为方志敏十分注意各级苏维埃的自身建设,领导发动了一场反贪污浪费斗争,具体做法为:建立和加强以工农检查部为中心的廉政机制;无情揭露和严厉惩处官僚腐化、贪污浪费等不良现象;加紧思想教育和舆论监督,严打苏维埃政府中存在的一些官僚腐化、贪污浪费、消极怠工、瞒田瞒税、违反苏维埃法令的坏现象。*胡兆保:《方志敏领导的闽浙赣省苏政府反贪污浪费的斗争》,《上饶师专学报》1989年第4期,第46-48页。这对今天我们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廉洁政府仍有借鉴意义。

通过对方志敏个人革命历程的深入研究,学者对方志敏的革命思想和精神气节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总结。余伯流高度评价了方志敏的历史地位及其深远影响,认为方志敏是被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是苏维埃中国“有很好的创造”、荣获“苏维埃模范省”称号的卓越代表,是饮誉共产国际、高举抗日救国旗帜“以身殉志”的民族英雄,是中国共产党人以“清贫”著称、廉洁自律的杰出楷模,是中华民族精神传统与共产主义思想理念融汇一体的优秀典范,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并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余伯流:《方志敏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及其深远影响》,《江西社会科学》1999年第8期,第57-64页。罗时平、裴建勤认为方志敏的狱中斗争,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共产党人大义凛然的生死观和为革命事业勇挑重担、勇担责任的革命家风范,而且还有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透过方志敏的农民革命、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苏区文学思想,提炼出方志敏的实事求是、爱国主义、清贫、奉献、创造精神以及强烈的公仆意识、高尚的情怀、务实的工作作风、完美的人格。*罗时平、裴建勤:《方志敏思想与精神品质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224页。江西方志敏研究会编辑的《方志敏研究文丛》把学术研究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是一部系统论述方志敏思想、精神和品质的专著,为深入了解方志敏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其中,杨子耀对方志敏精神进行了解读,概括为“爱国、创造、清贫、奉献”:爱国是核心,创造是精髓,清贫是灵魂,奉献是基石;既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是有机的整体。*苏多寿:《方志敏研究文丛1》,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年版,第38-42页。李康平研究认为方志敏精神的精髓在于“爱国、创造、清贫、奉献”,“具有坚定信念的爱国主义、清贫的工作作风、创造性的工作方式、忘我奉献的工作态度”。*李康平:《江西红色资源开发与教育研究——江西红色历史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74-277页。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方志敏全集》是一部凝聚着方志敏“崇高品格和浩然正气”的重要文献。余伯流从该书中概括出方志敏精神:忠贞爱国、恪守清贫、富于创造。*余伯流:《一个伟大的灵魂,一座伟岸的丰碑——写在<方志敏全集>出版之际》,《光明日报》2012年8月20日,第15版。

从现有研究可以看出,方志敏对根据地的创造是多方面的,对方志敏精神的总结由此呈现多样性。随着史料的不断挖掘、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视角的不断转换,研究空间也将不断扩展。

(四)关于根据地创建与发展的社会环境研究

随着社会史研究的升温,关于根据地创建与发展的社会环境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学者们的着眼点普遍落在对革命到底为何发生的追问上,包括完整了解这场革命,了解当年中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究竟怎样,革命知识分子在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如何。学者们运用社会史方法或现代化范式来研究苏区革命,表现出颠覆传统学术范式、抛弃宏大叙事、创新研究路径的探索精神,其研究成果不无创见、值得关注。

首先,是关于革命缘何爆发的争论。要完整了解这场革命,当年中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究竟怎样,是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学者们对农民土地占有状况进行了重新思考和研究,进而思索土地问题和共产革命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郭德宏在研究中强调,要把土地改革放到恰当的位置上,摆正它同革命的其他任务如武装斗争、政权建设、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关系,不能将其重要性加以夸大。*郭德宏:《中国近现代农民土地问题研究》,青岛出版社1993年版,第559-576页。黄道炫通过对东南地区的考察提出,革命和革命中心的形成并不一定和当地的土地占有状况有必然联系,也不能单纯用贫困来加以解说。农村革命形成的关键在于中共对农村的历史性介入,是特殊社会政治态势下各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黄道炫:《1920-1940年代中国东南地区的土地占有——兼谈地主、农民与土地革命》,银川“‘1920年代的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4年。随着新的研究视角的出现,我们也要重新思考闽浙赣根据地革命爆发的缘由,而不局限于土地矛盾的传统视角。

部分学者比较关注根据地社会环境和知识分子在革命中的特殊作用。陈德军以赣东北根据地为研究中心,研究了乡村社会中的革命。他认为,在农民社会中开掘、动用和锤炼革命的可能性,是以党自身强大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为基础的。这种领导和组织能力很大程度上源自和受制于农民社会内生的、精选的和造就的一批革命的精英和活动分子(先进分子)。越是拥有革命精英,其所构建和置身的革命组织框架越是严密有力,从农民社会中获取的革命可能性就越大。赣东北苏区没有强大军事力量作为支撑,而是通过具有本地身份背景的革命知识分子将革命引入农民社会,并以较低的“交易费用”借助乡村生活的纽带传播和发展革命。而赣东北之所以能够发起革命,一方面是因为赣东北社会基础的散沙化,为革命精英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则是中共的介入。从一开始方志敏等革命精英就利用了建立在人际之间长期面对面互动基础上有限的承诺,也利用了深嵌在地域性社会的其他资源。*陈德军:《乡村社会中的革命——以赣东北根据地为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77页。

这种以知识分子为切入点,深入研究革命精英在乡村革命中的历史作用的研究视角和观点,得到了部分学者的继续深化。黄道炫研究认为,苏维埃革命爆发和发展,是特殊社会政治态势下各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最关键的因素,还是中共对农村的动员。*黄道炫:《1920-1940年代中国东南地区的土地占有——兼谈地主、农民与土地革命》,银川“‘1920年代的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4年。之后,他进一步从革命和乡村社会的角度,深入分析了革命中的群众动员因素。*黄道炫:《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革命史研究及其趋向》,《史学月刊》2012年第3期,第126-127页。吴赘考察了乡村革命的源起与知识分子群体的关系,认为贫困只是革命的直接动力之一,主要由知识分子构成的革命领导群体的成功,表明中国乡村革命的源起有赖于一批受过先进教育、富有革命理想和对社会有所担当的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凭着日臻成熟的与农民联合的技巧、捕捉战机的敏锐性和高效的组织能力,架通了中国革命的“桥梁”——知识分子与农民的联合,成功地实现了革命走向农村的战略转移。*吴赘:《乡村革命的源起与知识分子群体:以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为中心的考察》,《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第69-73页。

一些海外学者如陶森德、霍夫海因茨、陈永发等也采取了同样的研究视角,陶森德的关注重点就放在苏区政治动员与民众政治参与的角度。*James R Townsend.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st China.Berkeley and Los Ang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7.霍夫海因茨把研究重点放在社会下层民众,研究中共如何吸引农村下层民众中的农民参加革命。*Roy H ofheinz.The Broken Wave The Chinese Communist Peasant Movement.Harved University,1977.而根据陈永发的研究,中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产生与发展实质是一批出身于农村却又在城市求学的、对马克思主义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与地方精英联合开展的一场政治运动,中共农村运动的不少领导人如澎湃、毛泽东、方志敏、张国焘等都在很大程度上有此特点。*程皖:《赣东北根据地史料整理与研究述评》,《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第23页。这种观点具有较大的说服力。

三、研究趋势展望

近30年来,海内外学术界对根据地史的研究,呈现出不断深入的总体态势,特别是由于研究视野的不断扩大,新的历史阐释方法得到运用,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持续拓展,人们认识根据地的深度和广度有了很大的突破。根据地史研究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第一,加强不同根据地之间的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法就是对物与物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异程度的研究与判断的方法。根据资料分析,“朱德毛泽东式”、“贺龙式”、“李文林式”、“方志敏式”是毛泽东提出的根据地四大模式,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有共同规律,又有各自特色。闽浙赣根据地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和系统,以其独特的贡献获得了重大的历史地位,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被授予全国唯一的“苏维埃模范省”光荣称号。但是,学者们对“方志敏式”的独特内涵和特色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法,没有将根据地的模式与其他根据地进行横向对比分析,挖掘根据地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目前,仅有胡松、郑良军对“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李文林式”革命根据地进行了比较研究,*胡松、郑良军:《“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李文林式”革命根据地的比较研究》,《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3期,第58-61页。贺平海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分别对“朱德毛泽东式”、“贺龙式”、“李文林式”、“方志敏式”以及“刘志丹式”的根据地发展道路特色进行了总结。*贺平海:《各具特色的苏区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实践》,井冈山“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2012年。随着新史料的发掘和新视角的引入,我们不能再停留于区域性、静态化研究,应该将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研究置于历史横轴上,与其他根据地进行多维度、全方位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理清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发展和实践脉络。

第二,加强对历史纵深的研究。通过对现有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研究学术成果的梳理可以看出,大部分学者对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研究视野局限在1927年至1938年,即根据地前期斗争到游击战争阶段,而没有将研究视野拉向1927年之前的大革命时期和1938年之后的后苏区时代,包括解放战争时期、建国时期,没有将这段历史置于整个近现代史中作宏观、整体的把握。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意识到,无论是组织形态、政治运作还是文化等各方面,苏区、抗日根据地及战后解放区与建国以后的中国有着太多的共性。根据地的发展始终是动态的,它的革命思想和实践也是动态发展的,它有哪些具体渊源,在后苏区时代及建国以后有没有得到继承和发扬,具体表现在哪里;方志敏、邵式平等知识分子对革命道路进行了哪些成功探索,革命模式是否具有可复制性等,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第三,加强革命史与民国史的会通研究。近年来,随着苏区史的一般性梳理、描述和铺排式研究的基本完成,已经有学者注意到需要“会通民国史以深化苏区史的研究”,并提出打破以前独立的革命史叙事方式,适当引入现代化的叙事模式。何友良强调苏区史是中国革命史的重要历史阶段,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归根结底还是中华民国史这一历史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治苏区史者而言,会通民国史,将两者有机结合,建立互为照应、融会贯通的视野和思维,把苏区史放在民国史的大框架和国共两党发展中国的政略、道路构想的大视野中去系统研究,是一个亟待重视并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何友良:《关于会通民国史深化苏区史研究的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第105-114页。会通民国史,不仅仅是根据地史研究进一步深化的要求,也是整个中国革命史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历史研究不能离开对对手方的研究,自说自话的研究难免管中窥豹,难以全面、完整、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特别是还有许多问题尚待历史学者的发掘。比如,在闽浙赣根据地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国民党在地方的活动到底呈现出何种特征?国民党的党员分布密度与革命爆发是否存在直接关系?农村社会的合作者与根据地发展的关系又是怎样的格局?没有发生革命的地方(可能是白区)与新生活运动的推行有无关联?这些问题都值得学界进一步探究。

第四,加强法制建设研究。在方志敏、邵式平和黄道的领导下,闽浙赣苏区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法制建设,初步建立了革命根据地的法律体系。在短短6年中创造的法律、法规、条例等多达15件,包括了苏维埃政府的组织法、行政法、刑法、民法、经济法等多种类型,门类齐全。有的法律不仅早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而且更为科学。无疑,这是闽浙赣根据地了不起之处,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当下,更显出其在革命战争时期法制建设方面的难能可贵。但是,法制建设的研究仍十分薄弱,鲜有学者深入挖掘法律文献资料,总结根据地法制建设的成功经验。关于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法制建设的研究大有空间可为。比如,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缺乏领导法制建设的经验,江西苏区遭受王明“左”倾错误的影响,党在学习前苏联苏维埃政权建设经验时,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存在着照搬照抄的缺点,*苏多寿:《江西苏区党的建设与政权建设》下,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96页。这对于当时的闽浙赣政权有没有产生不良的影响;再比如,韩延龙、常兆儒从六十年代就开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但整理出的关于闽浙赣根据地时期的法制文献并不多,仅在第四卷土地法规中出现了“赣东北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土地分配法”和“闽浙赣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土地问题决议案”,大量的原始法律文献资料没有被整理出来,成为研究空白。这些问题明显不利于对闽浙赣根据地的全面了解,理应成为努力的方向。

责任编辑:魏烈刚

Research Summary of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of Fujian, Zhejiang and Jiangxi Provinces

Chen ShifaZhang Yong

Abstract:Revolutionary Base Area of Fujian, Zhejiang and Jiangxi Provinces is a distinguished Base Area during Agrarian Revolutionary war period, which maintains the great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to further study its development history,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eeds of founding leaders, his ideas and contributions. It has gone through three phases from starting, continuing and adhering to innovation since the founding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has achieved fruitful achievements.There are mainly four aspects to be focused:one is about the research in description and range of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secondly is to study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historical status of "Fang Zhimin's style"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thirdly is to research of Fang Zhimin an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development and the last is to study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 Base Area's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Currently, it is a rare opportunity for Base Area study and it can be fully and further developed in Fujian, Zhejiang and Jiangxi Provinces by comparison study among different Base Areas, strengthening study of history from all aspects, co-study of revolutionary and Chinese republic history as well as reinforcing leg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Revolutionary Base Area of Fujian, Zhejiang and Jiangxi Provinces; skeleton; issue; prospects; summary

DOI:10.16623/j.cnki.36-1341/c.2016.01.011

作者简介:陈始发,男,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勇,男,江西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江西南昌33001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革命根据地法律文献整理与研究”(10&ZD079)

猜你喜欢

脉络展望综述
福州吟诵调留存脉络梳理
延安时期的党建“脉络”
党的建设学术脉络与前沿动态——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
考古发掘摹画出的古蜀文化脉络
5G应用及发展综述
机器学习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国内外森林生物量碳储量估测现状存在问题及展望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持之以恒反“四风”——我省正风肃纪工作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