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化视域下的抗战历史文献研究
2016-02-03王兆辉WangZhaohuiYanFeng
文/王兆辉 闫 峰 Wang Zhao-hui Yan Feng
时代化视域下的抗战历史文献研究
文/王兆辉 闫 峰 Wang Zhao-hui Yan Feng
Historical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War against Japanese Invasion in View of the Times
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文章审视抗战文献顺应世界潮流、把握国内趋势、推进现实路径的时代化“三维度”,探讨时代化视域下抗战文献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发挥时代发展的精神引领作用的价值取向,有利于深刻理解抗战文献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有利于推动抗战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时代化;抗战文献;文化形态
抗战文献是指在中日战争(1931—1945)历史语境下,记录或描绘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1]它作为特定时代语境下产生的历史文化载体,不仅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主要文本载体,也是世界反法西斯历史文化遗产。同时,抗战文献还承载了中华民族由弱变强、由小变大的发展复兴道路,铭记了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革命探索与奋斗实践。时代化,是指人类发展的社会时代性的形态演变过程。换言之,“所谓时代化,就是以符合时代性的内容和形式呈现自己。就此意义而言,一切文化现象都存在一个时代化的问题。”[2](p50)今天,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从时代化视域下审视中国抗战历史文献,有利于深刻理解抗战文献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有利于推动抗战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一、抗战文献的时代化“三维度”
(一)顺应世界潮流
世界历史是一个人类的整体进程,是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总体历史。英国历史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在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时,指出:“认识到需要建立全球的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是当前的主要特征之一。”[3](p193)对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而言,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四大同盟国之一,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毛泽东曾指出:“现在全世界结成了整个的反法西斯战线,任何国家都不是孤立作战。”[4](p29)中国抗战历史文献既承载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记录了日本法西斯犯下的罪恶滔天的战争罪行,也展现了美国、苏联等同盟国对中国抗战的国际主义支援,表现了中美、中苏、中印的友好互助的国际主义精神。因此,我们只有将中国抗战文献自觉纳入到世界反法西斯历史文化遗产之中,才能彰显出中国反对世界法西斯战争的历史价值;才能强调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四大同盟国之一,且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的历史真谛。
(二)把握国内趋势
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议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表明:国家通过立法形式确立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活动的正义性与持续性,展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活动的庄重与威严,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活动上升到了国家与法律的层面,也凸显了抗日战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历史地位。由此,这为抗战文献的整理开发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对抗战文献的深化拓展强化了政策保证。为此,我们要将抗战文献与国内历史传承及社会发展进行链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历史积淀,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历史精神力量,为塑造新时期时代精神景观提供历史文化资源。
(三)推进现实路径
抗战文献的时代化还要从实际出发,结合社会现实,贴近民众生活,解决现实问题。譬如对于国共两党合作与海峡两岸和平统一问题,抗战文献是国共两党摈弃前嫌、共赴国难的历史见证,演绎了国共两党兄弟睨墙、外御其侮的第二次合作的历史进程。同时,抗战文献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祖、血脉相连的文化共同体的一个闪亮点。可见,抗战文献是促进新时期国共合作的重要历史资源,是凝聚海峡两岸民族认同的重要桥梁纽带,是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历史遗产。再譬如对于当前的中日关系,对于批评日本右翼势力,对于解决钓鱼岛问题等,抗战文献都是至关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料。抗战文献记录了日本发动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过程,记载了日本侵略中国期间犯下的战争罪行,是驳斥日本右翼势力否定侵华历史、美华侵略战争的最直接有力的历史证据,也是解决中日钓鱼岛争端的重要史料,更是值得两国人民珍视和平、共谋发展,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
二、时代化视域下抗战文献的价值取向
对于抗战文献而言,一方面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文化使命,另一方面要发挥时代发展的精神引领作用。
(一)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1. 铭记抗战历史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一场人类正义与非正义、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也是一场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中华民族解放战争。抗战文献作为这场战争的原始史料,是当代中国人民铭记抗战历史的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这些抗战文献既有抗战历史的学术探讨,也有抗战形势的实际分析,既有抗战政治军事的论述,也有经济文化的研究,既有共产党的重要抗战文献,也有国民党的重要抗战文献,既有国际抗战局势的把握,也有国内抗战进程的总结。
2. 传承抗战文化
习近平对抗日战争评价道:“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铁骨铮铮、视死如归,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5]对于这段历史,抗战文献勾勒出了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走向民族复兴的道路,演绎出了一种空前的民族精神自觉和时代文化自觉的历史厚重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可谓渗透到中华民族生命与文化精神最深处的文化结晶。由此可见,抗战文献是抗战文化的重要载体,抗战文化则是抗战文献的内在价值。透过抗战文献,我们可以还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全部过程,可以让人们感受到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历程,可以让人们传承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同时,我们还可以抗战文献为纽带,加强与香港、台湾地区的联系沟通,加强与美国、俄罗斯、英国、韩国等海外地区的合作交流,不断提升中国抗战历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继而推动构建世界反法西斯历史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体系。[6]
3. 弘扬抗战精神
抗战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勇向前,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精神力量。毛泽东指出:“中华民族决不是一群绵羊,而是富于民族自尊心与人类正义心的伟大民族,决不让日本法西斯不付出重大代价而达到其无法无天的目的。我们的方法就是战争与牺牲,拿战争对抗战争,拿革命的正义战对抗野蛮的侵略战。这种精神,我们民族的数千年历史已经证明,现在再来一次伟大的证明。”[7](p113)由此,发掘抗战文献,弘扬抗战精神是时代赋予抗战文献的重要历史使命。
(二)发挥时代发展的精神引领作用
1. 顺应时代需要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8](p284)同理,抗战文献既有抗战历史语境下的思维主张,也有当下时代发展下的主题倾诉。在抗战时期,抗战文献是鼓舞中国人民抗战士气的有力武器。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下,抗战文献及其整理开发研究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时代要求,成为各个学科理论与技术方法交叉研究探讨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为此,我们要将抗战文献渗透到社会时代发展语境中,赋予抗战文献现实的生命形态。
2. 把握时代脉搏
对于抗战文献而言,我们同样要把握住时代发展的潮流,紧跟时代脉搏,将抗战文献融入到国家改革、社会进步及民众生活之中,赋予抗战文献“与时俱进”的时代形态。一方面,围绕“国家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的政策方针,认真考察和严谨论证抗战文献的历史特色和历史价值,深化人们对抗战文献的理解和认知;更新抗战文献的保护理念,服务社会民众的发展诉求,以适应现代图书馆关于抗战文献资源建设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把凸显抗战精神与民族精神作为抗战文献文化形态的核心内容,展示抗战历史文化深厚的民族底蕴和独特魅力,彰显民族精神的文化定位,适应时代精神的价值追求,打造海峡两岸同胞共圆“中国梦”的历史文化引擎。此外,我们还要注意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挖掘抗战文献的时代内涵,批驳日本“右翼”势力的奇谈怪论,引领社会积极的时代文化,激发和传递社会正能量。
3. 引领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一定时代的精神主流和基本价值取向。抗战文献所承载的抗战精神与民族精神,所表现出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所展现出的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就是抗战时期中国人民最显著的时代精神。经过八十余载的历史积淀,抗战文献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与人文精神价值依然是其永不磨灭的原驱动力,也是永葆其生命活力的时代特性。在新时代下,我们要用抗战文献来淬炼时代精神,用抗战历史来演绎时代价值,用抗战文化来塑造时代面貌,并将抗战历史文献与抗战历史旧址等结合起来,将抗战文献与社会休闲活动相融合,将抗战文献的历史文化信息融入到现代城市发展进程与社会民众的日常工作生活之中,构建一种引领时代精神价值的抗战历史文化的立体发展形态。[9](p187)
(本文系重庆市社科规划青年项目“多维视域下抗战文献的文化形态研究”,项目编号:2014QNCB21;重庆市“青年文化优才”培养计划项目,培养编号:2014QNWHYC06;重庆市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科学研究规划青年项目“重庆图书馆抗战文献资源建设的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5DH013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元 木)
[1] 王兆辉.重庆抗战文献资源建设的SWOT分析[J].现代情报,2013,(10).
[2] 高秀昌.旧邦新命:冯友兰研究(第2辑)[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
[3] [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杨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5]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03.
[6] 王兆辉,闫峰.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中心的建设现状与发展研究[J].图书馆,2015,(9).
[7] 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 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G275.1
A
1005-9652(2016)04-0144-03
王兆辉(1982—),男,山东泰安人,重庆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硕士。
闫 峰(1981—),女,山东济南人,重庆商务职业学院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