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我国敦煌舞的来源及发展脉络

2016-02-03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广东韶关512000

黄河之声 2016年10期
关键词:乐舞壁画敦煌

易 婷(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广东 韶关 512000)

论我国敦煌舞的来源及发展脉络

易 婷
(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广东 韶关 512000)

敦煌舞是我国特有的舞蹈体系,别具风格。敦煌壁画中飘逸唯美的“飞天”造型、端庄慈悲的菩萨、刚健有力的金刚以及各种菩萨乐伎、舞伎等等构成了一幅幅灵动的场景。与此同时,也将中原独具雅致的舞蹈和西域特有的舞姿有机的糅合在了一起,进行了历史的再生与再现。本文着重探讨了我国敦煌舞的来源,以及对其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以期能够对敦煌舞的艺术特色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敦煌舞;来源;发展;脉络;研究

在我国的舞蹈体系中,古典舞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独具特色的舞蹈类型,是我国古代舞蹈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众所周知,古典舞是从我国古代的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发展而来的,具有浓郁的、典型的中国风格与审美韵律,是一脉相承的中国文化的艺术展现形式。敦煌舞是我国古典舞中的一个独具特色的派别,与汉唐舞和身韵一同构成了我国深厚的古典舞文化。尤其是敦煌舞,它的诞生启发来自于敦煌的壁画和雕塑,“飞天”翩然摇曳的裙摆、飞舞萦绕的丝带、婀娜曼妙的身姿带给人以无限的艺术遐思。敦煌舞在西部的异域风情与东方的婉约之美中破土而生,因而独具风格。在历史年轮的推进中,敦煌舞也在不断的进行艺术革新,也呈现出了自身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和特征。

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敦煌石窟中的壁画价值也在不断的被挖掘出来,舞蹈艺术家们也对壁画中蕴含的大量的舞蹈元素产生了浓厚的考古兴趣。此后,又有大批的舞蹈艺术家们深入到敦煌地区,潜心对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姿态、舞蹈韵律、舞蹈审美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探寻其中的风格与奥秘,并进行了现代舞蹈艺术的创新,对这种独特的舞蹈进行了“再生”创作。追根溯源,这种绮丽的舞蹈形态是在何种情况下产生的,它的创作背景源于那些因素,基于这些问题,笔者对我国敦煌舞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追根溯源敦煌舞蹈

在敦煌洞窟的壁画上,我们被精美勾勒的“飞天”以及穿着考究的人物造型所震撼。但显然这些翩然起舞的画像并不属于现代,壁画中各式各样的人物,造型独特,身姿灵动,正在进行着丰富的舞蹈活动,但他们所进行的舞蹈也不是单纯的古代舞蹈。在这些丰富、多样的舞姿中,我们体会到了多元的,具有欧洲、西亚等地区的舞蹈气息,这在我国传统的古典舞中是难得、少见的。追根溯源,翻开历史的史册,早在商文化时期,我国就与中、西亚地区就有了广泛的文化往来,也有了进一步的文化传播。

敦煌地区作为两个区域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两个区域的文化来往,也逐渐的影响到了敦煌地区的文化构建,此地开始逐渐的孕育了自身显著的文化特色。那么,舞蹈文化又是在怎样的一个情况下开展的呢?笔者通过文献查阅,最早记录中国与西方国家进行舞蹈交流的活动发生在周朝。在《穆天子传》中进行了记载:当时的周朝是非常注重与西方国家进行文化往来的,也开展了丰富的外交活动。“四夷乐”就是在当时传入周朝的,“四夷乐”主要是指外来的音乐形式,涵盖了中、西亚地区的一些音乐和舞蹈形式。并且,在当时很多宫廷乐人和民间艺人,将这种外来的乐舞融入到了周朝的音乐当中来,丰富了这一时期的音乐内容。这一时期,敦煌舞蹈也在这种艺术文化的熏陶中有了自身的艺术沉积。

二、敦煌舞的文化发展脉络

敦煌的莫高窟于公元366年正式落成,在洞窟的墙壁上刻画了伎乐菩萨、飞天、金刚等人物造型,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壁画中造型各异的舞姿所摆的不同时期的舞蹈造型,赋予了壁画生动的艺术色彩和生命力。这些独具特色的壁画人物,造型奇特,服饰唯美,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以历史的发展脉络,将不同时期的人物形态和歌舞盛况镌刻在了石壁之上。敦煌壁画中的音乐与舞蹈内容,从十六国延续到了宋元,贯穿了上千年的历史,可谓是一部浩大的古代音乐记载史。而且,壁画中的乐舞形式也是非常多样的,不仅有雅致的中原舞蹈,还有充满了神秘的西域舞蹈,还将外国迥异的乐舞形式囊括其中,真可谓一部鲜活的乐舞画展。尤其是其中的西域舞蹈和外国的舞蹈被后世统称为了“胡乐”,这种舞蹈早在汉晋时期就已经非常的活跃,这也在壁画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与此同时,敦煌舞迎来了第一次的发展巅峰。汉晋时期的地域非常的辽阔,中华文化的根脉已经初步形成,文化格局正在逐步的完善之中,文化艺术也在此背景下得到了繁荣发展,宫廷和民间的乐舞文化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自从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不同地区的文化开始带入中原,乐舞也开始广泛的汲取这些外来的养料。与此同时,中国所特有的乐舞形式也逐步的向东部、南部、西部渗透,从而展开了多元文化的艺术交流。世界各地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舞蹈类型也随着文化的广泛交流而来到中国,沿着丝绸之路而来。首先就进入了新疆和甘肃一带,不仅带来了文化、艺术,也带来了宗教与信仰,在甘肃凉州一带,风格迥异的西域舞蹈与高雅别致的中原舞蹈相遇,艺术与艺术碰撞,遂而乐舞的新品种在此地诞生了,也就是当时被称为的“西凉乐”。

时间推进到唐代,这一时期的唐朝国力强大,民众安康。优越舒适的生活环境,也给更多的文人雅士提供了吟诗作画的雅致。这一时期,在文化艺术交流的方面是非常广泛的。由于唐朝主导国门开发,各国的不同人士可以来到中国进行文化方面的交流,这样一来也带来了全新的舞蹈艺术。中原的乐舞一路向西延续,经长安直抵敦煌。因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够在敦煌洞窟的壁画上看到盛唐时期弹琵琶的舞者。尤其是反弹琵琶者的衣着、神态和造型不仅仅只是唐人的塑造,其中也渗透了“天竺伎”的创作元素,由此也可以看出唐代的乐舞广泛的吸纳了不同地区的艺术形式。

到了宋元,东方和西方的文化依然进行着进一步的交流,除了陆上的丝绸之路,海上的丝绸之路将与其他国家的交流通道再一次的拓展。中国的乐舞也借此通道开始向海外国家渗透和吸纳,从而也滋养了中原乐舞。此时,在中原舞蹈抵达敦煌时,西域舞蹈也随着游牧民族的文化传播到达了敦煌。在敦煌壁画上以表现夏、元文化的内容上,刻画了各种动态的乐舞菩萨,从中可以看出中原与西域文化交融的痕迹。

显然,在元代以前是敦煌舞最关键的形成时期,也将不同年代与时期的舞蹈文化与形式融合在了一起,充实了多元的舞蹈形体。我们从敦煌的壁画中不仅感受到了源远流长的中国乐舞文化,也看到了中亚、西亚、非洲、波斯等不同地区的舞蹈痕迹。这些综合的舞蹈形式被糅合成了一个综合的舞蹈形式,那就是敦煌舞。明清时期,由于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及统治阶级的高压手段,使文艺发展面临了极大的阻力,丰富多彩的壁画内容也将上下千年的舞蹈形式封存了起来。在边缘的敦煌荒漠中,敦煌文化被隐蔽了起来,敦煌舞蹈也得以了保存。

建国以后,随着文艺事业的不断欣欣向荣,舞蹈创作的手段也在不断的革新。敦煌的舞蹈也从荒漠走向了更宽广的舞台,曼妙的舞姿从壁画上飞跃而来,在众多的舞蹈表演艺术家的完美诠释中,敦煌的舞蹈从静态实现了动态的二度艺术创作,实现了敦煌舞蹈的艺术“再生”。大批的舞蹈表演者们和研究者们前往敦煌,寻求创作灵感,对敦煌舞的动作特征及表演形式进行了摸索和实践,从而也创造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舞剧精品和舞蹈节目。

三、现代视野中的敦煌舞蹈

敦煌舞能够被大众所熟知也归功于舞剧《丝路花雨》的成功创作,后来出现的《大梦敦煌》又为敦煌舞实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敦煌舞蹈文化能够快速的传播起来,这与我国古典舞蹈自身所具备的民族性与开放性有很大的关系。也正是由于这两种特质,也使敦煌舞蹈在几十年的发展和变革中一直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也一直被大众所关注和热爱。这也是敦煌舞蹈能够从没有生命的壁画中剥离下来,得以艺术常青的法宝。至今,敦煌舞蹈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流派,形成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舞蹈风格,在世界舞蹈界也享有了盛名。

众多的舞蹈艺术家们开始关注这一地区的舞蹈形式,并深入到敦煌舞的艺术挖掘与舞蹈创作当中来,将历史封存的尘土扫去,静止凝固的敦煌舞姿被注入了思想和情感,加入了血肉和灵魂,注入了鲜活的生命色彩。敦煌舞的诞生,不仅充实了我国古典舞的内涵,丰富了舞台的舞蹈表演,也丰富了学校的教学内容,进一步的拓展了我国敦煌舞蹈的艺术空间。显然,敦煌舞蹈穿越了历史的时空,是一种古代舞蹈的穿越,它不仅仅只是一个舞蹈符号,在现今却是一种先进的、具有代表性的、独具韵律的中国古典舞形态,是中国传统古代舞蹈的经典。

与此同时,敦煌舞蹈美轮美奂的舞姿,精彩的艺术呈现,不仅受到了我国舞蹈界的认同,得到了观众的肯定,也在世界范围得到了较大的反响。敦煌舞就是在这种氛围中不断的进行艺术革新,进行自身的艺术充实,拓展艺术空间和丰富艺术内涵,不断的发展、成熟、完善。虽然敦煌舞派是新生的舞蹈流派,但它绝不是全新的舞蹈品种的创作。敦化舞自身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舞蹈语汇,都是对中国几千年舞蹈文化的继承和再现,是对现代舞蹈创作理念的融合和创新的结果。敦煌舞将传统的舞蹈内涵与西域特色的舞蹈风格互相渗透,形成了独具一派的敦煌舞艺术特色。清新脱俗、神秘高雅、美轮美奂的敦煌舞吸引了更多的人眼光,吸引了更多舞者的兴趣,越来越多的舞蹈家加入了敦煌舞的表演和创作行列中,对敦煌舞进行品鉴、研究和创作。

总的来说,现今的敦煌舞的创作启示和艺术形态,都是来自敦煌洞窟上的壁画,这些壁画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艺术启发。大量的古代舞蹈姿态,形象而逼真,又充满了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特征,这是一种现代人所难以赏析到的舞蹈形式。敦煌舞作为一种“再生”性舞蹈,离不开广大舞者们的创作心血,他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进行艺术的思考和身姿的模仿,将失传的古代舞蹈从静态的壁画上移植下来,注入了血液和生命,从而形成了全新的舞蹈形式。将我国东、西部舞蹈文化及中、西方舞蹈文化进行了激烈的艺术碰撞,为魅力无限的敦煌舞蹈独具一格的风格特色奠定了基础,确定了基调。显然,敦煌舞流派的建立和完善,无疑是对我国敦煌舞蹈形成、发展的极大促进,也为相关的优秀的敦煌舞蹈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结语

现今,我国的敦煌舞派已经成熟和完善,在我国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流派。这些年随着很多优秀的敦煌舞者的不断艺术拓展和艺术创新,敦煌舞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技术层面都逐步的完善,已经成为我国古典舞派重要的创作内容和教学内容。至此,别具特色的敦煌舞也自成一派,具有了鲜明的艺术特征。那么,作为一种“再生”性的舞蹈形式,敦煌舞又是怎样从静止的壁画走上动态的舞台呢?它在漫长的年轮更替中如何的保持和焕发了自身无可替代的艺术魅力,将是我们舞蹈艺术研究者将永恒探讨的问题。

显然,不容忽视的一个观点是敦煌舞作为一种“再生”性舞蹈,它是一种高雅的,不可再生的舞蹈资源。敦煌舞不仅具有多元的舞蹈形态,还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舞蹈风貌。敦煌舞是一种“再生”性舞蹈,这一特质,也决定了其与其他古典舞蹈形式最本质的不同,也是构成迥异的艺术风格的关键性要素之一。敦煌舞的“再生性”,体现在了其不是按照传统形式流传和继承下来的舞蹈形式,而是从壁画和雕塑中挖掘和整理出来的舞蹈形式,加入了很多的艺术想象和艺术创作,它是一种舞蹈文化和舞蹈形式的第二次生成。

敦煌舞,我们说它是古代舞蹈,却又进行了现代的舞蹈艺术创作和加工;说它是传统舞蹈,却又在其舞蹈动作中蕴含了其他地域的舞蹈内涵。这几点特性,也就使得敦煌舞蹈在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舞蹈文化中彰显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敦煌舞的特殊之处在于是通过现代创作手法的古代舞蹈形态及文化规律的二度整合、二度艺术创作,加入了现代舞蹈艺术家们的很多艺术畅想和艺术梦想。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敦煌舞展现了自身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对其创作来源及发展流派的探索,不仅对于我们的舞蹈教学和艺术实践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也会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舞种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对其艺术价值、学术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更为我国敦煌舞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高金荣.敦煌舞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2]季羡林.敦煌学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3]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M].中国ISBN中心,1995.

[4]贺燕云.对敦煌舞体系的认识[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01.

[5]李曼.2009年“中国敦煌舞学术与教学研讨会”综述[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01.

[6]史敏.敦煌壁画伎乐天舞蹈形象呈现研究——动静中的三十六姿[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04.

[7]谢艳春,屈曌洁.敦煌舞的审美特征[J].民族艺术研究,2005,03.

猜你喜欢

乐舞壁画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龟兹乐舞
壁画上的数学
先秦时期乐舞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
北朝、隋唐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