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边疆民族地区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
——以新疆为例
2016-02-03张玉祥ZhangYuxiang
文/张玉祥 Zhang Yu-xiang
论边疆民族地区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
——以新疆为例
文/张玉祥 Zhang Yu-xiang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chives of the Han Nationality in the Frontier Minority Areas
边疆民族地区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其他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失传和消亡等困境,学者却极少对边疆民族地区尤其是新疆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尤其是档案式保护进行系统和专门的研究。本文从边疆民族地区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必要性和特殊性角度,提出了边疆民族地区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对策。
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
新疆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研究边疆民族地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试图从新疆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视角论述其保护对策,以促进边疆民族地区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开发。
一、边疆民族地区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边疆民族地区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众多、内容丰富。截止2014年7月新疆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8大类,达35项。具体如下:
(一)民间文学。新疆汉族民间文学主要为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谜语等。它们的内容涉及神话人物、历史人物、历史渊源、民谣、方言、杂话等,反映西北边疆地区汉族的风俗民情、屯垦历史、生产方式和思想情感。
(二)传统戏剧。新疆汉族传统戏剧主要有秦腔、曲子戏、眉户、木偶戏等。其中,秦腔起源于西周,保留极多古音,堪称我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曲子戏不仅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是目前新疆的汉语语种的地方戏。
(三)曲艺。新疆汉族曲艺主要为新疆曲子,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主要流行于新疆的巴里坤县、霍城县、呼图壁县及焉耆县等,其表演工具主要为二胡、三弦、碰铃、扬琴、月琴和板胡等。
(四)传统体育、游艺和竞技。新疆汉族的传统体育、游艺和竞技是新疆方棋。新疆方棋因其具有独特性、技巧性、趣味性和竞争性而广泛流行于新疆各地,被视为中华文化棋类的传承和发展。
(五)传统美术。新疆汉族的传统美术主要为错金银、剪纸、面人、微雕、刺绣、布偶、和田玉玉雕、泥塑、石雕等。新疆独特的地理位置为新疆汉族剪纸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土壤,汉族剪纸吸收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剪纸符号,产生了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图案。
(六)传统技艺。新疆汉族的传统技艺主要有传统棉纺织技艺、土碱烧制技艺、奇台古城窖酒酿造技艺、新疆羊羔肉烹饪技艺、三台酒酿造技艺、金银错技艺(玉器金银错)、书画装裱技艺、巴里坤八大碗制作技艺等。
(七)传统医药。新疆汉族的传统医药主要为王氏中医踩跷法等。中医踩跷法的历史悠久,我国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对此即有记载。王氏中医踩跷法是我国传统中医的分支。
(八)民俗。汉族的民俗主要包括新疆汉族社火、巴里坤汉族节日习俗、巴里坤汉族脑阁和抬阁、六月六庙会和打花等。这些习俗具有丰富的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反映了边疆民族地区汉族生活习俗、节日习俗和人生文化等。
二、边疆民族地区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必要性
(一)传承边疆民族地区的中华文化
新疆汉族是当地人口较多的世居民族。新疆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内地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脉相承,它是内地中华文化在边疆民族地区传承过程中吸收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而形成的,并独具西北边疆汉族的风情。新疆金银错技艺的特征:“一、继承中国传统玉雕工艺,凸显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吸纳痕玉特征,带有较强伊斯兰风味和西域情调,金银错镶嵌宝石工艺更为成熟。二、工艺更为圆润、流畅、精美。”[1]这些是对边疆民族地区金银错技艺的高度评价,该技艺的延续和发展是中华文化在边疆的传承与创新。新疆剪纸历史悠久,1959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303号墓出土的5幅1500多年以前南北朝时期的剪纸。目前,该区域的剪纸艺术依然流行,且吸收其他民族的艺术精华。新疆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是传承和发展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文化的重要路径。
(二)研究边疆民族地区汉族的社会历史
近代以来,边疆民族地区尤其是新疆汉族的“世居性”和“合法性”问题经常受到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歪曲和攻击。新疆众多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中原王朝治理边疆的历史。庙会是我国传统社会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学者曾对新疆庙会进行系统研究,并指出:“吉木萨尔的千佛寺庙会在新疆北疆社会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了北疆移民社会缺乏深厚的根基,比较脆弱,抵抗白然与社会灾难的能力薄弱,生产与生活都不够安定,苦难频仍,需要灵验的神抵扶助,方能够在地方社会安身立命,实现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目标。”[2]以上这些非遗的档案式保护对研究新疆地区汉族的社会生活、当地历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的旅游业
新疆丰富的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非遗旅游开发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吉木萨尔六月六庙会以当地千佛洞为依托已经成为该地旅游业的重要支撑。而此前的1990年7月据当地学者戴良佐的记载:“看到千佛洞竟成为‘羊圈’,建筑己荡然无存,洞窟壁上的彩画,仍依稀可辨。”[3]面对此状况,自1994年开始当地相关部门围绕千佛洞重修和重兴庙会的工程,通过翻阅文献、走访民间艺人、建立档案资料等方式重修了千佛洞并建构了六月六期间的秦腔、新疆曲子、民间社火、赛马等相关世俗表演和善男善女的上香、跪拜、敲钟等宗教活动。因此,新疆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能为非遗旅游价值的开发提供支撑。
三、边疆民族地区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特殊性
(一)建档过程比较艰巨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机制主要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将其认定和保护。这种申报机制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地化和区域利益性较强,“很多著名非遗项目实际上是跨省域和跨县域联合共享资源,包括多地区文化走廊共享生态资源、多区域流动共享品种资源和多民族共享文化资源。”[4]这些使得相关行政区的合作意向较弱。新疆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征集、记录、普查、整理和鉴别等环节不仅需要建档者的足迹遍及沙漠、草原、高原、绿洲等,而且需要自治区和兵团所属的相关行政区秉着全局观念通力合作积极支持。由此,我们可以见新疆各行政区的合作以及其档案建立的艰巨性。
(二)建档涉及保密事宜
新疆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传统美术、传统医药和传统技艺等相关内容。这些多为传承人世代相传或者拜师所得或者自学而成。我们建档工作涉及传承人不愿意对外公布的保密内容,这就导致建档工作较难顺利进行。例如,金银错技艺是曾经失传多年的国宝级技艺。该技艺一般要经过选材、镶嵌、压丝、开槽和打磨等环节。这些环节涉及选材的标准、镶嵌的位置、金银的数量、压丝的力度、开槽的尺度、打磨的时间等保密事项。因此,我们在建档过程只有处理好传承人的这些保密事宜,新疆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档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三)建档技术要求较高
目前,新疆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分布相对较散且内容呈碎片化。从有利于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的角度而言,我们需要建立新疆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档案。建立该数字化档案需要将影像视频、图片和文本进行统一的格式转换等。因此,这些对新疆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档者提出较高的技术要求。
四、边疆民族地区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对策
(一)建立新疆辖区内外的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享和共同保护机制
为了推进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首先,我们要加强辖区内相关区域和部门的合作。其次,我们要积极同辖区外相关区域和部门的合作。这主要包括与内地相关省市和国外相关国家合作两方面。一方面,新疆应借助国家对口援疆和文化援疆等机遇与陕西、甘肃、山西、浙江和北京等省市合作。另一方面,边疆民族地区与周边多个国家相互接壤,由于种种原因,部分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跨境并存。为此,我们要积极加强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就汉族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等达成合作协议。
(二)妥善处理新疆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过程的涉密事宜
鉴于新疆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涉及保密环节,首先,我们在建档过程中必须加大制度建设和积极申报专利。其次,新疆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合法利益需要在国家和地方法规中有所体现,实现自己利益的合法化。最后,我们在档案式工作过做好保密工作。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所展示的传统手工技艺等采集、整理、研究和出版等工作中涉及传承人核心利益和保密事宜,我们需要秉着职业道德精神,在尊重传承人的基础上积极回避。
(三)加大新疆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人才的培养力度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施行“非遗‘清单化’与非遗保护‘传承人化’”。[6]“即对进入国家级非遗清单的项目有两种处理方案:一是提供非遗项目展演中心,拨发固定编制,予以行政规范管理,建立国家化的非遗传承空间象征;二是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地点和传承人提供不同比例的财政投入,建立国家责任与国家供养一体制。”[6]然而,这无法解决西北边疆民族地区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技术人才和研究人才相关匮乏的难题。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首先,新疆要加大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人才的培养力度。其次,新疆档案部门要积极与国内外的档案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合作,建立联合培养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人才培养的相应机制。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调适研究”资助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14XZS024)
(责任编辑:李淑芳)
[1] 张新泰.新疆玉器金银错镶嵌宝石新工艺[J].新疆人文地理,2009,(3).
[2] 王鹏辉.新疆吉木萨尔县千佛寺庙会考论[J].新疆大学学报,2007,(5).
[3] 王鹏辉.北庭千佛寺六月六庙会调查——从庙会到民俗旅游文化节[J].昌吉学院学报,2011,(4).
[4] 董晓萍.政府非遗与民间非遗——从两种知识的角度切入[J].西北民族研究, 2014,(2).
[5] 王维轩.王氏中医踩跷法[J].环球中医药,2012,(6).
[6] 董晓萍.政府非遗与民间非遗——从两种知识的角度切入[J].西北民族研究, 2014,(2).
G273.3
A
1005-9652(2016)04-0084-03
张玉祥(1981—),男,福建龙岩人,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