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教育研究

2016-02-03清华大学国家CIMS培训中心北京100084

黄河之声 2016年10期
关键词:私学官学春秋战国

白 华(清华大学国家CIMS培训中心,北京 100084)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教育研究

白 华
(清华大学国家CIMS培训中心,北京 100084)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解放时期,是理性精神崛起,全新的音乐教育形态的诞生的时期。官学与私学的并存是这一时期显著特点,这不仅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当时音乐教育的发展,对后世音乐教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 音乐教育 官学 私学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是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军事斗争层出不穷,学术文化异彩纷呈的一个变革时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解体和封建制社会形成的时代。

在这样的背景坏境下,社会经济、政治领域普遍存在着文化转型过程中特有的“双重结构”现象。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进入官学衰废,私学兴起的新时期,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学在官府”教育形式日趋没落。周朝王室独自占有音乐文化的局面已经一去不返,各国乐师适应各诸侯国统治者的享乐需要,开拓出一个较之前代有更大发展、范围更加广阔的音乐天地,[1]民间音乐广泛受到人们的喜爱蓬勃的发展起来。在音乐教育方面,相较于注重“礼”“乐”及等级制度严明的宫廷音乐教育为主的周朝,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教育形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形成了“官学”与“私学”并存的一种状态。

西周时注重礼乐教育,国学的主持者称大司乐,负责祭祀和国家典礼,是国家最高礼乐官,同时兼管国学教育事务。宫廷的音乐教育已经发展的相当完备,《周礼·春官》曰:“(大司乐)以乐德教国子:中和、只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2]“学在官府”是周朝教育主要的特征,官府垄断了学校教育和一切学术文化,只有贵族才有权利接受教育,平民不能进入校门,所以平民百姓是和礼乐教育无缘的。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国势力的强大,周天子已经失去了“共主”的地位,新兴的地主阶级在各诸侯国中逐步取得了政权,奴隶主贵族学校不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官学逐渐衰废。《诗·鲁颂·泮水》中就曾提到鲁僖公立“泮宫(国家高等学府)”,但后来又有些诸侯公开地说:“可以无学(不办学校),无学不害。”

西周“学在官府”的旧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而走向衰落,而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新教育形式——私学开始兴起。周平王东迁,王室衰微,加上井田制崩溃,周王室无力供养这些宫廷乐师,导致王宫里的一些文化官吏流落到各地,以服务于诸侯国君和卖艺谋生。王室先后发生的几次争王位事件也使一部分文化官吏和百工带着宫廷的典籍逃亡到楚国。《论语·微子》记载了周天子宫廷中掌管礼乐的官吏纷纷出走的情况:太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大意是大乐师挚到齐国,二乐师干去楚国,三乐师缭到蔡国,四乐师缺去秦国,打鼓的方叔流落到黄河之滨,摇小鼓的武入居汉水附近,少师阳和击磬的襄移居于海边。这些文化官吏由于失去了世袭的职守,流落于社会之后,成了历史上第一批专靠出卖知识糊口的士,其中有些人可能作了私学的教师。官学中心的转移以及文化官吏的迁徙,使得周礼乐文化反而有了比以往更为广泛的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音乐教育的范围和层面。

春秋前期,官学音乐教育在诸侯国中仍然存在,在宫廷的官学教育中,其教育内容仍然是在沿袭着周朝以来的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主要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国子的素质教育,二是宫廷中对于乐师和乐官的教育,主要偏重于技艺性的教学,即诗乐的教习和传习。

针对国子的素质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已有了较大的变化,除了礼乐制度的教习,也由德育为主渐渐转变为越来越多的偏重音乐技艺的教学。宫廷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也打破西周培养国家管理人才的教学目标,转而以宫廷宴礼的交流娱乐为主。史料记载:二年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公享之。季武子赋《绵》之卒章。韩子赋《角弓》。季武子拜,曰:“敢拜子之弥缝敝邑,寡君有望矣。”武子赋《节》之卒章。既享,宴于季氏,有嘉树焉,宣子誉之。武子曰:“宿敢不封殖此树,以无忘《角弓》。”遂赋《甘棠》。宣子曰:“起不堪也,无以及召公。”宣子遂如齐纳币。见子雅。子雅召子旗,使见宣子。晋侯与诸侯宴于温,使诸大夫舞,曰:“歌诗必类!”齐高厚之诗不类。以此我们可以看出,与西周相比,春秋战国时期宫廷中的诗乐活动,重在诗的情感交流和吟赋,而不只是礼乐教育的一种手段。在具体的教育实施中,春秋时期的诗乐教育也侧重于诗本身的作用,这说明诗乐的教育目的和作用逐渐的发生着变化。[3]

宫廷中针对乐师和乐官的教育,主要集中在乐师们音乐技艺的传习,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势力的强大,即敢于逾越衰微的周王朝严格的礼乐制度,也有足够的能力供养一些乐师为已用。他们的音乐教育摆脱了礼乐制度的束缚,由礼乐制度下的通业型转变为技术专业型。

另外,宫廷中也出现了私学性质的音乐教育,甚至与社会上的私学传授发生了越来越多的联系。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适卫时就曾跟卫国的师襄学过弹琴,在他的启发下,孔子学琴从“得其曲”、“得其数”、“得其意”,直到“得其人”、“得其类”。我们不仅由此可以看出师襄在教学中能够掌握循循善诱的原则以及他丰富的教学经验,也可以得出先秦时期琴学主要侧重于音乐审美与文化修养的培养,它作为“士”的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当时属于宫廷的乐师也传授音乐知识于文士成员,师襄子与孔子之间的授琴与学琴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私学性质。

战国时期,由于社会性质发生的重大变化,音乐发展潮流迅速渗透至民间,具有时代特色的民间音乐家纷纷出现,他们多属于士的阶层,不再依附于王室,有了更多的人身自由和活动范围,也可以以教授音乐专业技能为职业。《列子·汤问》载:“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这则故事除了对秦青高超的歌唱艺术的描绘,也反映了古代音乐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及示范的作用,我们也可以看到民间音乐家们师徒传授性质的私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导致了几大私家学派的产生,比如儒家学派,墨家学派,道家学派及法家学派。在音乐教育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以儒家学派的孔子私学为首。

儒家学派的发源地在鲁国,创始人孔子创办了儒家学派的第一所私学,孔子多才多艺,好学不倦,本人就有精湛的音乐造诣,一生不断地进行音乐艺术的实践——击磬、弹琴、击筑、鼓瑟、咏歌、作曲。孔子私学所设的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音乐教育占据其中重要的一项。他将教育的结果简括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将“乐”教的完成作为人的修养完成的最后阶段。孔子还提出“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的学生中,除仅有的几位贵族学生外,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出身平民,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打破了周朝严格礼乐教育等级制度的束缚,是音乐教育史上的重要之举,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的教学成绩斐然,他的学生中很多都成为当时著名的辅佐良臣和思想家。

春秋战国时期在音乐教育方面官学与私学的并存与发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首先,私学产生与发展是古代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式音乐教育局面,让更多的民众接触到了音乐的教育。其次,官学与私学并存的局面,使得社会既具备了音乐通才式的教育和音乐专业型的教育,满足了社会的不同需求,音乐通才式的教育淡化了礼乐教育的束缚,更加注重生活中人的思想情感的交流。音乐专业型的教育大大提高了音乐表演者的专业技能,甚至对乐器的制作和改良都有着显著的推进作用。

另外,私学依靠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来发展音乐教育事业,大大的促进了当时音乐教学和音乐思想的发展,当时的音乐教学思想至今也在被我们现代教学所研究和运用,比如孔子的教学方法和原则中,如循序渐进原则、循循善诱原则、学思并重原则、教学相长原则、审美性和情感性原则等,在当今实际音乐教学中仍有着一定实践和指导意义。

[1]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9:81.

[2]郑祖襄.中国古代音乐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24.

[3]陈歌莹.中国先秦音乐教育形态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7:28.

白华(1987-),女,山东聊城人,硕士,清华大学国家CIMS培训中心教务主管,主要研究方向:古代音乐史。

猜你喜欢

私学官学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西戎墓葬葬俗初探
萌芽期|春秋战国
明清时期太谷县教育刍议
试论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历史喵第二部
金代的官学教育
宋代官学教育经费及其政策
浅析东汉的私学与士人
宋代书院的发展及其与官学的关系
“六艺”之“五射”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