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时期的党报党刊与党的建设
——以《红色中华》、《斗争》为例
2016-02-03阳振乐
阳振乐
中央苏区时期的党报党刊与党的建设
——以《红色中华》、《斗争》为例
阳振乐
提要:中央苏区时期的党报党刊,激励了苏区军民参加政治和军事斗争,活跃了思想文化阵地,发挥了重要的宣传、动员和指导作用,对革命战争和苏维埃运动、党的建设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对中央苏区时期党报党刊与机关党的建设的历史研究,巩固党报党刊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对于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引导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央苏区;党报党刊;机关党建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宣传工作,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宣传和舆论工具——党报党刊。党报党刊是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为传播党的声音、宣传党的主张、扩大党的影响、促进党的发展、加强党的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报党刊肩负着为加强党的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的重要任务,是党和政府宣传政策、引导舆论、凝聚力量、指导工作的重要工具和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中央苏区党报党刊的历史是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国新闻报刊出版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中央苏区时期的党报党刊与党的建设的历史研究,总结各个历史时期党报党刊的经验教训,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党报党刊的健康发展,巩固党报党刊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对于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引导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央苏区时期的党报党刊与党的建设的历史关联
中国共产党的党报党刊事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尤其是中央苏区时期的党报党刊是在党中央和苏维埃中央政府的直接关怀和领导下创办和发展起来的。
(一)中央苏区党和苏维埃政府高度重视党报党刊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党报党刊是党的重要宣传和舆论工具。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视党报党刊在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壮大自身力量,开展政治和武装斗争中的作用,始终把它看作党的所有工作特别是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党的理论宣传和新闻舆论的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根据革命斗争事业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对党报党刊的重要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中央苏区创建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同时,十分重视党的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和报刊发行工作。1929年12月,在福建上杭古田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了由毛泽东主持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这为中央苏区党报党刊的创办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党的新闻出版事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30年3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刊发《提高我们党报的作用》一文,指出:“扩大党报不仅是我们党的经常工作之一,并且是我们党在目前革命形势中一个重要的革命斗争。”*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36页。1931年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通过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党报的决议》指出:“以后党报必须成为党的工作及群众工作的领导者,成为扩大党在群众中影响的有力的工具,成为群众的组织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第71页。同时决定成立党的中央党报委员会,“负责中央党报一切领导”。同年3月5日,中共中央再次作出《关于加强党报领导作用的决议》,要求地方各级负责同志重视党报领导作用,为党报撰写文章,发表对于各种问题的意见,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并要求建立各地通讯网,对党报的健康发展作出了明确规定。
1931年11月5日,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国共产党苏区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的建设问题决议案》强调指出:“建立健全的党报,反对忽视党报作用的倾向。党报是领导全党的斗争,组织广大群众在党的政治主张周围的一种最重要的武器。要消灭过去党一贯的忽视党报作用的现象,在全党树立对党报的正确观念。建立完善的党报应看成是党的建立工作重要的一部分。”*《党的建设问题决议案——中国共产党苏区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1931年11月1日至5日间),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党的系统(3)》,中央文献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848页。11月7日,在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随后,党和苏维埃政府接连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办好报纸和刊物的指示和通知,从中央到乡村,从党、政、军领导机关到群众团体组织都创办有各种报刊,达到了200余种*傅柒生、李贞刚:《红色记忆——中央苏区报刊图史》,解放军出版社2011年版,第5页。,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红色中华》、《斗争》、《红星》、《青年实话》,被誉为四大红色报刊。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苏区群众文化运动的迅速发展,我们看到报纸的发行也可以知道。中央苏区已有大小报刊34种,其中如《红色中华》从3000份增加45000份以上,《青年实话》发行28000份,《斗争》只在江西苏区每期至少要销27100份,《红星》17300份。”*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30页。为巩固苏维埃政权,加强党的建设,党在中央苏区相继创办《红色中华》、《斗争》等党的机关报刊,党的自身建设的相关报道在党报党刊上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内容涉及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民主建设、廉政建设等方面。这些党报党刊,见证了中央苏区党组织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历程,记录了苏区党的建设的宝贵经验和有益探索。
(二)《红色中华》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机关报
1931年12月11日,《红色中华》创刊于江西瑞金,初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自第50期起,改为中国共产党、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合办的中央机关报,铅印四开,一般出4-6版,发行量约4万份。第1-49期为周刊,第50-147期为三日刊,第148期以后为双日刊。周以栗、王观澜、沙可夫、瞿秋白、李一氓、任质斌等先后担任主要编辑。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红色中华》出版发行至1934年10月3日第240期被迫停刊。在江西中央苏区的《红色中华》报,实际上并未全面停刊,而是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仍坚持出版发行4个多月,极大地鼓舞和激励了中央苏区军民的革命斗志。当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红色中华》于1935年11月25日在陕北瓦窑堡复刊。从第241期开始,限于物质条件,《红色中华》改为铁笔手刻、蜡纸油印四开周三刊。1937年1月25日,《红色中华》出版至第324期后,于1月29日改为《新中华报》继续出版。
《红色中华》是中央苏区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的报刊,其任务是“发挥中央政府对于中国苏维埃运动的积极领导作用,达到建立巩固而广大的苏维埃根据地,创造大规模的红军,组织大规模的革命战争,以推翻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统治”。*《发刊词》,《红色中华》(1931年12月21日),第1版。《红色中华》创刊后,配合当时党的中心工作,对根据地建设和巩固苏维埃政权进行积极宣传,推动了各地建政工作的进展,成为鼓舞苏区军民进行苏维埃建设的红色号角,对促进中央苏区革命斗争和党的建设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红色中华》报开辟社论、要闻、专电、文稿、苏维埃建设、党的生活、中央苏区消息、赤色战士通讯、工农通讯、红色小辞典等栏目,刊登大量红军胜利、苏区根据地发展的消息报道,以及中共中央、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宣言和声明等,使党的方针政策及时贯彻到苏区人民群众中去。此外,《红色中华》还办有文艺副刊《赤焰》,刊登革命根据地文艺工作者创作的话剧、诗歌和小说等。《红色中华》的宣传内容,主要是扩红、征粮、动员群众开展游击战争、保卫苏区等,后来又有大量篇幅报道、揭露国民党军队侵占苏区后大肆烧、杀、抢、掠的野蛮罪行,号召苏区军民同敌人斗争到底。同时,《红色中华》还大力宣传了党的社会主张和苏维埃社会制度,充分发挥了中央政府机关报的宣传、动员和批评等功能,及时引导苏区民众选择正确的社会信仰。
当然,由于受王明“左”倾错误的严重影响,《红色中华》在经济建设、政权建设、党的建设和军事斗争等方面,也宣传过一些“左”倾错误主张。
(三)《斗争》是在《实话》和《党的建设》两刊的基础上创办的中国共产党苏区中央局机关刊物
1932年2月14日,中国共产党苏区中央局在瑞金创办了《实话》,系16开本,铅印,不定期刊。它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路线;指导各级基层组织开展革命工作,巩固红色政权,贯彻中共苏区中央局的指示精神。同年6月5日,中共苏区中央局组织部创办了《党的建设》,系32开本,铅印,不定期刊。它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国际和中央路线,站在自我批评与两条路线斗争的基础上,经常来检阅苏区关于党的建设方面的一切工作,介绍党的组织理论,开展党内生活的讨论,帮助党在实际工作中的转变。”*《党的建设》第1期(1932年6月5日),第1页。这两种刊物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和加强党的建设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它们是不定期出版刊物,刊出时间间隔又长(如《实话》各期间隔时间在26天至一个月),不能迅速及时宣传、贯彻党的指示精神,在反映问题方面还不十分全面,已不能适应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需要。中共苏区中央局鉴于上述情况,决定把《实话》和《党的建设》合并为一,取名为《斗争》。
1933年2月4日,《斗争》在江西瑞金创刊,它是党指导苏区斗争的综合性刊物,同时也是中共中央局的机关报。由张闻天任《斗争》报委会主任,任弼时、邓颖超、杨尚昆等为报委会委员。《斗争》系16开本,铅印,每月出二至五期,每期一般为16页,最多达32页,最少仅12页。期发行量为27100份,每期订价大洋七厘,零售铜元二枚。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红军主力开始长征。《斗争》也因局势的变化,于1934年9月30日刊出第73期后停刊。《斗争》是中共苏区中央局机关刊物,其要旨是:紧密结合党的中心工作,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宣传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优良传统;交流各级党组织的工作经验;表彰优秀,批评抨击各种不正之风,如实地反映党员的要求和群众的呼声。《斗争》从创刊到停刊,时间虽短,但它在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主张、加强党的建设、建设和巩固红色政权、指导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支援战争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但也受到王明“左”倾错误的严重影响。
二、中央苏区时期的党报党刊对党的建设的历史作用
中央苏区时期的党报党刊,鼓舞和激励了苏区军民参加政治和军事斗争,探寻革命事业的真理,活跃了思想文化阵地,在中国革命战争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宣传、动员和指导作用,对革命战争、苏维埃运动和党的建设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一)中央苏区党报党刊发挥了理论前导和政策宣传的阵地作用
党报党刊是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的主阵地,是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渠道。中央苏区时期,党充分发挥了党报党刊在党员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引领苏区党员干部和广大军民革命的思想。《红色中华》、《斗争》是中央苏区影响最大的两种党报党刊,对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特别是对宣传党在这一时期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推动苏区革命斗争、政权建设和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不断增强党内凝聚力和吸引力,充分发挥党的战斗力,中央苏区各级党组织认真办好报刊和编印各种宣传小册子,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普及马列主义理论科学和文化知识。据不完全统计,中央苏区中央和江西、福建、闽赣、粤赣等5个省级党政军群领导机关,先后创办各种报刊85种,特委一级有27种,县一级27种,总计139种。这些报刊杂志中,包括了党报党刊《红色中华》、《斗争》等。
《红色中华》作为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重要喉舌,除大量刊登短小精干的新闻报道外,还对中央政府的重要文告和中央负责同志的重要讲话、文章都予以登载,使党的方针政策、法令法律及一切决议等能够及时贯彻到苏区党员干部和军民中去。另外,中共中央、中央苏区中央局和苏维埃中央政府领导人如毛泽东、博古、周恩来、张闻天、任弼时、项英等也都给《红色中华》撰写过社论,李富春、谢觉哉、蔡畅、陆定一、邓颖超等也经常撰稿。《斗争》刊载了大量的马列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如马克思的《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第68期)、恩格斯的《波斯和中国》(第68期)、列宁的《论共产主义的教育》(第31期)等。由于苏区各级党组织通过党报党刊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对广大党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党员和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思想素质和政策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
(二)中央苏区党报党刊发挥了典型引导和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
运用典型的力量,抓好引导示范,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法宝,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也是长期以来推进党的建设的一个成功经验,是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宣传报道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中央苏区的典型宣传中,党报党刊注重运用消息、通讯、评论等多种形式、多种手段进行报道。在扩红支前、认购公债、征集粮食、捐献物资、节省运动、卫生防疫等实际工作中,《红色中华》、《青年实话》、《苏区工人》等报刊,对先进事迹人物进行了及时、广泛的报道和表扬,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党组织的思想、作风建设。
新闻舆论权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进行政治宣传和动员的生命线。在中央苏区时期,党和苏维埃政府十分重视新闻舆论工具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发挥党报党刊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和党风廉政建设中的舆论监督作用。《红色中华》在发刊词中明确刊出创刊的目的:“组织苏区广大劳苦群众积极参加苏维埃政权,尽批评、监督、拥护的责任:指导各级苏维埃实际工作,纠正各级苏维埃在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发刊词》,《红色中华》(1931年12月21日),第1版。为了正确引导苏区广大党员干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红色中华》辟有“红板”、“黑板”专栏,《斗争》增设了批评表扬栏目,对各级组织及基层单位存在的缺点和错误一针见血地提出批评,对他们的优点和成绩也及时地予以表扬,对苏区干部改进工作作风发挥了舆论监督作用。针对苏区某些党员干部的工作方式和作风存在个人包办一切、官僚主义、自由主义的严重问题,《斗争》第3、18期先后发表了杨尚昆的《反对腐朽的自由主义》、陈云的《这个巡视员的领导方式好不好》等系列文章,对苏区命令主义、自由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表现及其危害进行了深入的揭露与批判,对苏区广大党员干部起到了有效的监督和警示作用。张闻天在《斗争》第38期发表《关于我们的报纸》一文,对不良风气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号召党报党刊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与之进行坚决斗争。
加强舆论监督,置贪污浪费等腐败现象于公众之下,遏制不廉洁行为,是党和苏维埃政府惩治腐败、提倡廉洁政治的一项重要措施。《红色中华》作为群众性舆论监督阵地,开辟了《反贪污浪费》、《铁锤》、《轻骑队》、《突击队》等专栏,大量刊登工农通信员、突击队员和普通群众的来信来稿,发表猛烈抨击官僚主义、贪污腐化的文章,揭露批判党政干部中的腐败行为和不良风气。据统计,《红色中华》从1932年1月13日的第5期到1933年12月23日的137期,刊登群众批评性的文章达150余篇。其中对“于都事件”等大案进行了毫不掩饰的揭露,从而对腐败分子产生了强烈的震慑和遏制作用,在中央苏区引起了强烈反响。
(三)中央苏区党报党刊发挥了示范先导和政治动员的号角作用
政治动员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重要的工作方式之一。中央苏区党和苏维埃政府通过运用党报党刊,加强了苏区的政治宣传和政治动员,为团结带领苏区军民克服困难、战胜敌人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中央苏区党报党刊成为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重要喉舌,激励和鼓舞了苏区党员干部和军民英勇斗争。
当时中央苏区党报党刊的重要社论,大都由苏区中央局、中央军委和苏维埃中央政府的领导人及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亲自撰写。《红色中华》创刊初期的七八篇社论如《地方苏维埃的建设问题》等,都出自项英之手。毛泽东、博古、张闻天、任弼时、陈潭秋、李富春、杨尚昆等也为《红色中华》写过社论。周恩来也亲自为《红星》报写过数篇社论。这不仅体现了党和苏维埃政府对报刊宣传工作的重视和支持,而且使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声音和各项方针政策能够更准确、更及时地传达到群众中去,更有权威性和号召力,发挥了党报党刊的示范先导作用。在战时状态下,《红色中华》配合党政要务、指导苏区工作,注重导向和鼓动作用,营造民众积极投身苏区建设的氛围。《斗争》作为中共中央的政治理论机关刊物,其作者主要是苏区党和苏维埃政府各级机关的领导干部,特别是党的的高层领导干部。如毛泽东、博古、张闻天、陈云、周恩来、刘少奇、王稼祥等领导人,经常在《斗争》上发表文章,指导苏区的革命工作、阐述对时局的看法。其中毛泽东先后有四篇文章《查田运动的初步总结》、《查田运动的群众工作》、《兴国长冈乡调查》和《上杭才溪乡调查》在《斗争》上发表,留下了珍贵的文献史料。
组织革命战争,巩固红色政权,是中央苏区党和苏维埃政府的中心任务。中央苏区党报党刊紧密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在不同时期发挥了出色的宣传鼓动作用,特别是在扩大红军、慰劳红军、购买公债、收购粮食和发展生产等运动中,起着战斗号角的作用,成为支持革命战争和红色政权的坚强卫士。
动员群众,支援红军开展反“围剿”斗争,是中央苏区时期新闻宣传的中心任务。因此,关于军事斗争和军队建设方面的文章也是《斗争》刊载的一个重点。例如:张闻天的《在革命与战争的前面》(第1期)、陈云的《粉碎五次“围剿”面前临近苏区的白区工作》(第37期)等文章,在组织动员广大军民和宣传反“围剿”战争方面都发挥到了积极指导作用。《红色中华》、《斗争》对中央苏区革命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以苏区扩红运动为例,《斗争》发表了一系列的署名文章,宣传鼓励扩红运动。1933年4月5日出版的《斗争》第7期刊登了邓颖超的《为创造一百万铁的红军而斗争》一文,文中提到:要加强扩大红军的速度,采用护拥红军、归队运动、优待红军家属、政治动员等方式去扩大红军。政治动员是《斗争》在扩红运动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斗争》刊登了多篇针对不同阶级进行扩红政治动员的文章。特别是在1933年12月至1934年8月,《斗争》几乎每期均刊登了对扩红运动进行政治动员的文章。当时苏区许多党、团支部全体成员加入红军,显然《斗争》的宣传与鼓动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三、中央苏区时期的党报党刊对党的建设的历史启示
作为党的主要舆论工具,党报党刊是党表达思想意志的“喉舌”,是党体察社情民意的“耳目”,是党动员人民群众的“号角”,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当前,党的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社会思想日渐多元,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新兴媒体迅速兴起,都使舆论宣传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在新的历史时期,认真总结中央苏区时期党报党刊的历史经验,对于进一步办好党报党刊,发挥、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把握方向、坚定信心、鼓舞斗志方面有重要作用,对加强党的建设,巩固执政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一)党报党刊要始终遵循“三坚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正确导向
党报党刊具有更加鲜明的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正确导向,是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工作历来遵循的根本原则和优良传统。中央苏区时期的党报党刊《红色中华》、《斗争》等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鲜明的政治立场。它们很好地贯彻和传达了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指导苏区军民的反“围剿”军事斗争、沟通苏区内外新闻信息和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思想文化水平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中央苏区,张闻天、瞿秋白写了《关于我们的报纸》、《关于红色中华报的意见》等文章,帮助全党认识党报党刊的重要性,引导党报党刊用马克思主义的办报思想指导工作。同时,也要看到中央苏区时期的党报党刊处于“左”倾错误思想在苏区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红色中华》、《斗争》等党报党刊也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宣传了一些“左”的错误主张,给苏区实际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危害,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值得认真总结借鉴。
首先,党报党刊要坚持党性原则。党性原则决定了党的新闻事业的成败与优劣,从而也影响到党的宣传工作的成败与优劣。党报党刊一定要增强党性,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新闻宣传的指针,正确、全面、生动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党报党刊要坚决服从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宣传工作纪律,在原则问题上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敢于亮剑,不回避、不含糊、不失语。其次,要坚持实事求是。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只有真实的报道才能求得党报党刊的生存与发展。党报党刊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新闻的事实进行符合实际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的分析选择,这样才能真正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并在此基础上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做到真正为人民说真话。再次,要坚持正确导向。党报党刊要把坚持正确的导向放在新闻宣传工作的首位,体现党的意志,传播党的声音,维护党的尊严,始终以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为己任。同时,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在回应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中体现宗旨意识。
(二)党报党刊要始终落实“三深入”: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强调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是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基础,也是党报党刊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红色中华》坚持走群众路线,实行依靠群众办报的方针,如在发刊词的最后指出:“要求阅读本报的同志们,将你对于苏维埃的意见与工作经验多多写来在本报发表,使本报成为苏维埃运动的指针!”*《发刊词》,《红色中华》(1931年12月21日),第1版。为办好《斗争》,1933年2月,党报委员会在第l期上刊登了《通知》,要求全党同志给予这一刊物以各种帮助,接着又在第2期上刊登《党报启事》指出:“要使我们的党报变为真正党的领导的机关报,那不但需要党的领导者经常的写些指示文章,而且需要能够真实的反映党的下层的实际情形,也只有各级党部经常把实际的材料,和我们工作的缺点与经验告诉党报,党报才能更具体的起它的领导作用。”*党报委员会:《党报启事》,《斗争》第2期(1933年2月4日),第12页。这份启事要求党的各级组织以及全体党员都要结合自身的工作,与党报保持密切的沟通。王观澜在主编《红色中华》期间,经常深入实际,到苏维埃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云集区农村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他曾兼任瑞金县云集区的区委委员,云集区9个乡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瞿秋白在主编《红色中华》期间,充分依靠群众办报,专门成立通讯部,制定了培养通讯员的措施和方法,形成了庞大的通讯网络,从而把党的报刊和人民群众联系起来。张闻天主编《斗争》期间,坚持把马列主义的新闻理论同苏区党的工作实际相结合,把苏区的报纸办成有真实内容的革命报纸。《斗争》还注重刊载一些调查报告和贴近实际的工作总结。这些文章立足于苏区的革命现状,注重调查研究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对苏区各项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有效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报党刊要创新工作方法,着力拓宽报道领域,改进宣传报道方式,增强宣传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按照“三贴近”的要求,不断提高新闻舆论引导水平。一是要更加聚“人气”。通过精心策划、准确选题,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打造一批质量高、富有吸引力的品牌栏目,进一步提高指导性和权威性,努力成为指导党建工作的参考书。二是要更加接“地气”。更多及时反映基层创造的新鲜经验,从基层实践中探索总结破解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路,回应干部群众不断涌现的现实关切。同时坚持正面宣传,多用基层真实的事例树立起学习的标杆,增强典型的感染力。通过深化“走转改”活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努力提高报刊质量,以真实性、群众性、可读性的新闻报道赢得广大读者的认可。
(三)党报党刊要始终紧贴“三围绕”:围绕大局、围绕中心、围绕党建
紧紧围绕大局,自觉服务中心,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才能有活力、有凝聚力、有战斗力。党报党刊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动人民群众和指导现实斗争为己任,为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断推进,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和指导作用。中央苏区时期的党报党刊在保卫和建设中央苏区的斗争中,始终围绕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工作进行宣传报道,体现出鲜明的政治性、革命性、时代性、群众性和鼓动性,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的曲折历程,反映了党在这一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历史轨迹。
《红色中华》紧紧围绕党在苏区的中心工作,宣传内容以扩红、征粮、动员群众、保卫苏区为主。1934年6、7月间,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中央苏区区域日益缩小,中共中央、苏维埃中央政府连续两次发出征谷24万担和借谷60万担的紧急动员令,《红色中华》等党报党刊积极投入宣传、鼓动的热潮,苏区群众积极踊跃作出巨大贡献,从而确保了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的粮食供应。《红色中华》为了加强关于党的建设的宣传报道,专门开辟了《党的生活》专栏,用以报道、解释中央和地方党的工作。《斗争》在加强苏区党的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刊载了不少指导党建工作的理论文章,如张闻天的《关于新的领导方式》(第2期)、杨尚昆的《转变我们的宣传鼓动工作》(第2期)、罗迈的《健全支部生活的几个中心问题》(第9期)等。这些文章立足实际,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苏区党建工作进行了积极探讨。
党报党刊要紧紧围绕党建工作,紧密结合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正确解读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始终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要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变与不变,深入研究阐释党和国家面临的一系列亟待回答和解决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要准确及时地把党中央关于党建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时传递到基层每个支部、每个党员,在增强报道指导性的同时增强党报的权威性。党报党刊突出党建报道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要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党建工作的宣传报道,确保党报党刊的阵地、特色和权威。党报党刊要找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做好党建工作的宣传报道,让党建报道成为党报党刊宣传的优势品牌。
综上所述,中央苏区党报党刊的历史,是中国革命红色政权下的新闻事业所展开的最初探索,提供了珍贵的思想源泉和丰富的历史经验,值得今天进一步深入挖掘、认真整理和加强研究。在新的历史时期,党报党刊依然是党的重要思想舆论工具与重要意识形态阵地,是传达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通道,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肩负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主流舆论氛围,凝聚强大精神动力,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使命。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人们在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独立性、多样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尤其是当前,社会思想日渐多元,各种思潮纷繁复杂,新兴媒体迅速兴起,思想舆论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挑战。党报党刊在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鼓舞斗志和党的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报党刊发挥舆论主导作用,就要始终把“两个巩固”作为根本任务,增强党员干部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引领社会思潮中起到立主导、把方向、谋共识的积极作用,不断巩固壮大主流舆论,进一步积聚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正能量,为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党的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魏烈刚
The Party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and the Party Building in the Central Soviet Area—— to Red China and Struggle as an Example
Yang Zhenle
Abstract:The Party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in the Central Soviet Area inspired Soviet soldiers and civilians to participate in the political and military struggle and actived the ideology and culture. It not onl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paganda,mobilization and guidance but also has an indelible historical merit in the movement of the revolutionary war,Soviet union and the Party building. 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 it strengthened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on the Central Soviet Area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and the Party building, consolidated the Party's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in the field of ideology dominant position. It also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ightening Party disciplines, promoting the new great project of the Party building and guiding the majority of Party members and cadres and the masses to work hard to achieve "Two Centenary Goals" and mak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come ture.
Key words:Central Soviet Area;the Party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the Party building
DOI:10.16623/j.cnki.36-1341/c.2016.01.007
作者简介:阳振乐,男,中共赣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赣州市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江西赣州3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